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检测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检测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措施的有( )
①颁布“推恩令”②派卫青等北击匈奴③尊崇儒术④设西域都护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形体高大,平均身高1.8米,最高达2米。形象逼真,表现了一种精神威武,奋发向上的状态。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兵马俑则一般在60厘米左右,古拙安详,表情沉静。这反映出( )
A.秦人凶猛善战,酷爱武力 B.汉初崇尚黄老思想,简朴自然
C.汉承秦制,亦具时代特征 D.秦汉陶塑艺术的风格截然不同
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B.“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D.“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4.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
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察举制度
D.实行郡县制
5.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蔡伦工为之”是指
A.纸从蔡伦时才真正产生
B.蔡伦建造了首座造纸作坊
C.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D.和帝时蔡伦使纸彻底代替了简
6.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朝廷的这种做法
A.强化了宗法制度
B.确立了对家族的认同感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7.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即使是县政府的肉,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这反映出汉代
A.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C.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8.西汉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不属于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奉行独尊儒术政策
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 )
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 B.不适应时代发展
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D.受道家思想影响
10.汉武帝时,“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面对此状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承袭秦制广设郡县 B.高官厚禄安抚诸侯
C.颁推恩令众建侯国 D.独尊儒术重建礼教
11.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写道:“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
A.匈奴势力的衰落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国家一统的实现 D.中华文明的优势
12.据《汉书》记载,景帝曾下诏:近年来年景不好,民多乏粮,有的饥饿至死,朕深为悯惜。可以鼓励地力瘠薄之区的人民自由地移居到土地广阔而肥沃的地方去。汉初政府此举(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
C.贯彻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1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受到尊崇,确立了官方正统地位;中央的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地方郡国也设立学校,推行教化;另外还推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岁举孝廉贤良方正之士。这反映出当时( )
A.治国思想的转变 B.选官制度的进步
C.新儒学的制度化 D.教育体系的完善
14.徐州的一些高等级汉墓,择地背山临水,墓葬上圆下方,多采用弧形顶、穹隆顶,顶部出现类似星象的装饰,墓中有许多将现实生活与神仙天界同处一幅画像之中的画像石。墓葬的设计反映了( )
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政策 C.节葬节用主张 D.崇尚自然理念
15.钱穆指出:汉初黄老之学“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这反映黄老之学呈现( )
A.豪迈勇进下的积极进取 B.天行有常下的随其自然
C.因势利导下的无所不为 D.逍遥脱俗下的消极避世
1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民亦被其利。”材料表明( )
A.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 B.君主喜好影响国计民生
C.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形成 D.崇尚武力助推农业发展
17.汉初博士的俸禄为400石,宣帝时增为600石。博士有宽敞的住宅,并配有统一特制的衣冠。博士在逢年过节或者皇帝视学的时候,常受到皇帝的赏赐。博士可以升迁为九卿,还可以成为郡国守相刺史等。结合所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①博士负责察举选官 ②太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高
③汉代重视儒学教育 ④博士的设置分割了相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 儒家(六艺) | 道家 | 阴阳家 |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纵横家 | 杂家 |
支派 | 103 | 37 | 21 | 10 | 7 | 6 | 12 | 20 |
篇数 | 3123 | 993 | 369 | 217 | 36 | 86 | 107 | 403 |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C.思想专制空前强化 D.思想发展趋于保守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载 | 出处 |
赵飞燕为了毒死怀有汉成帝后嗣的宫女曹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箧,“箧中有襄药二枚,赫躆(单薄小纸)书曰……” | 《汉书·外成传》 |
(汉章帝)令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 《后汉书·贾逵传》 |
蜀国都护李严写估“书六纸,解喻利害” | 《三国志·吕凯传》 |
材料二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絮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仲,能幽能界……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摘编自[西晋]傅咸《纸赋》
材料三 造纸工艺流程:备料→蒸煮(第一次煮料,加石灰)→洗浆→蒸煮(第二次煮料,加草木灰水)→沤制(淋草木灰水)→打浆→配浆(入纸槽加纸药搅匀)→压榨脱水→焙干成纸。
——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设立的,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2.C
【详解】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认识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兵马俑”可知此应为“汉承秦制”,由题目中的信息“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高大”、“汉景帝阳陵......兵马俑......一般在60厘米左右”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同。故C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A、B两项次之;D项中“截然不同”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3.A
【详解】根据所学,“推恩令”是为了解决汉代的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BCD项与“推恩令”无关,排除。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故B选项正确;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所以AD选项属于秦朝的内容,应该排除;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C选项排除。
5.C
【详解】根据材料 “有纸代简” “蔡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蔡伦工为之”是指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纸就已经产生,故A项错误;材料是说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不是建造了首座造纸作坊,故B项错误;D项彻底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未体现纸是否取代简的信息,故D项排除。故选C。
6.C
【详解】根据材料“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可知,朝廷力图通过借口侍奉宗庙不谨使其获罪以削弱诸侯势力,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强化和家族认同感的确立,A、B两项排除;D项,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封国,但并不能说明结束了郡国并行体制,排除。
7.A
【详解】材料中的规定,明显是针对商品的质量,力求市场上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这是注重规范市场秩序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商勾结的信息,甚至官府的肉也同样要焚毁,反映了要求严格执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不让商人经营商业,而是不允许以假劣商品欺骗消费者,排除;D项,材料信息主要针对的是私人商业,虽涉及到了官府的经营,但不能说明问题出在官营上,因而也不能说明官营弊端显露,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匈奴的战争是沿袭秦朝的方针,不是重大调整,B项符合题意;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是对秦朝严刑峻法的调整,排除A项;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郡县制的调整,排除C项;奉行独尊儒术政策是对秦朝尊法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利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就是抑制商业,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受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实行了推恩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成功削弱了诸侯势力。因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推恩令众建侯国,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用高官厚禄安抚诸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的文明与罗马等西方文明有联系,这主要利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ACD项不是材料中出现‘美景“的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由材料“近年来年景不好,民多乏粮,有的饥饿至死”“鼓励地力瘠薄之区的人民自由地移居到土地广阔而肥沃的地方去”可知,汉初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相对宽松,符合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政策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项;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受到尊崇,确立了官方正统地位……”,可以看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而后又在制度上予以相关的保证,进一步确保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但是未涉及之前的治国思想,没有对比,不能得出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之前的选官制度,无对比,不能得出进步,排除B项;此时说明汉朝教育的发展,但是仍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有许多将现实生活与神仙天界同处一幅画像之中的画像石”可知墓葬中的画像内容反映了现实与天界之间的联系,属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A项;画像石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和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节葬节用属于墨家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
15.C
【详解】据材料“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等信息可知,黄老之学是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达到“无不为”的国家治理,即黄老之学是因势利导下的无所不为,C项正确;黄老之学并非“豪迈勇进”,与题干“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的表述不符合,排除A项;“随其自然”的表述与材料表述不符,材料所述无为而治不仅仅是顺其自然,汉初时期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而不是简单的顺其自然,排除B项;汉初时期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是积极的无为而治,而不是“消极避世”,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汉武帝“好四夷之功”激励了将士,之后“息民重农”则保证了民生,百姓均受其益,表明君主的喜好影响国计民生,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大一统局面的形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非博士负责,①错误,符合题意;从博士的待遇来看,太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和汉代重视儒学教育,②③正确,不符合题意;博士的设置是儒学地位提高的表现,非分割相权,④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8.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学派的数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这种现象就是儒学地位明显提高的表现,故选A;“百家争鸣”局面在秦代就已经结束,排除B;“空前强化”和“趋于保守”的说法都无从体现,排除CD。
19.(1)价值:材料一选自官方正史,可用于研究汉代至三国造纸术发明早期纸的使用情况;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可用于了解当时纸的质量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材料三是科技著作,完整记载了明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可用于研究造纸技术的发展。
(2)影响: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传入欧洲后,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详解】(1)价值: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箧中有襄药二枚,赫躆(单薄小纸)书曰……” “(汉章帝)令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蜀国都护李严写估‘书六纸,解喻利害’ ”可知材料一选自官方正史,可用于研究汉代至三国造纸术发明早期纸的使用情况。根据材料二“廉方有则,体絮性真。”即麻纸由破布做成,但洁白受墨,物美价廉,写成书后可以舒卷,以及材料“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可知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可用于了解当时纸的质量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根据材料三“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可知材料三是科技著作,完整记载了明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可用于研究造纸技术的发展。
(2)造纸术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产生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传入欧洲后,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示例:看法:中国古代谥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
说明:夏商迷信鬼神祖先,帝王称呼多用与祭祀鬼神祖先相关的干支进行称呼;周天子用宗法制和礼乐制来加强统治,与之相关的谥号出现;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权力空前加强,谥号随之废除;汉代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受儒家思想影响,为加强教化和统治,君主谥号多以“孝”字开头;唐朝君主专制加强,君主谥号字数上升;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谥号字数更多,多为赞美之词。
总之,中国古代君主为了强化统治,从方方面面进行制度创设和调整,谥号的发展完善是君主权力不断强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详解】从材料看是谥号的开始和发展变化,要求提出一个看法,从材料看夏商没有谥号,到周出现,以后用字是越来越多,把最好的字都用在皇帝身上,表示一种思想的变化,君权的加强,因此可以得出看法:谥号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统治王朝的思想变化。说明:说明主要通过材料,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夏商并没有谥号,谥号直到周朝才开始有,且是自称,昭穆二字,这是我国古代宗庙墓地的辈次排列,体现出宗法观念对当时的影响。秦时取消,汉朝恢复,并都有“孝”字,这反映出秦朝时以法家思想治国,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自汉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注重谥号,且谥号长度越来越长。西汉自董仲舒确立儒家的正统思想地位,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并为后代所继承发展。因而,可以看出谥号的发展折射出统治王朝思想的变化,由法至儒,且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宗法观念。
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