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小试牛刀,学习目标,古代诗歌事物形象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1、描写、塑造的主人公形象2、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我”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⑦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⑧怜才惜贤的形象⑨感慨儿女情长的形象
【注意】: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考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时机而痛心。
3.抓描写,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本词中“凭谁问”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在本步骤中,要联系上面的“4大思考角度”,分点概括分析。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 意义,主要是指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步骤三有时可以不涉及。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身份。2、分析人物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概括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分点说明、概括,切忌以译代析。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狂 夫[唐]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裛:通“浥”,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 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 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 诗律细”。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 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 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
解析 “‘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含”“裛”两个动词运用得极细腻生动。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2.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草堂美景,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然后叙述潦倒穷困的生活处境,与前面的美景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倔强的人生态度;末句以自嘲的笔调直接把这种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几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尾联写出了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由此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牧童词[唐]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注]。
【注】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跋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们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借此吓唬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两句写放牛地点,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 以走得很远很远。B.五、六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牛,牛群在水塘边分散吃草,白色的牛犊 不时地对着芦中鸣叫。C.前八句写牧场的环境、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勾勒了一幅情趣 盎然的牧牛图。D.诗歌语言清新活泼,明白如话,又不乏典雅含蓄,使全诗洋溢着一股 浓郁的生活气息。
解析 “又不乏典雅含蓄”错,有“含蓄”而无“典雅”。 这首诗对牧童生活真切细腻的描写和其清新流畅、自然活泼的韵味结合得十分和谐。作为一首诗,语言又是十分凝炼、含蓄的。
4.请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答案 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①牧牛尽责。看到“饥鸟啄牛”,就去驱赶。②活泼可爱。“隔堤”“吹叶”“鼓长鞭”应和同伴,可见其活泼。③充满童心,憎恨官吏。当牛群因为争夺食物而打架时,以官家截角来吓唬牛,也流露出对官兵的不满。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意义。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题格式。
古典诗歌景物形象考查要求: 把握意象的特征加以概括,分析景物形象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景物形象的意义(画面氛围、意境)。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第三种类型:景物特色型第四种类型:景物作用型
景物形象类题型考查类型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设问方式①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②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意象?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一)常见意象归纳举例
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王吉《咏竹》:“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王旭《踏莎行》:“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晏几道《鹧鸪天》(2004年全国卷Ⅱ):“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四、“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朱淑真的《秋夜》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五、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六、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七、“乌鸦”“燕子”系兴衰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八、“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析含义)(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地传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指作用)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答题步骤1、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3、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剖原因)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析效果)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雄浑:雄壮浩瀚,用以形容天空大海。壮丽:宏壮美丽。多指山川,场面等。清幽:秀丽幽静。 明净:明亮干净。沉郁:深沉抑郁。静谧:寂静无声。开阔:宽广。 苍凉:荒芜悲凉。辽阔:宽广广阔。 恬淡:恬静安适。清丽:清新明丽。 绚丽:灿烂美丽。孤寂冷清 萧瑟凄凉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闲适恬淡、繁华热闹 清新自然等等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1、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发挥想象,在直译原诗的基础上加以润饰。 2、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 ①、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的词语;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明净绚丽3、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 ②作者本身的心情(结合背景)。注意:第一点和第二点在答题时可以调整先后顺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检测.(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第三种类型:景物作用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正确解答(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待时间、地点、季节及天气情况等(内容)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内容)3、营造氛围(意境),烘托人物心境。(内容)4、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关系)5、先言他物,领起下文。(结构)6、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结构)7、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8、线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 “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第四种类型:景物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情感)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色彩渲染、视角、感官等
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3、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
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4、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叠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村 晚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4分)
①炼字,作者用“满”字写出春山春水春草的美丽,春草茂盛,春水澄澈,春山柔美,春草春山倒映在春水中,清晰可见,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横”字准确传神写出牧童娴熟的牧牛技巧和聪明活泼的性格;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景物层次分明,有机结合,完整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以动衬静,牧童的短笛衬托出晚村的幽静;④比拟,“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事物形象即物象,具有两个特点1、具有象征意义2、具有特定含意
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这类诗一般称为“咏物诗”“托物言志诗”。
房兵曹胡马诗 唐代: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关等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③怎么托物言志 , 怎么说理抒情。
提问方式①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②某物象有什么特征?③某物象象征什么?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⑤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
外在特征(自然属性): 外表状态, 处境际遇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无人欣赏,备受风雨摧残
二、要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内在特征(社会属性): 精神品格、思想性 格 、志趣追求
其中“物象的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图示如下: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不渝。
三、要抓物与人在品格、精神、情感上的相似点、“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寂寞开无主”,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风雨摧残,但它“无意苦争春”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不渝。 ②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第一步:外形,物的外形特征。第二步:内在,物的神韵、品格。第三步:寄托,诗人的理想情操。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步骤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步骤(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步骤(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精神等)。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先看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
自身特点:“刺头”即“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社会特点:寓旺盛的生命力。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社会特点:有凌云之志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再找小松与诗人的“契合点”: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最后得出形象意义: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不为环境所困,挺拔生长的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马 诗 [唐]李贺①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3分)
“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马 诗 [唐]李贺①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托物言志。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托物言志”答成“婉曲”“象征”“借物抒情”“拟物”之中的一个,如有合理解释,也可以得分。) ②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2分) ③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事物形象答案语言组织:
A、明确物象的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耐寒、清高)即可。B、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人一体)。C 、 组织答案:运用( )手法,以( )为喻,托物言志,明写物的( )特点,实写人的( )品质,表达( )感情。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关。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对所咏之物喜爱,赞美;2.寄情自然,远离尘嚣,闲适自得;3.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清高孤傲;4.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愁情幽愤;6.官场失意,郁闷苦恼;7.时光易逝,自伤迟暮;8.讽刺丑恶,揭露现实。
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动作(1分):随蜂悠游,遇雀躲藏(1分);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1分);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1分)。(2)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怎么考,怎么鉴赏,意象和意境,命题模式,分析景物形象的方法,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步骤,诗歌事物形象鉴赏,概念解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知识梳理,考题讲练1,课堂小结,研究答案发现规律,诗歌鉴赏口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景物形象,空灵静谧,迷蒙凄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