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6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6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72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7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787/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80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985158/0-16997005448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习题课件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共22页。
专项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专项演练】一、选择题(每题2分)1(2023•贵港期末)“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代【解析】根据“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学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A正确。A2(2023•北京期末)距今1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及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炭化粟和黍。这些发现可以用于研究 ( )A.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B.贫富分化现象C.早期人类的商品交换 D.私有财产的出现【解析】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据“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及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炭化粟和黍”可知,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A3距今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 )【解析】“距今六七千年前”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依此观察题图,B属于旧石器时代、C属于铁器时代、D属于青铜时代,显然三者均不符合题意。A4(2023•钦州期末)下列能够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懂得使用天然漆。A5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青铜、冶铁等手工业的发展 B.商业活动活跃C.城市商品交换市场的出现 D.纸质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其他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D6(2023•防城港月考)如图所示的文物,有助于人们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B符合题意;A、C、D都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与商朝无关,排除。B7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图中“分水堤”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分水堤东面为内江,主要用于灌溉,西面为外江,主要用于分洪。D8(2023•柳州期中)司马迁曾指出,汉“天下初定……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然而,过了不到100年,到他自己生活的年代,各地区的人口已翻了一番、两番,甚至更多。汉初人口增加主要由于 (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C.严刑峻法的废除 D.经济干预进一步加强【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B9某博物馆要求选出能够体现南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当选 (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是商代司母戊鼎,B是商代四羊方尊,C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D是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D10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轻徭薄赋,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农业发达,政府鼓励发展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可知,该材料表明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由单一经营发展到多种经营,这说明江南地区开发加速。C二、非选择题11某中学七年级学生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现邀请你参与下列活动。材料一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最显著的标志。(1)请将以上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1分)答:②①④③。材料二 作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1分)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答: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的人口迁徙对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答: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或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口南迁)。促进北方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2分)答:因素: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工具,属于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青铜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第(2)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建立了土地私有制;依据材料二“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分析可知,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第(3)题根据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有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两种情形。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第(4)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12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在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建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满足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成都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答: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二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内容中的经济措施是______。(1分)(填写序号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商鞅变法取得较大成效的原因。(3分)答: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取信于民;商鞅决心坚定,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变法措施有效等。①⑤材料三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2分)这使南北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答: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劳动力等。【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可归纳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第(2)题,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以知道改革中的经济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故填序号①⑤;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取得较大成效的原因是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取信于民;商鞅决心坚定,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变法措施有效等。第(3)题,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三可知,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等;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第(4)题,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我认为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