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卷(月考)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题卷与答案.docx
    • 练习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卷.docx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题卷与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题卷与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题卷与答案第3页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卷第1页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卷第2页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卷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卷(月考)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卷(月考),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语文题卷与答案docx、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语文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10 注意: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答题,在本题卷上作答无效;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考试时长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4分)中秋佳节,来到紫金山寻找秋。秋的使者早已lì秋风萧sè,山峦连绵树木参差,层林尽染。秋日渐沉,西天余,给古都金陵绮丽的秋装;再远处江水如练,风正帆悬。小文不禁好像乘风揽月而行,不知所止。(1)看拼音,写汉字2lì       sè       (2)给加点字注2                 yùn     zhuó2.根据提示,用课本中诗文原句填空。(7分)少年不出门,能知天下情读《峨眉山月歌》,跟随李白一起欣赏“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的江月秋景;曹操一起观沧海,领略“水何澹澹,②           的宏伟气象;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想象在“③           小桥流水人家处偶遇漂泊的游子;浅唱《江南逢李龟年》,如闻杜甫慨叹身世:“正是江南好风景,              ;举首长“⑤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关山隔不断友情畅想舟行江上,与王湾一起“次北固山下”,领悟“              ,⑦            所蕴含的时序变迁和新旧交替的哲理。影入平羌江水流; 山岛竦峙;  枯藤老树昏鸦; 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寄愁心与明月;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B.李华好装腔作势,总是喜欢在同学们面前卖弄他那点小聪明。  C.他博学多闻,口才绝佳,经常显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敬佩!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东风吹来那里的树花枝招展那儿的呼朋引伴 (3)BA.淅淅沥沥:形容 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与前面“瓢泼大雨”语境矛盾,使用错误;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使人惊惧。与本句表现他“口才好、让人佩服”的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写“树”属于望文生义。使用错误;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B.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D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4. (3) C (顿号应改为逗号体现慢慢往上看之情状。)5.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喻)B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喻)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比拟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比拟5. (3)A(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句中某些需要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同一句子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下面句中加了着重号的词语强调的语意与括号里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A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着我了)B.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C.我知道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D.我知道你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6. (3)DA强调的是: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B强调的是:你不要瞒着我了C强调的是:别人会不会唱歌我不知道)7.请给下列场景,选填适当的谦辞与敬辞(    )(3分)张:在画展上奖,为感谢您的指导,在寒舍略备薄酒,恭请光临李:足挂齿        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赠拙作一        翻阅A.愚弟  令郎        B.愚兄  令爱     C.家君  令爱      D.令堂  令郎7. (3)B.名著阅读(7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批注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现在我们用多篇串联批注法,把阅读引向整部内容的深处。阿长在《朝花夕拾》中出镜率很高,十篇散文中五篇有她的身影。请大家一起阅读批注: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批注1一个伤害隐鼠却嫁祸于猫的长妈妈。
                             ——《狗·猫·鼠》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  批注2这是《朝花夕拾》第二篇,开篇如此交代,完全承第一篇而来,彼此关联呼应。第一篇专注于猫而未能顾及阿长,这里正为前篇作补充,写到我对阿长此节的感情是‘憎恶’,于是称呼也随之而变,写出了孩子的一片纯真与烂漫。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二十四孝图》批注3提示:这里为什么提到阿长?  2分) 8. (2)批注3:这里借已经为读者熟悉的不识字的阿长道出图画的易懂和生动(可补充)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批注4提示:这里写出一个怎样的阿长?  2分)
     (2)批注4:看到阿长对我关切的身影。(可补充)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5阿长的不渊博与前面四篇的形象相一致。
     
    每篇中的阿长形象都有具体特点和定位,最后我们对阿长作一个总体性批注。8.总批:                                                       ( 3 )总批: 阿长是一位不识字、没有什么见识的劳动妇女,她言行粗鲁,有时还推诿过失,但阿长关心、爱护着‘我’,热情地帮助着我,让我终身怀念与感激;总之她在鲁迅笔下是一位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乡间妇女形象(可补充) .阅读理解(32分)(一)古诗阅读(8分)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哀切之音。②分付:同“吩咐”,安排。断弦筝的弦突然断了。9.这首诗以描写“孤舟”“微月”“枫林”三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                                                                         9.(3)首句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这里表明听筝时人在舟中江上微月朦胧一片江边枫林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三种景物构成极萧瑟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寂寞惆怅的心境;这句描写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10.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是写雨声”还是写“筝声”?还是二者兼写?结合全诗分析,说说理由。(5分)                                                                         10.(5)(此题分层赋分:答实写的3;答到雨声的2;答到二者兼有的5)答:一是实写岭色雨声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 二也可说写筝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三是兼写岭色雨声和筝声。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弹奏的哀婉的水调子,勾起了内心的伤感。这时现实中的雨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尽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雨声”陪衬烘托迁客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fǒu)?”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叙说,互相修正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这样,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注释】进火:烧火。著:放。(bì):蒸锅中的竹屉。箅”的作用是使米不漏到锅中(liú):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开,再捞出蒸成饭。(mí):比较稠的粥。:记更相:互相。11朗读下面句子,并用“/”划分朗读节奏(划1处)。1分) 宿11.(1) / 宿12.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推断词义方法字词释义宾客陈太丘宿字形辨析法:(言,询问)+(旨,想法、思想)拜访,拜见而窃听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           饭落联想成语法:破釜沉舟、釜底抽薪          有所识不查阅词典法:a.偏差,不平正;b.㚥邪,邪佞;c.略微,稍微;d.很,甚          ④更相易夺联系语境法:“易 夺”本意为“改变,夺取”,这里可以联想两孩子互相争辩情形,联系下文“他们说的话合在一起,没有一点遗漏”来理解词义          12.(4)①丢下,舍弃;②锅;③略微,稍微;④修正补充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2                                                                         14.(2)(1)(友人)过了中午不到,(太丘)丢下他离开家了,走了后友人才到。                (补充出一个主语,此点便不扣分)2糜自可,何必也!2                                                                         (2)(2)这样,喝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14.《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36门,【甲】与【乙】分别选自“方正”“夙慧”门。请结合两文推断元方“方正”“夙慧”的原因。(4分)《世说新语》门类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夙慧早慧,幼童聪慧过人                                                                              (4)年仅七岁的元方能如此表现,主要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从《陈》文看,太丘守信守时,过期不候,为人刚直;(2分)从《蒸》文看太丘和客人论议,谈的是学问;孩子忘了蒸饭,先问原因,是因好学而出错,就启发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把孩子学习看得比吃饭更重要2分)另外,元方本人智慧无疑也是上乘的。1分)综上,元方当然智慧又正直。  (三)现代文阅读(11分) 便引诗情到碧霄黄骏骑记忆中,乡亲们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日,更多关注的是节气与农谚。而“秋分”把季节一分为二,又正好是月圆之时,收获、团圆自然成了主题。②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一年的劳作就要结束,可以放下手中的杂事去张罗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生仪式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多人的婚嫁定在金秋;经年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京城里秋日的庙会称为“庙秋”,简直就是“不落幕的购物节”;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晚辈们孝敬老人的节日。③秋天是忙碌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寒来暑往,四季轮回,秋季是庄稼人心中的最爱。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个时候收获回馈,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④这时节的阳光,是那种带有温度的谷色,厚实而饱满。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秋收虽忙碌繁杂,却是有条不紊的:先是抢收稻谷、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再是谷子、豆类等矮棵作物,最后才是长在地下的红薯、花生、生姜。收割后的稻子齐整整地排倒在田里,枝节还发着“嘎巴巴”的声响。累了的农人干脆躺在稻铺上歇会儿,浑身沾满了清香。⑤乡间秋日少闲人。大人们忙收割,上学堂的娃儿放了“三秋假”,拾豆,淘花生,搬红薯,也是好帮手。就连平日里在树下乘凉的老人,这时也没闲着,要看场子,收回来的稻谷、豆子得趁晴好天气赶快晒,不然秋雨一来,很容易霉变发芽。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丝苦涩。当知道了这些以后,在秋天的夜晚,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手搭凉棚望着星空,盼望第二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日子。天是浪漫的。且不说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就是老家“摸秋”的习俗,也是够有趣的。中秋节那天,闺中待嫁的姐妹们不无羞涩地在一起嘀嘀咕咕,很神秘。耐着性子等到晚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她们来到白天“踩的点”,偷偷摸摸地采摘南瓜、冬瓜、扁豆。说是摸到南瓜、冬瓜,日后会生男孩;摸到扁豆,生女孩。如果摸到白扁豆,更有白头偕老的好兆头。瓜儿、豆儿被偷摘,主人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脸上有光,说明自家人缘好。摸秋的姑、嫂们归家再迟,家里人也不责怪。⑦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就能看到我们的先民在秋日里的浪漫身影。《国风·卫风》里有首《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你看,中原淇水边,小伙子每天都笑眯眯地抱着自家织的土布来到集市,想换点丝回去。其实啊,他哪是来换丝,用姑娘的话说,是借故来和我私下商量婚事的。分别时,姑娘依依不舍,把小伙子送到清清的淇水边,又送到顿丘弯弯的山道旁,对他说:不要怪我有意拖延婚期,你还没有找好合适的媒人来提亲呢。你呀,别发脾气了,就把秋天定为我俩结婚的日子吧!我相信,这个发生在秋天田野里的故事,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最为平常却也最为浪漫的事情。是的,在这个季节,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是都有许多美好的约定吗,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⑧秋天是多情的。高远的天空中,暮色里结伴归巢的群鸦,听那嘶哑的鸣叫,总有一种熟悉的苍凉。秋风起,秋叶落,秋花残,秋情深。“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生发,也就是宋玉笔下的“悲秋”吧。不经意间,孩子的衣服短了,自己的白发多了,老人的背又驼了。“秋雨芭蕉”总让人想起急迫的时光、流逝的年华。秋风涤荡中,心终于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境界的,当推刘禹锡。他的《秋词》,便是不同凡响的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仕途上,刘禹锡屡遭贬谪,但他豁达大度,在他的眼里,秋色比春天还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没看到眼前的仙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天马行空,驰骋于碧空云霄啊!我们形秋天,都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高天,若无诗情岂不负?而有了高扬向上的诗心,又怎能不为秋天放歌?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秋天的特点秋天的图景作者的情感      农村丰收的景象和乡下人们的忙碌生活对泥土有无比依恋和眷念浪漫                                      对民俗的推崇      对刘禹锡的推崇和在秋高气爽之日对诗心的向往                   15.忙碌;  老家“摸秋”的习俗和对《诗经》中先民生活的浪漫想象  多情;.旷达的情怀 16文章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富于表现力,请赏析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3分)田野上,仿佛一夜间,稻穗颔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高粱在燃烧,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                                                                         16(3)“稻穗额首,棉花吐絮,豆儿摇铃”,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各种农作物大丰收的景象;“红薯揉了揉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一下子把地垄撑得四分五裂”运用拟人,写红薯丰收时饱满硕大的特点。这些语句表现出庄稼人在秋日的丰收时节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之感。 17.关于本文的题目,有同学认为可以改为“秋天的味道”。你赞成哪一个标题?请结合文章,从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述理由。(4分)                                                                         示例一∶我认为原题好。“便引诗情到碧霄”出自刘禹锡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这个题目体现了作者为秋天放歌的激情,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在结构上与文章的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答到两点给4示例二∶我认为“秋天的味道”更好。文章写到了秋天的忙碌、浪漫与多情,这些都是作者在乡间体验到的秋天的味道,内容上更贴切自然;这个题目传达出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和陶醉,与文章的中心相扣合;“味道”留给读者品味的余地,使文章含蓄隽永,意犹未尽。答到两点给4 四、写作(35分,其中书写5分)18.作文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记忆中留存了儿时“旧来的意味”,让“时时反顾”。你的童年也一定有难忘的味道,选择其一写下来要求:(1)以“童年的味道”为题2)字迹工整、页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叙事文体1实写2虚写3由实到虚(最好的一种)抒情文体

    相关试卷

    【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共12页。

    【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金陵汇文语文】2019-2020年七上12月月考试卷+答案,共12页。

    17,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7,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