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展开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火星一直是人类积极探测的地外天体之一。2021年8月23日是“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平安度过的第100天,更是其行驶里程突破1000m的关键一天。图示意“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火星成为人类积极探测的地外天体之一,主要原因是火星( )
A.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B. 与地球有相似性 C. 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 D. 与人类生活最密切
2. “祝融号”火星车探测火星得到结论是火星比地球( )
A. 昼夜温差大 B. 沙尘暴天气少 C. 地表水丰富 D. 地势起伏大
3.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上行走的过程中,主要能源来自( )
A. 挟带的核能 B. 月球重力能 C. 发射火箭的能源 D. 太阳辐射能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A错误;火星属于类地行星,运动特征与地球具有相似性,B正确;从目前对火星的探测来看,火星由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生存,C错误;目前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天体有月球和太阳等,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日地距离远且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火星表面的保温作用差,因此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A正确;火星表面沙丘、砾石广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沙尘暴天气多,B错误;火星地表水缺乏,C错误;根据目前的探测,还不能确定其地势起伏是否比地球大,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祝融号”火星车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主要依靠太阳能作为其动力,D正确。“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和在火星上行走,距离远,用时长,无法挟带足够核能,A错误。火星距离月球较远,不可能使用来自月球的重力能,B错误。发射火箭的能源主要用于推动火箭运行,无法用于在火星上行走的“祝融号”火星车,C错误。故选D。
【点睛】目前人类进行宇宙探索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穗花杉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为12~19℃,年降水量为500~2000mm,年相对湿度大于85%的地区。某科学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道虎沟村的某化石层中,发现了两枚距今1.6亿年的穗花杉植物化石。下图为穗花杉化石,下表为部分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显生宙 | 新生代 | 第四纪 | 距今258万年~今天 |
新近纪 | 距今2303万年~258万年 | ||
古近纪 | 距今6600万年~2303万年 | ||
中生代 | 白垩纪 | 距今1.45亿年~0.66亿年 | |
侏罗纪 | 距今2.01亿年~1.45亿年 | ||
三叠纪 | 距今2.52亿年~2.01亿年 |
4. 穗花杉最可能属于( )
A 蕨类植物 B. 孢子植物 C. 被子植物 D. 裸子植物
5. 穗花杉繁盛的地质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的古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温凉潮湿 B. 高温多雨 C. 高温干燥 D. 寒冷干燥
【答案】4. D 5.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穗花杉生长在距今1.6亿年,结合地质年代表可以确定其生活在中生代,当时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穗花杉适宜生长区“年平均气温为12~19℃,年降水量为500~2000mm,年相对湿度大于85%”可知,穗花杉繁盛的地质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古地理环境温凉潮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属于岩石圈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7. 生物圈主要集中( )
A. ①层的底部和②层的顶部 B. ①层的全部 C. 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顶部 D. ④层的上部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图中①是大气圈,②是水圈。③位于莫霍面之上是地壳;④是莫霍面和软流层之间的地幔部分。⑤是软流层之下的地幔部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及地壳的全部属于岩石圈,因此图中属于岩石圈的是③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位于地面以上100米或水面以下200米。图中生物圈主要集中在①层的底部和②层的顶部、③层的顶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
流动沙丘是分布在干旱地区的一种常见风力地貌。下图为某流动沙丘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类沙丘的形态特点为( )
A. 迎风坡坡形微凹而平缓 B. 沙丘呈同心圆状
C. 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陡 D. 两翼延伸指向上风向
9. 该流动沙丘向( )
A. 西南方向移动 B. 西北方向移动 C. 东北方向移动 D. 东南方向移动
【答案】8. C 9.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较陡;A错误,C正确;沙丘多呈新月状,而不是同心圆状,B错误;两翼延伸指向下风向,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流动沙丘在流动过程中,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根据图中流动沙丘的形态和指向标可以判断,该地盛行东南风,流动沙丘向西北方向移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沙丘的基本形状为新月型,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
我国豫东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风沙区。下图为豫东地区风沙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豫东风沙区的沙源主要来自( )
A. 黄河挟带的泥沙 B. 海洋里的泥沙 C. 黄土高原吹来的风沙 D. 农田里的土壤
11. 豫东地区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是( )
A. 开挖入海新河道 B. 提高黄河冬季水位 C. 营造防护林体系 D. 合理分配灌溉水源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豫东风沙分布区位于黄河沿岸,则可推知其沙源主要来自黄河的河床。当黄河处于枯水期时,其河床泥沙出露水面,被风力吹拂形成风沙天气,故A项正确;豫东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降水多,来自海岸的泥沙很少;冬季,西北季风到达豫东地区时挟带的沙量已较少;受农田防护林等的影响,来自农田土壤的沙量很小,故B、C、D项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开挖入海新河道难度大,且不能根治黄河泥沙问题;黄河水位受上游来水以及降水影响,人为提高水位难度大;营造防护林体系,可以提高植被的保水保土作用,减少风沙的产生;合理分配灌溉水源不是豫东地区的治沙措施,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风沙区的产生与治理,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因地制宜。其中,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多数风沙区治理措施中的主要措施。
牛轭湖是指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由于河曲发育不断弯曲,最终被废弃,从而形成湖泊。下图为牛轭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牛轭湖形成的环节有( )
①凹岸堆积②河流下蚀③凹岸侵蚀④裁弯取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3. 图示①②③④四段河流故道中,形成最晚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D 13. D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凹岸侵蚀使图中河流逐渐变弯曲,弯曲到一定程度后,河流裁弯取直,遗留下来的河段形成牛轭湖,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裁弯取直后,形成牛轭湖的河流故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故道与主干河道的距离会越来越远。由此可知,距离河道最近的河流故道形成最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牛轭湖的河流故道,距离现在河道最近的形成的时间最晚。
下图为某堆积地貌中颗粒物分布示意围,该颗粒物大小不均,杂乱无章的堆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地貌类型是( )
A. 流水堆积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冰川堆积地貌 D. 海浪堆积地貌
15. 该地貌可能分布在( )
A. 天山山脉北坡 B. 喜马拉雅山山顶 C. 塔里木盆地 D. 海南岛南部
【答案】14. C 15. A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颗粒物大小不均、杂乱无章,属于冰川堆积地貌,C正确。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和海浪堆积地貌均有显著的分选性,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山脉北坡分布有冰川堆积地貌,A正确;喜马拉雅山山顶以冰川侵蚀地貌为主,B错误;塔里木盆地主要是风沙地貌,C错误;海南岛南部以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为主,D错误。故选A。
【点睛】风力堆积和流水沉积都是流体搬运沉积,颗粒物大小分选明显;冰川搬运是固体搬运,沉积物大小不均,分选性差。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研究学习太阳系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以下结论,并绘制了太阳系示意图(如图)。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与其他行星在同一平面的不同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1)指出并改正材料和图中的错误。
(2)请在图中M处绘制出哈雷彗星的彗尾。
(3)简述图中展示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答案】(1)文字:“公转方向不同”错误,改为“公转方向相同”;“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错误,改为“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图中:木星与土星轨道错误,应将木星与土星轨道互换。
(2)绘图(M处哈雷彗星彗尾背向太阳,彗尾较长)。
(3)与太阳距离适中,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均在独立轨道运行,互不干扰。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太阳系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系、哈雷彗星、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文字错误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公转方向不同”错误,改为“公转方向相同”;据图可知,地球内侧是金星、外侧是火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错误,改为“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图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木星之外是土星,图中木星与土星轨道错误,应将木星与土星轨道互换。
【小问2详解】
彗尾的长度与它和太阳的距离有关,距离太阳越近,彗星表面的温度就越高,挥发的气体也就越多,受强劲的太阳风的影响,在背向太阳的一侧,形成长长的彗尾。M处在背向太阳的一侧画出慧尾。
【小问3详解】
图中展示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据图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导致地球温度适宜;太阳光照稳定;图中大小行星均在独立轨道运行,互不干扰,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阳内部结构可分为太阳核、辐射层、对流层三个部分,大气结构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却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下图为太阳结构示意图。
(1)分别说出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太阳大气圈层结构及我们所见到的太阳光主要来源地。
(2)指出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其分布位置。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主要影响。
【答案】(1)甲:日冕层。乙:色球层。丙:光球层。主要来源地:光球层。
(2)主要标志:黑子、耀斑。位置:分别分布在光球层、色球层。
(3)扰乱地球大气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引发部分自然灾害。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甲乙丙均为太阳的大气层,甲位于太阳大气层最外围,为日冕层。丙位于太阳大气层最里层,为光球层。乙介于日冕层与光球层之间,为色球层。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是我们所见的太阳光的主要来源地。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分布于太阳的光球层,耀斑分布在太阳的色球层。
【小问3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8. 下图示意某地貌等高线分布,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沉积颗粒物粒径由小到大的排序是________。
(3)简述图示地貌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原因。
【答案】(1)冲积扇 河流挟带泥沙到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
(2)④③②①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为丰富。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地貌等高线分布图为材料,考查流水地貌的有关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位于山口地区,是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貌。
(2)图中①②③④距离河流出山口越来越远,地势更加开阔,流速降低,则沉积颗粒物逐渐变小,所以①②③④四地沉积颗粒物粒径由小到大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3)图示地貌为冲积扇地貌,发展种植业主要与地形、土壤和水源有关。冲积扇是泥沙沉积形成的,含有多种矿物质,土壤肥沃。等高线稀疏,海拔较低,较为平坦,有利于耕作。有河流及地下水作为水源,灌溉条件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不同地区绘制了当地的地貌景观素描图(如图)。
(1)简述甲地貌类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指出乙地貌类型的地表景观和地下景观。
(3)说明乙地貌中溶沟的形成过程。
【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矮小稀疏;多风沙活动,风蚀作用强;地表河流稀少,水源缺乏。
(2)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
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3)地表水在沿岩石表面和裂隙下渗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对岩石进行溶蚀、下切,形成石质沟槽(即溶沟)。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甲可知,图示为风蚀蘑菇景观,其为典型的风蚀地貌景观。其多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矮小稀疏,水源缺乏,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多风沙活动,风蚀作用强烈。
【小问2详解】
读图乙可知,图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景观有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地下景观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小问3详解】
读图乙可知,图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则其当地的地表主要为石灰石构成,属于易溶地貌,地表水在沿岩石表面和裂隙下渗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岩石进行溶蚀、下切,逐渐形成石质沟槽,即溶沟。
【期中真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青海省海南州中学、贵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青海省海南州中学、贵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青海省海南州中学贵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期中真题青海省海南州中学贵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贵州省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