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01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02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轮复习11月月考语文卷(二)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这里“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如果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现代戏曲这个概念,它只是一种命名策略;但是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断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者,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以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戏曲的剧场艺术化包括戏曲演出功能的纯化,使之越来越变成可供艺术欣赏的精神创造,逐渐改变了戏曲被当成其他人类活动之附庸的现象。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台湾地区戏曲学者曾永义提出过“精致歌仔戏”的口号,正是大陆当代戏曲演进趋势的隔空回响。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
    在戏曲的当代演变中,最重要的变化还是对戏剧的整体性前所未有的强调。当代戏曲不仅在剧本的结构上注重戏剧的整一性,在舞台呈现上同样极大地提升了整一性;不仅编剧将一部戏看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整体,演员按整部戏的思维设计自己的舞台表达;在戏曲音乐领域亦是如此,全剧从每个唱段的唱腔到过门、幕间曲和情绪音乐等等,均经过认真设计,并有使之成为整体的强烈主观意识。
    近代以来戏曲的演变,体现了编剧、演员、作曲(唱腔设计)和逐渐界入戏曲领域的导演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从广场艺术和厅堂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化是根本,整体化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至于这些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实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
    (摘编自傅谨《“现代戏曲”与戏曲的现代演变》)
    材料二:
    过去对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走向的研究缺少对演剧体制历史考量和剧种特性的细致划界,因而导致当代戏曲发展呈现出濒危剧种现代化、地方小戏大戏化、戏曲艺术话剧化的弊端。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改方针没有任何区分地在所有剧种中都加以推行,结果导致剧种特质的一律化、京剧化、话剧化。现在之所以要提出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多重走向问题,其出发点就是要反思百年来戏曲变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对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重新加以确认,并从班社演剧体制上加以还原,对剧种历史的沿革、影响力、主要特征加以区分,从而真正确立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这是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的研究反思,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不可取代性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邹元江《“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现代戏曲”的“现代”有“对变化的鼓励,追求进步”的意思,并据此立论,提出并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B.现代戏曲的倡导者认为“观众审美趣味在改变”,他们描述传统戏曲的多种局限性,并对传统戏曲的各种弊端展开激烈批判。
    C.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
    D.重新确认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考量还原班社演剧体制、研究区分不同剧种的特性,是剧种选择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必将不断“进步”,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
    B.戏曲剧场化倾向是戏曲现代化演变的根本,戏曲的整体性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这些演变体现了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C.“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戏曲艺术未来发展多重走向的理念,利于开拓或突破戏曲艺术当代发展瓶颈。
    D.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和不可取代性,鼓励不同形式戏曲自由发展,促成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崇景打妻》作为旦丑戏淋漓尽致地将楚剧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
    B.“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说要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精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
    C.“《秋江》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手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好看’是它的“写”,‘行船’是它的‘意’。”
    D.“经过河南豫剧三团几代创演人员轮流到朝阳沟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努力,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1.C
    C.“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错误。由原文“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知,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大变化的原因是“对传统戏曲的批评”,而不是“传统戏曲对好个细部都力求精致,面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的精致化诉求”。
    2.A
    A.“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错误。由原文“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面且新总比旧好。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可知,作者对这种观点并不持赞同态度,且在这种观点影响下戏曲是“遭遇死亡威胁”,面“现代化”。
    3.B
    A.“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不符合材料一中“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驰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的观点。
    B.“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格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符合材料一中“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秋汇》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于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不符合材料“戏曲‘现代化’”的观点,还保留着戏曲的传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D.“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体现的是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4.①首先介绍现代戏曲这个概念的含义,分析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2分,如将概念含义与需要现代化的理由分为两层亦可,一层1分)
    ②接下来叙述了戏曲的当代演变,包括向剧场艺术形态的转化,舞台艺术呈现的精致化,以及对整体性的强调;(三个方面的变化均答到2分,如只答向剧场艺术转化和对整体性的强调亦可得2分,精致化可以视作剧场化的一个观察维度)
    ③最后总结出近代以来戏曲的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的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
    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C.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B.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7.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8.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5.B因果关系错,小鲁的“拘束”并不是因为入伍却没有领到枪,“慢慢红了”不是“委屈”,而是害羞,不好意思。
    6.B“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有误;双线主题,主题一是赞扬营长那样的战士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主题二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7.①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②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③在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枪是一种斗争精神的传承。
    8.①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 ②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 ③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与《百合花》不同。
    或:①因为两篇小说表达的主题不同,《枪》突出表现的是勇于战斗的主题②所以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③强调过去与现实的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相同。
    B. 诸,兼词,“之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相同。
    C. 冯夷,一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也泛指水神;二是上古诸侯名。文中指后者。
    D. 壬戌,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中的一年。这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听到我如何度过美好夜晚的叹息,客人和妻子先后解决了无菜肴和酒的问题。
    B. 《后赤壁赋》写苏轼幡然醒悟鹤为道士所化,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苏轼藉此传达出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C. 与《赤壁赋》仅舟游不一样,《后赤壁赋》一文在游览时还写了舍舟登山,游山后复舟游,行踪曲折复杂,景色也因之繁富多变。
    D. 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记游,《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则主要是谈玄说理,抒发了苏轼的达观感受。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3. 两篇《赤壁赋》均写到“游于赤壁之下”,比较在景物选取上有何异同?
    【答案】
    9. B 10. C 11. D
    12. (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2)浩浩淼淼好像凌空驾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13. (1)相同点:都写到“山”“月”“水”等典型景物。 (2)不同点:《赤壁赋》 描绘的是秋景,明朗清丽;《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初冬之景,寥落峭拔。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今者薄暮”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AC;
    “举网”的结果是“得鱼”,二者关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
    “状如松江之鲈”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D。
    故选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投诸渤海之尾”句意:投放到渤海边上。
    C.“文中指后者”错,“俯冯夷之幽宫”意思是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可见文中指前者。
    D.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则主要是谈玄说理”错,应该为《赤壁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反”,同“返”,返回;“听”,听凭、任凭;“焉”,兼词,于彼。
    (2)“冯”,同“凭”,乘;“御”,驾;“羽化而登仙”,升入仙境。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相同点:都写到“山”“月”“水”等典型景物。
    不同点:《赤壁赋》写的是农历七月十六的景色, 描绘的是秋景,清风吹拂,水面波澜不起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景色明朗清丽。
    《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初冬之景,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景色寥落峭拔。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赋(节选)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题。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变迁。
    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15.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14.D(“家书”理解错误,“无处托付”判断错误。)(3分)
    15.①客居的孤独凄凉②物是人非的感慨③离别的不舍(每点2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别具率真淳朴之美。
    (2)曹操在《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借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16.(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暧暧远人村,依依壚里烟(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事在我国 ① 。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的发展,檀香、乳香、苏合香等名贵香料陆续涌入国内,市民阶层的品香、用香需求随之攀升,上至宫廷内苑,下至市井乡里,制香、贩香之所随处可见。
    三五知交以香会友,以香寄情。宴会之前,燃香一室,既是待客之礼,又是自身品位的表现。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述:一日,南宋诗人张功甫在家中举办“牡丹会”,宾客坐定之后四周寂静,不闻丝竹管弦之声。“俄顷,主人问侍从:‘香已发来?’答云:‘已发’。命卷帘,则异香自内出,郁然满坐。”可见,闻香优于闻乐,是当时 ② 的待客之道。
    在《松窗读易图》《竹涧焚香图》等宋代名画当中,窗前、林间、湖畔,伴着一盏小炉,几缕青烟,三五文人,是如此自然妥帖的存在。这不是后世眼中的 ③ ,而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焚香作为四大雅事之首,渗透着宋代文人的生活品位和美学追求。不仅为如今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先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 ①由来已久②不可或缺③附庸风雅
    18. 焚香,不仅体现了先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也为如今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生活方式。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可知,此处是说香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用“由来已久”。“由来已久”:指事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
    第二空,结合前文“闻香优于闻乐”可知,此处是说焚香待客在当时非常重要,可以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不可缺少,非常重要。
    第三空,结合语境“是如此自然妥帖的存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此处是说焚香并不是装做文化人的样子,可以用“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成分残缺,要在句首添加主语“焚香”;
    二、语序不当,要把“体现了先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放在“不仅”之后;
    三、成分残缺,要在“为如今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生活方式”之前添加关联词语“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全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①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②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暴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画得多?
    19. 在描写江南的寒村微雨时,文中两处用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 第二段描绘了一幅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图,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使用反问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 原句两处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表达,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设置问题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
    20. 这两段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意境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21. 比喻。①整个句子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着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
    ②把“白雨”比作“细粉”,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江南冬雨细微的形态,化具体为形象。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你试想想”和“你说还够不够悠闲?”,采用第二人称,似乎是面对面在亲切地交谈,询问,让对方也和自己一样看到美景,感受江南美景带给人的愉悦和悠闲,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日暮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中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环境优美,生活悠闲;“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在大雪皑皑的村落里,白雪覆盖,万物枯寂,然而梅花却凌寒而开,写环境的优美,写江南冬天的雨雪,引用诗句,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图,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江南冬日农村下雨时淡雅的景象”和“作画时淡墨背景,撒上细粉”有相似性,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冬日的下雨时自然迷人景象,使人悠闲舒畅,化一般为神奇。
    “白雨”和“细粉”有相似之处,此处使用比喻写出了细雨均匀、细小、绵密的形态,体现了作者悠闲的心境。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屏蔽其实是屏蔽外界一切信息,材料对屏蔽力下了一个有倾向性的定义,专指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从这里就能探知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中提到现代社会许多人过于在意外界和他人的看法,从而干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很强,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培养屏蔽力,排除周遭负面信息、无效信息,过滤掉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向内发力,掌握人生之舵。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屏蔽力的内涵、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屏蔽力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使论证更全面。在论述“如何培养屏蔽力”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要学会说“不”,拒绝无用的信息和外界的诱惑,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涵养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强大内心,坚守自我等。
    立意:
    1.培养屏蔽力,开启深邃人生。
    2.独立思考,掌握人生之舵。
    3.屏蔽无用信息,轻装前行方能致远。
    4.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屏蔽力”。
    相关试卷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模拟语文卷(六)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模拟语文卷(六)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模拟语文卷(六)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考前模拟语文卷(六)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