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卷(月考)
展开语 文 2023.10
注意:
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答题,在本题卷上作答无效;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考试时长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4分)
中秋佳节,小文来到紫金山寻找秋意。秋的使者早已lì临,秋风萧sè,山峦连绵树木参差,层林尽染。秋日渐沉,西天余霞的红晕,给古都金陵着上了绮丽的秋装;再远处江水如练,风正帆悬。小文不禁好像乘风揽月而行,不知所止。
(1)看拼音,写汉字。(2分)
①lì ▲ 临 ②萧sè ▲
①莅 ②瑟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③红晕 ▲ ④着 ▲ 上
③yùn ④zhuó
2.根据提示,用课本中诗文原句填空。(7分)
少年不出门,能知天下情。读《峨眉山月歌》,跟随李白一起欣赏“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 ”的江月秋景;与曹操一起观沧海,领略“水何澹澹,② ▲ ”的宏伟气象;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想象在“③ ▲ ,小桥流水人家”处偶遇漂泊的游子;浅唱《江南逢李龟年》,如闻杜甫慨叹身世:“正是江南好风景,
④ ▲ ”;举首长啸“⑤ ▲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关山隔不断的友情;畅想舟行江上,与王湾一起“次北固山下”,领悟“⑥ ▲ ,⑦ ▲ ”所蕴含的时序变迁和新旧交替的哲理。
影入平羌江水流; 山岛竦峙; 枯藤老树昏鸦; 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寄愁心与明月;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B.李华好装腔作势,总是喜欢在同学们面前卖弄他那点小聪明。
C.他博学多闻,口才绝佳,经常显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敬佩!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东风吹来,那里的树花枝招展,那儿的鸟呼朋引伴。
- (3分)B
A.淅淅沥沥:形容 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与前面“瓢泼大雨”语境矛盾,使用错误;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使人惊惧。与本句表现他“口才好、让人佩服”的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写“树”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B.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D.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 (3分) C (顿号应改为逗号,体现慢慢往上看之情状。)
5.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明喻)
B.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明喻)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比拟)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比拟)
5. (3分)A(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 句中某些需要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同一句子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下面句中加了着重号的词语强调的语意,与括号里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着我了)
B.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
C.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
D.我知道你会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
6. (3分)D
(A强调的是: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
B强调的是:你不要瞒着我了;C强调的是:别人会不会唱歌我不知道)
7.请给下列场景,选填适当的谦辞与敬辞( ▲ )(3分)
大张:小女在画展上喜获金奖,为感谢您的指导,弟在寒舍略备薄酒,恭请光临。
老李:不足挂齿! 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再赠拙画作一册,供 翻阅。
A.愚弟 令郎 B.愚兄 令爱 C.家君 令爱 D.令堂 令郎
7. (3分)B
二.名著阅读(7分)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
批注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现在我们用“多篇串联批注法”,把阅读引向整部书内容的深处。阿长在《朝花夕拾》中出镜率很高,十篇散文中五篇有她的身影。请大家一起阅读批注: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批注1:一个伤害隐鼠却嫁祸于猫的长妈妈。
——《狗·猫·鼠》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
批注2:这是《朝花夕拾》第二篇,开篇如此交代,完全承第一篇而来,彼此关联呼应。第一篇专注于猫而未能顾及阿长,这里正为前篇作补充,写到我对阿长此节的感情是‘憎恶’,于是称呼也随之而变,写出了孩子的一片纯真与烂漫。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二十四孝图》
批注3(提示:这里为什么提到阿长?) ▲ (2分)
8. (2分)批注3:这里借已经为读者熟悉的不识字的阿长道出图画的易懂和生动。(可补充)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批注4(提示:这里写出一个怎样的阿长?) ▲ (2分)
(2分)批注4:看到阿长对我关切的身影。(可补充)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5:阿长的不渊博与前面四篇的形象相一致。
每篇中的阿长形象都有具体特点和定位,最后我们对阿长作一个总体性批注。
8.总批: ▲ ( 3 分)
总批: 阿长是一位不识字的、没有什么见识的劳动妇女,她言行粗鲁,有时还推诿过失,但阿长关心、爱护着‘我’,热情地帮助着我,让我终身怀念与感激;总之她在鲁迅笔下是一位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乡间妇女形象。(可补充)
三.阅读理解(32分)
(一)古诗阅读(8分)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③收与泪痕深。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哀切之音。②分付:同“吩咐”,安排。③断弦:筝的弦突然断了。
9.这首诗以描写“孤舟”“微月”“枫林”三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
▲
9.(3分)首句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这里表明听筝时人在舟中,秋夜江上微月朦胧一片,江边枫林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三种景物构成极萧瑟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寂寞惆怅的心境;这句描写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10.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是写“雨声”,还是写“筝声”?还是二者兼写?试结合全诗分析,说说理由。(5分)
▲
10.(5分)(此题分层赋分:答实写的3分;答到雨声的2分;答到二者兼有的5分)
答:一是实写岭色雨声,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
二也可说写筝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
三是兼写岭色雨声和筝声。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弹奏的哀婉的水调子,勾起了内心的伤感。这时现实中的雨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尽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雨声”陪衬烘托了迁客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乙】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①,俱委而窃听,炊忘著②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⑤。”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fǒu)?”对曰:“仿佛志⑥之。” 二子俱说,更相⑦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译文: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起叙说,互相修正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象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
【注释】①进火:烧火。②著:放。③箅(bì):蒸锅中的竹屉。“箅”的作用是使米不漏到锅中。④馏(liú):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开,再捞出蒸成饭。⑤糜(mí):比较稠的粥。⑥志:记忆。⑦更相:互相。
11.朗读下面句子,并用“/”划分朗读节奏(划1处)。(1分)
宾 客 诣 陈 太 丘 宿
11.(1分) 宾 客/ 诣 陈 太 丘 宿
12.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 推断词义方法 | 字词释义 |
宾客诣陈太丘宿 | 字形辨析法:(言,询问)+(旨,想法、思想) | 拜访,拜见 |
①俱委而窃听 |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 | ▲ |
②饭落釜中 | 联想成语法:破釜沉舟、釜底抽薪 | ▲ |
③尔颇有所识不 | 查阅词典法:a.偏差,不平正;b.㚥邪,邪佞;c.略微,稍微;d.很,甚 | ▲ |
④更相易夺 | 联系语境法:“易 夺”本意为“改变,夺取”,这里可以联想两孩子互相争辩情形,联系下文“他们说的话合在一起,没有一点遗漏”来理解词义 | ▲ |
12.(4分)①丢下,舍弃;②锅;③略微,稍微;④修正补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分)
▲
14.(2分)(1)(友人)过了中午不到,(太丘)丢下他离开家了,走了后友人才到。
(补充出一个主语,此点便不扣分)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2分)
▲
(2分)(2)像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
14.《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36门,【甲】文与【乙】文分别选自“方正”“夙慧”门。请结合两文推断陈元方“方正”且“夙慧”的原因。(4分)
《世说新语》门类 | 提 示 |
方正 | 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
夙慧 | 早慧,幼童聪慧过人 |
▲
- (4分)年仅七岁的元方能如此表现,主要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从《陈》文看,太丘守信守时,过期不候,为人刚直;(2分)
从《蒸》文看太丘和客人论议,谈的是学问;孩子忘了蒸饭,先问原因,是因好学而出错,就启发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把孩子学习看得比吃饭更重要;(2分)
另外,元方本人智慧无疑也是上乘的。(1分)
综上,元方当然智慧又正直。
(三)现代文阅读(11分)
便引诗情到碧霄
黄骏骑
①记忆中,乡亲们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日,更多关注的是节气与农谚。而“秋分”把季节一分为二,又正好是月圆之时,收获、团圆自然成了主题。
②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一年的劳作就要结束,可以放下手中的杂事去张罗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生仪式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多人的婚嫁定在金秋;经年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京城里秋日的庙会称为“庙秋”,简直就是“不落幕的购物节”;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晚辈们孝敬老人的节日。
③秋天是忙碌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寒来暑往,四季轮回,秋季是庄稼人心中的最爱。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个时候收获回馈,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④这时节的阳光,是那种带有温度的谷色,厚实而饱满。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秋收虽忙碌繁杂,却是有条不紊的:先是抢收稻谷、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再是谷子、豆类等矮棵作物,最后才是长在地下的红薯、花生、生姜。收割后的稻子齐整整地排倒在田里,枝节还发着“嘎巴巴”的声响。累了的农人干脆躺在稻铺上歇会儿,浑身沾满了清香。
⑤乡间秋日少闲人。大人们忙收割,上学堂的娃儿放了“三秋假”,拾豆,淘花生,搬红薯,也是好帮手。就连平日里在树下乘凉的老人,这时也没闲着,要看场子,收回来的稻谷、豆子得趁晴好天气赶快晒,不然秋雨一来,很容易霉变发芽。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丝苦涩。当知道了这些以后,在秋天的夜晚,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手搭凉棚望着星空,盼望第二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日子。
⑥秋天是浪漫的。且不说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就是老家“摸秋”的习俗,也是够有趣的。中秋节那天,闺中待嫁的姐妹们不无羞涩地在一起嘀嘀咕咕,很神秘。耐着性子等到晚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她们来到白天“踩的点”,偷偷摸摸地采摘南瓜、冬瓜、扁豆。说是摸到南瓜、冬瓜,日后会生男孩;摸到扁豆,生女孩。如果摸到白扁豆,更有白头偕老的好兆头。瓜儿、豆儿被偷摘,主人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脸上有光,说明自家人缘好。摸秋的姑、嫂们归家再迟,家里人也不责怪。
⑦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就能看到我们的先民在秋日里的浪漫身影。《国风·卫风》里有首《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你看,中原淇水边,小伙子每天都笑眯眯地抱着自家织的土布来到集市,想换点丝回去。其实啊,他哪是来换丝,用姑娘的话说,是借故来和我私下商量婚事的。分别时,姑娘依依不舍,把小伙子送到清清的淇水边,又送到顿丘弯弯的山道旁,对他说:不要怪我有意拖延婚期,你还没有找好合适的媒人来提亲呢。你呀,别发脾气了,就把秋天定为我俩结婚的日子吧!我相信,这个发生在秋天田野里的故事,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最为平常却也最为浪漫的事情。是的,在这个季节,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是都有许多美好的约定吗,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
⑧秋天是多情的。高远的天空中,暮色里结伴归巢的群鸦,听那嘶哑的鸣叫,总有一种熟悉的苍凉。秋风起,秋叶落,秋花残,秋情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生发,也就是宋玉笔下的“悲秋”吧。不经意间,孩子的衣服短了,自己的白发多了,老人的背又驼了。“秋雨芭蕉”总让人想起急迫的时光、流逝的年华。秋风涤荡中,心终于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境界的,当推刘禹锡。他的《秋词》,便是不同凡响的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仕途上,刘禹锡屡遭贬谪,但他豁达大度,在他的眼里,秋色比春天还要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没看到眼前的仙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天马行空,驰骋于碧空云霄啊!我们形容秋天,都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高天,若无诗情岂不辜负?而有了高扬向上的诗心,又怎能不为秋天放歌?
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秋天的特点 | 秋天的图景 | 作者的情感 |
① ▲ | 农村丰收的景象和乡下人们的忙碌生活 | 对泥土有无比依恋和眷念 |
浪漫 | ② ▲ | 对民俗的推崇 |
③ ▲ | 对刘禹锡的推崇和在秋高气爽之日对诗心的向往 | ④ ▲ |
15.①忙碌; ②老家“摸秋”的习俗和对《诗经》中先民生活的浪漫想象;
③多情;④.旷达的情怀
16.文章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富于表现力,请赏析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3分)
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
▲
16.(3分)“稻穗额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各种农作物大丰收的景象;“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运用拟人,写红薯丰收时饱满硕大的特点。这些语句表现出庄稼人在秋日的丰收时节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之感。
17.关于本文的题目,有同学认为可以改为“秋天的味道”。你赞成哪一个标题?请结合文章,从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述理由。(4分)
▲
示例一∶我认为原题好。“便引诗情到碧霄”出自刘禹锡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这个题目体现了作者为秋天放歌的激情,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在结构上与文章的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答到两点给4分)
示例二∶我认为“秋天的味道”更好。文章写到了秋天的忙碌、浪漫与多情,这些都是作者在乡间体验到的秋天的味道,内容上更贴切自然;这个题目传达出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和陶醉,与文章的中心相扣合;“味道”留给读者品味的余地,使文章含蓄隽永,意犹未尽。(答到两点给4分)
四、写作(35分,其中书写5分)
18.作文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记忆中留存了儿时“旧来的意味”,让他“时时反顾”。你的童年也一定有难忘的味道,选择其一写下来。
要求:(1)以“童年的味道”为题;(2)字迹工整、页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叙事文体
1、实写
2、虚写
3、由实到虚(最好的一种)
抒情文体
【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共12页。
【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共12页。
17,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7,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