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845806/0-16952122436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845806/0-16952122436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845806/0-1695212243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七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14小题共42分)
1.(3分)下列各组变化中,全部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纸张燃烧
B.金属导电、粮食酿酒
C.食物腐败、铁锅生锈
D.动物的呼吸作用、活性炭吸附色素
2.(3分)铷(Rb)原子钟被称作北斗卫星的“心脏”,如图为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
B.铷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3.(3分)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D.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4.(3分)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质子数决定
5.(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实验方案
目的
A.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B.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6.(3分)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只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其化学性质不同
C.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D.碳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7.(3分)关于N2、N2O、N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氮气分子
B.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C.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
D.每个分子中的氮原子个数相同
8.(3分)下列四个装置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中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9.(3分)染发时常用到的着色剂——对苯二胺,化学式为C6H8N2,是一种有毒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中含有N2分子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6:8:2
C.对苯二胺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
D.对苯二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
10.(3分)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如图)。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均为Hg+O2HgO
B.2g的汞在足量的空气中加热可得到2.32g红色粉末
C.两个实验都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两个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曲颈甑中物质的总质量均增加了
11.(3分)下列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2C+O22CO
C.Mg+O2MgO2 D.S+O2SO2
12.(3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白烟生成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焰,有大量白雾生成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把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变红,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蓝色
13.(3分)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24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当丁为10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22g
14.(3分)将N2、CO2、H2O(气体)、CO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和浓硫酸(干燥剂)(每步都是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成分是( )
A.氮气 B.氮气和水蒸气
C.氮气和一氧化碳 D.氮气和二氧化碳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48分)
15.回答问题
(1)在下表内填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
符号表示的意义
两个氢原子
四个碳酸根离子
氦气
氮气
硝酸亚铁
由60个碳原子构
成的1个分子
化学符号
(2)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A.冰水混合物 B.液氧 C.水银 D.高锰酸钾 E.四氧化三铁 F.氯酸钾 G.海水 H.二氧化锰 I.氮气 J.空气
混合物:
单质:
氧化物:
16.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1)下列中学实验室常见用品中,材质为陶瓷的是 (填标号)。
A.烧杯
B.集气瓶
C.蒸发皿
D.坩埚钳
(2)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某黏土的成分如表,所列出的四种氧化物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 (写化学式)。
成分
二氧化硅
氧化铝
氧化铁
氧化镁
其它
质量分数/%
69.51
14.15
2.55
1.31
12.48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
①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1,陶瓷丰富的色彩与烧制过程中的还原反应有关。燃料(以木炭为例)在窑体内燃烧。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为 。
②青瓷的“翠色”来源十分复杂,涉及窑体内的CO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
(4)古代窑炉(如图2)构造不断变迁。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哪些? (填标号)
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
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
C.增加排气口数量
D.减少排气口数量
17.多种物质都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如MnO2,CuSO4等,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漂白液(主要成分是NaClO和NaCl),FeCl3、K2SO4能否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1)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
(2)如图1所示,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多次加入5%过氧化氢溶液,每次2mL,如有气泡产生,则将 伸入试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结果如表。
研究对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漂白液
大量气泡
较多气泡
少量气泡
无气泡
FeCl3溶液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K2SO4溶液
实验结论
i、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是氧气
(查阅得知:NaClO+H2O2═O2↑+NaCl+H2O)
ii、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iii、 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iv、……
(3)下列物质中,也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是 (填标号)。
A.CuCl2
B.Fe2(SO4)3
C.Na2SO4
D.KCl
(4)探究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实验方案:将等体积5%过氧化氢溶液加到不同催化剂中,比较用排水法收集50mL氧气的快慢。请从图2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组成该探究的完整实验装置,不需要用到的是 (填标号)。
18.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仿工业高炉炼铁原理,在如图1所示装置中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
(1) 上述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的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若没有气球,使用图2中Ⅰ和Ⅱ组合要达到相似的效果,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e→ (用a、b、c、d表示);
(2)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CO,然后开始加热,当观察到装置B中出现 的现象时,说明CO与CuO已经开始反应;
(3)为确定反应的最佳温度,兴趣小组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物质成分,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该图谱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400℃时,固体产物中除Cu外,还含有的是 (填物质名称)。
Ⅱ.500℃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Ⅲ.由图像信息可知,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不选其它温度的理由是 。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2)下面有甲、乙、丙、丁四种途径制氧气:
写出实验室通过乙和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乙: ;丙 。
(3)欲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O2,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F→ (填字母代号),请推测装置F起到的作用是 。连接装置时,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应与装置F中 (填“a”或“b”)端相连。
(4)定性检测(已知: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试剂并按如图进行实验。通入O2,一段时间后,点燃J处酒精灯
装置K中无水CuSO4变① 色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H2O
装置L中②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CO2
③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塑料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5)定量测定:为进一步确定组成,将1.4g该塑料在足量O2中完全燃烧,共产生了4.4gCO2和1.8g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塑料 (填“含”或“不含”)除上述③中结论之外的元素。
20.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梦天实验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金属过氧化物等可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如: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A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 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 。
(3)D瓶收集到的气体是 ,验满的操作是 。
(4)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某潜水艇上有4人,如果每人每小时消耗的氧气75g,则该潜水艇中每天需要过氧化钠多少千克?(请详细写出解题过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七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14小题共42分)
1.(3分)下列各组变化中,全部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纸张燃烧
B.金属导电、粮食酿酒
C.食物腐败、铁锅生锈
D.动物的呼吸作用、活性炭吸附色素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金属导电属于物理变化,粮食酿酒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食物腐败和铁锅生锈均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动物的呼吸作用于化学变化,活性炭吸附色素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2.(3分)铷(Rb)原子钟被称作北斗卫星的“心脏”,如图为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
B.铷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显﹣1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b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3.(3分)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D.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A、图片苯分子图象反映了分子间存在间隔;
B、图片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表示物质由原子构成;
C、根据图片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
D、水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解答】解:A、苯分子图象可以表示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故A正确;
B、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的图片中的文字是移走原子后所形成的,此图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可以进行移动但却不能说明原子的内部构成;故B不正确;
C、由图片知苯由苯分子构成,硅由硅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正确;
D、水受热蒸发,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它物质则由分子构成。
4.(3分)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质子数决定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A.从宏观方面来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选项A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选项B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选项C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选项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元素的知识进行解答。
5.(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实验方案
目的
A.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B.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较少,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进行分析;
B、根据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长导管中的液面会上升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进行分析;
C、根据该实验中右侧装置密封,无法达到相应实验目的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较少,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故A正确;
B、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长导管中的液面会上升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右侧容器应该为敞口容器,反应结束后,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大气压将水压入左侧装置,而该实验中右侧装置密封,无法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以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注意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3分)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只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其化学性质不同
C.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D.碳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性质来分析.
B、根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判断即可。
C、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行分析;
D、根据金刚石是无色固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错误;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故错误;
D、碳的单质不都是黑色固体,例如,金刚石是无色固体,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7.(3分)关于N2、N2O、N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氮气分子
B.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C.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
D.每个分子中的氮原子个数相同
【分析】A、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含有氮分子的物质为氮气或含有氮气的混合物;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N2、N2O、N2O5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N2、N2O、N2O5每个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N2是由氮分子构成的;N2O、N2O5分别是由N2O、N2O5分子构成的,均不含氮气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N2O、N2O5均为氧化物,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00%,故选项说法错误。
C、N2是由氮元素组成的,N2O、N2O5是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的种类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N2、N2O、N2O5的化学式可知,N2、N2O、N2O5每个分子中均含有2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分)下列四个装置都能制取二氧化碳,其中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是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要求能做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要想使反应随时发生或随时停止,只要能随时将两种药品接触和分离即可。
【解答】解:①虽然有止水夹可以控制的导出使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将将稀盐酸部分压入长颈漏斗,但是稀盐酸总是浸没大理石,所以无法控制反应的停止;
②干燥管只要放入烧杯中,稀盐酸可以随时进入干燥管产生气体,不用时可以随时移出干燥管使反应停止,或通过止水夹的开关利用干燥管内的气压加稀盐酸压出干燥管使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使稀盐酸进入干燥管使反应发生。故该装置能够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③因为导管伸入太长,二氧化碳气体释放不出来,试管内压强过大,会把盐酸给压出来或将橡皮塞弹出,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④大理石通过玻璃珠放在U形管的一侧,要产生气体时,打开止水夹,U型管的右边压强减小,稀盐酸就会浸没大理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止水夹,压强增大盐酸又被压到U形管的左侧,控制了反应的进行。故该装置能够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所以②④都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选:D。
【点评】本考点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和分析,关键是明确反应的原理,考查了学生的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异向思维。
9.(3分)染发时常用到的着色剂——对苯二胺,化学式为C6H8N2,是一种有毒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中含有N2分子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6:8:2
C.对苯二胺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
D.对苯二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
【分析】A、根据对苯二胺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对苯二胺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苯二胺是由对苯二胺分子构成的,1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的,不含氮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苯二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4×2)=18:2:7,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苯二胺是由对苯二胺分子构成的,1个对苯二胺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对苯二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3分)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如图)。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中,化学反应方程式均为Hg+O2HgO
B.2g的汞在足量的空气中加热可得到2.32g红色粉末
C.两个实验都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两个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曲颈甑中物质的总质量均增加了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两个实验中,反应方程式均为2Hg+O22HgO,方程式没有配平,选项错误;
B.根据方程式2Hg+O22HgO可知:每402份质量的汞反应生成434份质量的氧化汞,所以2g的汞在足量的空气中加热可得到2.16g红色粉末,选项错误;
C.波义耳的实验没有密闭,实验不可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D.两个实验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曲颈甑中物质的总质量均增加了,因为反应后的总质量为参加反应的汞和氧气的总和,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1.(3分)下列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2Fe2O3 B.2C+O22CO
C.Mg+O2MgO2 D.S+O2SO2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O22MgO,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是点燃,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S+O2SO2,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12.(3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白烟生成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焰,有大量白雾生成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把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变红,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蓝色
【分析】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解答】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白烟生成,该选项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白烟,不能产生雾,该选项不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不正确;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钉表面变红,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3分)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24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当丁为10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22g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丁反应了20g,生成了16g甲,生成乙的质量:20g﹣16g=4g,a=20+4=24,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丁分解生成甲和乙,因此甲可能是单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丁和乙反应的质量比是20:4,当丁为10g时,即反应的丁质量是10g时,生成乙的质量是2g,容器中乙的质量为:20g+2g=22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4.(3分)将N2、CO2、H2O(气体)、CO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和浓硫酸(干燥剂)(每步都是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成分是( )
A.氮气 B.氮气和水蒸气
C.氮气和一氧化碳 D.氮气和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将N2、CO2、H2O(气体)、CO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CO2被吸收;再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最后剩余的气体为CO2和N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在反应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气体,从而准确判断最后得到的气体。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48分)
15.回答问题
(1)在下表内填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
符号表示的意义
两个氢原子
四个碳酸根离子
氦气
氮气
硝酸亚铁
由60个碳原子构
成的1个分子
化学符号
2H
4
He
N2
Fe(NO3)2
C60
(2)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A.冰水混合物 B.液氧 C.水银 D.高锰酸钾 E.四氧化三铁 F.氯酸钾 G.海水 H.二氧化锰 I.氮气 J.空气
混合物: GJ
单质: BCI
氧化物: AEH
【分析】(1)根据化学用语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两个氢原子的符号为2H;
离子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则四个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4;
氦气为稀有气体,符号为He;
氮气的化学式为N2;
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硝酸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其化学式为Fe(NO3)2;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则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1 个分子的符号为C60。
(2)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
B、液氧中只含有氧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属于单质;
C、水银是金属汞,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
D、高锰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但其中含有三种元素,既不属于单质,也不属于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E、四氧化三铁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其中含有铁、氧两种元素,属于氧化物;
F、氯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但其中含有三种元素,既不属于单质,也不属于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G、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H、二氧化锰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其中含有锰、氧两种元素,属于氧化物;
I、氮气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且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
J、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则属于混合物的为GJ;属于单质的为BCl;属于氧化物的为AEH。
故答案为:(1)2H;4;He;N2;Fe(NO3)2;C60。
(2)GJ;BCl;AEH。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用语,知道物质的分类方法。
16.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1)下列中学实验室常见用品中,材质为陶瓷的是 C (填标号)。
A.烧杯
B.集气瓶
C.蒸发皿
D.坩埚钳
(2)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某黏土的成分如表,所列出的四种氧化物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 SiO2 (写化学式)。
成分
二氧化硅
氧化铝
氧化铁
氧化镁
其它
质量分数/%
69.51
14.15
2.55
1.31
12.48
(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
①手工制作陶瓷的过程如图1,陶瓷丰富的色彩与烧制过程中的还原反应有关。燃料(以木炭为例)在窑体内燃烧。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CO2+C2CO 。
②青瓷的“翠色”来源十分复杂,涉及窑体内的CO和瓷器表面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Fe2O3+CO2FeO+CO2 。
(4)古代窑炉(如图2)构造不断变迁。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哪些? AD (填标号)
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
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
C.增加排气口数量
D.减少排气口数量
【分析】(1)蒸发皿的材质为陶瓷。
(2)二氧化硅是非金属氧化物。
(3)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氧化铁在高温下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
(4)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可以相对增加燃料用量(促进不完全燃烧,得到更多的一氧化碳)、减少排气口数量(促进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解答】解:(1)蒸发皿的材质为陶瓷。
故答案为:C。
(2)如表所列出的四种氧化物中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SiO2。
故答案为:SiO2。
(3)①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O2、CO2+C2CO。
故答案为:C+O2CO2、CO2+C2CO。
②氧化铁在高温下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CO2FeO+CO2。
故答案为:Fe2O3+CO2FeO+CO2。
(4)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可以相对增加燃料用量(促进不完全燃烧,得到更多的一氧化碳)、减少排气口数量(促进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多种物质都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如MnO2,CuSO4等,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漂白液(主要成分是NaClO和NaCl),FeCl3、K2SO4能否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1)MnO2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水+氧气 。
(2)如图1所示,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多次加入5%过氧化氢溶液,每次2mL,如有气泡产生,则将 带火星木条 伸入试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结果如表。
研究对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漂白液
大量气泡
较多气泡
少量气泡
无气泡
FeCl3溶液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较多气泡
K2SO4溶液
无气泡
实验结论
i、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是氧气
(查阅得知:NaClO+H2O2═O2↑+NaCl+H2O)
ii、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iii、 氯化铁或FeCl3 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iv、……
(3)下列物质中,也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是 AB (填标号)。
A.CuCl2
B.Fe2(SO4)3
C.Na2SO4
D.KCl
(4)探究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实验方案:将等体积5%过氧化氢溶液加到不同催化剂中,比较用排水法收集50mL氧气的快慢。请从图2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组成该探究的完整实验装置,不需要用到的是 AE (填标号)。
【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据此书写符号表达式;
(2)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实验结论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实验装置组成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故填带火星的木条;
题中给出信息: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因此加入硫酸钾溶液,实验现象为无气泡,故填无气泡;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加入氯化铁后,产生大量气泡,且过氧化氢的量增大,并不会改变产生气泡的量,说明不是氯化铁和过氧化氢反应,而是氯化铁起到了催化剂作用,故填FeCl3。
(3)A 根据题意,CuSO4可以作催化剂,当加入硫酸钾后并不产生气泡,说明起到催化剂作用的是铜离子而不是硫酸根离子,选项正确;
B 漂白粉中含有氯离子,不能使过氧化氢持续分解,即氯离子不起催化作用,氯化铁可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铁离子可以作催化剂,因此硫酸铁可以作催化剂,选项正确;
C 当加入硫酸钾后并不产生气泡,说明起到催化剂作用的是铜离子而不是硫酸根离子,漂白粉中含有钠离子,不能使过氧化氢持续分解,即钠离子不起催化作用,所以Na2SO4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D 漂白粉中含有氯离子,不能使过氧化氢持续分解,即氯离子不起催化作用,当加入硫酸钾后并不产生气泡,说明起到催化剂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即CuSO4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选项错误,故填AB。
(4)过氧化氢生成氧气不需要加热,因此不需要酒精灯,该实验是利用量筒中的水被排出从而测定氧气的体积,因此不需要导管E,故填AE。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带火星木条;无气泡;氯化铁或FeCl3;
(3)AB;
(4)AE。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8.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模仿工业高炉炼铁原理,在如图1所示装置中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
(1)上述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的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收集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 。若没有气球,使用图2中Ⅰ和Ⅱ组合要达到相似的效果,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e→ b→a→c→d (用a、b、c、d表示);
(2)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CO,然后开始加热,当观察到装置B中出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现象时,说明CO与CuO已经开始反应;
(3)为确定反应的最佳温度,兴趣小组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物质成分,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该图谱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400℃时,固体产物中除Cu外,还含有的是 氧化亚铜 (填物质名称)。
Ⅱ.500℃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Cu+CO2 。
Ⅲ.由图像信息可知,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500 ℃,不选其它温度的理由是 不会产生其他杂质,节约能源 。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有毒,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3)Ⅰ.根据在400℃时,出现了铜和氧化亚铜,因此固体产物中除Cu外,还含有的是为氧化亚铜进行分析。
Ⅱ.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50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Ⅲ.根据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0℃进行分析。
【解答】解:(1)一氧化碳有毒,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因此利用气球收集尾气;若没有气球,使用图2中Ⅰ和Ⅱ组合要达到相似的效果,应先通入I利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将水排出到Ⅱ中,从而能收集到尾气不排放到空气中,由于一氧化碳密度比水小会处于水面以上,因此由I的短导管即b口导入,水从a口导出进入Ⅱ,由长导管导入即c管口;
(2)由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当观察到装置B中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说明CO与CuO已经开始反应;
(3)I.根据图像,在400℃时,出现了铜和氧化亚铜,因此固体产物中除Cu外,还含有的是为氧化亚铜;
Ⅱ.500℃时,生成物只有铜,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50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
Ⅲ.由图像信息可知,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0℃,因为此时生成物中只有铜且不需再加热到更高的温度;不选其它温度的理由是不会产生其他杂质,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1)收集尾气,防止CO污染空气;b→a→c→d;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Ⅰ.氧化亚铜;
Ⅱ.CuO+COCu+CO2;
Ⅲ.500;不会产生其他杂质,节约能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的掌握,学会根据图中信息解答,在基础的程度上进一步升华,难度系数中等。
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酒精灯
(2)下面有甲、乙、丙、丁四种途径制氧气:
写出实验室通过乙和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乙: 2KClO32KCl+3O2↑ ;丙 2KMnO4K2MnO4+MnO2+O2↑ 。
(3)欲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O2,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A →F→ D (填字母代号),请推测装置F起到的作用是 干燥氧气 。连接装置时,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应与装置F中 a (填“a”或“b”)端相连。
(4)定性检测(已知: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试剂并按如图进行实验。通入O2,一段时间后,点燃J处酒精灯
装置K中无水CuSO4变① 蓝 色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H2O
装置L中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CO2
③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塑料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C、H (填元素符号)。
(5)定量测定:为进一步确定组成,将1.4g该塑料在足量O2中完全燃烧,共产生了4.4gCO2和1.8g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塑料 不含 (填“含”或“不含”)除上述③中结论之外的元素。
【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以及装置的作用进行分析;
(4)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5)根据元素守恒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仪器②为酒精灯;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酒精灯;
(2)实验室通过乙途径制取氧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丙途径制取氧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故收集装置可选D;该实验的目的是制取干燥的氧气,且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氧气会从溶液中携带出水蒸气,故可推测F装置的作用是:干燥氧气;
洗气应“长进短出”,这样反应比较充分,故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应与装置F的a端相连;故答案为:A;D;干燥氧气;a;
(4)①结论为:塑料燃烧产物中有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故现象为:装置K中无水CuSO4变蓝色;
②结论为:塑料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现象为装置L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塑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反应物氧气中含氧元素,故塑料中一定含C、H元素;
故答案为:①蓝;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C、H;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该塑料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氢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2g+0.2g=1.4g,故该塑料不含除上述③中结论之外的元素;故答案为:不含。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装置的选择、物质的检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0.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梦天实验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金属过氧化物等可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如: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A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 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 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 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D瓶收集到的气体是 氧气或O2 ,验满的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
(4)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
(5)某潜水艇上有4人,如果每人每小时消耗的氧气75g,则该潜水艇中每天需要过氧化钠多少千克?(请详细写出解题过程)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原理以及氧气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来分析;
(5)根据题干数据以及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
【解答】解:(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A中发生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A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没有被完全吸收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
(3)B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O2+2CO2═2Na2CO3+O2,所以D瓶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验满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4)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对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5)消耗的氧气质量:4×24h×75g/h=7200g=7.2kg,设该潜水艇中每天需要过氧化钠的质量为x,则:
2Na2O2+2CO2═2Na2CO3+O2
156 32
x 7.2kg
x=35.1kg
答:该潜水艇中每天需要过氧化钠35.1kg。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化学性质等,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卷,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卷,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1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