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93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评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0 次下载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 [2023江苏扬州检测]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 B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解析】根据“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陈标志着南北统一,魏晋南北朝以来再次实现了大一统,故选B项;隋朝灭陈标志着隋朝的统一,不是隋朝的建立和隋朝的灭亡,更无法体现隋朝的疆域,排除A、C、D三项。2. [2023江苏南通期中]淮安在隋朝大运河贯通前只是普通的军事城市,隋朝大运河贯通后,淮安境内的楚州和泗州迅速成为大运河干线上的要津和漕运中枢城市。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 ) CA.促进了南北交流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城市发展 D.带动了文化繁荣【解析】据题意可知,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使淮安从普通的军事城市成为大运河干线上的要津和漕运中枢城市,说明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开凿对沿岸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促进南北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和带动文化繁荣,排除A、B、D三项。3. [2023江苏泗阳期末]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及:“先贤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此不可以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CA.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B.改革吏治,发展生产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解析】材料“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此不可以不察也”体现的是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的思想,C项正确。4. [2023江苏常州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 D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解析】根据材料“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实行租庸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现象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开明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朝,排除A项;“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排除B项;“开元盛世”发生于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5. [2023江苏镇江期末]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D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意在说明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排除C项。6. [2023江苏南通期末]下表为唐朝诗人关于和亲的诗句,这反映出( ) DA.和亲政策得到朝野一致赞同 B.和亲政策促进民族平等交往C.唐朝实施和亲促进经济发展 D.唐朝借助和亲处理民族关系【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和亲”“安西”“塞上”“西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西”在西域地区,“塞上”主要指北方长城内外,“西蕃”指吐蕃,由此可见,唐朝借助和亲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7. [2023江苏淮安期末]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 B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隔阂的消亡【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出现了汉族食物、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 [2023江苏如皋检测]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 ) AA.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C.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军镇进行驻防,军镇总兵力有40万,中央控制的兵力只有20万,由此可见地方军镇实力较强,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直接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藩镇军事力量较强,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9. [2023湖南永州期末]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骚动和叛乱采用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即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该策略意在( ) CA.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C.稳定边防,巩固统治 D.武力征服,经营中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于西域诸部族的骚动和叛乱采取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主要目的是强化边防,稳定边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C项正确;构建军事据点、羁縻州行政建制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不属于“对峙并存”,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展经济”,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并非“经营中原”,排除D项。10. [2023江苏常熟检测]《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B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结果,并不是过程,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D项。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11. [2023江苏如皋期末]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年),原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 CA.水陆交通的发展迅速 B.赋税制度十分完备C.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广设仓库,粮食布帛储藏丰盈,从侧面反映出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未涉及交通发展和赋税制度情况,排除A、B两项;隋朝广设仓库,主要是为供应朝廷和备水旱赈济,不能体现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排除D项。12. [2023江苏无锡期末]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次建立 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衰【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与吐蕃友好的民族关系,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不是中外民族关系,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次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材料涉及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全面描述唐朝历史的演变,排除D项。13. [2023江苏淮安检测]下表是西域地区向唐朝上表情况摘录。其内容折射出当时( ) BA.区域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中原王朝具有强大向心力C.儒家文化浸润西域各族 D.朝贡贸易得到各民族认可【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域各国都表达了对大唐的忠赤之情,这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强大向心力,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域各国对大唐的态度,而非民族间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文化,排除C项;朝贡贸易得到各民族认可与材料不符,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4. [2023江苏宿迁检测]长庆三年(823年),礼部侍郎王起建议:进士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进行详复,确认无误后由皇帝下敕,再由礼部放榜。然而在实操中,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待其确认无误后再放榜。这一现象( ) AA.为朋党政治滋生提供了土壤 B.优化了科举取士的程序C.反映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及第者的诗赋先送给中书门下”“礼部多将及第的人名呈于宰相私第”可知,唐代中后期,科举放榜深受宰相私人的影响,这易导致科举取士之人与宰相之间存在利益交换,进而催生朋党政治,A项正确;材料与优化科举取士程序无关,排除B项;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C项;此举易降低科举取士的效用,并不一定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15. [2023江苏南通检测]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唐朝( ) BA.中后期人口增长率较高B.人口的增减与社会环境相关C.安史之乱后经济濒临崩溃D.皇位争夺抑制了人口增长【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前期至唐玄宗前期人口持续增长,这与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关,而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造成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由此可知,人口的增减与社会环境相关,故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经济濒临崩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皇位争夺与人口增长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16. [2023江苏苏州期末]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廪给”。——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根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答案] 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答案]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 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