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0小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 下列各项化合物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氧气、肌糖原
B. 乙酰胆碱、胃蛋白酶
C. 抗体、有氧呼吸酶
D. 尿素、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的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肌糖原位于肌肉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有氧呼吸酶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尿素属于细胞代谢产物,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因此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2. 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生活在一定的液体环境中。下列有关体细胞生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统称为内环境
B. 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能为血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C.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交换
D. 淋巴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都只有淋巴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详解】A、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A错误;更多优质支援请 嘉 威鑫 MXSJ663 B、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能为血细胞提供营养物质,B错误;
C、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即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交换,C正确;
D、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等液体环境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有淋巴液和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甲、乙、丙、丁表示4种体液成分,1~6表示不同成分间的物质交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乙中的B. 丙中可能存在B细胞和浆细胞
C. 丁可以表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D. 1、5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分析得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血浆蛋白的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正确;
B、丙是淋巴,淋巴系统起着防御屏障的作用,内有许多具有吞噬机能的巨噬细胞,能清除红细胞、细菌或其他微粒。此外,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B正确;
C、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丁不能表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C错误;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过程受阻,使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4. 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基本相同,医疗上常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来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进食不足或体液大量丢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C. 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对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作用
D. 注射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受阻,这可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血糖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的摄取和利用,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C错误;
D、注射的葡萄糖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D正确。
故选C。
5.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可能出现小便失禁的症状是因为脊髓受损对膀胱的控制减弱
B. 患者接受外部刺激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属于反射活动
C. 患病长时记忆减退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患者通常无法清楚表达语言,这与大脑皮层右半球萎缩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脑可以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使人类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
【详解】A、排尿反射受大脑的控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元大量减少,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对脊髓的控制能力减弱,可能出现小便失禁的症状,A错误;
B、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受外部刺激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没有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通常无法清楚表达语言,这与该部位的萎缩有关,D错误。
故选C。
6. 某同学在野外郊游的时候,草丛中突然窜出一条蛇,该同学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撒腿就跑。下列关于该同学当时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撒腿就跑”屑于非条件反射
B. “撒腿就跑”是在神经系统分级调节下完成的
C.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减弱
D. 小腿中肌肉细胞收缩时Na+大量内流使得细胞内外Na+浓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看到蛇受到惊吓是条件反射,“撒腿就跑”是后天生活经历获得的反应,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奔跑等身体运动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存在分级调节,B正确;
C、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会使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C错误;
D、神经细胞被激活,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此时膜外钠离子浓度仍然高于膜内,D错误。
故选B。
7. 如图为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脏动脉压力反射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使心跳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减慢
C. 兴奋以电信号形式沿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传递
D. 兴奋在交感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有丰富的压力感受性神经末梢,即压力感受器。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神经中枢的冲动增加,引起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心迷走中枢兴奋。
【详解】A、脑干和脊髓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减慢,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有信号的转换,即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兴奋在交感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荷移动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D。
8. 某人持续39℃高烧三天,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嗜睡等症状,肺部出现了感染,被确诊为甲型流感。部分甲流病人还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浮肿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温维持在39℃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肺部感染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受阻,可引起内环境pH降低
C. 高烧期间甲流病人的副交感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D. 病人的浮肿现象是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增多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细胞的作用,有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映,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A、当体温维持不变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肺部感染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受阻,呼吸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可引起内环境pH降低,B正确;
C、由题干“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知,甲流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C错误;
D、病人的浮肿现象是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无法经淋巴回流血浆,组织液增多所致,D错误。
故选B。
9.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属于同一属病毒,研究表明,通过接种天花疫苗来预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只参与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天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可能识别猴痘病毒
C. 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必须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D. 被猴痘病毒入侵的细胞的裂解及猴痘病毒的清除最终都依靠细胞免疫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二次免疫应答指生物免疫系统遭受初次的外来病原入侵后,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当再次遭受同样的病原体或者抗原入侵时,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参与了人体的第二、第三道防线,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通过接种天花疫苗来预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说明天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可能识别猴痘病毒,B正确;
C、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的过程必须有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且少数抗原可以不通过T细胞直接刺激B细胞,C错误;
D、被猴痘病毒入侵的细胞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猴痘病毒和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0. 春季,一些人将柳絮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和哮喘等反应,皮肤上也会出现瘙痒的症状,这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就可以表现出过敏症状
B.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过敏反应的相同
C. 不同人的过敏症状不同,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
D. 人患有过敏性疾病说明了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详解】A、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可以表现出过敏症状,首次接触不会表现过敏症状,A错误;
B、过敏的发病机制是:有些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现象。过敏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两种不相同的疾病,B错误;
C、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这可能和家族遗传有关,C正确;
D、过敏反应的发生说明了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异常,D错误。
故选C。
11.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 寒冷时尿液增多D. 困乏时打哈欠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寒颤是骨骼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错误;
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B正确;
C、寒冷时皮肤通过汗腺排出的水分减少,主要通过排尿调节机体的水平衡,没有失调,C错误;
D、人困乏的时候往往是哈欠不断,以提醒人体,表示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内环境稳态没有失调,D错误;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12.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B.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 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 外界条件的改变可能会造成条件反射的消退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A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正确;
C、眨眼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
D、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外界条件的改变可能会造成条件反射的消退,D正确。
故选A。
13. 呼吸中枢、平衡中枢、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依次位于( )
A. 脑干、大脑、大脑、下丘脑
B. 脑干、小脑、大脑、脑干
C. 脑干、小脑、大脑、下丘脑
D. 小脑、脊髓、脑干、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平衡中枢位于小脑;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也是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学习和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B. 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都需要建立新的突触
C. 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D.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因为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A错误;
B、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时记忆需要建立新的突触,B错误;
C、盲人“阅读”盲文时首先移动手指,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用手指触摸“文字”,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将盲文的形状翻译出一定的意义,这与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黏膜、胃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 抗体对特定抗原的防御作用
D.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解病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详解】A、皮肤黏膜、胃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有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及抗体参与的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解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
B. 溶菌酶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C. 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D.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一般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等。
【详解】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A正确;
B、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免疫细胞和身体的其他细胞产生,C错误;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所以一般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17. 某学生体检报告显示:乙肝表面抗原(AbsAg)呈阴性(-),乙肝抗表面抗原抗体(Ab-SAb)呈阳性(+)(“+”表示有,“-”表示没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B. 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对该生进行治疗
C. 乙肝病毒可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
D. 该生可能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乙肝病毒,经免疫反应已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是利用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制成的,注射后可以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详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该学生体内乙肝表面抗原(AbsAg)呈阴性(-),并没有感染病毒,不需要治疗,B错误。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存活,C错误;
D、该学生体内乙肝表面抗原(AbsAg)呈阴性(-),乙肝抗表面抗原抗体(Ab-SAb)呈阳性(+),说明可能注射过乙肝疫苗,或者感染过乙肝但已康复,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⑤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B. ②④C. ③⑤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不一定是外来的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
④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④错误;
⑤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⑤正确。
所以,③⑤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某同学在烈日下参加足球比赛时突然晕倒,医生根据情况判断,立即给他做静脉滴注处理。请推测,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注射液应该是( )
A. 生理盐水B. 氨基酸溶液C. 葡萄糖溶液D. 葡萄糖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该同学突然晕倒,应该是低血糖的症状,需要补充葡萄糖溶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该同学在烈日下的运动过程中会丢失较多的水分和无机盐,为了维持身体渗透压的平衡和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还应该补充一些生理盐水,故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生理盐水,D正确。
故选D。
20.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自2022年起,南京市决定按自愿原则,为在校初一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下图表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次接种HPV疫苗能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
B. 物质A为细胞因子、物质B为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细胞①③⑤都能识别、摄取、提呈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D. 接种HPV疫苗后细胞④能在机体被HPV感染后迅速分泌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
【详解】A、接种HPV疫苗属于免疫预防,A错误;
B、图中A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B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⑤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细胞④是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当接触抗原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本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选对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得0分)
21. 图甲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a→c”的膜电位变化是由Na+内流引起的
B. 图甲中“c→e”的膜电位变化是由K+内流引起的
C. 图乙中③处的膜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
D. 图乙中A点和B点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BC
【解析】
【分析】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a→c”膜电位变化是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是由Na+内流引起的,A正确;
B、“c→e”膜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是由K+外流引起的,B错误;
C、图乙中③处于动作电位状态,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C错误;
D、从图乙中可以看出,A处和B处无论是膜内还是膜外都存在电位差,所以会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BC。
22. 小刚五年前得过水痘,但之后水痘爆发期小刚却没有再得水痘。下图为水痘病毒侵入机体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能识别水痘病毒,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细胞②
B. 细胞③活化的两个信号分别与水痘病毒和细胞②有关
C. 细胞⑤识别到水痘病毒后能够迅速产生抗体
D. 在抵抗水痘病毒感染过程中,只需要体液免疫就能完成免疫作用
【答案】AB
【解析】
【分析】图中描述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
【详解】A、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以识别水痘病毒,并将水痘病毒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②辅助性T细胞,A正确;
B、细胞③为B细胞,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水痘病毒抗原刺激及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并还需要在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物质a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才能活化,B正确;
C、细胞⑤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
D、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若病毒进入细胞内,就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所以特异性免疫清除病毒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参与,D错误。
故选AB。
23. 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N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几乎缺失
B.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C.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免疫系统,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D.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是因为HIV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RNA自我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增殖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和核糖体等进行增殖。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
【详解】A、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几乎缺失,A错误;
B、HIV感染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缺失,对外来病原体几乎不起免疫作用,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正确;
C、HIV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病发时,机体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所以HIV侵入人体后,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C错误;
D、随着HIV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所以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HIV是逆转录病毒,不能进行RNA自我复制,D错误。
故选B。
24.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 )
A. 后天经过学习形成B. 会发生消退
C. 固定不变化D. 脊髓参与调节
【答案】AB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A、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A正确;
B、条件反射是会发生消退的,B正确;
C、非条件反射是固定不变化的,而条件反射是可以变化的,C错误;
D、非条件反射由脊髓等参与调节,而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调节,D错误。
故选AB。
25. 血糖是组织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存在甲、乙、丙的异常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 图中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和葡萄糖
C. 患者体内若存在乙的异常抗体,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D. 体内出现丙的异常抗体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平衡的过程,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其与组织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因此图中丙是胰岛素受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神经递质和葡萄糖的调节,因此图中甲是神经递质受体,乙是葡萄糖受体。
【详解】A、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甲是神经递质受体,乙是葡萄糖受体,胰岛B细胞在神经递质和葡萄糖的刺激下,分泌胰岛素增多,B正确;
C、患者体内若存在乙的异常抗体,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型糖尿病,C正确;
D、丙的异常抗体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可以破坏胰岛素受体,此种糖尿病病人即使注射胰岛素后,也因为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达不到治疗效果,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45分)
26. 根据所学的免疫调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2)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浆细胞主要靠产生________(填“抗体”或“淋巴因子”)“作战”,这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________ ( 填“浆”或“靶” )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3)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________________ (填B或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
(4)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时,一般要分三次接种,目的主要是获得________ (填“更多”或“更少”)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 ①. 一 ②. 特异性 ③. 抗体 ④. 体液免疫 ⑤. 靶 ⑥. 细胞免疫 ⑦. T ⑧. 更多
【解析】
【分析】1.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通常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
(1)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是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2)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浆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通过体液免疫能够阻止病菌在体液中的扩散和黏附,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针对的是细胞内的抗原。
(3)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不仅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还参与体液免疫,故T细胞被破坏后,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瘫痪,只能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4)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时,一般要分三次接种,多次接种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以便应对真正的病毒的侵袭。
【点睛】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7.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③为毛细血管壁,其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填名称)
(2)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的含量有关。
(3)图中A代表主要器官是___,C代表的主要器官是___。
(4)画出①④⑥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用数字和箭头表示)___。
(5)据图可知内环境的作用是:___。
【答案】(1)组织液和血浆 (2)无机盐和蛋白质
(3) ①. 肺 ②. 肾(脏)
(4) (5)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血浆。
【小问1详解】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图中的④⑥,即血浆和组织液。
【小问2详解】
④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3详解】
第二幅图中A能进行O2和CO2交换,所以A代表的主要器官是肺;第二幅图中②代表的是重吸收过程,则C代表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④血浆与⑥组织液之间双向进行物质交换,⑥组织液单向进入①淋巴液中,①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④血浆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为:
【小问5详解】
由第一幅图可知,内环境中含有许多细胞,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由第二幅图可知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8.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重要中枢,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中图中A,B,C代表相关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虚线框内的结构和物质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此信号是_________,激素a主要为_________或_________。在兴奋在D处单向传递,其原因是_________。
(2)若激素b是抗利尿激素,则此时的下丘脑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3)若图中C是参与体温调节的内分泌腺素,则激素d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 ①. 血糖浓度变化 ②. 胰岛素 ③. 胰高血糖素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①. 感受器 ②. 神经中枢 ③. 效应器
(3) ①. 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 ②. 促进生长发育
【解析】
【分析】当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小问1详解】
若图中虚线框内的结构和物质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此信号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所以激素a主要为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结构D突触,兴奋在突触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2详解】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渗透压的升高有关,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也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也是由下丘脑分泌,所以此时下丘脑在反射弧中相当于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C是甲状腺,所以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有: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29. 野外作业人员在突遇极端降温天气时,机体会迅速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部分调节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___。下丘脑中除了有体温调节中枢外,还有___(写出两个调节中枢即可)。
(2)人进入极端寒冷环境后有如下变化:一是激素A和激素B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分泌增加的意义是___;二是兴奋传至___导致产生冷觉;三是在下丘脑的调节下皮肤发生一些变化,例如___(答出1点),这些变化有利于___。
(3)图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层调控过程体现了___的特点。
(4)甲巯咪唑是一种可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药物,某研究员欲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可利用的实验材料及用具:生长一致、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甲状腺激素定量检测仪器等)
【答案】(1) ①. 皮肤 ②. 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2) ①. 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机体产热量 ②. 大脑皮层 ③. 皮肤血管收缩或汗腺分泌减少 ④. 减少散热
(3)分级调节 (4)实验设计思路:将生长一致、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预测实验结果:甲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乙组
【解析】
【分析】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会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下丘脑是体温的调节中枢,当下丘脑接收到信号以后,会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汗腺、毛细血管等,使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使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还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进机体代谢,以增加机体产热,此外,下丘脑还会分泌相关激素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
【小问1详解】
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下丘脑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中枢,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外、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下丘脑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一些激素。
【小问2详解】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由图:激素A为肾上腺素,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这两种激素增多,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机体产热量。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所以大脑皮层 产生冷觉。在下丘脑的调节下皮肤发生一些变化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或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等,以减少散热。
【小问3详解】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间接受到下丘脑分泌的TRH的调节,直接受到垂体分泌的TSH的调节,这个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小问4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巯咪唑是一种可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药物,自变量是是否注射甲巯咪唑,因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所以实验思路为:将生长一致、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一定浓度的甲巯咪唑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由于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应与所验证的内容相符,所以预测实验结果是:甲组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乙组。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7页。
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检测(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白银市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阶段检测(PDF版附答案),共9页。
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