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夏朝,商朝,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1)特点: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2)评价: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典例分析:
    1、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及解析: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C
    二、商朝(bc1600年-bc1046年)
    (二)政治制度特点:
    (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三、西周(bc1046年-bc771年)
    (一)分封制
    1、目的:为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邦建国”“封建制”
    2、内容:(1)对象:王族(燕、鲁、晋、卫、吴)、功臣(齐)、先代贵族(宋、陈、许、楚)
    (3)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诸侯权利:职位世袭、再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于富庶之地;纵向联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6)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周王室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但是到后期,由于诸侯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分封制走向瓦解。
    典例分析:
    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78.95%、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是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答案及解析: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故A错误;公卿的族属体现了家国一体,而不是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故B错误;商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故D正确。故选D。
    2、西周建立后,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古代帝王的后代D.归附的部落首领
    答案及解析:.B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对象是周王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周王子弟是主要的分封对象。姜子牙是西周建立的的功臣,因此答案为B。AC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D项不符合史实。
    3、自古以来人们称,山东为齐鲁之邦,因为齐、鲁古国是山东政治文明的发源地,这两个发源地最早起源于( )
    A. 西周分封B. 古代地名C. 春秋分封D. 汉初封国
    答案及解析:A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现今山东境内建立齐和鲁等诸侯国,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
    4、据说周公在东征后,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
    A.分封诸侯B.封建制度C.一个社会发展时期D.封界建城
    答案及解析: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故A项正确;“封建制度”这一概念是近代郭沫若先生提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故BC项错误;“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不是“封界建城”,故D项错误。
    5、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下列不符合分封制特点的是( )
    A.分封的对象具有多样性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D.以血缘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及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
    6、相传西周初年,年幼的成王与弟叔虞玩游戏,成王曾拿一片桐叶给弟弟,说“封给你啦!”在旁的史官看到这一情形就请成王择日封地。成王说:“我与弟游戏呀!”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此材料反映( )
    A.西周初年已形成君主专制制度B.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
    C.西周初年只封赏同姓子弟 D.西周初年天子立言
    答案及解析:B
    桐叶“封”弟反映的是分封制度,是西周初年的故事,所以材料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初年是分封制而非已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初年并非只封赏同姓子弟,选项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初年没有天子,也就不存在天子立言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及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
    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各省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北河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答案及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两者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排除A。湖南简称“湘”,湖北简称“鄂”,两者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排除B。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两者的简称均来自西周封国“鲁国”、“晋国”,C项正确。广东简称“粤”,广西简称“桂”,两者的简称均不是来自西周封国,排除D。
    9、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及解析:A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10、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答案及解析:A为了巩固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A项正确;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制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二)宗法制
    1、目的:为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2)相对的大小宗关系
    3、特点:
    (1)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结合
    (2)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4、影响:(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有利于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的风气,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典例分析:
    1、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及解析:D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为长子,但其母当时身份不是嫡妻,故大臣力争,以保证权力与财产的继承分配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项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商朝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商纣王和长兄微子启都是贵族血统,C错误。
    2、有学者指出:“周代是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通婚。”西周初期的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
    A.鲁国和宋国 B.鲁国和燕国 C.燕国和齐国 D.宋国和齐国
    答案及解析:B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鲁国与燕国为同姓诸侯国,所以鲁燕之间不能通婚,故选B;鲁国与宋国为异姓诸侯国,鲁宋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A;燕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燕齐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C;宋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宋齐之间可以通婚,故D错误。
    3、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表明周朝( )
    A.宗法制开始确立B.家国体制最终确立C.宗法制得到完善D.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答案及解析:C
    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确立,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不能说明家国体制,故B错误了;“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得到完善,故C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故D错误。故选C。
    4、春秋初期,许国国君没有按规定向周王室纳贡,郑庄公就会合齐国和鲁国讨伐并攻陷了许国都城。齐国先后把许国让给鲁国和郑国,鲁隐公和郑庄公都没有占领许国,而是帮助许国国君的弟弟代理国政。这表明当时( )
    A.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B.宗法观念仍然相当强大
    C.周天子仍具有至高权威D.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
    答案及解析:B
    材料“鲁隐公和郑庄公都没有占领许国,而是帮助许国国君的弟弟代理国政”反映了鲁国和郑国仍然维护许国的大宗,体现了当时宗法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的局面,而是鲁国和郑国仍然维护许国的国政,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天子的权威,而是反映许国的大宗得到他国的维护,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5、“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19年1月8日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及解析:B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题干所说的“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选B。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制度;D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
    (三)礼乐制度
    1、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2、目的: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
    (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实施法则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3、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以礼乐制度为工具,在思想上强化王权
    典例分析:
    1、“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世俗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及解析: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说明这些官员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表现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征,所以答案选C。“政教合一”即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中只涉及中央官职,没有地方政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制度,排除D项。

    相关学案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30讲政治制度学案: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30讲政治制度学案,共1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学案设计,文件包含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案教师版docx、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共1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