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 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 “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 “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 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 “躺平”一词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 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 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D. 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
    4. “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5. 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②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
    5. ①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②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③分析“躺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④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知“躺平”青年之所以会感到挫败、委屈,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能力。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缺少实际效应”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可知缺少实际效应的应该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
    A.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
    B.阐述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对立关系。
    C.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三段“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第五段“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可知“对抗认同”是指通过“对抗”的方式求得“认同”。
    “小镇做题家”由于地域限制,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处地弱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事实。因此,“小镇做题家”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也希望通过不断做题来积极改变命运,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第二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段“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第四段“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可知通过调查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解读的针对性。
    文章第三、五段分别引用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和马中红《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的论述,第六、七、八段分别引用了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等学者的观点作为理论参考,增强了解读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躺平’青年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分析了“躺平”产生的心理动机。第六段中“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分析了“躺平”话语性质的转变,增强了解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八段中“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深入分析了躺平现象的民族文化根源,增强了解读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气
    【英国】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她叫“佐伊·耶顿”还是“普诺比亚·亚罗”?
    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Y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有以Z开头的名字。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才开门,而我们乘的火车是8:45开。
    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些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四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四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间门上写着“问询处”,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Z·Y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起那件事情,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
    B. 本文故事并不复杂,“我”邂逅一位心仪的姑娘,但因为经验不足,差点儿就错过了。
    C. “我”有绅士风度,在火车上时,就赢得了女孩的好感;后来更是得到了女孩的欢心。
    D.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说男女主人公的遇见也恰如此这般。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
    A. 作者眼光独到,选材别致,人物描绘细腻,故事引人入胜,虽过程曲折,而结局美好。
    B. 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重要线索,据此读者可以掌握情节思路脉络。
    C. 对话是本文重要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言为心声,都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D. 本文情节安排得精巧,故事的悬念、铺垫与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在尺幅间频现波澜。
    8. 简析小说以“运气”为题的好处。
    9. 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请分条简析。
    【答案】6. A 7. B
    8. ①激发读者兴趣:以“运气”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②串联故事情节:因运气而能在火车上邂逅女孩,因运气又找到女孩,串联了故事情节。③表现小说主旨: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在人生很多的事情中,也是越努力越幸运。
    9. ①智慧:“我”在不知女孩基本情况的情形下,通过联想分析、逻辑推理,找到女孩,足见其智慧过人。②努力:“我”翻阅电话簿查找信息,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前往医院去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③细心:留意细节,分析细节,运用细节,“我”的细心品质帮助“我”更顺利地找到心仪的文孩。④巧合:“无巧不成书”,火车上巧遇,被车撞住院遇泽娜•耶茨等巧合,使“我”更容易地找到女孩。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错误。结合“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等分析,开篇并不能看出女孩的护士身份,而且“我”当时也没有被她深深吸引。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错误,姓名首字母“Z.Y”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提示,但并非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标题“运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内容、情节、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的方面分析作答。首先看标题的内容或者命题方式。“运气”是一个名词,从文中来看,是说“我”找到真爱的机遇。
    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与标题的关联。小说先写“我”在火车上遇到喜欢的女孩,这是运气,然后写“我”又因运气而找到这个女孩,由此可知,“运气”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接着分析表达效果。标题“运气”会引发读者如下思考:是什么“运气”,结果如何。这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好处。结合“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等分析,标题是“运气”,从文中来看,“我”之所以可以幸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因为“我”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寻找,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工作学习上,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从文中来看,主要与“我”的做法以及机缘巧合有关。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为了找到那位姑娘,由姑娘的花想到花店,由花店而想到姑娘是从西边进站,由西边进站想到三路通向市郊的公共汽车;又由姑娘的杂志想到书摊,由书摊上摆放的杂志而想到姑娘可能是“护士”;接着又姑娘“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4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就是在这样的联想分析、逻辑推理中找到女孩所在的医院,可以看出“我”的智慧。
    “我”为了找到心仪的姑娘,根据小提箱上“姓名的缩写字母Z.Y”去翻电话簿,又去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又去医院找人,这说明“我”是极为努力地在找这位姑娘。
    “我”与姑娘的偶遇之中,关注到她的小提箱上的姓名缩写,关注到她的花,关注到她的杂志,还记住了她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可见“我”极为细心。
    由此可知,“我”的智慧、努力和细心是能找到这位姑娘的原因。
    再看机缘上,“我”能在火车上能与心仪的姑娘巧遇是机缘,“我”能在被车撞了之后遇到泽娜•耶茨也是机缘,这些机缘凑到一起促成了这一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今魏王A出国门而望B见军C虽欲行D数千里E而助人F可得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作兵力的代称。
    B.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不同。
    C. “岁不熟”的“岁”指年成,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岁”相同。
    D. “折节”既可以指屈己下人,也有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的意思。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乌有先生历险记》)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F 11. D
    12. B 13. (1)赵国如果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等于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借兵)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啊。
    (2)您从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
    14. 一个是劝说;一个是威胁。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魏王”为主语,“出国门而望见军”由“而”连接两个连续的动作,句意联系紧密,中间不断开,结尾C处断开;
    “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欲行数千里”是状语,修饰“助人”,“助人”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
    故CF两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屏障。/受蒙蔽。句意: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大王受蒙蔽。
    C.正确。句意: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大王不归罪于年成。
    D.“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折节”和前者相同。句意:魏王就会屈辱割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错误,原文为“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每年地危民死”的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也”,判断句,这样是(等于)……;“岁”,名词作状语,年年;“危”,受到威胁。
    (2)“遐方”,远方;“盖不”,“盖”通“盍”,为什么不;“诸”,兼词,之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可见,孟尝君对待赵国,分析利弊,是劝说。
    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可见,孟尝君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走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紧扣“愁”字,既写思乡难归之苦、仕途不顺之痛,亦写伊人远去之悲。
    B. 过片叹息往事如梦,“花空”句既喻岁月流逝,又赋眼前秋景,兼二义之妙。
    C. “燕辞归、客尚淹留”对照,写客居他乡的伤感,使“离人心上秋”具象化。
    D. 上片写羁旅秋思,渲染较详,为后文蓄力;下片描写客中怀人,简洁明快。
    16. 前人曾评价此词“无理而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且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秋思离愁主题。②晚风吹凉,明月高悬,正宜登楼纳凉赏月,词人却着一“怕”字,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心理,看似无理,却是客子难耐乡思离愁的真实写照。③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仕途不顺之痛”错误。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词中没有表现“仕途不顺之痛”,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应先找出诗歌的“无理”之处,然后再分析其“妙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意思是: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以设问的形式、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好似与离人秋思相比,其它均不算愁。从而强调离人秋思愁之深。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而词人却着一“怕”字,看似无理。实际上,“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所以“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的意思是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实际上“垂柳”是眼中秋景 ,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在怨物中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别出心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继承。
    (2)《滕王阁序》中的“无路请缨”和刘克庄《贺新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相似的感慨。
    (3)唐宋著名诗人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 不独子其子 ③. 问长缨何时入手 ④. 缚将戎主 ⑤.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 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缨”“缚”“戎”“鬓”“暮”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扭动的身体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且是绝望的挣扎,是愤怒、惊恐,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18.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9. 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表达通顺,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作者用前两个句号将“静默”独立出来,②起到了强调作用,③同时延长了停顿时间,使语气更加舒缓,③强化了姑娘和众人等待“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时刻”时肃穆庄严的氛围,凸显了那个时刻对姑娘的影响之深。
    19. 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合,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句“静默。静默。”作者并没有用逗号叙述“静默,静默”,使得语句快速结束,而是通过两个句号,将两个“静默”独立出来,单独成句。
    在形式上,两个用句号隔开的单独成句的“静默”,比用逗号隔开,产生更长的停顿效果,从而强化了“静默”的氛围;
    同时,这种对于“静默”的强调效果,与前后文中“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相呼应,更能突出姑娘等待“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时刻”时肃穆庄严的氛围,凸显了那个时刻对姑娘的影响之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后文中“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的解释,显然是对于“扭动”的原因分析,而非对于“身体”的相应解释,故应将“姑娘扭动的身体”改成“姑娘身体的扭动”;
    第二处,搭配不当,“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与“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之间并非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应将“而且是”改为“而是”;
    第三处,语序不当,“绝望的挣扎”的情感程度深于“愤怒、惊恐”,应位于“愤怒、惊恐”之后,故应改为“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
    故句子应修改为: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 ① ,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委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 ②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20. 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 “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 “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设问、比喻)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0. B 21. ①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②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22. ①原文将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一心要做人的情形交代更清楚,两者对比更鲜明。②原文用生动描写和反复手法表现白娘娘做人的渴望追求,更形象可感,表达感情更强烈。③原文更有文采,表达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项,判断错误,没有排比的修辞手法;
    B项,判断正确,“普通的……算得了什么呢?”是反问,“二十五史”和“笔墨”都是借代。
    C项,判断错误,没有对偶和拟人;
    D项,判断错误,“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不是设问,是反问,没有比喻。
    故选B。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上文“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可知,下面指向的是“人世间”,从下文“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可知,人是不同于天府的神仙与天域妖魔。分析可知,空格处可以填写“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第②空,从上文来看,法海逼迫白娘娘成妖,天庭逼迫她成仙,她却要成为人。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然而,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这是“她莫大的遗憾”。分析可知,此处空格应填写“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句中指出让白娘娘做妖的是法海,让她成仙的是天庭,而她却拼命要做“人”,这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更强烈的感情。句中运用了动词“拼命”表明白娘娘要做人的决心,句中“人!人!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更强烈。句子前两句句式相同,风格一致,后两句生动形象,整个句子与前后文协调一致,富有文采。而修改后的句子缺乏文采,表达的情感也不够强烈。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放。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
    杭州亚运,世界瞩目。肆虐三年的疫情未能阻挡住亚细亚人的热情和脚步,2022替换为2023,第19届亚运会在杭城胜利举行。一曲钱塘,八方来客,45个国家和地区,12500多名运动员,在角逐481个小项奖牌时,用目光温暖目光,力量激发力量,向全球几十亿观众诠释了“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同在这方土,同爱这片天。体育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亦如此,我们用爱结成的,是亚洲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发展、进步,共同呼吸着新鲜的 空气,共享着同一个命运。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如同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我们要用行动和爱去演绎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片天空依旧湛蓝。曾经的硝烟弥漫已演变为烟花璀璨,曾经的炮火连天已演变为灯火浪漫。是什么力量带来改变?一切只因为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同理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讲信修睦,友好往来,费孝通将之总结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从来就是礼仪之邦、和平之邦,有成仁之美,有大同之德。
    这方土地依然美丽。曾经的千疮百孔已凝结为江山一统,曾经的农奴苦工已翻身为人民群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声音飞越珠穆朗玛,流出长江黄河,流经湄公河,流入太平洋,也流向印度洋和北冰洋。贝加尔湖畔绿草如茵,清澈又神秘,亚细亚的孤儿不再在风中哭泣。
    然而,这片天空仍有阴霾,这方土地仍有苦难。日本排污并未停止,巴以冲突还在继续,“战疫”方歇,“战役”又起。亚细亚,同是一个家;亚平宁,笑吾不平宁。细究其理,无非是苟且短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虑及河清海晏和子孙后代。其实,我们大可以坐下来共商国是,大可以低下头握手言和,心相融,爱相加,相爱相生,而非相爱相杀。
    所以,来吧,同爱则一片天蓝,同在则一方土热。同爱始于同在,同在终于同爱。同爱为木,林木森森;同在为土,息壤之土。土木工程,土木亚洲,一衣带水,大同为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引用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曲《同爱同在》,材料的关键词是:“同爱”“同在”。
    “同爱”“同在”的核心是“同”,“同”有相同、同样、一起、共同之意,所以“同爱”是彼此之爱,也是共通之爱,“同在”是彼此生活的相同相通之世界,是背景之“共在”,也是彼此看到和证明对方之“在”,携手共前之“在”,是主体之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共通之爱本就蕴含着“同在”,而主体之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又蕴含着“同爱”。在这里,“同爱”与“同在”互为基础,相融相生。歌词中的“同爱同在”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只有我们共同去爱,才能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才能更加懂得去爱。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共同的家园,共同努力追求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力量。同时也应该激发他人的力量和潜能,共同关注和爱护身边的人和事物,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关爱和互助中获得成长和进步。通过关爱和互助,共同实现梦想和愿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共创辉煌的未来。总之,这篇作文应该以“同爱同在”为主题,通过分析“同爱同在”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读者在生活中珍惜“同爱同在”的时刻,从而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美好愿景。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要紧紧扣住“同爱”“同在”两个词语展开,可以运用场面描写、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突出共同努力、共赴愿景的主题。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分析“同爱同在”的内涵,然后阐述“同爱同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共赴美好。
    立意:
    1.同爱同在,构建和谐社会。
    2.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
    3.共向美好,绽放青春光芒。
    4.互相关爱,同圆梦想;团结合作,共创辉煌。
    相关试卷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模块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模块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