技法29 以小见大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展开第一步,参照写作主题,收集小的材料。
生活中的小事很多,看似平凡,只要深入挖掘,就能看到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有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从断臂刘伟的身上能看到坚韧的意志,从公交车上让座青年的身上能看到社会公德,从中学生不让爸爸购买日系车上能看到爱国,从辛苦的环卫工人身上能看到责任,从男生不小心骑车擦划了别人的车而留下纸条、姓名而不是溜,我们能看到诚信,从年轻女孩弯腰捡拾易拉罐随手扔进垃圾箱,我们看到了文明……
第二步,筛选出较为颖、典型的材料。
虽然是小事,选用时也不可随便,一定要看看哪一个事件更能打动读者,哪一件事更能服务于主题,哪个事件便于分析并可在思想性方面挖掘出较大的深度。如:有一位学生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大主题的文章,却选取了妈妈对远在云南亲人的思念——通过“写信的慢,等待的煎熬”“手机电话的方便”“微信视频聊天,如在身边”三个小片段来写,可谓是“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养成一个处处留心、不断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积累、筛选出时新、典型的材料。如:2020年8月1日,有一位好心市民将装有一箱硬币的箱子放在中州路百货楼一公交站,靠树放置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如果您需要零钱,可以取走1-3元。路过的人纷纷围观,之后有需要零钱的人陆续取走了1元、2元,最多不超过3元的硬币。这其中,有一位姑娘走来,拿出随身的5元纸币放进箱子,并换了等值的硬币。最让人称赞的是:一位的哥从出租车上下来把随身的几枚硬币投放进了箱子;之后又有一位退伍军人把身上的硬币投进了箱子……从这件身边小事中,我们能读出“文明处处存在”“爱心不分大小”等主题。
第三步,在引述材料结束后添加适当的分析或议论,以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
这一步是在写作中实现的,它要求在运用完小事后,对小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做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总结,使得事件所表现出的思想性得以放大,以扣住文章的较大的主题。
如以“融合”为话题的作文,一些学生看见这个话题,总爱谈民族文化的融合,往往因切入的角度太大而使文章笼统、空洞。有个学生却写自己有一天傍晚因为赶时间,匆忙之中坐上一辆打着“空车”牌子却疾驰着的出租车,但一上车就后悔了,因为“我”从后视镜中觉察到司机得意的神情,而且他说话是外地口音,爸妈多次说过劫匪都是外地人。司机把车子拐进一条偏僻无人的巷子,“我”猜想m可能他要下手了。这时,前方出现一个嘴里叼着烟的男子,朝出租车走来,应该是同伙。正当“我”准备逃跑之际,司机摇下车窗玻璃,递给那男子一个皮包,男子连声道谢。原来司机是个“活雷锋”,发现乘客落在车上的皮包后主动联系归还。“我”从这件事中看到外地人并不可怕,他们已经与本地人和谐地融为一体。文章切口小巧,内容具体实在,以一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轻松地诠释了“融合”的内涵。
从以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事情较小,所以需要细节描写,可以写得透彻,做到深度挖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大家看,这是不是很好地避免了作文大而空的毛病了呢?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个别学生对技法理解不够也会出现失误。这里提醒同学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失误:
一、满足了事件的“小”却没有避免事件的“俗”。
首先同学们要明白,小事不是俗事,不是无聊的琐事。把小事当作作文的材料时,仍然要追求事件的新颖性和思想性。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仍然要把材料的典型性、思想性放在首
位,然后才是求“小”的问题。
二、只知道讲述生活小事,不知道从事中提取大的主题。
故事叙述完了作文就完了,这种写法是得不到高分的。因为,作文中讲述故事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故事说明一个主题才是写作文的最终目的。同学们要对事件进行必要的分析,从小事中提取、挖掘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主题,这才是小事在文章中真正的价值。
三、片面追求主题的“大”,而忽视了主题的“真”。
主题“大”不等于主题“假、大、空”,这里的“大”是指从特例中得出的具有一般意义的道理,而不是在任何层面都适合的道理。有些同学爱好故意拔高主题,这就会给人矫情、虚假的感觉。因此,主题的大,是相对的,不可盲目求大,主题明确具体就好。
适用范围
此技法是针对写人、记事类文章而言的,善于写记叙文或者善于用记叙文体裁来说明问题的同学,可以考虑用此技法。
文
例招文
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由《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写起引起心情的惊惶,想起父母,想起泥土,生动自然,照应了题目,设置了悬念。)
我的家在大山里,我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春日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清风蝉鸣,我曾经与它们为伴。但生活的困窘,精神的贫乏,我也时常与它们为伍。"山里的孩子命不好",这是在山民间流行的说法,母亲打小就常常对我念叨:"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小学时,每天翻越五六里的山路去上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前三名。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城里的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交待了“我”的家境,为下文作了铺垫。妈妈的话成为“我”努力的动力,妈妈的话朴素符合山里人的特点。)
进城来上学那天,母亲把我一直送到学校。安顿好我的饮食起居临走前,母亲掏出一个小布包,轻轻地说"孩子,拿着。"我看着她手中的包,看着那爬满了青藤般的青筋的手,惊疑地问:"这是什么?"母亲说:"孩子,这是一包土,咱家后园菜地里的。"我不解:"妈,您包它来市里做什么?"母亲说:"妈怕你进城里读书会骄傲,会想家!当你骄傲的时候,当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你就看看这包土,想想山里的乡亲,想想乡亲们的艰苦生活。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得回山侍候这些土地。""我不要!"我有点不高兴的说,"我不会骄傲的,您放心吧。"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同学,我对母亲说:"赶紧扔掉吧,不要让别人看见。"母亲的脸色顿时暗了,我甩下一句"我走了,您回家吧"就头也不回地走向了寝室。(本段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妈妈送“我”读书时送“我”一包土的情形。妈妈的语言生动而有深意,告诫“我”生活的不易和不要骄傲。妈妈的手是爬满了青藤般的青筋的手,可见妈妈生活的辛劳。)
三年来,那包土会偶从梦中滑落,让我的心在悸动,尤其是上学期我沉迷于网吧,双休日常常不回家,却打着电话告诉母亲功课紧张,让她把钱和衣物送到学校……(那包土有了象征意义,那是妈妈的告诫,而“从梦中滑落”意思是自己忘记了妈妈的告诫,心在悸动是心里害怕,反思自己的错误,想想妈妈的话,那不害怕吗?)
去年寒假过小年那天,母亲进进出出忙忙碌碌,一阵阵温馨包裹着我。我捧着书本,心里却总走神。忽然,"在我的床头柜里帮我拿剪刀来,我刚杀了鸡,剖鸡给你吃。"母亲使唤着我。我拉开床头柜,一个熟悉的小包赫然出现在我眼前。把剪子递给母亲后,我回到父母亲房间,小心的打开层层布包裹,是的,真是一包泥土!打开渗透着家的味道、渗着母爱的那把土,我的心开始颤抖。已经干燥的泥土的里面,还有一张字条:"孩子,走好自己的路,一定要真正走出大山!"歪歪斜斜的字,一笔一画都是母亲爱的诠释,一字一句穿透了孩子懊悔的心。(寒假小年那天妈妈给“我”杀鸡是对“我”的爱,“我”发现那包泥土,再一次让“我”的心颤抖,里面的字条是妈妈的希望,更是妈妈的爱。)
我不敢想象那天母亲从学校回山时一路上的心情,这包土没有被扔掉,母亲竟然把它带回大山里的家,藏进了床头柜中。一包泥土,寄托着母亲对我多么重的心思啊。(反思自己那天对妈妈的伤害,而母亲将它带回家,直言了那包土寄托着妈妈对“我”的无限希望和爱。)
大山的阳光也许不够温暖,大山的誓言也许不够响亮,但大山的爱却永远博大,足以拥抱整座大山,融化所有冰冷的心灵。新年开学,我拿起那包泥土准备收进我的行囊,想把它带到学校、压到枕头下,时时记着母亲的希望与期待。母亲发现了,盯着我看一会,一句话没说,收回了那个布包。(赞颂了妈妈的爱,我决定带走那包土,是“我”认识上的升华。)
真的,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我坚信,那把土在,梦就在!(再次点明题目,生动地点明了主题。)
【核心亮点】:
一.将妈妈的爱与期望寄托在一包泥土上,使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值得借鉴。
二.妈妈语言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激励“我”努力上进考上重点中学。“妈怕你进城里读书会骄傲,会想家”使“我”在沉迷网吧后深刻反思。“孩子,走好自己的路,一定要真正走出大山”使“我”受到震撼,感受到母爱,深刻地理解了泥土的含义。
三、人物描写生动鲜明。妈妈语言、外貌描写,可表现出一个普通的朴实的山里人形象,“我”的心理描写突出“我”的愧疚、自责与感动,衬托了妈妈的爱。
文
例招文
美丽的苹果
(从题目可看出本文用苹果来表情达意,美丽有着特殊的意义。)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削的苹果。(点出祖母爱吃妈妈削的苹果,暗示两代人的情感。)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她安详地拿起水果刀,飞快地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下,时而朝上,绕着苹果自由地飞舞。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妈妈削苹果的动作描写得极为精彩,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果皮的飞舞。)削完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片削好,递给祖母。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那么美丽。(神态描写很必要,表现出妈妈为祖母削苹果后的幸福。)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而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地嚷着还要。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是乐滋滋的。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妈妈的神态似嗔却笑,可见妈妈对“我”的爱。)
岁月流逝,祖母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地搂着我看妈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沁人心脾的"艺术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出的大苹果。品着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够这样为祖母或妈妈削一次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祖母年纪大一些后,妈妈依旧为我们削苹果。)
那年深秋,祖母病了,昏迷了好几天。我依然记得她那慈祥的容貌和那被疾病折磨的身子。那天,祖母奇迹般地睁开双眼,吃力地说着什么。我急忙把耳朵贴到祖母嘴唇边,才听清祖母说的是"苹……果"。爸爸在上班,妈妈上街了,谁来为祖母削苹果呢?看来只能自己动手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模仿妈妈的动作操作起来,可那小刀好像特意与我作对似的,我越想削好,刀子越不听使唤,深一刀浅一刀地,果皮果肉洒落了一地。当我颤抖着将那仅剩下半边的"丑八怪"递到祖母眼前时,却分明读到她脸上一种幸福的笑容。(病重之际,祖母还要吃苹果,于是“我”为其削苹果。重点描写了祖母的神态和“我”削苹果的情形。突出了祖母的幸福和“我”对祖母的爱。)
如今,祖母的病好了,我们晚饭后吃苹果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不过,水果刀已经掌管在我的手上。每每望着祖母和妈妈那惬意的笑脸,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传递爱心的"小天使",快乐着家人,也快乐着自己。 (祖母的病好了,每天晚饭后“我”都要为她们削苹果,快乐家人也快乐自己。点明并深化了主题。)
【核心亮点】
一、用削苹果表现出祖母、母亲和“我”三代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体现了美丽的主题。祖母爱吃妈妈削的苹果既突出了妈妈对祖母的爱,也突出了祖母的幸福。祖母也将苹果给“我”吃,突出了祖母对“我”的爱,妈妈对“我”的嗔且笑,也表现出了妈妈对“我”吃了祖母苹果的责怪和以对“我”的爱。“我”为祖母和全家削苹果也表现了“我”她们的爱。同时母亲削苹果也给了“我”深刻的影响,“我”懂得了孝顺。
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妈妈削苹果的动作生动传神,祖母病重时对苹果的渴望以及“我”削苹果的情形表现得生动细腻。
三、选材微小,寄情于物。削苹果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作者从这件小事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情感。把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寄托在了削苹果这件事上,相互之间的关爱便具体可感。
技法31 欲扬先抑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31 欲扬先抑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要处理好抑与扬之间的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技法27 选材典型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27 选材典型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名师点评,由点到面拓展升华,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技法21 托物言志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 这是一份技法21 托物言志法-2023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作文核心技法精讲(讲义),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立“志”,寻物,状物,揭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