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0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0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共11页。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复习任务 1.抓住咏物诗中的语言文字,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全国

    甲卷

    《画眉鸟》

    《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

    物象作用分析

    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

    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属于轮考点。

    2020

    全国

    《苦笋》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

    物象特征分析

    2017

    全国

    《送子由使契丹》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性格分析

     

    知识图要

    活动一 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逢南宋,报国无门罢了。

    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内心耿介,具有苦节 战风雨,方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 C

    解析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以藜藿作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1)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

    (2)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

    (3)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

    2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3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的区别: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活动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201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思念。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 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

    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C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我们仅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

    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解析 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其形象特点。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联、颈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联、尾联中可以读出。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对点练案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八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白发三千尺 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二、对点训练

    .物象综合练

    ()(2021·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朱 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答案 C

    解析 “‘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词人的理想品格。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其成材之难。

    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出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

    C.《小松》第二句中的字,承前是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出小松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

    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之人不关心人才成长。

    答案 A

    解析 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

    5两首诗中小松的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

    (2)不同点:《题小松》中,小松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小松》中,小松淹没在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

    解析 《题小松》:开篇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后面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来反衬小松之坚定。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写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这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刺头,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随着时日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这个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并且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人物形象综合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三首[](其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

    B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从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C.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

    D.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

    答案 B

    解析 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从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百事乖是说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艰苦生活的简括。

    7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颔联的意思是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白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的意思是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东 望

    赵嘏[]

    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

    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寥天

     赵嘏: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唐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落第,滞留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楚江”“草堂”“”“皆是想象中的故园风景物事。

    B两见梨花即在长安两次见梨花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

    C.此诗写于寒食节,颈联中的微绿正是早春山川草木萌发之景。

    D.尾联写出了同郡故人中第后,拿着自己的诗作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

    答案 D

    解析 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错,此处是说诗人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

    9《唐才子传》说赵嘏为人豪迈爽达,有人认为这首诗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后滞留长安时,抒发出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回婉曲,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颔联中的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颈联中的斜阳”“山当寺”“月满川等意象,渲染出寂寥落寞的氛围,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一面。面对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诗人内心没有乐观旷达,而是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

    解析 豪迈爽达指洒脱豪放,爽朗通达。首先结合题目和注释可知,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之时,诗人东望抒发的是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沉,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首联对楚江”“草堂”“”“等家乡故园风景物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中两见梨花即在长安两次见梨花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这两联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颈联选取的意象斜阳”“山当寺”“微绿”“月满川是柔和委婉的,营造出来的意境也是寂寥落寞的,不属于豪迈爽达一类。尾联前句写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后句写自己独自向天吟诗的孤独寂寞之情,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8 比较赏析(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8 比较赏析(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咏物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7 赏析表达技巧(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7 赏析表达技巧(二)(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6 赏析表达技巧(一)(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6 赏析表达技巧(一)(含解析),共6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