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精练
展开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疫病多少和流行时间长短与国家作为息息相关。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有历史记载的疾疫情况,发现西汉和新莽朝历时231年,有疾疫17次,平均13.59年一次;东汉历时195年,有疾疫34次,平均5.9年一次。这一变化说明东汉( )
A.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B.朝廷控制能力有所削弱
C.医疗技术出现倒退 D.天人感应思想不受重视
2.如表为明朝末年天灾情况,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加速了明朝灭亡
B.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C.成为“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历史依据
D.说明古代王朝的更迭有一定历史规律
3.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写到:“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扩展的时代。”下列史实能够实证这一结论的是( )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③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拓疆域④地方管理上广泛实行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人物中,博采众方,写就《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的是( )
A.孙思邈 B.华佗 C.裴秀 D.张仲景
5.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这一现象反映了
A.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6.据考古发现,在洛阳出土的画像砖的内容以武士、骏马、虎、鹿、飞禽及狩猎为主;在郑州、禹县一带出土的画像砖的内容以乐舞、车骑出行、狩猎、宫阙、神话传说和各种动物为主;而在成都等地出土的画像砖则以表现生产活动内容的居多。据此可知,这些画像砖
A.展现了政治和经济活动 B.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C.突出了实用性与广泛性 D.凸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7.《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外来者),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名称。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图
A.扩大官吏来源 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C.打击豪强地主 D.重塑中央与诸侯关系
8.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史记》 B.《宋书》 C.《论语》 D.《汉书》
9.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10.史载“汉家承秦之制……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下列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A.设枢密院,三司掌握财权 B.建立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C.设立中朝,限制丞相权力 D.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大臣
1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削夺武将军权
C.恩泽贵族 D.削弱王国势力
1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之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旦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生义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
13.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为此,他主张
A.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
D.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4.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汉初为巩固统治,部分地恢复分封制。以上材料反映了
A.制度选择服务于统治 B.分封制利于加强集权
C.郡县制导致秦朝灭亡 D.汉朝注重制度的创新
15.如图为1957年出士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对其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时期市井文化的盛行
B.是研究东汉雕塑艺术的一手史料
C.表明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成熟
D.实证成都是我国说唱艺术发源地
16.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③汉武帝的重视 ④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董仲舒按照《春秋》之法,提出了“以人随君,以君则天”的观点。据此可知,董仲舒
A.注重礼法并用
B.宣扬儒家民本思想
C.主张君权至上
D.儒学具有神秘色彩
18.如图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君主,他们对儒学的态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或扶植儒家学派 B.为选拔封建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 D.在思想领域加强封建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9.材料 秦行半两钱,重12铢,有钱文曰“半两”。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但实际重量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族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拼命铸钱,通货过度膨胀,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放弃生产,流亡他乡。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行三铢钱,重如其文。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恢复秦始皇时期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未稍减。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辨铜、技巧(一说为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汉武帝下令地方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钱币,所得铜料进输三官,因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值得到初步稳定。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20.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着重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人的修养就是要将这些“善端”在生活中发扬扩大,避免因受外事外物影响而陷于邪焉,最终养成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社会政治方面的核心思想主张,并分析“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B
7.D
8.D
9.C
10.C
11.D
12.D
13.B
14.A
15.B
16.A
17.D
18.D
19.(1)背景:社会上民间私铸货币,钱制较乱,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主要内容: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新的五铢钱。
(2)影响:树立了政府的信誉,有效地解决了货币私铸问题,稳定了金融秩序,有利于经济发展;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五铢钱--直沿用至唐初。(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0.(1)人物:孟子(或孟轲)。核心思想主张:“仁政”。主要原因:孔子“仁”的学说的影响;战国时期分裂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相信人性本善。(答2两点)
(2)主张:“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