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共8页。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2023常熟中学期末]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下表是地球大气圈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此回答1~2题。1. 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B. 主要存在于对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 主要存在于对流层,吸收太阳短波辐射D. 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2.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2023扬州中学期末]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3~4题。3. 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 二氧化碳和臭氧 B. 氩和氖 C. 水汽和杂质 D. 氮和氧4.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 臭氧增多 B. 氧气增多C. 水汽增多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023新海中学期末]某年英国一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5. 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降低→升高→降低 B. 升高→降低→升高C.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D.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6. 下列对图中①②两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 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C. 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 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7.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 A是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2) B是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3) 地球人造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2023镇江一中期末]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据此回答8~10题。8.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9. 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臭氧层中才有臭氧B. 在大气圈中,臭氧分布比较均匀C. 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D.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10. 能够破坏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的物质是( )A. 氯氟碳化合物 B. 二氧化碳 C. 氧化氮 D. 二氧化硫[2022淮阴中学期末]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1~12题。11.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递减→递增→递减 B. 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2.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2022宿迁中学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13~14题。13. 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14. 图中所示大气分层与人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 有利于高空飞行C. 反射无线电波 D. 直接影响近地面人类生产[2023苏州中学期末]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5~16题。15. 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 随纬度的升高递减C. 在高纬度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16.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温度降低[2023金陵中学期中]2018年7月31日—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回答17~18题。17.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大致在( )A. 7—9 km B. 9—11 km C. 11—13 km D. 13—15 km18.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A. 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 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C. 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 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 B[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大气层中的对流层,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 D[解析]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①错误;植被减少会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而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④正确。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会减少尾气的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使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③错误。3. C[解析]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4. D[解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5. B[解析]该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升高→降低→升高。6. C[解析]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大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变化;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②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7. (1) 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 平流(3) 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8. B[解析]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9. D[解析]臭氧不仅仅分布在臭氧层中,对流层中也有少量臭氧;臭氧主要分布在臭氧层中,在大气圈中分布不均;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10. A[解析]氯氟碳化合物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会破坏地球大气的臭氧层。11. D[解析]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2. A[解析]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13. B[解析]对流层厚度一般小于20千米,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由图示可知,H1与H2之间应该为平流层,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上部热,也同样符合本图所示。14. B[解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直接影响地面人类生产;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15. 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臭氧含量由50°S—60°S向南北两侧递减,高纬度变化大,低纬度变化小。16. B[解析]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强度加强,温度升高;平流层气温降低;与酸雨形成没有直接关系。17. 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9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9—1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10—11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11—13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13—1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18. D[解析]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并不旺盛;由图可知,13—2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降低幅度并不大;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为10米/秒至20米/秒,变化趋势不稳定;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78.08%75.52%氧20.94%23.15%氩0.93%1.28%二氧化碳0.03%(变动)0.05%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A级 [2023常熟中学期末]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下表是地球大气圈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此回答1~2题。1. 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B. 主要存在于对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 主要存在于对流层,吸收太阳短波辐射D. 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吸收地面长波辐射2.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2023扬州中学期末]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3~4题。3. 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 二氧化碳和臭氧 B. 氩和氖 C. 水汽和杂质 D. 氮和氧4.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 臭氧增多 B. 氧气增多C. 水汽增多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023新海中学期末]某年英国一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5. 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降低→升高→降低 B. 升高→降低→升高C.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D.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6. 下列对图中①②两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 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气压的变化C. 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 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7.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 A是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2) B是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3) 地球人造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关键能力提升练B级 [2023镇江一中期末]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据此回答8~10题。8.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9. 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臭氧层中才有臭氧B. 在大气圈中,臭氧分布比较均匀C. 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D.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10. 能够破坏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的物质是( )A. 氯氟碳化合物 B. 二氧化碳 C. 氧化氮 D. 二氧化硫[2022淮阴中学期末]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1~12题。11.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递减→递增→递减 B. 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2.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2022宿迁中学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13~14题。13. 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14. 图中所示大气分层与人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 有利于高空飞行C. 反射无线电波 D. 直接影响近地面人类生产[2023苏州中学期末]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5~16题。15. 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 随纬度的升高递减C. 在高纬度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16. 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温度降低[2023金陵中学期中]2018年7月31日—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回答17~18题。17.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大致在( )A. 7—9 km B. 9—11 km C. 11—13 km D. 13—15 km18.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A. 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 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C. 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 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分层作业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 B[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大气层中的对流层,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 D[解析]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植树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①错误;植被减少会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而且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④正确。新能源公交车逐渐普及,会减少尾气的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使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③错误。3. C[解析]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4. D[解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5. B[解析]该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升高→降低→升高。6. C[解析]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①②两层划分的依据是大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变化;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②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7. (1) 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 平流(3) 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8. B[解析]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9. D[解析]臭氧不仅仅分布在臭氧层中,对流层中也有少量臭氧;臭氧主要分布在臭氧层中,在大气圈中分布不均;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10. A[解析]氯氟碳化合物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会破坏地球大气的臭氧层。11. D[解析]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规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12. A[解析]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13. B[解析]对流层厚度一般小于20千米,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由图示可知,H1与H2之间应该为平流层,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上部热,也同样符合本图所示。14. B[解析]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直接影响地面人类生产;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反射无线电波的是高层大气。15. 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臭氧含量由50°S—60°S向南北两侧递减,高纬度变化大,低纬度变化小。16. B[解析]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强度加强,温度升高;平流层气温降低;与酸雨形成没有直接关系。17. 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9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9—1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10—11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11—13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13—1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18. D[解析]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并不旺盛;由图可知,13—25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降低幅度并不大;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为10米/秒至20米/秒,变化趋势不稳定;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78.08%75.52%氧20.94%23.15%氩0.93%1.28%二氧化碳0.03%(变动)0.05%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