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2课时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导学
1.导入课题
我们在考察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时,光看它的平均数和极差还远远不够,就必须对它的波动大小情况进行考察,这个问题在产品检验、技能竞赛中技能人员的挑选、优质品种的选择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方差的作用.
(2)学会运用方差分析数据进行优化选择和决策.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方差的计算.
难点:运用方差大小与数据波动程度的关系,解决产品挑选等问题.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125例1至P127例2的内容.
(2)自学时间:6分钟.
(3)自学要求:思考例1中身高整齐与哪个统计量相关?例2中选择购哪家鸡腿合算可考虑哪些统计量?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方差的计算步骤是什么?
②例1中身高整齐说明要使身高的波动大小要小,即运用方差来衡量.
③例2中选取哪家产品,可考虑样本的平均数,也可考虑样本的方差.由于平均数大致相等,所以适合通过方差来判断.
④怎样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⑤完成P127练习题.
二、自学
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①关注学生是否知道“身高整齐”程度与什么相关;②选取产品应用哪些统计量来比较;③求方差的步骤是否掌握.
(2)差异指导:对例2的选购标准、方法不会或不理解的学生进行指导.
2.生助生:相互交流,帮助矫正错误.
四、强化
1.点学生口答P126练习第1题和第2题,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
2.产品优选的衡量标准及比较.
3.强化方差公式和方差的作用.
五、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各小组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收获及存在的困惑.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不足.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方差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当学生融入到具体情境中后,就会思考如何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辅以小组讨论,始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
(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70分)
1.(15分)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6.
2.(15分)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命中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甲2>s乙2,所以确定乙去参加比赛.
3.(20分)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解: 甲=乙=10,
∴两种农作物的苗长得一样高.
(2)s甲2=3.6,s乙2=4.2,
∵s甲2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共1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