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写作点拨部编版必修上册 试卷
展开单元写作点拨
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方法技巧·画龙点睛
知识综述
写好记叙文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 “写人叙事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具一格。
技巧点拨
1.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
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我们也可以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年轻时母亲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中年时母亲的手变得粗糙、干裂。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
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生活的行囊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
我走过去,轻轻地为父亲按摩起来……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我”小的时候,“父亲腰背挺直”“肩膀厚实、温暖”;“我”长大后,“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通过对比,父亲的形象鲜活起来,而“我”主动为父亲按摩肩膀的举动又表现了“我”的感动与感悟,“我”的成长也由此可见一斑。
2.谋篇布局时要裁剪素材,详略要安排得当。
选好了“点”,具体行文时就要在这一“点”上多着墨,以此突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旨,而与这一“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略写,甚至不写。如此,文章方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似乎从我记事起,每次见到爷爷,他总是穿着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鞋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
爷爷很关心我,每个月都要来学校看我几次。每次来学校时,爷爷总是穿得土里土气的,特别是他脚上穿的那双布鞋,让我觉得很没面子。
记得那天,天空飘着大雪,爷爷又来看我了。我来到学校大门口,看到爷爷蹲在一个角落里,头上、肩上都落满了雪花,从远处看,他就像一个雪球。爷爷见到我马上迎了过来。他解开大衣,从怀里拿出一盒饺子递到我的手里,饺子还是温热的。爷爷说:“这个给你,你奶奶给你包的饺子,让我送来。”
我看着爷爷头上、肩上的雪,突然心里发酸,眼泪直往上涌,我低下头,让眼泪滴到雪地上。泪眼模糊中,我看到爷爷脚下的那双布鞋早已被雪打湿,白色的鞋底边缘沾上了泥泞,已经变黑。这双布鞋,带着爷爷从大老远跑来给我送饺子,我还有理由瞧不起它吗?正如爷爷,在这冰天雪地中给我送来关爱,我还有理由说他土气吗?
作者以“布鞋”为依托,表现了“我”和爷爷之间的情感。作者先是对爷爷的布鞋进行了静态描写——“白底黑面”“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然后叙述爷爷多次来学校看“我”时都是穿着那双布鞋,让“我”觉得爷爷很土气;最后一次描写爷爷的布鞋,是爷爷踏雪来给“我”送饺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于是“我”不再觉得爷爷的布鞋土气了。“爷爷的布鞋”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我”对爷爷布鞋的看法的变化表现了“我”心灵的成长。
3.以细节打动读者,文章由此出彩。
要想写好记叙文,不仅要叙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围绕某一“点”来进行细致的描写,会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震撼人心。
姥姥个子不高,身形圆满,就像她手中的大馅儿蒸饺,于是我偷偷叫她“饺子姥姥”。
姥姥爱吃饺子,我爱吃姥姥包的饺子。每次我去姥姥家,姥姥都会捏一锅蒸饺。姥姥手巧,干活儿快,一锅蒸饺,姥姥眨眼间就能独自完成。
细白的面,揉得不软不硬,抻成一条蜿蜒的“线”,又断成一个个均匀的“点”,再飞花一般化成一个个舒展的“面”。姥姥拿起一张面皮,扣上一勺馅儿,左手托底,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几下开合,弦月形的花穗就在饺子的脊上绽放了。包好的饺子放在屉上,鼓鼓的,隐约可以看见馅儿的颜色。
姥姥每次包饺子都十分开心,嘴角一直向上扬。姥姥说:“包饺子,那是咱们的传统,外面的饺子再好吃,终究不是自己包的,没有家的味道。”
作者抓住“饺子”这一具体的依托点来写姥姥,在写姥姥包饺子的过程时,从揉面到擀皮再到包饺子,作者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这个过程写得很有美感。姥姥关于饺子的话语——“传统”“家的味道”,使得小小的饺子的内涵更加厚重。
学以致用·我来试试
布置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佳作示例
风 波
如今,汽车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很多人心中,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成了衡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
老马夫妇最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每次赴宴,朋友总是问:“老马,你是怎么来的呀?”此时,夫妇俩总觉得浑身不自在,哭也不是,笑也不是。①
清晨,他们骑着电动车经过小区门口时,碰巧遇到了正在发动私家车的朋友。朋友关切地说:“老马啊,天凉了,应该买辆车了!省什么省啊!” ②
老马打个哈哈,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③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开,买车的念头就渐渐坚定了起来。
老马夫妇不算太穷苦,但也绝对不富裕,他们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说夫妇俩几年来也算积攒了一些钱,只是家与公司距离不到两公里,汽车实在没有多大用处。想到买车并非那么必要,老马的夫人有点儿动摇。但老马想,别的家长开车接送孩子,好不气派,他们总不能让小马丽输在起跑线上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女儿,咱们也要买一辆车!”
终于,夫妻俩下了决心:买车!
准备买车的过程是辛苦的。老马的夫人在网上搜索了无数款新颖别致、外观精美的私家车。她不分白天黑夜地浏览网页,就是为了找一款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在性能上,都不会输给周围朋友的私家车。
而老马呢,他仔细地计算着费用与时间——考驾照的费用、购车款、保险费、维修保养费、未来预期收入……心情也随着油价起起伏伏。④
繁杂的市场调研和艰苦的预算工作让夫妻俩疲惫不堪,他们倒在沙发上,没有一丝买车的喜悦,反倒有无限惆怅郁积在心中。
这时,小马丽蹦跳着进了房间,她指着额头上贴着的红色花朵,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妈妈,你们看呀!老师今天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说我做的风车最漂亮!”话音刚落,小马丽迫不及待地从背后拿出一个小风车,在房间里欢快地奔跑起来。风车在风的带动下慢悠悠地旋转起来,仿佛在与小马丽共舞。 老马夫妇想起了曾经在电动车上的快乐。
风拂过老马夫人的发梢,灌满了她的大衣。⑤她骑在电动车上,问:“宝贝,冷不冷啊?”
“不冷,有妈妈呢!”小马丽坐在后头回答,她的声音透过口罩有点儿模糊。说着,她搂着妈妈腰的手更用力了。此时,老马的夫人感受到了女儿从手指间传递来的温度,温暖而幸福。
老马也常常骑电动车去接放学的小马丽。小马丽一出校门,他便亲切地迎上去,帮女儿摘下书包,拿出事先准备的外套、口罩、帽子、围巾等,有条不紊地给她裹上。小马丽则开心地晃着爸爸的手,迫不及待地跟他讲学校里的趣闻⑥,然后用力爬上后座,两腿在电动车两侧有节奏地敲打着:“爸爸快!驾!驾!”
父母与女儿,因为这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有了更多体会爱的机会。
“或许,小马丽需要的不是一辆汽车,更是一个精美的风车。”他们长嘘了一口气,一边抚摸着女儿粉嫩的脸蛋儿,一边欣慰地笑了。
一家人再次达成了共识:不买车了。
点 评
①借助于“浑身不自在”“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来显示老马夫妇的尴尬。
②用天凉来引出买车的话题,顺理成章,且又显得礼貌。
③用“打个哈哈”来回应朋友的问候,轻松之余又显出了老马的尴尬。
④把老马想买车与担心费用的矛盾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
⑤写天气极冷,来衬托小马丽对妈妈的关爱。同时为下文不买车埋下伏笔。
⑥小马丽没有因为天冷而抱怨,反而享受这样的过程,与老马一起分享学校趣事。
名师点评
社会上的各种风潮不时引发家庭内部的风波,作者把手中的笔当作解剖人情的手术刀,生动地刻画出了真实的世态人情。被社会熏染的父母与单纯可爱的小马丽的对比,更衬托出了孩子的纯洁、可爱,从而引起了我们对“买车”的初衷的更多思考,激发了我们对简单生活的渴望。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