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但如果被错误运用,它也可能让人类变得更糟。然而它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对基本假设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这一假设。迄今为止,人类独自发展出了对现实的理解,这种能力界定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能力,我们阐明了我们的哲学,设计了我们的政府和军事战略,并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准则。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揭示出,现实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认识,也许比人类独自理解的方式更为复杂。有时,人工智能的成就可能与那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类思想家在其全盛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和发人深思——它产生灵光一现的洞见,并对所有需要加以清算的既有概念提出挑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其确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时可以与人类能力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人类。通过重复“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它没有也无法与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体验相匹配”之类的话,我们或可聊以自慰。但是,当我们目睹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部分成就,比如逻辑上的壮举、技术上的突破、战略上的洞见,以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精密管理时,很明显,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复杂存在体对现实的另类体验。
人工智能所触及的全新疆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它能发现信息并识别趋势,这是传统算法无法做到的,至少无法做得如此优雅和高效。这样一来,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正如我们已经了解到的那样,它加速了人类理性的消解势头:社交媒体减少了反思的空间,在线搜索削弱了概念化的动力。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随着深度阅读和分析的收缩,从事这些过程的传统回报也在收缩。而随着选择退出数字领域的代价日益高昂,人工智能影响人类思想的能力,比如说服、引导、分心,却在与日俱增。结果,个人在审查、检验和理解信息方面的作用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的作用扩大了。
(摘编自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滕洛赫尔《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胡利平、风君译)
材料二:
人工智能真的已经无所不能吗?心理学家考验了当时最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PT-3。他们认为之所以GPT-3显得非常聪明,是因为问了它智能的问题。假设问它一些很“弱智”的问题,它会怎么回答?他们问它:“我的腿上有几只眼睛?”这个连没有上过学的小孩都能正确回答的问题却难倒了GPT-3,它回答说:“你的腿上有两只眼睛。”这表明它并不理解眼睛是什么,它只是在做关联而已——人有两只眼睛,腿是人的一部分,所以它认为腿上应该有两只眼睛。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任何傻瓜都知道,关键在于理解。”GPT-3知道但并不理解眼睛究竟是什么,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
杰弗里·辛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当一个人工智能能够准确描述一个场景,它就是理解了。真是这样么?假设有这么一个场景:有个人从柱子上狠狠摔了下来,摔倒在地。如果让人工智能来描述这个场景,它会说一个人从柱子上掉下来了。而我们对这个场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反应——“疼”。这个区别体现了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而这种感受是自动的。共情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因为当一个孩子没有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同理心,他在小时候就很难对父母产生依恋,很难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在长大以后,会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假设我们的未来是由一台台没有共情的机器所组建的“自闭症”式的社会,这个社会还能有文明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吗?所以,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马文·李·明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个智能的机器是否拥有情感,而是不拥有情感的机器是否能拥有智能。”在马文·李·明斯基看来,情感是智能的基础,得先有情感才有智能。
对人而言,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的,而正是这种对因果的执着使我们能够推理,能够把零散的万世万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故事。其实笛卡尔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这一点,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所以,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和人的智能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依然没有达到类人智能。那么未来如何实现类人智能呢?
(摘编自光明网《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阐明我们的哲学,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设计组织形式,形成道德标准。
B. 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可以超越人类能力,它促使我们抛弃理解世界的固有方式。
C. 杰弗里·辛顿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准确描述场景,就说明它理解其意义。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
D. 人工智能是根据预设行动的,其影响人类思想的能力却与日俱增,这意味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在消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作者列举“人工智能是人工的”之类的话语,意在提醒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B. 相较人类的思维局限性,人工智能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引领人类提升在数字领域里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
C. 人工智能凭着发现信息识别趋势的能力,而擅长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传统算法并不精通此道。
D. 由材料二可知,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对事物进行关联,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及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共情”观点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第三回中鲁达得知金翠莲被郑屠强骗后义愤填膺,以切肉剁臊子为由挑衅郑屠,三拳打死郑屠。
B. 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痞流氓对一个店家说:“你的蛋糕店看上去真不错,如果意外发生火灾,就太可惜了。”
C. 日本研发的机器人“妻子”在用户向其倾诉疲惫、难过时,会耐心地倾听和支持,缓解用户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D.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展示了一只猴子通过植入大脑的Link芯片实现“心灵感应打字”。
4. 人类可能已无法承受选择退出数字领域的代价,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5. 如果人类在未来实现了类人智能,你认为人类与类人智能的关系可能会有哪几种走向?请结合材料加以解释说明。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来突破我们的思维局限,丰富认识现实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②同时对人工智能传递的信息抱以审慎的态度,努力保持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5. ①类人智能既具有人类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又具有人类无法匹敌的算法、算力。 ②如果人类能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类人智能可以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③如果人类没有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或者类人智能的理解能力可以无视这些道德规则,以类人智能的强大能力,将会奴役乃至灭亡人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促使我们抛弃”无中生有。原文“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强调的是对世界的改变,而不是抛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传统算法并不精通此道”错。材料一原文身上“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共情”观点是: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
A.“鲁达得知金翠莲被郑屠强骗后义愤填膺”表现鲁达的感同身受,符合“共情”。
B.“如果意外发生火灾,就太可惜了”是地痞流氓威胁性的话,不是“共情”。
C.机器人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不具备真正的“共情”能力。
D.体现是高新科技,不是“共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可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来突破我们的思维局限,丰富认识现实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②结合材料二“GPT-3知道但并不理解眼睛究竟是什么,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这个区别体现了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而这种感受是自动的”“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可知,同时对人工智能传递的信息抱以审慎的态度,努力保持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和材料一“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可知,类人智能既具有人类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又具有人类无法匹敌的算法、算力。
②结合材料二“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个智能的机器是否拥有情感,而是不拥有情感的机器是否能拥有智能”“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可知,如果人类能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类人智能可以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
③结合材料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假设我们的未来是由一台台没有共情的机器所组建的‘自闭症’式的社会,这个社会还能有文明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吗?”可知,如果人类没有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或者类人智能的理解能力可以无视这些道德规则,以类人智能的强大能力,将会奴役乃至灭亡人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情(节选)
(加)爱丽丝·门罗
图书馆管理员路易莎和几位常住店的旅行推销员交上了朋友。其中一人是吉姆·弗拉雷,他负责推销打字机、办公器材、书和各类文具。他四十来岁,金发,有点曲背,但身子很结实。西班牙流感爆发那阵,即便不清楚店家是否营业,吉姆仍和平时一样跑外勤。旅馆偶尔也会歇业,就像学校、电影院,甚至是教堂一样。在吉姆·弗拉雷看来,教堂关门是不像话的。
“真不害臊,一群懦夫,”他对路易莎说道,“一个个躲在家里,全等着最后遭灾,有意思吗?你就不会关闭图书馆,是吧?”
路易莎说会一直开着,除非自己病倒。这样的小事一般过不了一周,但她肯定得去医院。他们不会让她待在旅馆的。
他们聊到医院里成群的病人,病死的医生和护士,聊到阴郁凄惨的葬礼。吉姆·弗拉雷家所在大街的一端就是多伦多的某家殡仪馆。他说他们还在置备黑色的马、黑色的四轮马车、全套工具,用来落葬要人。
“他们忙得没日没夜,”他说,“没日没夜。”他举杯说道:“那就为了健康吧。你看起来很不错。”
路易莎的气色比过去好了。她开始搽胭脂了。她的皮肤是浅橄榄色的,那双颊是没有血色的。她的穿着更用心了,努力变得更友好。她以前总是忽冷忽热,全凭心情。她还喝起了威士忌,不过喝之前总会兑水。过去她只是喝一杯葡萄酒。
“日子总得过下去,”他说,“你做得很对,让图书馆一直开着。”
这是1919年的初冬,人们以为战争危险已过,新一轮的流感疫情又爆发了。旅馆里的人看上去都形单影只。晚上才过九点,旅馆老板就上床睡觉了。他的妻子患上流感正住在医院里。吉姆·弗拉雷从酒吧带回一瓶威士忌,连酒吧也因为害怕传染而关门了。两人在餐室里靠窗的桌边落座。外头冬雾渐浓,迫近窗棂。那几盏街灯和桥上谨慎缓行的轿车都快湮没无踪了。
“哦,那不是什么大事,”路易莎说道,“不闭馆的原因没你想的那么高尚。”她大笑起来,还说要送他一则奇谈。
她开始讲某位士兵从国外写信给她的故事。士兵在来图书馆的时候记住了她,可她对那人毫无印象。不过她很友好地回复了他的第一封信,两人有了书信往来。他说读了哪些书,她也回复呼应。简言之,两人因互吐心声而一起感到了温暖。是他首先告白,她并非傻乎乎地急着冲进去。一开始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个好人,即便是后来,她也不愿因任何回绝而让他难堪。他开口要一张照片,她去拍了,尽管并非出自本意,但还是寄出去了。他问她有没有心上人,她如实回答没有。他并未回寄自己的照片,她也没开口要,尽管很想知道对方的模样。他身处战场,拍照一定很难。而且,她不愿被视为那种女人——倘若对方的外表不合心意,就扭过脸去。
他在信里写道,自己并不指望回家。他说比起死,更骇人的是落得跟医院里见到的那些伤兵一样。他没多谈,她猜是指大家近来才慢慢听闻的——男人们的残肢、失明者、不成人形的烧伤者,他思恋她,写信倾诉,就像此情此景下恋人们的所为。
战争结束,此前已有一段时间没他的消息了。她天天盼望来信,但杳无音讯。她担心他会不会是整场战争中最背运的那群士兵之一——他们死于最后一周、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一小时。她每周都查阅当地报纸,阵亡者名单持续更新到新年后,但上面没有他的名字。现在报纸同时开始登载回乡军人名单,通常还在名字旁边加印照片和几句贺词。如果这次回来的人太多,那就没什么版面多写了。她读到了他的名字,名单上的那个名字。他没有战死,也没有受伤——他在回卡斯泰尔斯老家的路上,或许都已经到了。
于是她决意继续开着图书馆,哪怕流感肆虐。每天她都确信他已回来,每天她都准备着迎接他的到访。星期天是一个折磨。当她踏进镇公所时,总觉得他可能早就到了,正倚墙等着她。如今她明白为何有人坚信看到了鬼魂。每回门被推开,她都抬头期待他的容颜。有几次她暗地告诫自己,默念到“十”才能抬头。因为流感,图书馆几乎没人来。她就张罗重新布置些什么,不然非发疯不可。不到五点她从不关门,有时还会比规定开放时间延长十分钟。接着她会幻想他在街对面邮局的门口望着她,因为害羞而挪不开脚步。自然她会担心他是否病了。她总是留意别人聊起的小镇新闻,可没人提他的名字。
就在这段日子里,她完全放弃了阅读。在她看来,那些封面无论破旧还是华丽,都犹如棺木,里面也不过是一团败絮。
她这样是可以理解的,难道不是吗?写过那样的信后,他怎能不接近、联系自己?在那番表白之后,他怎会不跨进这道门槛?这样想是可以理解的吧?送葬队伍从窗前经过,她不曾稍加留意,因为队伍不是为他而来。就连生病住院的时候,她也一心想要回去,她不能这样躺在床上,图书馆不能将他拒于门外。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感爆发后,吉姆不顾个人安危跑外勤,除了勤劳外,身体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B. 在疫情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死去的人很多,殡仪馆要额外置备工具,非常忙碌。
C. 路易莎和士兵在书信往来中产生一段温暖的感情,尽管路易莎对其长相一无所知。
D. 路易莎不曾留意从窗前经过的送葬队伍,甚至住院也想回去,只因思念着心上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塑造的是特殊环境下的小人物,意在展示宏大时代对普通大众造成的影响。
B. 文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着墨不多,更多是通过细节与内心活动来呈现人物心理。
C. 雾渐浓、街灯与轿车渐隐等描写,烘托出两人对传染的担忧以及疫情下的冷清。
D. 医院在文中多次出现,其场景令人不安,体现出战争和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8. 路易莎“开始搽胭脂了”,之后又“完全放弃了阅读”,请分析其行为的心理动因。
9. 你认为路易莎和士兵否会重逢?请试做推断,并结合文本阐释理由。
【答案】6. C 7. C
8. ①前者是因为战争结束,路易莎期待和恋人重逢,有一种期待的愉悦,想给对方呈现美好形象;②后者是因为等待过程漫长,路易莎有一种患得患失、充满幻想而无奈焦急复杂心情。
9. (一)会重逢。理由:①两人通过书信往来有美好感情,互相思恋,有重逢的感情基础;②路易莎坚持开着图书馆:战争结束士兵一切安好,返回家乡,有重逢的客观基础;③小说写战争和疫情环境下两人的爱情,重逢能体现动荡时代下人性温暖与人性之美,给读者以积极力量。
(二)不会重逢。理由:①尽管路易莎充满期待,但战争的残酷可能会对士兵带来心理创伤,改变他对感情的态度;②疫情还在继续,两人存在感染甚至死亡危险;③两人不重逢更能体现战争和疫情给普通大众带来的不确定性,体现动荡时代对人的消极影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除了勤劳外”错,原文“但身子很结实”,看不出勤劳。
B.“在疫情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错,“这是1919年的初冬,人们以为战争危险已过,新一轮的流感疫情又爆发了”只是因为疫情。
D.“只因思念着心上人”错,路易莎不曾稍加留意从窗前经过的送葬队伍,甚至住院也想回去,是不想错过士兵的到来,期待着和他重逢。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烘托出两人对传染的担忧”错,“外头冬雾渐浓,迫近窗棂。那几盏街灯和桥上谨慎缓行的轿车都快湮没无踪了”主要渲染疫情下的冷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路易莎的气色比过去好了。她开始搽胭脂了”之前路易莎生病,“她的穿着更用心了,努力变得更友好”身体好转后她注重打扮自己,是因为战争结束,路易莎期待和恋人重逢,有一种期待的愉悦,想给对方呈现美好形象;
②前面说“于是她决意继续开着图书馆,哪怕流感肆虐。每天她都确信他已回来,每天她都准备着迎接他的到访”前面说路易莎期待士兵的到来,“因为流感,图书馆几乎没人来。她就张罗重新布置些什么,不然非发疯不可”这种期待太过漫长,已经影响了她的生活,“就在这段日子里,她完全放弃了阅读”表明此时她因为期待得不到满足而变得心情焦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种探究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会重逢。主观上,结合“两人因互吐心声而一起感到了温暖。是他首先告白”“他思恋她,写信倾诉,就像此情此景下恋人们的所为”可知,两个人彼此倾慕,有感情基础;客观上,“于是她决意继续开着图书馆,哪怕流感肆虐。每天她都确信他已回来,每天她都准备着迎接他的到访”她的图书馆一直开着,战争结束了,如果他想来,这里为两个人重逢准备了客观条件;主题上,“这是1919年的初冬,人们以为战争危险已过,新一轮的流感疫情又爆发了”小说表现战争和疫情双重社会环境下重压的爱情,让两个相爱的人重逢更能凸显主题,表现人性的温暖以及爱情的力量。
不会重逢。结合“他在信里写道,自己并不指望回家。他说比起死,更骇人的是落得跟医院里见到的那些伤兵一样”“战争结束,此前已有一段时间没他的消息了”可知,经历战争的士兵可能存在心理创伤,而这种心理有可能导致他不敢接受这份爱情;“因为流感,图书馆几乎没人来”说明疫情很严重,还在继续,两人存在感染甚至死亡危险;从主题看,小说表现战争和疫情双重社会环境下重压的爱情,这种爱情本身就有太多不确定性,不重逢更能体现动荡时代对人的消极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燕王卢绾反,满亡命,聚党千余人,东走出塞,都王险。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辽东兵先纵,败散。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杨仆遁山中十余日。左将军击朝鲜西军,未能破自前。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左将军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将燕、代卒,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以故两将不相能。
天子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左将军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朝鲜当下久矣!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天子诛遂。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将军王映皆亡降汉。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左将军使右渠子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左将军征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楼船将军亦坐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涉何诬功,为兵发首。楼船将狭,及难离咎。荀彘争劳,与遂皆诛。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何去至界A上B使御刺杀C送何者D朝鲜裨王长E遂归F报G天子曰H杀朝鲜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谕,指告诉,和《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谕矣”的“谕”词义不同。
B. 谢,指道歉、谢罪,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词义相同。
C. 当下,文中意为应该攻占,和现在所指的“目前,眼下,现阶段”并不一样。
D.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也可作为称呼将帅的敬辞,文中指的就是左将军本人。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前朝鲜曾属于战国版图,秦汉时期朝鲜则属于辽东外围区域,到朝鲜王满时代,在王险定都,一直传到他的孙子右渠。
B. 右渠军队凭险要地形击败了左将军的进攻,楼船将军虽然攻入了朝鲜国都,但也被击败。出征不利,为将领间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C. 左将军对楼船将军积怨已久,因此向天子使者诬告楼船将军将和朝鲜联手,使者认可了他说法,下令逮捕楼船将军,兼并其军队。
D. 司马迁在史论中对汉朝与朝鲜双方都采取了批评的态度:汉使挑起了战争,汉将猜忌争功,右渠看不清形势,身死国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
(2)左将军征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
14. 请从卫山、公孙遂的结局推测当时涉何诬功的原因。
【答案】10. BEH 11. D 12. B
13. (1)左将军急着攻打右渠,朝鲜大臣却暗中派人与楼船将军约定向他投降。
(2)左将军被征召到朝廷,因犯了争夺功劳、嫉妒同僚的罪,违背了朝廷的计划,被斩首示众。
14. ①涉何出使,右渠不奉诏,涉何无功而返可能会被天子诛杀 ;②所以他擅做主张杀死朝鲜将,借为汉扬名来保全自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涉何离开朝鲜来到边界,就派驾车的车夫刺杀了护送涉何的叫长的朝鲜裨王,于是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我杀了朝鲜的一个将军。”
“界上”是“至”的宾语,宾语后B处断开;
“送何者朝鲜裨王长”是“杀”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
“曰”是断句标志,其后H处断开。
故选B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告诉;明白。句意:汉朝派涉何告知右渠。/我明白了。
B.正确。句意:右渠拜见汉朝使者,叩头谢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正确。句意:朝鲜早就应该攻下了。
D.错误。文中指将帅的部下。句意:当场命令左将军的部下捉拿楼船将军。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攻入了朝鲜国都”错误,由原文“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可知,没有攻入国都之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却;“阴间”,暗中;“约”,约定。
(2)“征”,被征召;“乖”,违背;“弃市”,被斩首示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以报天子,天子诛遂”可知,涉何出使,右渠不奉诏,涉何无功而返可能会被天子诛杀;所以他擅做主张杀死朝鲜将,借为汉扬名来保全自己。
参考译文:
朝鲜王卫满,原是燕国人。秦国灭掉燕国之后,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汉朝建国后,因为那里离得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复辽东郡从前的那些关塞。后来燕王卢绾造反,跑到了匈奴,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个同党之人,在东方走出塞外,建都在王险城。卫满把统治权传给儿子,再传到孙子右渠手中,这时被朝鲜所引诱来的汉朝人越来越多,而右渠又不曾去觐见汉朝天子。元封二年(前109),汉朝派涉何告知右渠,但右渠终究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涉何离开朝鲜来到边界,就派驾车的车夫刺杀了护送涉何的叫长的朝鲜裨王,于是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我杀了朝鲜的一个将军。”天子认为他有杀死朝鲜将军的美名,就不再追究他的过失,却授予他辽东东部都尉的官职。朝鲜怨恨涉何,调兵偷袭,杀了涉何。
汉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过的犯人去攻打朝鲜。元封二年秋天,汉朝派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率兵走出辽东郡,去讨伐右渠。右渠调兵据守在险要的地方,抵抗汉朝军队。左将军的辽东兵先进击敌人,结果队伍失败而走散了。楼船将军率领齐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达王险城。右渠守城,探听到楼船将军军队少的消息,就出城攻打楼船将军,楼船将军的军队失败而四散奔逃。杨仆将军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左将军攻击西边的朝鲜军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天子因为两将军没能取得军事胜利,就派卫山前去明告右渠。右渠拜见汉朝使者,叩头谢罪:“愿意投降,只怕杨、荀二将军用欺诈的手段杀死我。如今我看到了表示诚信的符节,请允许我们投降归顺。”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汉朝谢罪,献上五千匹马,又向在朝鲜的汉军赠送军粮。有一万多朝鲜民众,手里拿着兵器。使者和左将军怀疑朝鲜人叛变,应当命令人们不要携带兵器。太子也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自己,于是又领朝鲜民众归去。卫山回到京城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卫山。左将军向前进,直到王险城下,包围了城的西北地方。楼船将军也前去会师,驻军城南。右渠于是坚守王险城,几个月过去了,汉军也未能攻下王险城。左将军率领的是燕国和代国的士卒,军中的多数战士都很骄傲。楼船将军率领齐兵,渡海打仗,本来就有许多失败伤亡,士卒都恐惧,将官的心中也觉惭愧,在他们包围右渠时,楼船将军经常手持议和的符节。左将军竭力进攻敌城,朝鲜的大臣就暗中寻机和楼船将军联系,商量朝鲜投降的事。左将军屡次同楼船将军商定同时进击的日期,楼船将军想尽快与朝鲜达成降约,所以不派兵与左将军会合。因此,两位将军不能相互协调。
天子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如有方便有利的机会,可以随时自行处理事务。左将军说同楼船将军多次约定进军日期却不来会师,并把他一向怀疑楼船将军谋反的想法都告诉了公孙遂,说:“朝鲜早就应该攻下了,现在到了这种地步还不逮捕他,恐怕会成为大害,不仅是楼船将军要谋反,而且他又要联合朝鲜一起来消灭我军。”公孙遂也认为是这样,就用符节召楼船将军来左将军军营中商量事情,当场命令左将军的部下捉拿楼船将军,并把他的军队合并到左将军手下,然后把这件事报告了汉天子。天子杀了公孙遂。左将军合并了两方面的军队,就急速攻打朝鲜。元封三年(前108)夏天,尼溪相参就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向汉朝投降。王险城还未攻下,原来右渠的大臣成已又造起反来,左将军派右渠的儿子前去晓谕朝鲜的百姓,杀死了成已,因而终于平定了朝鲜,设置了四个郡。
左将军被征召到朝廷,因犯了争夺功劳、嫉妒同僚的罪,违背了朝廷的计划,被斩首示众。楼船将军应该等待左将军,而他擅自抢先进攻,损失严重,被判死刑,他出钱赎罪,免死而为平民。
太史公说:朝鲜王右渠依仗地势的险固,国家因此被灭绝。涉何骗功,为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开了头。楼船将军行事,心胸狭小,遇到危难就遭受祸殃。荀彘争功,同公孙遂都被斩杀。征讨朝鲜的杨仆和荀彘的两支军队都遭受困辱,将帅没有被封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①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
[注]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
B. 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
C. 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
D. 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
16. 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
【答案】15. D 16. 参考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藏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暗含着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参考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而且暗示我们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藏含蓄。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皆为直接描摹”错,杜甫《登岳阳楼》对岳阳楼没有直接描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末句“满棂湖水入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方法、态度等角度论述了学习不能停止。
(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作为例证。
(3)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之慨,在他之前,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言,这“同曲”之思或可印证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说。
【答案】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 就有道而正焉 ③.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④. 纫秋兰以为佩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⑥. 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慎、焉、扈、芷、兮、纫、佩、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把很多课文都背下来,现在谁还能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背下来? A 。但我们为什么还能读书,还会写那些字呢?
武侠小说里,武学宗师张三丰教张无忌他新发明的太极剑。张三丰将剑招慢吞吞地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能记住一半。张三丰又演示了一遍,这一次的招数和前面一次完全不同。他又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只能记得三招。到第三遍演示完,张无忌说,已经全忘了。大家都很着急,张三丰却说:(1)“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
张三丰教的和张无忌领会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临敌以意驭剑,才有变化无穷的应对能力。我们能读书写字,也是忘了课文的“剑招”, B 。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像守财奴积攒财富那样积累知识,①而且要磨炼自己见微知著、见此知彼的洞察力。②为了培养这样的能力,③你要不断地学会腾空自己的知识库存,④忘记自己原本相信的“真理”,⑤随时以一种空灵、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事物。⑥比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⑦是你忘记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 应该大多数都忘了 B. 记住了读书写字的“剑意”
19. (1)语句①:修改为“而是要磨炼自己见微知著、 见此知彼的洞察力”。(2)语句③:修改为“你要学会不断地腾空自己的知识库存”或修改为“你要不断地学习腾空自己的知识库存”。(3)语句⑦修改为:“是你领悟了忘记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 前面说“现在谁还能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文背下来?”言外之意是大多数人应该都忘记了,应填:应该大多数都忘了。
B.前面说“张三丰教的和张无忌领会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忘了课文的‘剑招’”,而我们能读书写字说明我们记住了“剑意”,应填:记住了读书写字的“剑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搭配不当,“并不是……而且”关联词不搭配,把“而且”改为“而是”。
语句③:语序不当,可以说“不断地学习”,或者“不断地”作状语直接修饰“腾空”,修改为“你要学会不断地腾空自己的知识库存”。
语句⑦:成分残缺,“是你忘记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修改为“是你领悟了忘记之后还能记住的东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地的危险,是在意料之中的。在野花的下面隐藏着沼泽,一分钟之内就能把人吞掉。因此必须设法在这片沼泽地带找到一条道路,以便整个红军得以安全通过。摆在面前的敌人是大自然,而不是人。当务之急是必须很快通过草地,摆脱草地。(2)草地的气候比爱生气的美女的情绪还要变化无常。一忽儿烈日,一忽儿冰雹,时而下雨,时而大雾,时而雨雪交加,狂风怒吼,就像魔鬼的恶作剧。
五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六月,草地依然如故。夜间,大地结满了银霜,气温在零下六七度;黎明时,天气还是好好的,红艳艳的太阳钻出地平线照耀着草地;可是,早上八时,天色突然变暗,乌云聚积起来,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切都在雾气中变得朦胧灰暗。接着大雨和着狂风倾盆而下,瞬间又是雨雪交加。没过多久,纷飞的鹅毛大雪遮盖了道路,草地和山峦,到处茫茫一片,赶路的马帮躲避在背风的地方,一群群的牦牛和绵羊变成了缓缓移动的雪堆。大雪下了两个小时之后减弱了下来。旷野上又刮起了大风,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到了后半晌,天空露出了湛蓝,阳光普照,白雪融化了,使人感到一丝春意;但当太阳的光辉沉落在黄河彼岸的时候,春意便在冰霜中消逝了。
20. 结合语境,对材料中加点处的两个“一忽儿”和三个“时而”的语意加以区别。
21. 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用了顿号和逗号,请辨析这样用的原因。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都很诙谐,请分别说明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20. ①一忽儿:一会儿,立刻、马上,强调突然;②时而:不定时的重复发生,突出反复。
21. ①“苍白”和“黯淡”两个词都是写太阳的色彩,作动词“变”的补语,所以中间用顿号;②“颤颤发抖”是写太阳的形态,和“变”一样作“太阳”的谓语,不能与前两个词并列,故用逗号。
22. ①处幽默,语意转折,让人意想不到;②处比喻,用轻松表现严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一忽儿烈日,一忽儿冰雹,时而下雨,时而大雾,时而雨雪交加”语句描写的是草地的气候变化无常。
一忽儿:是时间词,一会儿,立刻、马上,强调突然。两个“一忽儿”强调天气变化之快。
时而:不定时的重复发生,突出反复。三个“时而”强调这种天气说变就变,重复发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能力。
“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这是描写风中的太阳的形态。
“苍白、黯淡”两个词都是描写太阳在风中的色彩,语法上共同作“变得”的补语,两个并列的补语之间用顿号。
“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这是两个句子“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和“颤颤发抖”,分别描写太阳在风中的形态,分句之间用逗号停顿。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是武侠小说里张三丰说的话,前句说“忘得真快”,后句说“你已经学会了”,中间的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语言幽默诙谐。
“草地的气候比爱生气的美女的情绪还要变化无常”运用比喻,把草地的气候比作爱生气的美女,美女爱生气,喜怒变化无常,而草地的气候也是反复无常,语言轻松幽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告诉我们,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是高考依然驱动着同学们花了大量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有人因此产生了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背诵这些古诗文吗?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给出一个大背景,即仅仅只是记住所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再结合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不难发现,应是见微知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由此指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因为高考驱动,不少学生仍花不少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两相结合,材料由此引出一个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有必要花大精力背诵古诗文”。其实,这个疑问,也就是本次作文要写的论题。这其中,一方面包含人工智能与人类基础识记能力的思考,另一方面其实也涉及传统与现代的论辩。
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回答。比如,若认为有必要花精力背诵古诗文,可考虑从识记背诵这一学习行为的意义,或者是古诗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角度加以分析。比如,可以从记忆与更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说明我们需要记忆信息,记忆知识,是因为我们要将它们加工,以产生价值,升级思维。如果不去记忆,那么谈再多思维训练都是空谈,没有可以操作的信息,再强的思维能力都是无米之炊。而我们之所以要识记古诗词,是因为这不仅仅代表对传统文化归位的期盼,关键更在化育、立人,即以经典优秀作品来浸润学子的情感,磨砺其精神,熔铸其德行。正是以背诵古诗文为基础,我们能跳脱出当下的庸俗,与那些伟大的人相识相知,受那些伟大的精神情操熏染,从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而若想要予以否定回答。则可重点针对某些学生只知死记硬背的现象,结合材料一开始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中的“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要学会运用知识。
立意:
1.活学活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2.智能时代仍需以识记巩固思维基础。
3.以古诗文保持心灵柔软。
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中秋金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中秋金卷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