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单元考点卷).zip
展开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单元速记·巧练(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单元考点卷)
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点1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一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均匀 B.图中显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C.乙属于地幔 D.甲和乙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2.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
A.大量的硅铝物质 B.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热矿物
C.高温的岩浆 D.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
【答案】1.C 2.C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为地下30千米--2900千米,乙属于上地幔部分,C正确;地壳厚度不匀,陆地大于海洋,A错误;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甲位于地壳,乙丙位于地幔,图中只包括了地壳和地幔两个圈层,B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层,甲位于地壳,乙位于上地幔,甲和乙层顶部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D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在地壳中,矿物是地壳中的基本单元,故可能有大量的硅铝物质,A正确;高温的岩浆在软流层,C错误;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在外核,D错误;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在洋壳中,B错误,故选C。
危地马拉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9日凌晨,富埃戈火山再次喷发。图甲为富埃戈火山图,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圈层( )
A.Ⅱ B.Ⅲ C.Ⅳ D.Ⅴ
4.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层Ⅰ越向下密度越小 B.圈层Ⅱ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圈层Ⅲ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圈层Ⅳ和圈层V物质均为固态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答案】3.C 4.B 5.C
【解析】3.由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Ⅳ中,C正确。Ⅱ是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圈,Ⅲ是地壳,V是地核,ABD错误。据此选C。
4.图中圈层为大气圈,受重力影响,大气密度越向下越高,A错误。圈层ⅡI为水圈,水圈通过大气水、陆地水和海洋水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圈层Ⅲ为地壳,地壳硬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C错误。圈层IⅣ为地幔,物质为固态,圈层V为地核,其外核为液态,D错误。故选B。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为岩石圈,A、B错误;生物圈占据了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D错误;故选C。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干热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热岩开发会污染环境 B.干热岩分布于地壳中
C.干热岩在我国广泛分布 D.干热岩热量源于太阳
7.岩石圈( )
A.包括软流层和地壳 B.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一
C.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D.等同于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
【答案】6.B 7.B
【解析】6.干热岩为高温岩体,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为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可用于发电、取暖等,干热岩开发过程中没有污染物的释放,不会污染环境,故A错误;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分布在地壳中,故B正确;干热岩分布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大,在我国并不是广泛分布,故C错误;干热岩的热量来自地球内能,故D错误。故选B。
7.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软流层,故A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一,故B正确;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故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范围比地壳大,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故D错误。故选B。
考点2 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乙岩石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大理岩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作用⑧是( )
A.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图中箭头示意可知,图中乙岩石可以和变质岩相互转换,可以由岩浆形成的岩浆岩(甲)转换而成,因此乙岩石应为沉积岩,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根据前题判断可知,图中乙类岩石为沉积岩,图中作用⑧使沉积岩(乙)转移为岩浆,则该作用应为重熔再生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不会直接导致沉积岩转变为岩浆,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图示意某山地地质构造,其中a、b表示岩层,c、d表示断层。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d断层可能形成于( )
①a岩层形成之前②f岩层形成之前③堆积物形成之后④e岩层形成之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甲处没有e砂砾岩的原因可能是( )
A.被外力侵蚀 B.地势高,无沉积 C.无河流流经 D.堆积物质来源较少
【答案】3.A 4.A
【解析】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种可能是a、e 岩层没有断裂,是断裂d形成以后右侧下沉,接受沉积后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即断裂形成于a岩层形成之前,①正确。第二种可能是断层d形成于e岩层之后,即断层d左侧花岗岩之上,原来是有a、e岩层的,不过后来被侵蚀掉了,④正确。d断层破坏了f岩层,应在f岩层形成后发生,堆积物应是d断层发生后,形成断陷谷地,后接受堆积形成,②③错误。故选: A。
4.据图文材料可知,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砂砾石层发生了倾斜,在甲处向上弯曲,容易被侵蚀,A正确。与地势高,河流流经和堆积物质来源无关,BCD错误。故选:A。
福建漳州东山岛上有一奇石(图1),通体为花岗岩,与基座接触面仅十余平方厘米。风力强劲时,巨石会轻晃,故名“风动石”。图2示意某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丁处岩石( )
A.经高温高压形成 B.由外力沉积而成
C.由岩浆冷凝而成 D.其中可能含化石
6.图1中风动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B.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C.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5.A 6.D
【解析】5.图中火山及相连的岩石应为岩浆岩,图中丁处岩石位于具有层理构造的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在火山形成时期应受到由高温高压的岩浆影响,改变原有岩石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形成变质岩,A符合题意,排除BC;丁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改变性质时,原来可能含有的化石会被破坏,排除D。故选A。
6.材料信息表明,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冷凝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固结成岩,这样形成的花岗岩位于深处,必须受地壳抬升至高处,再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先出露地表,然后形成风动石,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相关数据表明,在2005年至2015年这10年之间,珠峰高度每年上升0.4cm,也就是说珠峰一直在“长高”。2020年中尼双方共同宣布珠峰高程是8848.86m,珠峰高程是包含珠峰峰顶雪面的高度,不是岩石面高度。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上最高山脉的主要作用力是( )
A.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B.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外力作用——堆积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长高”,主要是因为(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所在岩层受到张裂作用影响 D.受冰川堆积影响
【答案】1.A 2.A
【解析】1.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因此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上最高山脉的主要作用力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两大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下,两板块合并处被挤得隆起,这就是山脉长高的原因,因此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长高”,主要是因为地壳的水平运动,A正确,B错误;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影响,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长高”,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冰川堆积属于外力作用,D错误。故选A。
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4.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3.A 4.C
【解析】3.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故选A。
4.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有红色石英砂岩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下图),被称之为嶂石岩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嶂石岩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及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沉积岩、风力侵蚀 B.沉积岩、流水侵蚀
C.变质岩、流水侵蚀 D.岩浆岩、风力侵蚀
6.导致嶂石岩地貌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岩浆喷发 B.水平挤压 C.垂直抬升 D.水平拉张
【答案】5.B 6.C
【解析】5.根据材料,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有红色石英砂岩地貌,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嶂石岩地貌的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此处位于太行山中南段,降水较多,主要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较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根据材料,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逐渐形成地貌,C正确。水平拉张会形成裂谷,水平挤压会形成褶皱山脉,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地貌,ABD错误。故选C。
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年代的地层,其中Q为砂岩。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地貌以内力作用为主 ②乙地河流流向自西向东
③甲地构造类型有利于储水 ④乙地岩层受到岩浆侵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风化侵蚀 B.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化侵蚀
C.固结成岩—风化侵蚀—褶皱隆升 D.褶皱隆升—风化侵蚀—固结成岩
【答案】1.C 2.B
【解析】1.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地势中间高,为向斜山,以外力作用为主,①错误;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因此乙地河流流向自西向东,②正确;甲地构造类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③正确;乙地岩层为沉积岩,没有受到岩浆侵入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C。
2.该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层为沉积岩,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固结成岩作用,后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久之形成山岭。综上所述,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风化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地质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码为岩层编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a、b、c三处( )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
4.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侵入 B.岩层断裂
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
【答案】3.C 4.C
【解析】3.b处位于断层附近,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定,不宜建设大坝,C正确。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误。c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错误。故选C。
4.要有岩浆侵入,首先必须要有岩层存在,因此岩浆侵入不是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A错误。岩层要发生断裂和褶皱隆起,必须要先形成沉积岩层,B、D错误。先有沉积岩层,才会发生选项中其他地质作用,因此最早发生的是沉积作用,C正确。故选C。
在距今5亿~1亿年前,大西洋扩张运动引发非洲西北部陆地(上覆砂岩和石灰岩)持续断裂,导致地壳底部岩浆上涌,上涌的岩浆使近水平地层发生变形,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穹窿构造,部分岩浆沿断裂带喷出、溢流至四周形成岩墙。穹窿构造的破碎带被岩浆渗透,后又接受外力作用,不同地层间形成了同心环形状,即著名的“撒哈拉之眼”。下图为“撒哈拉之眼”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现今“撒哈拉之眼”形态的主要原因有( )
A.断裂塌陷冰川侵蚀 B.热力熔蚀风化侵蚀
C.地壳张裂流水堆积 D.板块挤压断裂下陷
6.“撒哈拉之眼”岩墙( )
A.含有生物化 B.岩性差异较大 C.成分为碳酸钙 D.存在气孔构造
【答案】5.B 6.D
【解析】5.依据材料可知“撒哈拉之眼”形成之初中间高四周低。由于中部有裂隙分布,岩浆沿裂隙渗入中部地层,导致中部岩石被熔蚀而产生崩塌下陷,且各组成部分岩石性质不一(沉积岩和岩浆岩相间组成),受风化侵蚀程度不同,形成了现今中间低四周高、呈同心环形状的“撒哈拉之眼”。材料中未涉及冰川作用,且当地位于低纬地区,少有冰川,排除A;岩浆活动造成岩性差异,受风化侵蚀后形成沙漠之眼,B正确;沙漠之眼位于非洲沙漠气候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弱,排除C;板块挤压断裂下陷的相关材料未体现,排除D。故选B。
6.含有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墙属于岩浆岩,排除A;同一类岩石岩性一致,排除B;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沉积岩,排除C;“撒哈拉之眼”岩墙为玄武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石表面多气孔,D正确。故选D。
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终碛是冰川暂时稳定时期位于冰川末端的冰川堆积物。堆积作用在冰川末端的一定位置连续进行,终碛逐渐加厚增高,常形成弧状冰碛堤,称为终碛堤。冰川融水在终碛堤外形成的扇形堆积物,称为冰水扇。读冰川末端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终碛堤堆积物的特点是( )
A.大小均一 B.排列有序 C.相对圆滑 D.棱角分明
2.自冰川末端至冰水扇,各部分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 )
A.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冰水搬运-冰水堆积 B.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水侵蚀-冰水堆积
C.冰川堆积-冰川搬运-冰水侵蚀-冰水堆积 D.冰川堆积-冰川搬运-冰水搬运-冰水堆积
【答案】1.D 2.A
【解析】1.终碛堤堆积物是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结合图中堆积物的放大图可得出,终碛堤堆积物的特点是大小不一、棱角分明、排列无序,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选D。
2.冰川末端主要为冰川搬运过来的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在冰川末端不断堆积,形成终碛堤;经冰水搬运,冰川堆积物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冰水扇。自冰川末端至冰水扇,各部分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冰水搬运—冰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沉积岸④河流侵蚀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图中河漫滩逐渐被废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河流( )
A.逐渐向西改道 B.水流速度减慢 C.搬运作用增强 D.侵蚀作用减弱
【答案】3.C 4.A
【解析】3.本题考查河流地貌。河漫滩是由泥沙堆积而成,所以多出现在河流沉积岸,③正确、④错误;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山高谷深,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②正确、①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本题考查河漫滩被废弃的原因。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西岸为侵蚀岸,不断接受侵蚀,最终导致河流改道,原有河漫滩因远离河流而被废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某地理小组对某种地貌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某地广布该种地貌,下面两图为该地此种地貌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分布图(图中等高距为0.2m)。完成下面小题。
注:虚线为1991年9月底测绘的地形等高线,实线为1992年9月底测绘的地形等高线。
注:虚线为1992年10月底测绘的地形等高线,实线为1993年10月底测绘的地形等高线。
5.若该地理小组要实地考察该种地貌,最适合去的地方是( )
A.吐鲁番盆地 B.长白山 C.喜马拉雅山 D.普陀山
6.下列关于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B.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
C.以风化作用为主 D.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7.该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B.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答案】5.A 6.D 7.B
【解析】5.由图中等高线呈闭合状及等高线的时空变化可知,该地貌类型最可能为流动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风力作用显著,多风成地貌,最适合考察该地貌,A正确;长白山、普陀山属于湿润地区,风成地貌较少,BD错误;喜马拉雅山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冰川地貌,C错误。故选A。
6.读图可知,图中沙丘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其东北部等高线相对稀疏,西南部等高线相对密集,由此可以判断出该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从题中信息无法判断该地河流流向,B错误;沙丘是风沙地貌,说明此地以风力作用为主,A、C错误。故选D。
7.沙丘是定向风挟带的沙粒等颗粒物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积而成的沙堆。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甲、乙、丙、丁四图中,乙表示沙粒受阻挡开始堆积,随着沙丘高度的增加,背风坡坡度逐渐增大。故该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甲→丁→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考点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飚,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景观图中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①所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根据图②形态,判断当地常年盛行风向是( )
A.西风 B.北风 C.南风 D.东风
【答案】1.A 2.C 3.A
【解析】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徐霞客游记》中描述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石林、石笋景观,地势起伏较大,符合徐霞客游记中的相关描述,而①图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A正确;②是干旱地区的沙丘;③是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④是高山深谷,在我国的西南山区多有分布,BCD错误。故选A。
2.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上题①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该地区地形崎岖,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①错误;喀斯特地貌多落水洞,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一般来说,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新月形沙丘的凸出方向,即为迎风坡,根据图中的方位图例“→E”所示图右侧为东,迎风坡的缓坡方向应朝西,所以当地的盛行风是以西风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山涧小溪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2008年10月,三门源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三门源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如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聚落发展初期,三门源民居建筑空间扩展的主要特点是( )
A.沿河布局,自北向南扩展 B.沿道路布局,自西向东扩展
C.沿河布局,自南向北扩展 D.沿道路布局,自东向西扩展
5.三门源传统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取水 B.少占耕地 C.利于田间管理 D.便于抵御盗匪
【答案】4.A 5.B
【解析】4.在聚落发展初期,三门源民居建筑空间扩展受到地形及河流的共同影响,沿河布局,可充分利用河运,同时利于生产、生活用水,故聚落民居多沿河布局,BD错误;三门源先祖为避战乱而迁徙,故早期聚落座落在北侧靠近山脚的地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聚落向地势相对较平坦,耕地资源丰富的南部扩展,故聚落自北向南扩展,C错误,A正确。故选A。
5.根据材料可知,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三面环山,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不足。村落建筑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少占耕地,B正确;建筑沿河分布的主要好处是方便取水,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村落并非都沿河分布,A错误;建筑密集分布不能体现利于田间管理和便于抵御盗匪,CD错误。故选B。
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公里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培、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 )
A.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洪水冲蚀
7.古人把城址选择在台地上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耕 B.便于商贸 C.军事防御 D.取水方便
8.该城不是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是因为有良好的( )
A.气候条件 B.技术条件 C.土质条件 D.地形条件
【答案】6.D 7.C 8.C
【解析】6.地壳抬升的尺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可能只抬升图示河心洲大小的范围,A错;由材料可见,该河心洲四周崖岸壁立,说明其高出水面较多,河床变低,泥沙淤积难以形成这种形态,B错;该河心洲被河流包围,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小,C错;该河心洲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在初期,两条河流中间的浅滩逐渐稳定,在枯水期不被淹没,两侧河流呈环状进将其加大加高,经过几次大洪水以后,两侧河道把周边区域土层侵蚀变低,河床变低,中间的浅滩高到超出水位,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河心洲,D对。故选D。
7.由材料可知,河心洲上是一座城池,结合图片可见,河心洲面积相对较小,而农业需求面积较大,该河心洲建成城池后,剩余空间有限,发展农耕不是其重要目的,A错;有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吐鲁番附近,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时交通以陆地交通为主。虽古城处有河流,但其航运价值低,选择在河心洲台地上建成,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商贸,B错;由图可见,该台地三面环水,且四周崖岸壁立,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利于军事防御,C对;台地四周崖岸壁立,距离水面高度较大,故其取水条件相对于河流两岸其他区域并不占据优势,D错。故选C。
8.由材料可知,该台地是黄土台地,黄土具备较强的直立性,土质条件好,掏挖成建筑后不容易坍塌,可以减少建设难度,节省建设成本,C对。该地气候干旱,但对其采用砖瓦建筑还是在黄土上掏挖建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A错;砖瓦建筑技术要求更高,且防御性更好,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应更倾向于选择砖瓦建筑,B错;该台地上地形相对较平缓,地形条件对两种建筑模式的影响差异不大,不是该城“硬掏出来”的决定因素,D错。故选C。
考点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沟壑 B.风化作用——瀑布、峡谷
C.风力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D.搬运作用——戈壁、华山
2.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合理的是( )
A.河流中游地区大规模围湖造田 B.陡坡大面积开山取石
C.我国南方丘陵区缓坡修筑梯田 D.畜牧区大量开垦草原
【答案】1.A 2.C
【解析】1.瀑布和峡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B错;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地貌,C错;沙丘和戈壁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华山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D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A对。
2.河流中游,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环境,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易发生洪涝灾害,陡坡开山取石,易导致山体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在缓坡的山体上修建梯田,既可以增加土地面积,又可以保持水土,畜牧区大量开垦草原,会导致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故答案选C项。
人类活动既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地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元阳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云南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当地梯田的修筑主要是受( )
A.气温影响 B.河流影响 C.光照影响 D.地形影响
4.关于哈尼族人村寨选址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威胁
C.位于梯田上方,便于管理梯田 D.可以获得山顶森林涵养的优质水源
【答案】3.D 4.A
【解析】3.云南元阳梯田修建在低山丘陵的坡面上,减小坡度,减少水土流失,受地形影响大,D正确;云南元阳梯田修建在缓坡上,海拔相对较低,气温变化小,受气温影响小,A错误;梯田位于河流两侧低山丘陵,河流影响小,B错误;梯田对光照没有改善作用,梯田的修筑不是受光照影响,C错误。故选D。
4.哈尼族人村寨选址在半山腰上,对气温调节作用弱,A不正确,符合题意;海拔相对较高,可以避免洪涝灾害,B正确,不符合题意;位于梯田上方,离梯田较近,便于管理梯田,C正确,不符合题意;村寨上方,森林茂盛,可以获得山顶森林涵养的优质水源,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不同的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活动也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下图为我国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能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直接塑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甲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5.D 6.A
【解析】5.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需要经过长期时间才能改变地表形态,因此草方格沙障不能直接改变地表形态,A错;呼伦贝尔草原放牧,种植速生杉木林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小,不会直接导致地表形态发生改变,BC错误;丁图的丘陵果园需要修筑阶梯(梯田),直接改变了地表形态,D正确。故选D。
6.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减小风力对地表的侵蚀,①正确;草方格可以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②正确;使用秸秆,降低成本不是主要作用,③错误;设置草方格对沙漠表面有一定的覆盖作用,从而减少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④错误;故选A。
【进阶·疑难点综合检测】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甲、乙、丙代表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 B.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D.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2.乙岩石是甲岩石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D.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甲由沉积物形成,因此甲应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形成,因此丙为岩浆岩;乙可以由丙或甲形成,也会重新转化为岩浆或沉积物进而形成甲,故乙应为变质岩,C对,ABD错。故选C。
2.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乙岩石是变质岩,甲岩石是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会转化为变质岩,故①为变质作用,在变质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D对,ABC错。故选D。
下图为九华山上天台峰西侧的“大鹏听经石”,传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戊是沉积物,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或岩浆,①~⑤代表某种地质作用。完成下面3-4小题。
3.“大鹏听经石”的岩石类型形成过程属于图中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4.“大鹏听经石”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力侵蚀 ②地壳抬升 ③风化作用 ④岩浆入侵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3.A 4.D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戊是沉积物,通过⑤固结成岩的作用形成沉积岩,即甲为沉积岩;根据所学知识和右图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岩浆只能直接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所以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②为冷却凝固;由材料“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或岩浆”,推断乙为变质岩,所以④为变质作用,变质岩通过③重熔再生形成岩浆。由材料信息“该岩石是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而形成”所以“大鹏听经石”为岩浆岩,是岩浆通过②冷却凝固作用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景观“大鹏听经石”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入侵形成花岗岩,然后经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再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此景观,所以“大鹏听经石”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为④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37.15°N,36.95°E。同日18时24分(当地时间2月6日13时24分),土耳其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38.00°N,37.15°E。这一地震是土耳其自1939年以来遭遇的最大灾难。读图,完成下面5-6小题。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土耳其此次地震是由两大板块运动造成的,这两大板块是( )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D.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6.图中的地理事物正在不断变化,对于它们的变化及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红海属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面积逐渐缩小
B.地中海地处两大板块挤压地带,面积逐渐缩小
C.阿尔卑斯山是板块张裂运动的结果,高度逐渐降低
D.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高度逐渐降低
【答案】5.A 6.B
【解析】5.结合震中经纬度坐标读图可知,土耳其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A正确,BCD错。故选A。
6.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做挤压运动,所以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B正确;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做张裂运动,所以红海面积在不断的扩大,A错误;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是两大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高度逐渐升高,C错误;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两大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高度逐渐升高,D错误。故选B。
八达岭一带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穿行该地区的京张铁路(见下图)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8.设计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目的是(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
C.既可连接居民点又方便停靠车站 D.绕过山岭,降低线路坡度
【答案】7.B 8.D
【解析】7.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部位,根据等高线“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可知,长城走向沿山脊线分布,B正确,ACD错。故选B。
8.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形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修建,虽然线路较长,但绕过山岭,降低了线路坡度,D项正确,B项错误。由图可知,该段铁路跨越河流较少,所以修建“人”字形铁路的目的不是避开河流,A项错误。该地地势陡峭,居民点分布较少,C项错误。故选D。
下图为部分板块边界及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9-10小题。
9.下列地貌中,分别与甲、乙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台湾岛、东非大裂谷 B.冰岛、安第斯山脉
C.新西兰南岛、海岸山脉 D.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10.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地壳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B.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
C.六大板块均由陆壳和洋壳两部分组成 D.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9.B 10.D
【解析】9.读图可知,甲处为大洋中脊(海岭),板块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乙处为海岸山脉,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非大裂谷、冰岛处于生长边界,台湾岛、安第斯山脉、新西兰南岛、海岸山脉、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0.板块是岩石圈的单元,因此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的是全球岩石圈,不是地壳,A错误;南极洲板块部分为陆地,也包括周边广阔的海洋,B错误;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基本上由海洋板块构成,C错误;板块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因此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D正确。故选D。
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旅游景观 B.减小山地坡度 C.降低修建难度 D.减轻水土流失
12.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 B.车流量大,容易追尾
C.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 D.阴雨天多,能见度低
13.该公路靠山壁的一侧有混凝土砌成的挡土墙,墙上有很多孔洞,推测孔洞的主要作用是( )
A.预留检修孔洞,便于维修 B.为固定铆钉所留,便于施工
C.方便土壤透气,防止异味 D.排出表土中水分,防止滑坡
【答案】11.C 12.A 13.D
【解析】11.读图,该公路位于我国北方某山地上,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公路施工难度大,且行车安全性较差,因此山区公路常修建成“S”形,以减小线路坡度(而非减小山地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升行车安全性,B错,C对;结合材料信息“我国北方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提示,该公路修建成“S”形之后才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而不是为了制造旅游景观而特意修建成“S”形,A错;读图,在如此陡的山坡上修建公路,破坏植被,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D错。故选C。
12.根据设问“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提示,我国北方1月份为冬季,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A对;车流量和弯道数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车流量大,容易追尾;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不是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的原因,BC错;我国北方1月份为冬季,阴雨天少,D错。故选A。
1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公路靠山壁的一侧有混凝土砌成的挡土墙,墙上有很多孔洞”提示,这些孔洞应该是排水孔,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把挡住的大块土层里的水随时随地排泄出去,不会积蓄水位上升给挡土墙造成不可承受的压力,不至于最后混凝土砌成的挡土墙压弯瞬间崩塌。所以该方法对控制地下水作用下的坡体滑坡有较好的效果,D对,排除ABC。故选D。
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断层处的第四纪沉积物最薄 B.通肯河处岩层为良好储水构造
C.铁力处的岩石易受外力侵蚀 D.剖面线最西端的岩层为喷出岩
15.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外力沉积——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
B.外力沉积——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岩浆侵入
C.外力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
D.岩浆侵入——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挤压褶皱
【答案】14.D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断层处的第四纪沉积物较厚,不是最薄,A错误;通肯河处岩层为背斜构造,向斜是良好储水构造,B错误;铁力处的岩石是花岗岩,比较坚硬,不易受外力侵蚀,C错误;剖面线最西端的岩层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D正确。故选D。
15.绥化处地层以沉积岩为主,下层沉积岩发生了弯曲变形,受到挤压褶皱;中间存在不整合面,说明经历地壳抬升侵蚀,上覆第四纪沉积物,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外力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单元考点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单元考点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考点卷原卷版docx、期中模拟卷湘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单元考点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