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7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8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84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87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89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91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94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01877/0-169735841096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 (3)课件PPT,共2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4(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防弊之政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5方镇太重(1)削弱地方权力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简称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对州长官:①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②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以此保证中央对诸州的控制。)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收权行政财政军政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6(1)削弱地方权力分权四监司监控各州文官担任牵制知州中央集权加强方镇太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7君弱臣强(2)分散机构权力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禁军: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御史台和谏院,其监督、弹劾的目标主要是以宰相为首的大臣,即呈现了台谏职能合一的趋势。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武将势力膨胀(3)崇文抑武①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劝学文——宋真宗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武将势力膨胀(3)崇文抑武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史·石守信传》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1)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夺实权(行政)制钱谷(财政)收精兵(军政)(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以台谏监察宰相。(3)崇文抑武①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崇文抑武、文人治国4.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宋太宗自述: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苏洵: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地方守臣)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叶适: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奸人愈得志。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积极:①强化中央集权,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提倡文治风气。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4.评价消极:②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④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由于宋初制度的针对性过强,“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制定时主要是从消极方面考虑,尽量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并非从积极方面考虑,使国家机器如何最有效、合理地发挥作用。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积重难返,国势不振,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则又非宋初君臣始料所及。——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贰边防危机与财政压力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与辽: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失败; 签订檀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财(岁币),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檀渊之盟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2)与西夏: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成“岁赐”。西夏王陵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二、财政危机“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宋祁《景文集》卷26《上三冗三费疏》募兵制 恩荫制度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叁王安石变法问题①: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这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1)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少数民族势力崛起,使得北宋对辽、夏的战争处于劣势,边防压力大。(2)官僚队伍膨胀,政府实行“养兵”政策,军队多而不精,军费开支沉重,加上对辽、夏的赔款,导致财政危机严重。问题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结果如何? 材料5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国史概要》 材料4 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主要目的:富国强兵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结果: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三、王安石变法问题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6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三 材料7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前既出而差役如故。妾……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8 “富强”措施接踵出台,特别可以致力于可以立竿见影的聚敛创收,但对防弊之政的主体内容,如中央过分集权、各层机构事权分割、重文轻武、冗官冗兵,皆基本采取回避态度,勇于治标,不敢治本。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变法力度太大,措施推行过急,致使矛盾急剧爆发。(2)措施推行过程中出现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事与愿违。(3)变法措施治标不治本,无法使北宋真正摆脱统治危机。(4)其他:用人不当,保守派官僚的激烈发对等三、王安石变法肆南宋偏南南宋、金、西夏形势图(1142年)(一)南宋的建立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1、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四、南宋偏安(二)南宋的偏安岳飞秦桧宋高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3、南北对峙 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世为侄国”。四、南宋偏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1890年-1969年)南宋遗址南宋遗址南宋遗址怀古遗殇南宋曾经的宫殿建筑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20世纪80年代起,“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临安城做了大规模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皇城几面城墙及主要宫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临安城考古工作全部由市文物考古所承担,在老城区先后进行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一批重要的南宋遗迹和遗物。尽管南宋去留的无影无踪,但两宋的文化早已内化成中华民族的底色,深深影响着今天每一位中国人。不禁有感而发想起刘禹锡所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王安石变法四、南宋的偏安(一)背景1.北宋的建立2.藩镇动荡教训1.加强对地方控制:文官任地方长官、转运司、禁军(二)措施2.分散机构权力:二府三司、通判、四监司3.重文轻武(一)边防压力1.宋辽冲突2.宋与西夏冲突(二)财政危机1.冗官冗兵冗费2.积弱问题1.背景2.目的3.内容4.影响1.北宋灭亡2.南宋建立3.宋金和战积贫积弱、三冗、行政低下、庆历新政富国强兵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贡举法维护统治、最终失败1127年“靖康之变”1127年宋高宗岳飞抗金、三次议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4(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防弊之政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5方镇太重(1)削弱地方权力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简称知州,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对州长官:①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②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以此保证中央对诸州的控制。)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收权行政财政军政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6(1)削弱地方权力分权四监司监控各州文官担任牵制知州中央集权加强方镇太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7君弱臣强(2)分散机构权力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枢密院:有调兵权却无统兵权禁军: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御史台和谏院,其监督、弹劾的目标主要是以宰相为首的大臣,即呈现了台谏职能合一的趋势。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武将势力膨胀(3)崇文抑武①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劝学文——宋真宗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武将势力膨胀(3)崇文抑武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史·石守信传》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1)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夺实权(行政)制钱谷(财政)收精兵(军政)(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以台谏监察宰相。(3)崇文抑武①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崇文抑武、文人治国4.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宋太宗自述: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苏洵: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地方守臣)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叶适: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奸人愈得志。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积极:①强化中央集权,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提倡文治风气。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4.评价消极:②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④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由于宋初制度的针对性过强,“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制定时主要是从消极方面考虑,尽量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并非从积极方面考虑,使国家机器如何最有效、合理地发挥作用。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积重难返,国势不振,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则又非宋初君臣始料所及。——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贰边防危机与财政压力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与辽: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失败; 签订檀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财(岁币),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檀渊之盟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2)与西夏: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成“岁赐”。西夏王陵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二、财政危机“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宋祁《景文集》卷26《上三冗三费疏》募兵制 恩荫制度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叁王安石变法问题①: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这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1)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少数民族势力崛起,使得北宋对辽、夏的战争处于劣势,边防压力大。(2)官僚队伍膨胀,政府实行“养兵”政策,军队多而不精,军费开支沉重,加上对辽、夏的赔款,导致财政危机严重。问题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结果如何? 材料5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国史概要》 材料4 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主要目的:富国强兵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结果: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三、王安石变法问题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6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三 材料7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前既出而差役如故。妾……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8 “富强”措施接踵出台,特别可以致力于可以立竿见影的聚敛创收,但对防弊之政的主体内容,如中央过分集权、各层机构事权分割、重文轻武、冗官冗兵,皆基本采取回避态度,勇于治标,不敢治本。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变法力度太大,措施推行过急,致使矛盾急剧爆发。(2)措施推行过程中出现加重百姓负担的情况,事与愿违。(3)变法措施治标不治本,无法使北宋真正摆脱统治危机。(4)其他:用人不当,保守派官僚的激烈发对等三、王安石变法肆南宋偏南南宋、金、西夏形势图(1142年)(一)南宋的建立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1、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四、南宋偏安(二)南宋的偏安岳飞秦桧宋高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3、南北对峙 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世为侄国”。四、南宋偏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1890年-1969年)南宋遗址南宋遗址南宋遗址怀古遗殇南宋曾经的宫殿建筑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20世纪80年代起,“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临安城做了大规模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皇城几面城墙及主要宫殿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临安城考古工作全部由市文物考古所承担,在老城区先后进行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一批重要的南宋遗迹和遗物。尽管南宋去留的无影无踪,但两宋的文化早已内化成中华民族的底色,深深影响着今天每一位中国人。不禁有感而发想起刘禹锡所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王安石变法四、南宋的偏安(一)背景1.北宋的建立2.藩镇动荡教训1.加强对地方控制:文官任地方长官、转运司、禁军(二)措施2.分散机构权力:二府三司、通判、四监司3.重文轻武(一)边防压力1.宋辽冲突2.宋与西夏冲突(二)财政危机1.冗官冗兵冗费2.积弱问题1.背景2.目的3.内容4.影响1.北宋灭亡2.南宋建立3.宋金和战积贫积弱、三冗、行政低下、庆历新政富国强兵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贡举法维护统治、最终失败1127年“靖康之变”1127年宋高宗岳飞抗金、三次议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