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清华中学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展开(1) 曲径通幽处, 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
(2) ______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2) 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___ 。(《卖炭翁》)
(4) ______ ,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 老师想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可有些同学觉得为别人讲解知识时浪费时间。于是老师引用《虽有嘉肴》中“ ______ , ______ ”这两句古训告诉他们,自我学习和教授他人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答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湖之鱼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①,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⑤,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⑥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肆:店铺。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③争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喋:口开合。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⑤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⑥盛:多,频频。
(1) 甲文的作者是 ______ 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______ (人名)。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4) 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划线句刻画了大鹏 ______ 、 ______ 的形象。
②乙文作者由观看群鱼 ______ 的情景,联想到人世间 ______ 的人(填四字词),告诫人们要 ______ 。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答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①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震撼人心的救灾现场……都会令人达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燃”。
②近年来,人们欣赏“燃”,点赞“燃”,甚至让“燃”成为了流行词, _______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_______因为在追求“燃”的过程中,人们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充满阳光的精气神。如果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的过程,那么找到自己的“燃”点,点燃内心的火焰,就能让自身的能量充分地释放,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燃”点,让人生真正地“燃”起来。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常见这样一些“燃”不起来的人: 他们鼓吹“平淡是福”来掩盖自己的不思选取;他们自诩“无欲无求”来遮掩自己的得过且过;他们宣扬“佛系人生”来淡化自己的意志消沉。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说到底,他们就是缺乏一颗向上的心。恩格斯说过,“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找到自己的“燃”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才会有“燃”起来的生活。“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④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即使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在飞机驾驶舱的挡风玻璃高空爆裂的危急关头,果断应对,平安将飞机降落,确保了飞机上旅客的生命安全,完成一次堪称史诗级的备降。“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 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他们都是平凡的个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燃”点,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也收获了世人的尊敬。
⑤“燃”起来的人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痛苦、辛劳和付出。曾有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不懈奋斗的精神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燃”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热烈地“燃”起来吧!
(1) 在第②段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虽然……但
B.不仅……还
C.只有……才
D.无论……都
(2)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其中④⑤两段的观点,请仿造例句形式,分别概括。
提出论点:
A ______
第①段:“燃”的内涵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展开论述:
第③段:“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第④段:B ______
第⑤段:C ______
总结号召: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3) 说说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4) “木心作品《云雀叫了一整天》中写到: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这个材料适合放在文章中的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放到 ______ 段。(填序号)
理由: ______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答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也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 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地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鄌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傍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几时。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贯穿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1) 第④段加点词“俗益”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 。
(2)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理清文章脉络。
(3) 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4) 小张和小赵就这篇游记的构思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张:本文只要写西溪的晴天景色和雨天景色就可以了,第一段写西湖景色不是离题了吗?我认为去掉该部分,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更突出。
小赵:不,我认为该保留, ______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以感情为线索,以游踪为顺序,把一幅幅画面组合成富于变化的山水画卷。
B.本文记叙了两次赏游西溪的经过,第一次以写景为主,第二次则侧重写人记事。
C.文章结尾写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在赤壁夜游,是作者酒后有意对朋友的一种吹捧。
D.这篇游记很“散”,全文不拘形式,节奏舒缓,韵味散淡,格调清隽而有趣味。
5.名著阅读。
(1) 下面是田路同学所做的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请你从①到⑧找出表述有误的两处,并在相对应的横线处加以订正。
①第一处错误(填写序号): ______ 订正: ______
②第二处错误(填写序号): ______ 订正: ______
(2) 下图是小玲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以保尔的成长经历做的笔记,你觉得小玲的笔记做得好吗?请结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阐述理由。
6.“迈”指举脚向前,跨出步子。回首过往,你会发现许多看似寻常的一步,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险境中,谨慎迈出这一步,可能会让你化险为夷;困境中,勇敢迈出这一步,可能会让你突破瓶颈;迷茫中,坚定地迈出这一步,可能会让你明确方向……
请以“迈出这一步,很重要”为标题,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禅房花木深,零落成泥碾作尘
【小题2】晓驾炭车辗冰辙,浮云游子意
【小题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析】答案:
(1)禅房花木深(注意“禅”的书写)
(2)零落成泥碾作尘(注意“碾”的书写)
(3)晓驾炭车辗冰辙
(4)浮云游子意
(5)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战国,庄子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志存高远,善借长风,争喋湖上、图食吞钩,追名逐利,拒绝诱惑(淡泊名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北冥有鱼》的作者是庄子,他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食:吃/食物;
B.故:旧的,原来的/所以;
C.余:我/多;
D.去:离开/离开。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为,成为;叫做。句意: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4)①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读文本可知,画线句的意思是: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刻画了大鹏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特点。
②本题考查文章寓意(主旨)。由文中“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等内容可知,乙文作者由观看群鱼之争喋湖上、图食吞钩的情景,想到“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另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即联想到人世间追名逐利的人,意在告诫人们拒绝诱惑、淡泊名利。
答案:
(1)战国庄子
(2)D
(3)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4)①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②争喋湖上、图食吞钩追名逐利 拒绝诱惑(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我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我将豆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再嚼食唾下,碎末沉入水底,落在葑草上,鱼也不再去吃它了。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他东西。
我才想明白: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另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故”的用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
3.【答案】【小题1】B
【小题2】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进发源源不断的力量。,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
【小题3】略
【小题4】⑤,木心的话是说“燃”状态常常伴随着孤独、寂寞和坚守。这与第⑤段观点——“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相吻合。
【解析】(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是表示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还”恰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从表格内容来看,其中部分内容已作出提示,所以根据表格中标注的段落序号,概括各段内容,再分析相关段落论证的中心即可。本文第①②段在分析“燃”的内涵与意义后,提出论点: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接着第③段阐述“‘燃’点,就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第④段结合“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即使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概括内容: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根据第⑤段的首句,可知本段要阐述的是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作用。细读本段画线句可知,此句列举了曲解“平淡是福”、自以为“聪明绝顶”、自诩“无欲无求”、盲信“佛系人生”四种人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同时,四种人的例子是从反面论证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4)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理解木心的话的关键是“冷冷清清”,指的是生活中的孤单寂寞,那些苦与责任,那些必须付出和担当的东西。与第⑤段的“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相契合,所以放在第⑤段最为合适。
答案:
(1)B
(2)A.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进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B.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
C.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
(3)反面举例论证,举出曲解“平淡是福”、自以为“聪明绝顶”、自诩“无欲无求”、盲信“佛系人生”四种人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句式整齐,语言有力。
(4)第⑤段。木心的话是说“燃”状态常常伴随着孤独、寂寞和坚守。这与第⑤段观点——“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相吻合。
本文首先由流行词引出“燃”的意义,进而引出论点:找到自己的“燃点”,进而才能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接着从两方面论证了如何让自己“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扛起责任;然后补充论证了“燃状态”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避免思想上的误区;最后,由哲人的话,再次强调观点,号召人们“燃”起来。
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4.【答案】【小题1】坐汽车去西溪(游赏)。②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
【小题2】恐怖、不安和畏缩,在汽车座里,一片空明,称赏摇船少女
【小题3】略
【小题4】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味儿;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引出下文游览西溪的记叙。
【小题5】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可知,游西溪本来应该坐船慢慢欣赏,而我们却是坐汽车去西溪(游赏)。根据“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坐汽车去西溪,不但可以看到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的景象,而且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据此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文章的叙述顺序和情感。
作者游西溪,最先到的景点是古墓,感受到的是“恐怖、不安和畏缩”;结合“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句可知,在汽车座里,感受到“一片空明”;结合“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句分析,下车后再上船游西溪,感到西溪的圆环和秀;在船上称赏摇船少女,体验到了一种难得歌吹勺闲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根据“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人格化;“忽而移上你的面前”“又多匆的别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青山突然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景象;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游船之轻快,风景之宜人,心情之愉悦。
(4)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的理解。
根据“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可知,文章第一段写西湖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游西溪的原因;写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是为了衬托出后文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更能突出体现西溪的景色之美;也为突出一行人游西溪时情感的跌宕起伏作了铺垫。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结合原文“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倒真有点像……”内容来看,“是作者酒后有意对朋友的一种吹捧”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C。
答案:
(1)①坐汽车去西溪(游赏)。②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
(2)①恐怖、不安和畏缩②一片空明③在汽车座里④称赏摇船少女
(3)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青山突然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景象;表现游船之
轻快,风景之宜人,心情之愉悦。
(4)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味儿;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引出下文游览西溪的记叙。
(5)C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踪顺序,写了西溪的景物、自己游玩的乐趣和感受。本文虽说是题为西溪的晴
雨,但正面描绘西溪晴雨时的景色并不多,相反地倒是围绕着这两次游览时的人物写得较为生动,如友人源宁、秋雪庵的老僧、龙夫人等,这些人都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②,奥斯特洛夫斯基,⑧,批注、摘抄和笔记
【小题2】略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读书笔记的把握。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②错误。
②小玲所做的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运用了批注、摘抄和笔记的方法,⑧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读书方法的把握。小玲的画图表的方法,对人物的成长过程记录的眉目清晰,一目了然,把保尔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件用折线连接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保尔饱经磨难、起伏曲折的一生。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答案:
(1)②奥斯特洛夫斯基;⑧批注、摘抄和笔记
(2)示例:我觉得小玲的笔记做的好。小玲做的是提要笔记。纵轴是保尔的人生际遇,横轴是时间。把保尔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件用折线连接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保尔饱经磨难、起伏曲折的一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迈出这一步,很重要 往前一步,迈出去,才能到达。只有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目标,勇敢地战胜困难,面对挑战,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那次远足,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清晨,所有的班级整整齐齐地排好队,一面面旗子高高举起,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又笑又闹。我脚步轻盈,神采奕奕地出发了。渐渐地,耳畔的笑闹声消失了,只有脚步声还没有停歇。不久,目的地到了。稍作休整后,我踏上了回校的路。
本以为回去的路像来时一样不算太累,可事实却是比来时要累得多。
累和疼痛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我,口干舌燥更是让我无法忍受,僵硬的腿机械地重复着迈步的动作。可这时,我听见了同学的哄闹声,抬眼望去,竟有人被电车带着回校了。脚底阵阵疼痛控诉着我身体的疲劳,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我。我渐渐地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要不我也放弃算了,我这样想着。
我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既然出发了就一定可以到达。可是相比较我的口干舌燥,这点信念有些微不足道了。正当我被口渴拖拽入放弃的深渊时,好心的家长买来了水还有雪糕,所有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也不例外。喝过水之后有了力气,加上冰冰凉凉的雪糕把热气驱赶掉,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原本松松垮垮的队伍又整齐了起来。此刻,疼痛仿佛也化作了我的动力,因为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战胜困难。终于到了。看到桌椅的那一刻我觉得它们竟是如此的亲切可爱,因为看到它们,意味着我成功了。
往前一步,才能到达成功。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挡住了我们的路,有无数的挑战等待着我们。
往前迈一步吧,用勤劳的双脚和坚韧的内心,去追逐自己的目标;往前迈一步吧,用辛勤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去摘得属于自己的那颗成功的果实。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迈出这一步,很重要”为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迈出这一步”可理解为出发,即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迈出这一步”的结果可能是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此标题是在强调“迈出这一步”的必要性。迈出去一步,彼岸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不迈出去这一步,一辈子只能望洋兴叹,唯有出发,方可到达。愿所有人以出发为舟,迈出那一步,找准方向,付诸行动,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到达彼岸。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开篇点题,文中写人记事,紧扣“出发才能到达”的主题,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来突出中心。文末可用议论、抒情句子升华中心,总结全文。
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文中通过记叙一次远足返校途中发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往前迈一步才能到达”的道理。文中叙事清楚,思路清晰,尤其心理描写的运用,让我们更加能够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文末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A.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身上衣裳口中食
B.争喋他物如故
故人不独亲其亲
C.余方悟
一车炭,千余斤
D.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有孙母未去
游览西溪
游踪
野趣
感受
微雨中游览西溪
方井旁边
参观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① ______
花坞的溪旁
在静莲庵堂喝茶
窗明几净空空脱脱
② ______
引颈望景
③ ______
船上
④ ______
悠闲自在
名著读书卡
学校:**中学班级: 8年1班
阅读人:田路时间:2023年5月1日
作品名称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②契诃夫
国籍
③苏联
阅读章节
④第一部第一章
内容概括
⑤十二岁那年,保尔•柯察金离开了学校。因为补考的时候,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甫家做的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了。不得已,保尔跟着母亲来到车站的食堂干活,在这里,他被老板打发到洗涮车间,负责烧茶炉,擦刀叉和倒脏水等一些粗活脏活。在食堂干活的日子里,保尔受尽老板娘的压迫,也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艰辛痛苦、贫穷,并且十分憎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不久,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保尔离开了食堂。
主要人物
⑥保尔
精彩语句
⑦被赶出的保尔坐在校门口下面的一层台阶上。他想,母亲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每天从早忙到晚,对他又那么关心,这下回家该怎么跟母亲说呢?泪水哽住了保尔的喉咙。
阅读方法
⑧速读和跳读。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