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枣庄三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 共65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共30小题,1-25题,每小题2分,26-30题,每小题3分,共65分。单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单选题
1.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TR转运Cl-功能异常,导致肺部黏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CFTR是一种转运器,其细胞质侧具有ATP和Cl-的结合位点,ATP与CFTR结合,将引起CFTR上的Cl-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ATP水解后其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实现Cl-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外渗透压的改变
B. CFTR能够转运Cl-是因Cl-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应
C. 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从内环境中吸收Cl-
D. CFTR的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囊性纤维病患者CFTR蛋白结构异常,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详解】A、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中的Cl-不能转运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渗透压的降低,A正确;
B、CFTR能够Cl-特异性结合,通过空间结构的改变转运Cl-,B正确;
C、由题意可知,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将Cl-运输到细胞外,C错误;
D、由题意可知,CFTR与ATP结合后,引起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当ATP水解后,CFTR结构恢复原状,因此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时,不需要ATP直接供能,D正确。
故选C。
2. 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 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 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 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通道,Na+进入通道,A正确;
B、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POMC神经元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尼古丁刺激下丘脑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交感神经,进而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加快,产热增加,B正确;
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C错误;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3.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B. 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没有感觉也没有反应
C. 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目的是防止被细胞内的酶分解,释放的谷氨酸通过主动运输到达突触后膜
D. NMDA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分解谷氨酸来治疗该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LS患者的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突触后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从而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A正确;
B、ALS是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的,其反射弧的各项神经中枢(包括大脑皮层)都正常,因此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有感觉但是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故而没有反应,B错误;
C、释放的谷氨酸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C错误;
D、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从而阻止Na+过度内流,有助于治疗该病,D错误。
故选A。
4.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体诊断试剂盒需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内部的核酸研制
B. 核酸检测法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
C. 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都会导致肺水肿
D. 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血浆中含缓冲物质使pH保持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
核酸检测法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RNA)逆转录为DNA,通过PCR技术扩增DNA,利用荧光定量PCR仪测定样本Ct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患者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检测法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提取新冠病毒的蛋白质,注入动物体内激发特异性免疫,然后提取抗体并进行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性标记等,再将标记的抗体对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
【详解】A、由分析可知,抗体诊断试剂盒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研制的,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核酸检测法需要进行DNA扩增,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B正确;
C、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水分增多,导致肺水肿,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血氧饱和度可表示血液中O2含量的指标,其数值正常说明人体血液中O2的含量充足,能保证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点睛】
5. 已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现给甲乙两组正常小鼠分别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则两组小鼠在短时间内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忽略实验操作本身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
A. 甲组小鼠的尿量增加
B. 乙组小鼠的体温升高
C. 乙组小鼠血浆胰岛素含量减小
D. 甲组小鼠组织液中Na+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排出出现障碍,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使pH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变化。
【详解】A、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与实验小鼠的血浆渗透压相等,短时间内尿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
B、乙组小鼠静脉注射葡萄糖不会引起的体温升高,B错误;
C、乙组小鼠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血浆胰岛素含量增加,C错误;
D、甲组小鼠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血浆中的钠离子会渗透到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Na+增多,D正确。
故选D。
6. 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1α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氧时,HIF-1α结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转录
B. 氧气充足时,HIF-1α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 与EPO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EPO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l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lα轻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
【详解】A、缺氧时,HIF-l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表达生成EPO,而不是催化EPO基因转录,A错误;
B、氧气充足时,HIF-lα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无膜,C错误;
D、EPO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因此其靶细胞不是红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
7. 下列关于动物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⑥内环境成分有激素、抗体、血红蛋白、呼吸酶、氨基酸等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质类,而性激素是类固醇。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①正确;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②正确;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③错误;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保证了机体激素调节的灵敏性,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④正确;
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没被破坏,抗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⑤正确;
⑥血红蛋白、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B. 图1中,A液中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等物质
C. 图2中,pre-mRNA需加工才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D. 结合图2分析,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基础
【答案】A
【解析】
【分析】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将甲状腺激素运输至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和其它的因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转录形成mRNA,RNA翻译形成蛋白质。
【详解】A、图1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图1中,A液为组织液,含有Na+、K+、CO2、抗体、葡萄糖、尿素等物质,B正确;
C、图2中,pre-mRNA需剪切加工成为成熟的RNA后才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C正确;
D、结合图2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9.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
【详解】①严重腹泻机体会丧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因此需要补充水和无机盐,不能只补充水,该说法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该说法错误;
③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有利于体温维持,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若垂体功能受损,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该说法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该神经递质如果是兴奋性递质,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若为抑制性递质,则不会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该说法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说法错误;
⑥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抑制作用增强,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该说法错误;
⑦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缺乏胰岛素,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该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③说法正确,即仅一项正确,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0. 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B. 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C. 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D.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可知,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A错误;
B、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有些幸存者的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说明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C正确;
D、 由题意可知,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D正确。
故选A。
11.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 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直接观察即可;A错误。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C错误。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D。
【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涉及蛋白质的鉴定原理、组织水肿的成因以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相应变化等知识点。
12. 下列关于科学史及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人体内血糖调节机制的认识
B. 生理学核心概念稳态是由美国人坎农提出的
C. 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D. 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检验,酒精会变成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A、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中,通过建立“糖卡”,模拟体内血糖调节过程,从而得出血糖调节机制,这属于物理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我们对人体内血糖调节机制的认识,A正确;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预实验除了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外,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必需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C正确;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能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而不是酒精变成灰绿色,D错误,
故选D。
13. 尿崩症可分为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引起的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醛固酮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质内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再穿过核膜调节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增加K+的排出和Na+、水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部分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B. 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C.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D.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髓质可以分泌肾上腺素,该激素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速率,进而增加产热;皮质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例如皮质醇)和盐皮质激素(例如醛固酮),二者参与机体有机物代谢和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由抗利尿激素缺乏引起的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A正确;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相关基因表达无法进行,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合成量减少,从而减少Na+重吸收,B正确;
C、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其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代谢,C正确;
D、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排出K+,D错误。
故选D。
14. 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脂肪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B. 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 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和产生渴觉
D. 若A代表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素分泌的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可以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也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机体在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主动饮水,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使血浆渗透压回归正常。
【详解】A、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来升高血糖,因此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促进脂肪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A正确;
B、反射弧基本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例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由此可知,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相连,效应器并不直接与神经中枢(例如脊髓)相连,因此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不是并列关系,b、c不能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B错误;
C、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通过水盐调节中枢分析综合,最终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因此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和产生渴觉,C正确;
D、某些抗原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若A代表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15. 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也能结合,并产生相应效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B. 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甲膜上Ca2+通道活性升高
C. 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D. 上述调节是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答题。
【详解】A、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A正确;
B、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B错误;
C、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C正确;
D、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故选B。
16. 人体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致病机理如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该突触中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据图乙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体内X激素、Y激素的分泌量分别减少、增加
C.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与该抗体结合
D. 由图乙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高,但该病患者自身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免疫损伤的一类疾病。
【详解】A、分析图甲可知,神经冲动传递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可以正常分泌神经递质,此过程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分析图乙可知,垂体分泌的激素Y可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激素X,可推知,激素Y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X为甲状腺激素,“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的分泌不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而且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即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X即甲状腺激素,导致激素X即甲状腺激素增多;由于甲状腺激素增多,其对垂体的反馈抑制增强,导致垂体分泌的激素Y即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B错误;
C、抗体只能与抗原结合,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可推知,其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这是由于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物质引起的,因此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C正确;
D、由图乙可知,Graves氏病患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较多,而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机体产热,因此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高,但是只要病人能够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B。
17. 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A. 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 B 细胞
B.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 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 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由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为B细胞。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条件下,甲组表明缺少B淋巴细胞,无抗体产生,免疫功能较弱;乙组表明缺少T细胞,虽然产生抗体但产生量很少,免疫功能较弱;丙组表明有T细胞和B细胞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丁组表明,没有胸腺情况下,机体没有抗体和免疫力。
【详解】A、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B、与丁组作对照可知,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
C、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
D、丙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乙组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效应B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抗原被靶细胞释放后,可以不与抗体结合,直接被清除
【答案】A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其中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无法识别抗原,A错误;
B、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抗体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正确;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抗原被靶细胞释放后,多数情况下,需要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才能被清除,但是也有部分抗原可以不与抗体结合,直接被清除,D正确。
故选A。
19. 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程序死亡蛋白-1)结合,抑制T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一种细胞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 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会抑制干扰素的产生,进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A、PD-L1抗体和PD-1抗体可以分别与PD-1蛋白和PD-1结合,从而避免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
B、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分泌干扰素,可使肿瘤细胞逃避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
C、PD-L1与PD-1的结合会减弱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减少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避免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故选C。
20. 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一种呼吸道病原体,通过对自身遗传物质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来降低宿主免疫蛋白识别病毒RNA的能力,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进而确保HMPV的复制增殖。动物实验表明,阻断m6A修饰会引发有效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而预防肺部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诱变产生去m6A修饰的HMPV可以作为疫苗预防肺部感染
B. 再次注射HMPV疫苗可增强记忆细胞增殖从而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
C. HMPV的RNA发生m6A修饰有利于病毒侵染呼吸道细胞
D. 机体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与HMPV结合阻止其内环境中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的特点:①DNA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②可以遗传给后代;③容易受环境的影响。DNA分子的碱基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2、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m6A修饰属于表观遗传,该过程遗传信息并未改变,而诱变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会改变遗传信息,因此去m6A修饰的HMPV不是通过诱变产生的,A错误;
B、再次注射HMPV疫苗可增强记忆细胞增殖,但疫苗的作用是免疫预防而非免疫治疗,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HMPV的RNA发生m6A修饰可降低宿主免疫蛋白识别病毒RNA的能力,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HMPV的RNA发生m6A修饰有利于病毒侵染呼吸道细胞,C正确;
D、HMPV是一种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D错误。
故选C。
21. 肿瘤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机体内生存和增殖。研究发现,缺锰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显著加快,外源添加锰离子则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锰离子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
B. 锰离子促进机体通过细胞免疫产生更多的具有杀伤力的T细胞
C. T细胞裂解肿瘤细胞需要特异性识别抗原
D. 锰离子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3、根据题文可知,锰离子是一种免疫激活剂,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抑制肿瘤免疫逃逸。
4、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实现。
【详解】A、根据“锰离子能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知锰离子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A正确;
B、锰离子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促进机体通过细胞免疫清除肿瘤细胞,证明锰离子可以促进机体通过细胞免疫产生更多的具有杀伤力的T细胞,B正确;
C、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受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从而将肿瘤细胞裂解,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锰离子并非是免疫抑制剂,而是一种免疫激活剂,其可以促进T细胞向肿瘤组织内的浸润,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抑制肿瘤免疫逃逸,D错误。
故选D。
22.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科研人员在其基础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GR24。为了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A主要产生于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 由图2推测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
C. 实验结果可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D. 实验结果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等优点。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主要生理功能: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在植物幼嫩部位进行极性运输,其方向是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NA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A错误;
B、NAA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由A端运输到B端,故实验处理时,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B正确;
C、植物生长素对茎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但是本题没有同时提供NAA和GR24在高、低浓度下的效果,不能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C错误;
D、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几乎不起作用;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抑制作用;NAA和GR24同时使用,对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由此可推知,GR24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不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B。
23. 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B. 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C. 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
D. 水稻根在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可能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黑暗组为对照组,弱光和强光组为实验组。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相同,弱光和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且向光侧生长素的减少量大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增加量,强光条件下的差异略大于弱光条件下。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两侧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138.2+401.6)、506.6ng·g-1(92.2+414.4),推测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的一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与两方面有关(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
C、根据弯曲角度可知,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C正确;
D、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生长素作用的发挥,因器官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和茎相比,对生长素更敏感的是根,即水稻根在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可能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有关,D正确。
故选B。
24. 《齐民要术•种韭篇》记载:①(买韭籽)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籽,须臾牙生者好;牙不生者,是浥郁矣。②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③(韭) 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④(韭)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下列相关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 ①中“买韭籽”是根据种子新旧不同吸水膨胀速度也不同的特点来鉴定种子质量
B. 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粪)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和能量
C. ③中韭菜被剪后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该过程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
D. ④中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可长成韭黄,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①韭菜子有很坚厚的种皮,不容易透水,因此膨胀的很慢,出苗也很慢,同时寿命有很短,有效发芽率只能保持一年,如果用陈子播种,即使发芽也长不好,常常会半路枯萎而死,所以必须用新种子播种。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③韭菜被剪后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④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由于不见阳光无法合成叶叶绿素而长成韭黄。
【详解】A、①根据种子吸水膨胀速度来鉴定种子的质量,吸水膨胀快的为新种子,而陈旧种子吸水慢,发芽率也低,即使发芽也长不好, A 正确;
B、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韭菜之所以能剪而复生,久而不乏,是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C正确;
D、叶绿素的合成受环境影响,需要阳光,故④中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因不能合成叶绿素而长成韭黄,即与叶绿素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D 正确。
故选B。
25. 随着工业发展,铯(Cs)污染严重的土壤已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菠菜在修复重金属Cs污染的土壤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外源赤霉素(GA)对菠菜吸收和积累Cs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菠菜种植在Cs胁迫的营养液中,定期喷洒等量不同浓度的赤霉素(CK组喷洒等量的清水),观察长势并测量第35天菠菜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Cs的富集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A可能可以调节运输Cs的载体蛋白或影响ATP酶活性
B. 不同浓度GA对Cs胁迫下菠菜地上部生物量的作用相反
C. 实验说明Cs胁迫对菠菜地上部生物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D. GA促进菠菜对培养液中Cs吸收的最适浓度是500g/kg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实验是研究外源赤霉素(GA)对菠菜吸收和积累Cs的影响,研究人员将菠菜种植在Cs胁迫的营养液中,定期喷洒等量不同浓度的赤霉素(CK组喷洒等量的清水),观察长势并测量第35天菠菜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Cs的富集量,因此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因变量是菠菜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Cs的富集量。
【详解】A、由图可知,喷洒GA会使菠菜主动吸收金属铯增加,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调节载体蛋白的功能或影响ATP酶活性都可以影响主动运输,A正确;
B、喷洒GA后地上部的生物量都比CK组高,不同浓度GA对Cs胁迫下菠菜地上部生物量都起促进作用,B错误;
C、如果要说明Cs胁迫对菠菜地上部生物量的增长有抑制作用,需要与种植在没有Cs胁迫的营养液的菠菜进行对比,而该实验没有设置这组实验,C错误;
D、3个浓度的GA中促进Cs吸收最多的浓度是500g/kg,但不能说这个浓度就是最适浓度,还需要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26. 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 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c>a=f>d=e>b=g
D.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f>a=b=d=e>g>c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因此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量相等,因此如果检测到f>d=e>g,则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B正确;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C错误,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27. 河豚毒素是鲀鱼类体内的细菌所产生的一种强力神经毒素,分子量小,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烹调手段难以破坏。河豚毒素中毒后发作迅速,极度痛苦,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剂。为研究河豚毒素的毒理,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进行分组,并放入一定浓度的河豚毒素溶液中浸润一段时间(Ⅰ组:未浸润;Ⅱ组:浸润5min;Ⅲ组:浸润10min;Ⅳ组:浸润15min),随后用微电极刺激各组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并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体的膜电位,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表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组别
浸润时间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Ⅰ
0
35
35
Ⅱ
5min
30
25
Ⅲ
10min
20
10
Ⅳ
15min
10
-70
A. 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比膜外低35mV
B. 河豚毒素能够抑制Na+的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
C. 河豚毒素能够阻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但不改变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
D. 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开发麻醉剂、镇痛剂或降压药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未浸润时,兴奋由前神经元传到后神经元,膜电位未减弱,随着浸润时间延长,在兴奋的传递过程中,膜电位减小越多,说明河豚毒素能够起到抑制兴奋传递的作用。
【详解】A、神经元兴奋时膜电位外负内正,故兴奋时膜内电位比膜外高35mV,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河豚毒素能够起到抑制兴奋传递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抑制Na+的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
C、神经元经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减小是由于抑制Na+的内流,阻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引起的,由第Ⅳ组可知,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能达到-70mV(由K+外流引起),说明该毒素不改变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C正确;
D、河豚毒素能够抑制兴奋的传递,所以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开发麻醉剂、镇痛剂或降压药,D正确。
故选BCD。
28. 人体血糖平衡除受胰岛、肾上腺等分泌的相关激素调节外,还受小肠K细胞分泌的多肽GIP调节,研究发现在小肠上部,GIP的释放受位于小肠上皮细胞肠腔侧的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的调节,小肠腔中葡萄糖激活SGLT1,引起钠离子内流,葡萄糖被逆浓度吸收,同时小肠上皮细胞发生膜电位变化,引起钙离子通道开放,引发细胞内钙离子聚集,导致GIP激素被释放。在体外,SGLT1抑制剂可以阻止葡萄糖介导的GIP的分泌。GIP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不需消耗能量
B. 在达到同等血糖浓度的情况下,口服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超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量
C. 若给敲除GIP受体基因的小鼠口服葡萄糖,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分泌量不变
D. 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的信号分子有血糖、GIP和神经递质等
【答案】AC
【解析】
【分析】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肠腔侧的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Na梯度所具有的电化学势能。而Na+外高内低的浓度梯度又需要通过Na+-K+泵通过消耗ATP来维持,A错误;
B、口服葡萄糖可以刺激小肠K细胞释放GIP,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静脉输注葡萄糖不可以刺激小肠K细胞释放GIP,所以口服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超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量,B正确;
C、敲除GIP受体基因后,不能合成GIP受体,口服葡萄糖后产生的GIP不能发挥作用,对照组是不敲除GIP受体的小鼠,口服葡萄糖产生的GIP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与对照组相比,敲除GIP受体的小鼠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下降,C错误;
D、由图可知,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的信号分子有血糖、GIP和神经递质等,D正确。
故选AC。
29. 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遭到破坏
B. 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C. 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能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正常情况下,PD—L1可存在于种正常细胞表面,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而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反应,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若肿瘤细胞过量表达PD—L1,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实现免疫逃逸。
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保护(抗感染):机体防御病原体的侵害。该功能过强即为过敏,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感染。②免疫监视:机体发现并处理异常细胞(癌细胞)。该功能弱,易患癌症。③免疫自稳(维持自身稳定):机体清除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生理平衡。该机能过强,会清除正常细胞,如带状疱疹、红斑狼疮、荨麻疹。
【详解】A、肿瘤细胞能够实现免疫逃逸,说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遭到破坏,A错误;
B、根据题图可知,活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B正确;
C、癌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 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而PD-1抗体会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PD-Ll 抗体会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两者均会导致PD-1与PD-Ll无法结合,当产生癌细胞时,T细胞将无法“认清”对方,从而会触发免疫反应,则会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从而使T细胞有效对付肿瘤细胞,C正确;
D、过度阻断 PD—1与PD—L1的结合,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敌我不分”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以提供新信息作为真实情景,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理解并掌握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准确推理判断各个选项。
30. 在特殊情况下人体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图1)。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抗体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图2中抗体是由垂体合成的
B. 两图中的抗体均能阻碍相应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
C. 与正常人相比,图2患者体内激素X含量增加,激素Y含量增加
D. 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均可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来缓解病情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详解】A、抗体都是由浆细胞释放的,因此图1中抗体不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图2中抗体也不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A错误;
B、图1中抗体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图2中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从而阻止Y激素与受体结合,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垂体分泌的激素Y可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激素X,可推知,激素Y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X为甲状腺激素,若图2患者体内激素X(即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其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增强,会导致垂体分泌的激素Y(即促甲状腺激素)减少,C错误;
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导致机体产生更多的相应抗体,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抗体的不正常产生导致的,若注射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能会加重病情,D错误。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5分)
31.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受体
(2)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解析】
【分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刺激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若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该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钠离子大量内流,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小问1详解】
神经元兴奋后,兴奋传至突触前膜,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Na+通道通透性增强,Na+内流,突触后膜两侧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小问2详解】
分析图2可知,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后,随着刺激次数增多,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突触后动作电位也明显减弱。由题干可知,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可以阻断突触前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一步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也随之难以兴奋。
32. 药物X为激素类药物。为研究其对动物机体排卵的影响,某同学用若干只发育状况相同的雄性鳙鱼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鳙鱼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处理是注射适量的用0.65%NaCl溶液配制的物质X溶液,乙组的处理是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鳙鱼置于________的条件下饲养。
③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鳙鱼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甲组卵细胞数量大于乙组,则说明药物X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研究药物X的作用机理,该同学测定了两组鳙鱼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发现甲组雌性激素的含量高于乙组。请对药物X的作用机理提出两种不同的解释:________。
【答案】(1) ①. 等量的0.65%NaCl溶液 ②. 相同且适宜 ③. 排卵的数量 (2)能促进排卵
(3)药物X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者药物X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解析】
【分析】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并且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本实验中无关变量包括实验动物年龄、体重和性别等。
【小问1详解】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药物X,实验组甲组的处理是注射适量的用0.65%NaCl溶液配置的物质X溶液,因此对照组乙组的处理是注射等量的0.65%NaCl溶液。
②除了自变量不同外,其余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将上述两组鳙鱼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③一段时间后,统计两组鳙鱼的排卵数量。
【小问2详解】
甲组注射了药物X,乙组没有注射药物X,若甲组的卵细胞数量大于乙组,则说明药物X对鳙鱼排卵有促进作用。
【小问3详解】
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首先由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再分泌性激素,因此若药物X促进雌性激素含量的增加,可能原因是药物X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者药物X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33.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④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
(2)细胞毒性T细胞除了接受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的作用,还需要受到_____的刺激才能发生增殖分化。
(3)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_____。
【答案】(1) ①. ①②④②④ ②. ①②③②③
(2) ①. 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 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3)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的健康组织细胞(或避免引发自身免疫病等)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Ⅰ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Ⅱ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Ⅲ为相应记忆细胞,细胞Ⅳ为B淋巴细胞,细胞Ⅴ为浆细胞,细胞Ⅵ为相应记忆细胞。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细胞Ⅰ是抗原呈递细胞,过程①代表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抗原;过程②代表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Ⅱ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Ⅲ为相应记忆细胞,过程③代表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细胞Ⅳ为B淋巴细胞,细胞Ⅴ为浆细胞,细胞Ⅵ为相应记忆细胞,过程④代表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来的抗原结合,所以①②④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①②③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小问2详解】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些变化的信号,同时在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开始增殖并分化。
【小问3详解】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一般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这样有利于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与清除,防止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的健康组织细胞,减少自身免疫病等的发生。
34. 科研人员利用拟南芥,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光与相关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如下研究。
(1)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起始,光和植物激素等作为___________调控此过程。
(2)光敏色素A(phyA)接受适合光照后,会转变为激活状态。科研人员利用phyA激活剂分别处理野生型、phyA缺失突变体、ERF(一种胞内蛋白)缺失突变体及ERF过表达突变体的种子,并检测其萌发率,见图1。由结果可以推测,phyA激活的条件下ERF蛋白能够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ERF蛋白影响种子萌发的机制,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分别处理上述不同组拟南芥的种子,统计种子萌发率,见图2。结果说明ERF提高了拟南芥种子对外源ABA的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分子
(2)抑制种子萌发,降低种子的萌发率
(3)敏感性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脱落酸(ABA)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脱落酸能调节植物对不同环境信号的反应,参与植物的干旱、冷和盐等逆境胁迫的应答过程。
【小问1详解】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故光和植物激素等作为信息分子调控种子萌发的过程。
【小问2详解】
由图1实验结果分析,ERF缺失突变体组的种子萌发率高于野生型,ERF过表达突变体组的种子萌发率低于野生型,且PhyA缺失突变体组的种子萌发率最低,由结果可以推测,PhyA激活的条件下ERF蛋白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降低种子的萌发率。
【小问3详解】
由图2实验结果分析可知,ERF过表达突变体组拟南芥的种子在较低浓度的外源ABA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就逐渐降低;在0.3uMABA时,ERF过表达突变体组组拟南芥的种子的萌发率为0,而此浓度下ERF缺失突变体组拟南芥的种子的萌发率接近于100%,由结果可以推测,ERF提高了拟南芥种子对外源ABA的敏感性。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哪项不是氨基酸的基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