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检测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检测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 (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2.下列事件中,属于清政府打击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统一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该因素为
A.商帮的形成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白银货币化 D.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
4.明代,工匠被编入匠籍,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住在京城以外的工匠定期轮班到京师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强化 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
C.政府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这现象产生的相关因素有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工业革命兴起 ③城镇经济繁荣 ④思想领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清代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地位虽然显赫,却绝对听命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权力。材料中的“某机构”应是(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军机处 D.内阁
7.观察汉、唐、元、清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武帝反击匈奴完全控制了西域地区
B.唐蕃和亲使吐蕃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元朝在边疆地区均设立了行省加以管理
D.清代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8.清朝前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规定( )
A.使中外交往完全断绝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旨在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直接造成经济的衰落
9.在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间,清朝崛起。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在中国的统治是在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68年
10.明代诏狱号称“人间地狱”“古今第一狱”,它隶属锦衣卫管辖,不受法律限制,十八般酷刑样样俱全,让人生不如死,有去无回,一旦转入普通监狱就如同步入天堂。这从实质上表明( )
A.明朝刑法的残酷 B.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
C.司法职能的缺失 D.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11.“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明朝的东林学派提出了“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主张,把百姓看作是社会的主体。这一主张的提出
A.否定以孔子的思想作为是非标准 B.动摇了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地位
C.背离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传统 D.受到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影响
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14.商人历来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但到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朋友说“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位朋友回答道“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士商勾连影响社会风气
15.如图为小华同学绘制的某朝代中期疆域简图,据此判断该朝代应该为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6.下面是清朝(1680—1780年)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变化图。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 )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土地数量不断减少
C.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D.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17.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加强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传统农业生产呈衰退趋势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18.明朝晚期,中国江南生产的大量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通过汪直、郑芝龙等私商转运到闽浙海岛,进入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澳门一里斯本、澳门一长崎等“丝银对流”航线,每年平均流入中国约300万两白银,流入总量约占美洲和日本所产白银的1/3到1/2。材料中的现象( )
A.表明明政府不再实行海禁政策 B.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得益于哥伦布对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9.据载:“明万历年间,在铁矿场中,有数百人在矿头指挥下进行生产,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这一记载从本质上说明
A.矿冶业带动了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私营手工业被官府压制
20.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
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
21.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2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他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针对当时
A.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B.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
C.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23.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说明他( )
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
B.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思想并进行了发挥
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4.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巡抚给朝廷的一份奏疏中称:“兖属向不以五谷为重,膏腴之地,概种烟草。”这说明当时该地(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经济迅速衰退
C.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2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戏曲的主题也由宣扬忠孝转向展现爱恨别离。这反映出当时( )
A.四民社会秩序的瓦解 B.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C.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eha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说明判断的依据。
(3)据材料二,说明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27.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成为余英时所说的“游魂”。但并不必太悲观绝望,他认为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儒学已变成游魂,但这个游魂,由于有2 000多年的凭借,取精用宏,一时是不会散尽的。”
——摘编自韩星《卜帝回归乎?——儒家上帝观的历史演变及对儒教复兴的启示》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C 6.C 7.D 8.B 9.C 10.D 11.D 12.D 13.D 14.A 15.D 16.C 17.D 18.D 19.B 20.D 21.B 22.B 23.B 24.C 25.D
26.(1)不同理解: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觉得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2)理由:不充分;依据: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丞相,不符合史实;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简单粗暴否定,对其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语轻轻带过,难以服人。
(3)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
27.(1)(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9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9分)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28.论题:儒学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儒学自诞生后经历了两千余年而持续发展,其生命力源于儒学的创新,经历过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无为而治,西汉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确立了正统地位。面对魏晋以来佛道文化的冲击,两宋时期的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入儒学,形成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体系化、思辨化的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在儒学日益僵化的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被批判继承,注入了唯物思想、朴素的民主思想等新内容,从而使儒学换发新生机。综上可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儒学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