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提能作业(22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体液调节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3节免疫失调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素养等级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6页。
第4章 第1节
A 组·素养自测
一、选择题
1.根据现代免疫概念,下列物质属于抗原的是( C )
A.给贫血患者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自身生成的白细胞
C.因强烈打击体表破裂的红细胞
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
解析: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都属于抗原。
2.下列不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C )
A.胃液对病菌的灭杀作用
B.唾液中的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C.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
D.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解析: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符合题意。
3.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抗体能对任何病毒都起免疫作用 ③B细胞、树突状细胞均能呈递抗原 ④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⑤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造成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⑤ D.③④
解析: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其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①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②错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造成,⑤错误。
4.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致死率极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研制的青蒿素是一种抗疟特效药(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从而破坏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功能)。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巨噬细胞不能识别进入人体的疟原虫
B.青蒿素也可用于治疗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C.青蒿素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进而杀死疟原虫
D.疟疾的出现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疟原虫的防御功能过低
解析:血浆中的巨噬细胞能识别进入人体的疟原虫,A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膜系结构,因此青蒿素不能治疗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B错误;青蒿素杀死疟原虫是通过破坏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功能,不是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C错误;疟原虫进入人体引起疾病,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对疟原虫的防御功能过低,不能将其杀死清除,D正确。
5.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它可启动T细胞增殖分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据图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低
B.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C.树突状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D.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解析: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细胞,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或正常),A错误。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防御功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自稳和监视功能,B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C正确。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正确。
6.科研发现,溶菌酶能“对战”幽门螺杆菌。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具有杀菌作用,它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折叠而成。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溶菌酶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溶菌酶在形成过程中脱去了128个水分子
C.溶菌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体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折叠而成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正确;根据蛋白质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肽键数可知,溶菌酶在形成过程中脱去128个水分子,B正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肽键的蛋白质(多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是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不能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其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型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其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发热等。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_非条件__(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受到刺激而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_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__组成;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丧失,造成水盐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发生变化,进而_下丘脑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变化。
(2)当人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_二__道防线,被称为_非特异性__免疫。
(3)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__的功能。目前普遍认为,_神经—体液—免疫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1)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受刺激收缩,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丧失,造成水盐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发生变化,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知变化。
(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被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3)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应对衰老细胞)、免疫监视(应对癌变细胞)的功能。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组·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某大学研究小组开发出利用胚胎干细胞高效培育树突状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新技术,一个干细胞能培育出100~200个树突状细胞,其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组织中,一旦发现机体存在病原体,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免疫细胞,及时将它清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存在大量的突起,是细胞增殖的结果
B.胚胎干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
C.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有可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D.树突状细胞的遗传物质中含有S元素
解析:神经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存在大量的突起,是细胞分化的结果,A错误;树突状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遗传物质相同,B错误;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可能以抗原-MHC复合体形式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产生细胞免疫,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C正确;树突状细胞的遗传物质为DNA,不含有S元素,D错误。
2.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通常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免疫功能低下时,才会有肿瘤细胞的出现
B.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C.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时,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并调动机体免疫因素将其消除;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可能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肿瘤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论免疫功能如何,它都可能会出现,A错误;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并非数量减少,B错误;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因此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C正确;死亡的肿瘤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
3.下列器官属于免疫细胞的生成或成熟场所的是( D )
A.淋巴结 B.脊髓
C.扁桃体 D.胸腺
解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的场所,且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扁桃体、淋巴结、脾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仅包括辅助性T细胞
B.免疫系统中的脾可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C.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D.免疫系统中淋巴结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内的微生物
解析: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A错误;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B正确;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C正确;淋巴结沿淋巴管遍布全身,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内的微生物,D正确。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2019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C.由于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所以正常人不会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
解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A正确;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虽然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但部分病毒能突破这三道防线,使正常人患病,C错误;对于同一病原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6.换季时节,人们易感冒发烧,常伴随扁桃体肿大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体温升高会破坏人体稳态,对人体有害无益
B.人体出现扁桃体肿大症状,说明感冒病毒突破了人体的第一、二两道防线
C.感冒病毒侵入机体,仅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发挥作用
D.人体清除感冒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解析:感冒发烧时人体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多,抗体生成活跃,免疫活动增强,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恢复健康,因此并非有害无益,A项错误。扁桃体肿大,是感冒病毒突破了第一、二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起作用的结果,B项正确。感冒病毒侵入机体,三道防线即皮肤、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均起作用,C项错误。人体清除感冒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60只兔随机均分为6组,将A组经超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C组,将B组经普通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D组,将E组在常温下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F组,一段时间后C、D、F组小鼠体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 | 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
C组 | 63.94 | 0.18 |
D组 | 72.94 | 0.28 |
F组 | 85.38 | 0.38 |
(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
(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抗原__,其中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细胞,其成熟部位是在_胸腺__。
(3)表格中吞噬细胞的功能相对于原来有所减弱,表明_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__免疫比原来减弱。淋巴细胞数目相对于原来也有所减少,表明_特异性__免疫比原来减弱。
(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__。
(5)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__。
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自变量是处理跟腱的温度,因变量是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其中常温处理后进行移植的F组为对照组。(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3)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4)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5)表中C、D、F组所移植的跟腱处理温度依次递增(超低温、普通低温、常温),各组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也随之递增,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