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生命之源---水》教案
展开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生命之源---水》教案
4.1 我们的水资源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课题】:我们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水的存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节约用水与水污染的防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到节约与合理利用水的重要性。
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节约用水与水污染的防治。
【教学工具】:相关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水的分布,进行直观感知;通过举例或图表对比了解水的重要性及水的严重污染,进一步唤起同学们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知识点】1、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形式
2、水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3、水污染的途径及其治理措施
4、节水措施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教学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氧的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与我们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种常见的物质——水。然后学习“水的存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节约用水与水污染的防治”。
◆ 教学过程设计
[讲解]:对于水来说,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也是动植物体内的必需的物质。同样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水与动植物,人类与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这节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第98-100页课文。
[提问]:水是如何在自然界分布的?
[总结板书]:一.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1.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2.在人体、动植物体内。
3.地层里、大气里也有存在。
[讲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二.水对动植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讲解]:1.水是动植物体内和人的身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2.人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3.工农业生产中也不能离开水,水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在农业生产中消耗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工业上也要用大量的水进行生产。但是为什么说水资源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这是因为在自然界中淡水量仅为水总量的0.7%。
[思考]:谈谈你怎样节约用水?
[板书]:三.保护水资源
[提问]:你知道哪些水污染的例子,讨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
[总结板书]:1.水污染的形成。
(1)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
(2)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
(3)生活污水。
2.水污染的危害:可以使人致病、中毒甚至死亡。
[提问]:既然我们知道水污染形成原因以及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那我们应如何控制污染源,来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减少水污染呢?
[总结板书]:3.水污染的防治。
(1)工业上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
(2)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倡节水农业。
(3)合理使用生活用水。
(4)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板书设计
一.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水对动植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三.保护水资源
1.水污染的形成。
2.水污染的危害:可以使人致病、中毒甚至死亡。
3.水污染的防治。
◆课堂作业
一. 基础知识
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地球表面的70.8%被水覆盖,因此不存在水危机
B.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少,所以要节约用水
C.地球水资源的总储量很多,但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
D.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有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水资源非常丰富
2.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围绕这一主题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 将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B.农田灌溉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
C.将对污水的处理再使用,改为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使用
D.将不间断注水的洗衣机换成分段注水的洗衣机
3.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为了减少污染,把生活污水放人池塘中静置后再排放到江河湖海中
B.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C.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到离居民区和取水点较远的地方
D.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能力提高
4.下列物质中,不含有水的是——————(填序号)。
①人体 ②冰 ③白菜 ④雾 ⑤鱼 ⑥双氧水(过氧化氢:H2O2) ⑦石灰水 ⑧铁水
5.小红对小丽说:“我体内大约含39kg水,你能猜出我的体重吗?”小丽不解地摇摇头。你能够帮助小丽猜出小红的体重约是————kg。
6.面对湖水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①建立拦污闸,对人湖污水预先进行治理;②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成活水;③适量恢复湖中荷藕、菱等的种植,利用植物净水,将植物的茎叶回收,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从长远观点看,你同意(填序号)——————。不同意有关方案的理由是————————————————————。
7.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比例如图4-1所示。请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又有哪些感悟? 图4-1
三.能力拓展
8. 水是极其重要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它。据报道,北京等大城市相继举行调高水价的听证会。调高水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水的处理和输送成本增加等。请你再说出两条提高水价的理由。 9..请观察图4—4,请你从每幅图反映出的信息中各说出一条?
答案:
一:1.C 2..C 3.D
二:4. ⑥⑧ 5. 60
6.①③ 污水流人长江会造成二次污染
7.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集中在海洋里;淡水总量只有3%,而且冰川占2%,地面上的淡水量仅为地球上总水量的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要节约用水、要保护资源不受污染,否则,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三:8.淡水资源减少、水被污染、用水量增加等
9.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工业“三废”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 可通过淡化海水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表述合理即可)
◆ 教学反思
4.2 水的组成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课题】:4.2探究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教学工具】:水电解器、氢氧化钠溶液、挂图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分析法
【知识点】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元素
3、水的电解实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教学情景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你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1.你已知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些什么性质?
2.你能列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吗?
3.水、冰和水蒸气相互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2
二、师生互动:
探究一: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水是如此重要,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实验:电解水 (可提示学生回忆:碳酸氢铵的分解,由产物可推知碳酸氢铵的组成
元素,也许学生会提出用加热使水分解的方法,教师可给予引导)
演示实验:电解水实验
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能如实记录:
1、电源两极的玻璃管内都有气体产生
2、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约是正极的2倍
教师设疑:电源两极的玻璃管内是什么气体
学生讨论:可能有多种答案,逐一分析
演示实验:氢气燃烧并验证产物
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
教师讲解:这个实验也可用于氢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检验电源两极的玻璃管内气体
师生总结: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是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是氧气, 且体积比为2∶1
学生整理: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 + 氧气
教师设疑:这个文字表达式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交流讨论:
1、 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2、 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 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4、 你能从微观的观点解释水的电解吗?
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课堂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1、某同学通过预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已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答案及解析:B 做实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实验所得数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就认为实验已成功了
2、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及解析:A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水的组成(填实验名称)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及解析:电解水 水——→ 氢气 + 氧气
4、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填名称)。若电解水得10ml氢气,则在 极上可得 ml氧气。
答案及解析:水分子;正;5
电解水时,在负极上得到氢气,在正极上得到氧气,并且氢气大约是氧气体积的2倍。
5、下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A、B内收集到的气体的名称:
A内气体_____ _。B内气体_____ _。
(3).用燃着的木条放在A、B管口,分别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该实验能得出哪些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试管;水槽
(2).氧气;氢气
(3).燃烧着的木条靠近电源正极收集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正极产生的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燃烧着的木条靠近电源负极收集到的气体,气体被点燃,说明该气体具有可燃性;电解水的产生是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解析:此题以探究水的组成的相关实验为背景,了解学生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其中题(1)要求能识别、水槽这些常仪器,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题(2)是考查学生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以及产生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这些现象观察是否仔细。题(3)则是一种开放性习题,通过现象观察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 教学反思
4.3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质疑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红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带、细沙、砂纸。
一、导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 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这些物质在质上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物质在量上是否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在反应前的质量跟生成物的质量间可能存在哪几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猜想]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
[活动与探究]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
(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注意事项](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交流讨论]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现有一反应A+B→C,有10 g A和5 g 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 g 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 g,因为A还剩余3 g,可见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7 g,B无剩余,可见5 g 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 g。
[小结]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事项:
(1)运用范围:解释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2)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气体体积。
(3)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与反应(有剩余)。
[设问]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教材P94实验5-1: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教材P94实验5-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5-1]现象:产生大量气体,天平失衡。
结论:反应后质量减少。
[实验5-2]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石棉网上有白色粉末,并升起少量白烟。
结论:实验前后质量不相等。
[提问]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回答](1)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而二氧化碳是该反应的一种生成物。反应后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且反应后少量白烟逸散,只称取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故实验前后称量的质量不相等。
[提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
[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思考]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课件演示]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动画,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
[思考]根据所展示的动画,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讨论]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小结](1)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三、典例剖析
例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解析】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c反应后增加11g,是生成物,d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反应的杂质,b反应后减少了8g,是反应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反应物的质量少3g,所以反应后a的质量=10g-3g=7g。该反应是a+b→c,是化合反应,a、b有可以是单质,也有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为化合物。
【答案】D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一谈。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3)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活动中几个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因什么导致其如此,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4.4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化学方程式,并能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思考]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呢?
[总结]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化学家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二、推进新课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阅读]什么叫化学方程式?请大家阅读课本寻找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回答]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总结]化学方程式指的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表示为:4P+5O2 2P2O5。
[思考]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具有哪些优点呢?
[交流讨论](1)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2)表示出了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3)表示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很明显地看到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总结]化学方程式具有如此多的优点,它把“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示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表示出了各反应物和生成物量上的关系,以后我们再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时就要用它的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阅读]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6进行总结(以木炭燃烧为例)。
[回答]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C+O2CO2,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补充]从微观上看,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如:每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时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3)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思考]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
[答案]计算过程如下:
[讲解]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这样的计算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化简后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124+160=284,31+40=71。
[提问]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读?
[回答]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其中的“+”读成“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以磷燃烧为例:
(1)宏观读法: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微观读法: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质量读法: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交流讨论]课本P97的讨论题。
[注意]尽量鼓励学生多回答一些信息,只要从这三个化学方程式能得到的都对。
[总结]可见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它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和条件来制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练习]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三、典例剖析
例1 (多选)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中(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氧元素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解析】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式相关计算的综合作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参加反应的物质中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但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可确定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必须通过计算来确定。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g。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00%=0.6g。因为2.4g+0.6g=3g,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只含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0%。故正确答案为AD。
【答案】AD
例2 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
+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 ( )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2S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知X的化学式。反应前后C、H原子数目相等,Cr原子生成物中少4个,S原子生成物中少6个,O原子生成物少24个,缺少的原子都在2X中,所以X的化学式为Cr2(SO4)3 。
【答案】C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同时还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③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3)读法:“+”读成“和”;“”读成“生成”。
化学方程式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桥梁,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本节课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课题2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盎然,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