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4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4永州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docx、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参考答案:
1.C【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并且DNA作为遗传物质。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
【详解】A、沙眼衣原体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核,A错误;B、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沙眼衣原体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B错误;C、沙眼衣原体有较复杂的、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高能化合物,推测可能是细胞内没有合成高能化合物的酶,C正确;D、沙眼衣原体是原核生物,有核糖体,在自身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D错误。
2.B【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3.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血浆渗透压降低,则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则会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出现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C正确;
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
3.C【分析】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代表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中 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线粒体,⑧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不能传到b和a,A错误;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的突触结构,B错误;C、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D、图乙突触后膜的兴奋传导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4.C【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因此,甲状腺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由于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C正确;D、与炎热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D错误。
5.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A、由于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M侧为外侧,N侧为内侧,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B、图2中③处为动作电位的峰值,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是由膜外高浓度向膜内低浓度协助扩散导致,B正确;C、K离子由M侧(低浓度)到N侧(高浓度)的耗能运输是主动运输,由N侧到M侧的运输是协助扩散,后者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C错误;D、图②处正处于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钾离子通道开放,④处于新的动作电位形成阶段,钠离子通道打开,D错误。
6.D【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由图可知,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其能与NMDA结合引起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吸水过多涨破,B正确;C、可通过注射抑制谷氨酸信息传递的药物进而抑制Na+过度内流来缓解病症,C正确;D、由题干可知,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因此患者有感觉,D错误。
7.B【分析】由题图可知:E作用于F,而F又分别作用于G、H,据此为依据进行选项判断。
【详解】A、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则E表示抗原刺激,F代表人体B细胞,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A错误;B、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下丘脑,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肾上腺,B正确;C、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C错误;D、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错误。
故选B。
8.C【分析】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由题图可知,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
【详解】A、由图可知运动应激可促进突触前膜表达BDNF,可以增加b物质的分泌量来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A正确;B、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b与AMPA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导至d时,使d处的膜内变为正电位,B正确;C、解旋酶参与DNA的复制过程,而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解旋酶不参与该过程,C错误;D、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导致BDNF不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b物质至突触间隙,从而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D正确。
9.B【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一般可以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物质进行攻击HIV攻记人体的T细胞,会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详解】当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①属于过敏反应;②HIV侵染后,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③属于自身免疫病;④属于机体的正常免疫,为细胞免疫。综上所述,B正确。
10.C【分析】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做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详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镰状细胞贫血属于遗传病,A错误;B、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均只含有C、H、O三种元素,而过氧化氢酶的组成元素为C、H、O和N等元素,B错误;C、过敏反应是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假设某患者第一次使用青蒿素后若干天,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第二次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则该患者对青蒿素过敏,C正确;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IDS是免疫缺陷病,故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由于人体的T细胞大量受到攻击,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缺失,D错误。
11.D【分析】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最终使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导致机体体温升高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肝脏细胞,促进糖原分解,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使体温上升。
【详解】A、下丘脑能够感知温度变化,还能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分泌相应激素,所以在体温调节中既是感受器,又是神经中枢和效应器,A错误;B、图中甲细胞受神经调节,所以其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乙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激素b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最终使乙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导致机体体温升高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细胞,促进糖原分解,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C错误;D、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上升,故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 ℃的直接原因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正确。
12.D【分析】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会导致机体细胞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详解】A、中A由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B能产生口渴感是大脑皮层,A正确;B、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B正确;C、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由体内失水过多引起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是反馈调节的过程,C正确;D、垂体除具有释放激素A作用外,还具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作用,而不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13.C【分析】题意分析,Ⅰ-1与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5与Ⅰ-6表现正常,生出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知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中,有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先天性夜盲症,A正确;
B、Ⅰ-1与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二人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3与Ⅰ-4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二人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Ⅰ-1与Ⅰ-3的基因型均为AaXBY,B正确;C、由于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人群中,患病男性的概率大于患病女性,但人群中,男性含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概率和女性含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概率相等,C错误 ;
D、Ⅰ-1与Ⅰ-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因此二者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4表现正常,且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即基因型为AA,因此,Ⅲ-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Xb、2/3AAXBXb,Ⅲ-3不患甲病,但患有乙病,且有患甲病的母亲,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则Ⅲ-2与Ⅲ-3婚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为(1-1/3×1/4)×1/2=11/24,D正确。
14.ACD【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脂质体包裹着mRNA能实现与膜的融合,同时也能避免mRNA被相关的酶水解,A正确;B、S蛋白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中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相应的S蛋白后才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脂质体表面带阳离子有利于被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吸引,从而顺利实现融合,进入细胞中,C正确;D、RNA不能作为抗原,S蛋白的mRNA只有经过翻译产生S蛋白后才能发挥免疫反应,D正确。
15.BD【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据图分析,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B、ac段时内向电流,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ce段时外向电流,钾离子通道大量开放,B正确;
C、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错误;D、cd段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蛋白排出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
16.AD【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促进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Na+进入通道,但钠离子如果进入量不够,POMC神经元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B、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导致“饱腹感”神经元产生兴奋,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产生饱腹感,引起食欲下降,B正确;C、戒烟后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肾上腺素含量会减少,脂肪的分解下降,产热减少,另外,POMC神经元刺激减少,“饱腹感”降低,增强食欲,最终体重可能上升,C错误;D、烟雾中的尼古丁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体液运输是运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17.(1) 叶绿体、线粒体、自噬小体 (2)C
(3) ROS促进细胞自噬,产生的物质能为细胞提供营养(降解产生的营养物质可再次被细胞利用) (4) NOX依赖性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以“自噬作用”为材料考查溶酶体在维持细胞内稳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先分析题图了解“自噬作用”的过程和涉及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选项逐项解答。
【详解】(1)据图分析,图中与细胞自噬有关的双层膜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自噬小体。
(2)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细胞中肯定没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C正确。故选C。(3)由于ROS促进细胞自噬,产生的物质能为细胞提供营养,从而减少细胞对环境的依赖,所以高盐和干旱等不良环境下可导致植物细胞中ROS含量升高。
(4)根据题意分析,细胞自噬存在NOX依赖性和NOX非依赖性两种调节途径,用NOX抑制剂处理植株后,发现高盐条件下NOX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说明高盐条件下的自噬属于NOX依赖性调节途径。
18.(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2) 神经调节 (3) 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
【详解】(1)寒冷环境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同时,机体也能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其具体的反射弧为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从而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故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3)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即图1中的乙模式,分析图2可知,抗利尿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M蛋白促进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移向细胞膜,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促进水的重吸收,导致减少尿量。
19.(1) 下丘脑 正反馈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递质 胰高血糖素
(3) 胰岛素受体 细胞膜上的含量 (4)①④ (5)
【分析】1、题图分析,图1中,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垂体、器官丙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使胰岛素生理效应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2、图2示表示胰岛素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机制。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胰岛素的信号刺激下,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1)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所以器官甲是下丘脑;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促进器官乙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E2性激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调节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含量。(3)根据图2可知,图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以降低血糖浓度。(4)①结合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可能起的作用有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①正确;②游离脂肪酸( FFA )不会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因为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②错误;③若游离的脂肪酸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则会阻止胰岛素的作用,显然与胰岛素抵抗现象不符,③错误;④游离脂肪酸可能会导致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量降低或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进而表现为胰岛素抵抗,④正确。(5)结合题图分析可知,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SUR1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RyR结合,激活内质网,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
20.(1) 免疫防御 渗透压 凋亡 (2) 抗原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详解】(1)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针对外来病原体);据题图分析,图中的细胞毒细胞能够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其应该是细胞毒性T细胞;图中被乙肝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主要指的是被侵染的肝细胞。由图示可知,穿孔素和颗粒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使靶细胞形成管道,细胞外的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靶细胞因渗透压改变而崩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的凋亡。(2)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抗原;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因子(物质甲)的分泌量减少,进而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
21.(1) 黑斑 Z染色体 (2) 逐渐降低 AA纯合致死
(3) 3:3:2 1:2:1或2:1:1
【分析】多对灰羽白斑雌鸟与黄羽黑斑雄鸟作为亲本(雌雄都各只有一种基因型)进行杂交实验,F1中全为黑斑,F2中雌鸟白斑:黑斑=1:1,说明腹部斑点颜色这个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多对灰羽白斑雌鸟与黄羽黑斑雄鸟作为亲本(雌雄都各只有一种基因型)进行杂交实验,F1中雌鸟灰色:黄色是1:1,雄鸟中灰色:黄色是1:1,F2中,雌鸟灰色:黄色是2:3,雄鸟中灰色:黄色是2:3,因此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是显性,AA致死。
【详解】(1)亲本是白斑雌鸟和黑斑雄鸟,F1中全为黑斑,说明黑斑相对白斑是显性,F2中雌鸟白斑:黑斑所=1:1,雄鸟全为黑斑,说明这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所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2)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灰羽:黄羽=2:3,则推断灰羽为显性性状,AA基因型致死,所以随着该鸟种群的繁衍,A基内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3)根据该白羽鸟与亲本多只灰羽鸟杂交结果,分析白羽鸟基因型为Aaee,亲本灰羽鸟基因型为AaEE,得到的F1中灰羽鸟基因型AaEe,黄羽鸟基因型aaEe,如果这两对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中灰羽雄鸟与多只黄羽雌鸟杂交后代灰羽:黄羽:白羽=3:3:2;若这两对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则F1灰羽鸟基因有两种不同连锁情况,若是A和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比例为灰羽:黄羽:白羽=2:1:1;若A和e在同条染色体上,则灰羽:黄羽:白羽=1: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pdf、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答案和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永州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襄阳宜城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