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四) 标题、主题类(含答案)
展开小说考点分类练(四) 标题、主题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路
徐全庆
①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路面已经有些破损,一如他的心,布满点点伤痕。
②徐卫东依然记得修路的情景。那时候,这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土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乡亲们多希望这是一条水泥路呀。修路要钱,但大家没钱。
③徐卫东有钱。那时徐卫东在浙江打工,挣了点钱。但不够修路的。徐卫东就和乡亲们商量,能不能大家凑点钱。大家都摇头说,哪有钱呢。徐卫东说,他愿意出一半的钱,大家凑一半就行。大家还是摇头,那也出不起呀。徐卫东狠了狠心,出了百分之七十的钱,路才修起来。
④纯粹是做好事呢。徐卫东很少回村里,那时正准备把全家带出去呢。
⑤通车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到路上来。连猫呀狗呀的也都跑来了。大家在上面蹦呀跳呀,都很兴奋。见了徐卫东,都说着感激的话。有人还说,下次换届,一定要选徐卫东当村长。这话引来一片附和。
⑥离开村后,还时不时有人给徐卫东打电话。说不两句就会提到那条路,自然还是一番感激。他们说附近的村子的人羡慕死他们了,都恨自己村里没有个徐卫东呢。
⑦这条路啊!徐卫东想起来就眉开眼笑的。
⑧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⑨这次回来,徐卫东感到了明显的变化。周边的村子也都通上了水泥路,宽阔,平整。相比之下,他们村的这条路既旧且破了。徐卫东觉得很纳闷,现在大家都有点钱了,为什么不把坑坑洼洼修补一下呢?这用不了几个钱呀。
⑩更让徐卫东纳闷的是,乡亲们见了他,明显没有了过去的热情,甚至有些敌意。我哪儿得罪他们了吗?徐卫东一个劲地反思,却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⑪晚上,过去的邻居刘大爷到徐卫东住的宾馆找他(他的家早已搬到浙江,村里的房子还在,但已多年不住人了)。刘大爷犹犹豫豫的,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又说不出口。徐卫东就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⑫“我说了你别生气。不是我要来,是他们都逼着我来找你。”刘大爷又犹豫了一会儿,这样开场了。
⑬徐卫东茫然地望着刘大爷。
⑭刘大爷说:“想来你也看到了,附近的村子也都修路了,又宽又好。”徐卫东很认真地点点头。“关键是他们的路都是政府修的,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
⑮徐卫东的心里就咯噔一下,盯着刘大爷看。
⑯刘大爷躲开徐卫东的目光,眼睛看着脚下,接着告诉徐卫东,村民们想让政府把他们村的路重修一下,政府说那路还能用,暂时没那么多资金,先给更需要的村修。村民们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别人的路都是政府来修,凭什么我们的路就得自己出钱?这样一想,他们就觉得是徐卫东害了他们。如果不是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他们现在也能有更好的路,还不要他们出一分钱!
⑰“他们逼着我来问问你,能不能把当年修路的钱退给他们?”刘大爷嗫嚅了半天说。
⑱徐卫东瞪大眼睛望着刘大爷,直到他离开,没有说一句话。
⑲第二天,徐卫东刚一起床,就发现他的门口围满了村民。都是来要钱的。
⑳徐卫东把钱给了村民。然后,背起行李返程。
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心中叹道,这条路呀。
他这次回来,是想带一些村民到他的工厂里打工的。他的工厂发展壮大了,他本想让村人一起致富呢。
(选自《北方文学》2018年第10期)
[显性提考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刻画主人公徐卫东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方式,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B.小说倒数第二段表明了主人公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又感慨村民的无知。
C.村民对徐卫东由感激转变为冷淡乃至敌意,是因为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让村民们出了钱,而当下又得不到政府免费修路的福利。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主题。
2.文章以“路”为题,有何作用?(6分)
答: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隐性提素养]
1.选文缘由——为什么是备考热点
这篇小说叙述了徐卫东早年首倡修路并且投入巨资,而得到村民的感激与拥护;后来村民们因无法得到政府修路的福利而埋怨徐卫东,逼着徐卫东退钱给村民的故事。表达了路需要自己去修,需要自己去走,不然的话,不但没有路,也会堵住本来已有的路;很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愚昧的村民目光短浅,逼走了热心的徐卫东,也堵死了自己的致富之路的主题。本文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本质。选材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文脉框图——学会理层次结构
开端(第①~⑧段)
徐卫东回忆早年自己首倡修路,并投入巨资,得到村民感激与拥护的情形。
发展(第⑨~⑩段)
徐卫东这次回来,乡亲们对他充满了敌意。
高潮(第⑪~⑲段)
乡亲们逼着刘大爷找徐卫东退钱,要钱。
结局(第⑳~段)
徐卫东退钱给村民后离开,也打消了带村民一起致富的想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没 文 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①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②“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③“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④“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⑤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⑥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⑦“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⑧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⑨“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⑩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⑪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⑫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⑬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⑭“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⑮“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⑯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⑰“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⑱“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⑲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⑳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李冬梅译)
[显性提考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科利亚的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
C.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一家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可又拗不过妻儿,只好随波逐流了。
5.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6.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6分)
答:
[隐性提素养]
1.选文缘由——为什么是备考热点
这篇小说叙述了科利亚的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一家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选材意在引导考生在生活中要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籍,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2.文脉框图——学会理层次结构
开端
(第①~⑤段)
科利亚继承了姑妈的房子。
发展
(第⑥~⑱段)
科利亚一家人在对待书籍上的矛盾。
高潮
(第⑲~⑳段)
科利亚的妻子卖掉了书籍,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
结局
(第段)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不再想什么文化了。
小说考点分类练(四) 标题、主题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路
徐全庆
①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路面已经有些破损,一如他的心,布满点点伤痕。
②徐卫东依然记得修路的情景。那时候,这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土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乡亲们多希望这是一条水泥路呀。修路要钱,但大家没钱。
③徐卫东有钱。那时徐卫东在浙江打工,挣了点钱。但不够修路的。徐卫东就和乡亲们商量,能不能大家凑点钱。大家都摇头说,哪有钱呢。徐卫东说,他愿意出一半的钱,大家凑一半就行。大家还是摇头,那也出不起呀。徐卫东狠了狠心,出了百分之七十的钱,路才修起来。
④纯粹是做好事呢。徐卫东很少回村里,那时正准备把全家带出去呢。
⑤通车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跑到路上来。连猫呀狗呀的也都跑来了。大家在上面蹦呀跳呀,都很兴奋。见了徐卫东,都说着感激的话。有人还说,下次换届,一定要选徐卫东当村长。这话引来一片附和。
⑥离开村后,还时不时有人给徐卫东打电话。说不两句就会提到那条路,自然还是一番感激。他们说附近的村子的人羡慕死他们了,都恨自己村里没有个徐卫东呢。
⑦这条路啊!徐卫东想起来就眉开眼笑的。
⑧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⑨这次回来,徐卫东感到了明显的变化。周边的村子也都通上了水泥路,宽阔,平整。相比之下,他们村的这条路既旧且破了。徐卫东觉得很纳闷,现在大家都有点钱了,为什么不把坑坑洼洼修补一下呢?这用不了几个钱呀。
⑩更让徐卫东纳闷的是,乡亲们见了他,明显没有了过去的热情,甚至有些敌意。我哪儿得罪他们了吗?徐卫东一个劲地反思,却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⑪晚上,过去的邻居刘大爷到徐卫东住的宾馆找他(他的家早已搬到浙江,村里的房子还在,但已多年不住人了)。刘大爷犹犹豫豫的,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又说不出口。徐卫东就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⑫“我说了你别生气。不是我要来,是他们都逼着我来找你。”刘大爷又犹豫了一会儿,这样开场了。
⑬徐卫东茫然地望着刘大爷。
⑭刘大爷说:“想来你也看到了,附近的村子也都修路了,又宽又好。”徐卫东很认真地点点头。“关键是他们的路都是政府修的,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
⑮徐卫东的心里就咯噔一下,盯着刘大爷看。
⑯刘大爷躲开徐卫东的目光,眼睛看着脚下,接着告诉徐卫东,村民们想让政府把他们村的路重修一下,政府说那路还能用,暂时没那么多资金,先给更需要的村修。村民们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别人的路都是政府来修,凭什么我们的路就得自己出钱?这样一想,他们就觉得是徐卫东害了他们。如果不是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他们现在也能有更好的路,还不要他们出一分钱!
⑰“他们逼着我来问问你,能不能把当年修路的钱退给他们?”刘大爷嗫嚅了半天说。
⑱徐卫东瞪大眼睛望着刘大爷,直到他离开,没有说一句话。
⑲第二天,徐卫东刚一起床,就发现他的门口围满了村民。都是来要钱的。
⑳徐卫东把钱给了村民。然后,背起行李返程。
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心中叹道,这条路呀。
他这次回来,是想带一些村民到他的工厂里打工的。他的工厂发展壮大了,他本想让村人一起致富呢。
(选自《北方文学》2018年第10期)
[显性提考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刻画主人公徐卫东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方式,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
B.小说倒数第二段表明了主人公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又感慨村民的无知。
C.村民对徐卫东由感激转变为冷淡乃至敌意,是因为徐卫东当年坚持修路让村民们出了钱,而当下又得不到政府免费修路的福利。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主题。
解析:选B “后悔当年组织修路之义举”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2.文章以“路”为题,有何作用?(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可以从对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的作用三方面来解答。
参考答案:①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路”是故事的线索,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徐卫东早年首倡修路并且投入巨资,得到村民的感激与拥护;后来村民们因无法得到政府修路的福利而埋怨徐卫东,逼着徐卫东退钱给村民。一个古道热肠一心为公却又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③从凸显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以“路”为题,一语双关,有象征意义。路需要自己去修,需要自己去走,不然的话,不但没有路,也会堵住本来已有的路。很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愚昧的村民目光短浅,逼走了热心的徐卫东,也堵死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再结合文本,锁定答题的段落,明确观点,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最后一段的作用,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整个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已经完全呈现出来了,且倒数第二段“徐卫东最后回头看一眼身后的路”与开头第一段“徐卫东又看一眼脚下的路”形成前后照应。②目光短浅逼走徐卫东的无知村民们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就此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令人深思。③倒数第二段“心中叹道,这条路呀”,主人公口中的“这条路”似乎另有所指,又未点破,使得读者深度思考作者创作文章的意图。
(示例二)我认为最后一段不是多余的,理由如下:①在情节内容方面,最后一段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加真实,合乎情理却又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小说在结局形成高潮,悬念就此解开。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徐卫东早年带领村民们修路得到拥护,视为义举;而他在外建工厂富裕起来后仍然不忘故土,打算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最后一段把整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出来。③在揭示主题方面,徐卫东的不忘故土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精神品质与村民目光短浅思想闭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脱贫致富不仅要修公“路”,还要通心“路”的主旨。
[隐性提素养]
1.选文缘由——为什么是备考热点
这篇小说叙述了徐卫东早年首倡修路并且投入巨资,而得到村民的感激与拥护;后来村民们因无法得到政府修路的福利而埋怨徐卫东,逼着徐卫东退钱给村民的故事。表达了路需要自己去修,需要自己去走,不然的话,不但没有路,也会堵住本来已有的路;很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愚昧的村民目光短浅,逼走了热心的徐卫东,也堵死了自己的致富之路的主题。本文于平淡叙事中反映了当下无奈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相对闭塞的农村需要思想改造的本质。选材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文脉框图——学会理层次结构
开端(第①~⑧段)
徐卫东回忆早年自己首倡修路,并投入巨资,得到村民感激与拥护的情形。
发展(第⑨~⑩段)
徐卫东这次回来,乡亲们对他充满了敌意。
高潮(第⑪~⑲段)
乡亲们逼着刘大爷找徐卫东退钱,要钱。
结局(第⑳~段)
徐卫东退钱给村民后离开,也打消了带村民一起致富的想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没 文 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①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②“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③“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④“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⑤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⑥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⑦“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⑧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⑨“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⑩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⑪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⑫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⑬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⑭“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⑮“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⑯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⑰“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⑱“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⑲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⑳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李冬梅译)
[显性提考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科利亚的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
C.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一家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可又拗不过妻儿,只好随波逐流了。
解析:选C A项,“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错,从文中来看,夫妻二人并没有矛盾激化,一开始的时候,面对妻子的不甘示弱,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后来妻子把书卖掉,“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B项,“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错,从文中来看,文中的儿子的表现是“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和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都是排斥的、抵触的。D项,“很有文化追求的人”错,从文中来看,科利亚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息,像“书香门第”。
5.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文中主要写了姑妈、科利亚、妻子、儿子四个人物,中心事件就是对待书籍的态度,找出这些人物对待书籍的态度,由此可以发现,本文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而科利亚一家不断添置的是各种家具,最后竟然把书籍卖掉;一开始的时候,“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刚开始科利亚不愿意卖掉书籍,但是书籍卖掉之后,“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这些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也有人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①将姑妈生活节俭而多购置书籍和科利亚家大量购置家具而变卖书籍作对比;②将科利亚和妻子作对比,一个要留下书,一个要扔掉书;③将妻子卖书和买主快速买走了书作对比;④将科利亚在对书的处理上前后态度的不同作对比;⑤将科利亚表面爱书与内心“没文化”作对比。这些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6.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6分)
答:
解析:本题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对于第一问,要先明确概括小说主题的方式,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文中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对于第二问,要找出文章中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文章主人公科利亚对待书籍的态度(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书被妻子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叙述科利亚全家只求物质享受,没人珍视书籍和真正追求文化享受,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
启示:围绕自己生活中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籍,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来谈即可。
[隐性提素养]
1.选文缘由——为什么是备考热点
这篇小说叙述了科利亚的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一家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选材意在引导考生在生活中要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籍,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2.文脉框图——学会理层次结构
开端
(第①~⑤段)
科利亚继承了姑妈的房子。
发展
(第⑥~⑱段)
科利亚一家人在对待书籍上的矛盾。
高潮
(第⑲~⑳段)
科利亚的妻子卖掉了书籍,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
结局
(第段)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不再想什么文化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一) 概括分析类(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一) 概括分析类(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四) 标题、主题类(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四) 标题、主题类(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一) 概括分析类(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小说考点分类练(一) 概括分析类(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