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1. 了解《荀子》一书及荀子的思想,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2. 理解本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 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 汉代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两度游学于齐,《史记》说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32篇,《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注释: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思考1:本文题为“劝学”,其中,“劝”为何意?以此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劝”是“劝勉”的意思,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思考2: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1)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2)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3)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于:介词,从。于:介词,比。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规:圆规。有:同“又”。槁:枯。暴:晒。挺:直。受绳:经过墨线比量。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参:检验。省:省察。乎:介词,相当于“于”,对。知:同“智”,见识。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思考3:这一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几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1)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释:跂:踮起脚后跟。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疾:劲疾。彰:清楚。假:借。致:到达。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同“性”,天性。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思考4:这一段使用五个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1)作者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2)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爪牙:爪子和牙齿。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寄托:托身。
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思考5:本段使用了十个比喻句,这十个句子,从意思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这十个句子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1)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2)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3)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青出于蓝(比喻)冰寒于水(比喻)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4.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
“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理,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例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抽象到具体,令人一目了然。
(2)设喻方式多样。 ① 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组成四组比喻,反复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观点。 ② 用相反的情况设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将“骐骥”与“驽马”对比、 “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学习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灵活。 ① 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隐含着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观点。 ② 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吾尝跂而望矣……善假于物也。”先连设五喻,后引出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③ 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海。”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从正面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说明学习要靠积累。
《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这里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以为轮,其曲中规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专指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今义:动词,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托身,安身。今义:① 托付;②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一个“于”引进处所,即“于蓝取之”;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于水”作“寒”的状语,后置,即“于水寒”)(3)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1)名词的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 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3)形容词的活用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积善成德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4)数词的活用用心一也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 微斯人,吾谁与归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甚矣,汝之不惠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 , 。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0.1 劝学评课ppt课件</a>,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探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深入探究,学不可以已,A提高自己,知明行无过,B改变自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探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深入探究,学不可以已,A提高自己,知明行无过,B改变自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说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唐宋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课文探究,深入探究,内容小结,主题归纳,知识梳理,通假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