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2章 声现象(A卷)
展开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第二章 声现象 (A卷•达标通关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测试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声音在空气、煤油、水、铁中传播相等的距离,所用时间最少的是( )
A.水中 B.空气中 C.铁中 D.煤油中
2.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原因是( )
A.只能传递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超声波 D.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3.2022年4月7日,北京地铁大兴机场草桥站新“员工”——首批车站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式上岗,如图所示。乘客可通过“您好,白鲸号”唤醒智能服务机器人语音的交互功能,在乘客与机器人对话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不需要介质就可传到人耳
C.机器人和乘客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D.能区分乘客和机器人的声音主要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4.如图所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男孩用小号吹响了嘹亮深情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号声是由号振动产生的
B.小号声“嘹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观众能辨别出小号声而不是其他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均为340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6.如图是我国晋代画家顾恺之创作的《斫琴图》中的一个画面。图中调音者右手拨动琴弦,凝神静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调音者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调音者耳中的
C.用较大的力拨动琴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D.调音者依据声音的音调对弦进行调节,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7.噪声污染防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图所示的是噪声监测装置,55dB反映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8.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9.如图,小陈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声音的传播条件 D.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以下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 )
A.倒车雷达 B.金属探伤 C.大象交流 D.医学检查
11.以下关于声的实验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随着真空罩内空气的减少,听到闹铃声越来越大
B.如图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随着尺子伸出桌边长度的改变,尺发声的响度不断变化
C.如图所示,放在发声音叉旁的小球弹跳起来,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如图所示,将瓶底去除蒙上薄膜,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用力拍打薄膜,蜡烛熄灭。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12.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声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如图所示是鼓手击鼓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通过声音的音色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
B.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C.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
D.人们跟着鼓声手舞足蹈,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3.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瓶身,瓶子中的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B.乙图中在居民区的道路旁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丙图中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的回声定位来传递能量
D.丁图中水下的运动员能根据音乐声完成相应的动作,说明水能传声
14.“双减”之后,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开展的音乐社团活动,在音乐演奏中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15.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16.深夜,非法改装的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市交警部门查获后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下列控制噪声的方式与此相同的是( )
A.阳台的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窗 B.在学校周围植树
C.车间里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中考考场周围禁止鸣笛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7.2022年玉楚高速全线通车,玉楚高速绿汁江大桥全长约800m,一小汽车刚行驶到桥面时,速度表的表盘如图所示,则小汽车以此速度匀速通过整座大桥需 s。人们听到汽车的鸣笛声就知道汽车的到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18.2023年3月26日,永川马拉松在永川区兴龙湖牌坊鸣枪起跑。运动员听到枪声说明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若以兴龙湖牌坊为参照物,起跑后的运动员是 的。
19.如图是地铁进站时的场景,站台的人听到隆隆声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地铁平均速度是60km/h,行驶1.5min后到达下一站台,则两站相距 m。
20.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其发出的声音近乎跟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诉说感,深受人们的喜爱。用二胡演奏时(如图),演奏者一只手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使其 而发声;另一只手不停地按压在琴弦的不同部位,改变琴弦发声部分的长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1.一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555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3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此超声波经过的路程是 m,该车的速度是 m/s。若该路段限速120km/h,则该车 (选填“超速”或“不超速”)。
22.如图所示,是现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型材——“断桥铝”,它主要的优点有密封性好、保温、抗渗性能优良等。断桥铝采用的三层真空玻璃可以有效地减弱室内噪声,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敲击玻璃可以发出声音,该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三.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17分)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得出声音是由 产生。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结论: 。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是正确的。
24.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雅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编号 | 规格 |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
A | 尼龙 | 80 | 1 |
B | 尼龙 | 80 | 0.5 |
C | 尼龙 | 55 | 1 |
D | 镍合金 | ① | 0.5 |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两种序号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 两种序号的琴弦进行实验。
(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
(4)小雅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5.如图,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伟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尺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1)图中所示的实验不能够完成此探究目的的实验是 (选填选项中的字母)。
(2)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发现,第一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3)另外一组同学做了如图E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除说明空气可以传声以外还可以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若将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7分)
26.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
(2)汽车行驶的速度。
27.利用超声波可测海洋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103米/秒,若我国深海探测器某次下潜到水面下500米深处静止时发出信号,静待6秒钟后收到海底反射回来的声波,求:
(1)探测器此时到海底的距离是多少?
(2)若探测器平均下潜速度为2.5米/秒,从水面潜到海底需要多长时间?
28.一快艇以20m/s的速度在湖面上朝着对面高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A处鸣笛后,经过4s后在B处听到对面处的高山传来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A处到B处的距离。
(2)4s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
(3)A处离高山有多远。
五.解答题(共2小题,共11分)
29.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传统指纹识别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此外,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
(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Hz的声音,人耳通常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
(2)Sense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
(3)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它模仿了下列哪个选项的生物 。
A.蝙蝠B.蜘蛛C.青蛙D.猫
(4)某手机利用SenseID,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8×10﹣6s,可知SenseID系统到手机屏幕表面的距离为 mm。(超声波传播的速度取900m/s,不计SenseID系统的大小)
(5)SenseID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些位置指纹的大致形状,图2选项最符合的是 。
3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蝙蝠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超声波测速仪,它向行驶的车辆发射频率(一般为30kHz~100kHz)的超声波信号,当车辆向它靠近时,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增大;当车辆远离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减小。
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并能接收到被测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射和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测速仪就可以测算出被测汽车的速度。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 (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4)当车辆靠近超声波测速仪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 (大于/等于/小于)测速仪的发射频率。
(5)如果测速仪发射一次超声波信号时,正前方180m处刚好有一辆汽车迎面行驶过来,此超声波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是1s,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m/s。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期中单元测试】(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提升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提升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B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B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测试】(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基础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基础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A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A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4章 光现象(B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4章 光现象(B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第4章光现象B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第4章光现象B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