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第1页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第2页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题,共计40分)
    1.(2分)小华同学测量了物理课本的长度,得到的测量记录分别是25.82cm、25.81cm、25.28cm、25.81cm、25.83cm。则课本的长度为(  )
    A.25.71cm B.25.83cm C.25.81cm D.25.82cm
    2.(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错误
    B.采用精密仪器就不会产生误差
    C.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少,但错误是可以消除的
    D.只要正确测量,仪器越精密就没有误差
    3.(2分)小雨想要测出青岛市到济南市的距离,他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你认为科学而简单的方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用一根细线测量出青岛市到济南市的图上距离,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细线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尺进行换算
    C.利用汽车行驶时里程表计数的变化进行测量
    D.从青岛市走到济南市,用所走的步数乘以一步的长度
    4.(2分)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
    A.路旁的电线杆 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 D.火车路上的铁轨
    5.(2分)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甲与丙 B.甲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丙
    6.(2分)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25m的路程,那么它前3s内的速度是(  )
    A.5m/s B.10m/s C.15m/s D.无法确定
    7.(2分)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运动5s所通过的路程不同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8.(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9.(2分)小华时轻时重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是改变鼓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10.(2分)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下面实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利用超声波将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湿度
    C.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等材料制品内部结构
    D.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
    11.(2分)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属于噪声 B.铃声能传递信息
    C.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D.铃声能传递能量
    12.(2分)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13.(2分)听到教室外楼道咳嗽声,同学们就能判断出是班主任来了,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14.(2分)在物理课堂或生活中,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
    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手机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
    B.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15.(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男低音,女高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决定因素是频率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C.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6.(2分)根据课本介绍,分析下面有关声现象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1)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
    (2)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5)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是100Hz
    (6)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70dB
    A.(1)(2)(6) B.(2)(3)(5) C.(3)(4)(5) D.(2)(4)(6)
    17.(2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响度都不同
    D.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18.(2分)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快
    19.(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飞机旁的工作人员要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城市某些路段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掩耳盗铃”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计9分)
    21.(9分)如图所示,小红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空格内容。

    (1)如图甲所示,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并由此推理可知:   。
    (3)在做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中。
    ①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   产生的。
    ②明显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刻度尺,能够听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③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能够听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他用到的实验方法叫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5分)
    22.(3分)地震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地震产生的声波。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及时获救,这是利用声波传递   。
    23.(1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m/s。

    24.(4分)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   、   。小美听到门外小玲来喊她一起上学,小美是根据声音的   辨别出是小玲的。
    25.(2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山为参照物   的;小明参加游学,乘坐大巴车从白帝城至江陵,运行时间为5h,则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km/h。
    26.(5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1)甲的速度是   m/s;
    (2)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   (选填“东”或“西”)做直线运动;
    (3)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车,它距后面的车的距离是   m;
    (4)经过5s,甲车与丙车之间发生的距离为   m。
    四、计算题(本题共计3题,共计36分)
    27.(6分)小亮同学距离远处山崖680m,他向着远处山崖大喊了一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多少s?(当时气温为15℃)
    28.(12分)小明从家到学校,若以1.1m/s的速度步行需要10min,若骑自行车则需要2.5min。求:
    (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
    (2)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9.(18分)一天小明他上学去时,以1m/s的速度走了360秒,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为了不迟到,求:
    (1)他前360秒走了多远?
    (2)他家离学校多远?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题,共计40分)
    1.(2分)小华同学测量了物理课本的长度,得到的测量记录分别是25.82cm、25.81cm、25.28cm、25.81cm、25.83cm。则课本的长度为(  )
    A.25.71cm B.25.83cm C.25.81cm D.25.82cm
    【答案】D
    【分析】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减小长度测量时的误差我们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得出最后结果时,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与原测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5.28cm这个数据与其他四个相差太大;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则物理课本的长=≈25.82cm。
    故选:D。
    2.(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错误
    B.采用精密仪器就不会产生误差
    C.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少,但错误是可以消除的
    D.只要正确测量,仪器越精密就没有误差
    【答案】C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解: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的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
    B、采用精密仪器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误差不能消除,但错误是可以消除的;
    D、只要正确测量,但即使正确测量,故D错误。
    故选:C。
    3.(2分)小雨想要测出青岛市到济南市的距离,他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你认为科学而简单的方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用一根细线测量出青岛市到济南市的图上距离,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细线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尺进行换算
    C.利用汽车行驶时里程表计数的变化进行测量
    D.从青岛市走到济南市,用所走的步数乘以一步的长度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答】解:
    由于青岛市到济南市的距离很大,如果实地测量则费时费力、C、D不符合要求。
    故选:B。
    4.(2分)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
    A.路旁的电线杆 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 D.火车路上的铁轨
    【答案】B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只有和他乘坐的火车车厢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迎面开来的火车,故A、C。
    故选:B。
    5.(2分)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甲与丙 B.甲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丙
    【答案】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因速度不变,如图乙。
    故选:D。
    6.(2分)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25m的路程,那么它前3s内的速度是(  )
    A.5m/s B.10m/s C.15m/s D.无法确定
    【答案】A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不变,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即为它在前3s内的速度。
    【解答】解:物体在5s内通过25m的路程,则物体的运动速度:
    v===5m/s,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物体在任何时间段内的速度值都是相同的。
    故选:A。
    7.(2分)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运动5s所通过的路程不同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答案】B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
    A、由图可知,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速度为v甲===4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C错误;
    D、甲、乙都以4m/s匀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8.(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答案】D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
    ②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③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解答】解:A、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故本选项错误;
    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故本选项错误;
    C、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还有电荷运动,故本选项错误;
    D、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9.(2分)小华时轻时重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是改变鼓声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答案】A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当轻敲击鼓面时。鼓皮振动幅度小;当用力重敲击鼓面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A。
    10.(2分)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下面实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利用超声波将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湿度
    C.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等材料制品内部结构
    D.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
    【答案】B
    【分析】就传递信息来说,声音有“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就传播能量来说,声音有“超声波碎石”,超声波给病人清洁牙齿等。
    【解答】解:
    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如做B超可以诊断身体健康情况、渔民通过向鱼群发出声波探测、以及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鸣枪示警等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例子。
    而用超声波将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湿度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分)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属于噪声 B.铃声能传递信息
    C.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D.铃声能传递能量
    【答案】B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
    故选:B。
    12.(2分)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答案】D
    【分析】计算出小李的速度后,全部统一单位,比较就行。
    【解答】解:小王速度10m/s=36km/h。
    小李速度。
    小张速度36km/h。
    所以三人速度相等。
    故选:D。
    13.(2分)听到教室外楼道咳嗽声,同学们就能判断出是班主任来了,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听到教室外楼道咳嗽声,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2分)在物理课堂或生活中,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
    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手机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
    B.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答案】C
    【分析】(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手机正在响铃,铃声变小,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B不正确;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D、因为每个人发声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故选:C。
    15.(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男低音,女高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决定因素是频率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C.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
    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答案】B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m/s;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答】解:A、由于声带的特点不同,频率大。男低音振动慢,音调低,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教室周围植树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调节音量时,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故选:B。
    16.(2分)根据课本介绍,分析下面有关声现象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1)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
    (2)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5)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是100Hz
    (6)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70dB
    A.(1)(2)(6) B.(2)(3)(5) C.(3)(4)(5) D.(2)(4)(6)
    【答案】D
    【分析】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超声波和次声波都超出了人类的听觉范围;
    声速的大小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解答】解:(1)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
    (2)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大
    (5)频率指的是在1s内振动的次数,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故正确;
    (6)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故选:D。
    17.(2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和响度相同
    C.乙、丁的音调响度都不同
    D.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答案】C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
    A、从声波的波形图可知,波形不同、乙的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而振动的幅度相同,故B正确;
    C、乙、丁的振动频率相同,振动的幅度不同,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振动频率相同,所以甲、音色都相同;
    故选:C。
    18.(2分)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快
    【答案】A
    【分析】①不同发声体由于结构、材质不同,音色有所不同;
    ②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③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④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B、教室内不要喧哗。故B错误;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即阻断噪声的传播;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选:A。
    19.(2分)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飞机旁的工作人员要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城市某些路段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掩耳盗铃”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体育馆,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掩耳盗铃”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选:A。
    20.(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消失,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故选:B。
    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计9分)
    21.(9分)如图所示,小红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空格内容。

    (1)如图甲所示,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声音变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3)在做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中。
    ①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 产生的。
    ②明显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刻度尺,能够听出声音的 音调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物体振动的 频率 有关。
    ③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能够听出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物体振动的 振幅 有关。他用到的实验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③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解答】解:
    (1)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铃声会逐渐减小,虽然闹钟仍在响。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①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
    ②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但由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导致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
    ③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的振动幅度变化;他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能量;(2)声音变小;(3)①物体振动;频率;振幅。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5分)
    22.(3分)地震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次声波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地震产生的声波。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振动 发出声音,及时获救,这是利用声波传递 信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地震、海啸等发生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外界救援人员听到声音,及时救出被困人员。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
    23.(1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25 m/s。

    【答案】25。
    【分析】汽车速度表的单位是km/h,读出速度值,再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表知此时车速,换算得出汽车的行驶速度:
    v=90km/h=90×m/s=25m/s。
    故答案为:25。
    24.(4分)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音调 、 响度 、 音色 。小美听到门外小玲来喊她一起上学,小美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辨别出是小玲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我们在电话中听到熟人说话可辨别对方是谁,所以小美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是小玲的。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色。
    25.(2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山为参照物 运动 的;小明参加游学,乘坐大巴车从白帝城至江陵,运行时间为5h,则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80 km/h。
    【答案】运动;80。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知道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从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体现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人是运动的;
    沿高速行驶400km,运行时间为5h==80km/h。
    故答案为:运动;80。
    26.(5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1)甲的速度是 4 m/s;
    (2)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 西 (选填“东”或“西”)做直线运动;
    (3)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乙 车,它距后面的车的距离是 10 m;
    (4)经过5s,甲车与丙车之间发生的距离为 0 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2)根据三个图像,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3)(4)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利用s=vt求经过5s后的路程,据此得出答案。
    【解答】解:
    (1)左边图像是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甲===4m/s;
    (2)右边图像是v﹣t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乙的速度大小v乙=8m/s;丙的速度v丙=4m/s;
    已知乙、丙同时,由于乙车的速度大于丙车的速度,丙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v甲=4m/s、v乙=2m/s、v丙=4m/s;
    由s=vt可得经过5s后,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甲=20m、s乙=30m、s丙=20m;
    所以,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乙车、丙)的距离是10m。
    (4)经过4s,甲车与丙车之间发生的距离为20m﹣20m=0m。
    故答案为:(1)4;(2)西;10。
    四、计算题(本题共计3题,共计36分)
    27.(6分)小亮同学距离远处山崖680m,他向着远处山崖大喊了一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多少s?(当时气温为15℃)
    【答案】小亮听到回声的时间为4s。
    【分析】人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就是回声,知道距离山崖的距离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算出声音到达山崖的时间,进而求出听到回声的时间。
    【解答】解: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根据v=知,声音到达山崖的时间为:
    t1===2s,
    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t=2t1=2×7s=4s。
    答:小亮听到回声的时间为4s。
    28.(12分)小明从家到学校,若以1.1m/s的速度步行需要10min,若骑自行车则需要2.5min。求:
    (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
    (2)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60m;
    (2)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4.4m/s。
    【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可用速度变形公式s=vt求路程;
    (2)已知速度和路程可用速度变形公式t=求时间。
    【解答】解:(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s=vt=1.1m/s×10×60s=660m;
    (2)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v4==4.4m/s。
    答:(1)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60m;
    (2)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6.4m/s。
    29.(18分)一天小明他上学去时,以1m/s的速度走了360秒,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为了不迟到,求:
    (1)他前360秒走了多远?
    (2)他家离学校多远?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答案】(1)他前360秒走了360m;
    (2)他家离学校720m;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1.2m/s。
    【分析】(1)知道前面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他前360s通过的路程;
    (2)求出前后两段的路程,二者相加即为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3)知道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和所用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得,前360s时间通过的路程:
    s1=v1t8=1m/s×360s=360m。
    (2)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240s,
    后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s3=v2t2=8.5m/s×240s=360m,
    则他家离学校的距离:
    s=s1+s2=360m+360m=720m。
    (3)小明上学走路的总时间:
    t=t1+t2=360s+240s=600s,
    则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v===4.2m/s。
    答:(1)他前360秒走了360m;
    (2)他家离学校720m;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1.6m/s。

    相关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检测八年级物理试卷(B)(月考):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检测八年级物理试卷(B)(月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五校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5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71cm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