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当堂检测题
展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基本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任务一] 语基构建
一、字音:
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 怡然自乐(yí)
二、重点文言词语
1.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3.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舍 寻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为 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处处志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4.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动词作名词,做记号)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源人”和宾语“渔人”)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任务二] 资料助读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副景色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识记与理解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孩子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看到渔人,他们热情邀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 从自然环境看,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从社会环境看,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③从社会风气看,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④从生活状况看,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⑤从精神状态看,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并福。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对它心驰神往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为下文寻找桃花源做铺垫;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任务探究二 写法品析
4.第1段对桃花林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出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5.《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景。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一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骤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任务探究三 思想评价
6.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为下文寻找桃花源做铺垫;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任务一] 分析本文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笔法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技法点拨
首先,要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其次,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第三,表达效果可从文章主题,与下文内容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2)“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任务二] 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考点解说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理解常用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特别的文言现象,是得分的关键。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便要还家”中“要”为通假字,同“邀”,同时这一句为省略句,“便”前省略了“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渔人”。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将对文言文语句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中考的考查重点。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②选出对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三、技法攻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替、调、补、删。
2.意译。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可遵循原文的意思进行意译。需要意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处理某些词语的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较大差别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翻译一些采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要意译。
一、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 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答案】B
【解析】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D.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故选B。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复前行 不复出焉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答案】B
【解析】A. 离开/房屋;B.有,再/又,再;C. 寻找/不久;D。于是/竟然。故选B。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B. 便扶向路
C. 处处志之 D. 渔人甚异之
【答案】B
【解析】A项“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B项“扶”是介词,沿着、顺着;C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项“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故选B。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A
【解析】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故选A。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D
【解析】ABC选项停顿正确。D项停顿不正确,“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应为:后遂无/问津者(谓语部分和宾语部分断开)。故选D。
6.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答案】B
【解析】B项,“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故选B。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答案】C
【解析】C项,“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故选C。
二、文本阅读能力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文章可以用五个情节加以概括,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3)下面语句是对桃花林的景物描写,请问该语句有什么作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4)作者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示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借虚构的故事逃避现实,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本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二)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中(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就行,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2)请从【乙】文中摘录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调音,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这反映了他洒脱大方、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①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②,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③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选自《黄山记》)
【注释】①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②郁然:浓盛的样子。③凿:挖,开凿。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流水一湾 千里一白
C. 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一怒而诸侯惧
D. 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答案】B
【解析】A.舍:舍弃/房屋。B.向:先前/先前。C.属:类/同“嘱”,嘱托。D.为:向/成为。故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②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
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
(4)请从【甲】文中找出能表现【乙】文“此正吾父老之幸”的情景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
本单元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3.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语文马说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语文马说达标测试,共11页。
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核舟记同步训练题,共1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