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2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25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28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30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32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42283/0-169512401734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诗意: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只觉得孤独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前、后,天、地。情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主题】。
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是?而此句中最富感情色彩的词是?
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3、《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4、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6、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7、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8.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望 岳 杜甫 齐鲁青未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两面,一面明亮,一面幽暗,晨昏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眼角几乎要裂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抱负。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的壮阔的整体形象)
(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欲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前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 后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写泰山像一把大刀,把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壮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和抱负。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的气势和 的景色。 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5.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6.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7.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8.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9.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高。形容高耸。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的塔,听说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正面描写)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侧面)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 。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9000多首,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诗意: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诗意: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热情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村美景这一联写农村美丽风光,表达诗人的喜悦。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又有了新的出路和天地。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淳朴民风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写愿望(表达作者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农家——丰年足食物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
1、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足”能写出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热情。
2、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4、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5、本诗的线索是 ,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B.在前住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8、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无限。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意: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 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表达他的爱国热忱。(移情于物的手法)
这两句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要为国效力。
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喜悦;(3)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为国效力的信念。
4、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获奖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游山西村,走近作者,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读诗歌,知识链接,拓展延伸,背读诗歌,己亥杂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精品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俯仰古今,感于往事慨叹身世,登台远眺,怆然涕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一等奖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朗读指导,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俯仰古今,感于往事慨叹身世,登台远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