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届二轮复习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届二轮复习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01
    2020届二轮复习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02
    2020届二轮复习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届二轮复习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展开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真题速递
    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4.(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5.(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6.(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
    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8.(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10.(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11.(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12.(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
    13.(2017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出省能下手,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1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 表1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B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C。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亦不少见
    知识梳理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2)影响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2)影响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2)影响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邻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考点精讲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典例1 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答案】B
    【解析】 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的权力分散,故A项错误;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行省长官权力分散,最终集权于皇帝,并非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总结提升]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典例2 (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教材拓展]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典例1.(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考题)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答案】A
    【解析】 唐朝“三司推事”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进行会审,有效监督司法,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三司推事”只能有利于司法的公平公正,但不能完全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的效果,故B项错误;“三司”中刑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监察机关,都不具备司法权,故C项错误;“三司会审”与君主干预司法无关,故D项错误。
    [易错晚易混]“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典例2.(2019·山东济南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答案】B
    【解析】“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端,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D项错误。

    [易混易错]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考点一精练
    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答案】C
    【解析】 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D
    【解析】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提到司隶校尉在京师监察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4.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故A项错误;“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选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故D项错误。
    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姚崇并无执行权,强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是越权,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下省,不能说明门下省失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中书令姚崇越权,并非是藩镇割据,故D项错误。
    考点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例1.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知识巧记]

    典例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

    考点二精练
    1.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答案】C
    【解析】 这种做法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调整,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扭转唐代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与此相对,庶族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标准,故D项错误。
    2.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说明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
    3.(2019·山西太原调研)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
    4.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答案】C
    【解析】 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程序,并没有提到考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故B项错误;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的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5.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讲述从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到唐代可以凭“牒”考试,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据材料“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再受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故D项错误。
    6.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呈现的长官与僚属之间的隶属关系,说明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故C项正确。依附关系的形成原因是,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或者是地方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涉及的是地方长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两汉期间,地方权力大,郡县制下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权力受限,故D项错误。
    7.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可知,钱穆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的影响,说明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