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5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5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5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57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59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61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6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39124/0-169508492565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含答案),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考一轮复习,CONTENTS,一·阶段特征,二·基础落实,三·命题指向,一阶段特征,山顶洞,半地穴式,神农氏,人文初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01.史前时期: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北京人是典型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和陕西西安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史前时期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我们今天通过化石与传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02.夏、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采取分封制进行统治。分封制瓦解后,进入春秋战国的乱世:政治上诸侯争霸,变法图强(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器牛耕,土地私有;思想上百家争鸣。
二.基础落实:史前时期
史实: 人:中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 县。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最可靠证据。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距今约 万年,发现头盖骨化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距今约3万年的 人懂得人工取火,过集体生活,具有审美意识。
史识:史料的类型:实物史料是历史遗物和遗址,是见证历史的可靠来源。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能反映一定的史实,但使用时需要考证。
史实:原始农业:A半坡聚落:位于 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种植 ,住 圆形建筑,使用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B河姆渡聚落:位于 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种植 ,住干栏式建筑,出土猪纹陶钵。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信息。炎帝: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号称 。
史实: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黄帝的妻子 擅长纺织和缫丝。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 。
二.基础落实:夏、商、周
史实:公元前 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的儿子 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奢侈残暴,商汤灭夏。13.商王 把都城迁到殷,统治稳定下来,后代把商朝称为殷商,最后一个国王 王。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取代禅让制
史实:西周以 关系的亲疏区分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各种特权。分封制:周王把 和功臣分封各地,授予 ,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了 。诸侯国需要定期纳贡,服从调兵。春秋时期, 出现,社会剧烈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先后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史实: 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战国时期 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称为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使 取代集体耕作。
史识:性质: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实: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商鞅奉行 思想,得到 的支持,推行变法。内容有:推行县制,编制户口,奖励生产,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承认 。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直接触犯了 的利益;
史识: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史实:1.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 ,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已经体现 ,会意等原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史实:都江堰: 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父子在岷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沃野,人称“ ”,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史实: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飞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各国竟相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 和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 》,提出顺应自然,事物是相互转化的;政治上提倡 。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孔子(圣人)的思想主要包括 和 。
史识: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实: 被称作“万世师表”,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 》一书。孟子(亚圣)提出仁政, 的主张。儒家荀子提出“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墨家的 提出与非攻,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史实:法家的 提出法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孙子兵法》是兵家创始人 写的一部军事著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出自本书。
1. 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 )A. 木器B. 彩色陶器C. 石器D. 炭化稻谷【答案】D
2.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A.造福千秋 B.控流发电C.沟通水系 D.方便航运 【答案】A
3.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A.出现原始农业 B.进入青铜时代C.实行分封制度 D.掌握冶铁技术 4.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C.墨家 D.兵家
5. 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 种植水稻 B. 种植粟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使用青铜器 6. 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A. 分封制 B. 郡县制C. 科举制 D. 行省制
7.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8.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答案】(1)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作用:灌溉;防洪。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6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含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5 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并立及统一(含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准课件专题04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