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法01 选择题解题技法技法(一) 利用地理规律-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展开高频考点(四十三) 技法(一) 利用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高考常考的地理规律主要是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理规律解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进行。
1.利用分布规律解题
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2.利用演变规律解题
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不管哪一类规律,利用地理规律解题都应首先依据图文信息确定考查的地理规律是什么,仔细审视考查的角度,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结合设问进行地理规律的合理调用,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作答。
【拓展提升】
下图为冬季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关于P地的准静止锋摆动规律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B.白天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增温慢,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C.夜间地面辐射强,大气降温慢,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D.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快,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答案】1.B 2.A 3.A
【解析】1.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最可能出现降水天气。据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只有乙地位于冷锋的锋后,此时最可能出现降雪。
2.甲、乙、丙、丁四地中,乙、丙、丁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多为阴雨天气,云量较多,气温日较差小;甲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天气晴朗,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
3.由图可知,P地的准静止锋为昆明准静止锋,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夜间地面辐射强,散失的热量多,大气降温快,暖气团势力减弱,锋面向南移动。
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 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 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答案】4.B 5.A 6.D
【解析】4.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位于凹岸,②处位于凸岸,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①处受侵蚀,河流的流速快,河流挟带泥沙能力强,含沙量大。②处受沉积,河流流速慢,流水挟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宽,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变窄,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
6.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地势起伏大,水流急,不利于砂砾沉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速快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速慢时沉积物颗粒小。
东京奥运会火炬火种从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38°N,23°43′E)采集,搭乘专机于2020年3月20日抵达日本宫城县(35°N,140°52′E),并于26日从福岛县(38°N,140°E)开启在日本的火炬传递活动。读2020年东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和广岛市街景图
7.东京奥运会火炬火种从希腊飞抵日本,按最短航线其飞行距离约为( )
A.12 000 km B.15 000 km
C.6 000 km D.9 000 km
8.若奥运火炬从广岛传递到北海道期间,一名爱好者沿着火炬传递路线乘车跟随,既方便欣赏窗外风光,又要避免阳光长时间照射,以下时间和乘车位置较好的是( )
A.10:00 右侧靠窗 B.14:00 左侧靠窗
C.16:00 右侧靠窗 D.8:00 左侧靠窗
【答案】7.D 8.D
【解析】7.古奥林匹亚遗址与宫城县纬度接近,两地经度大约相差117°,两点之间的东西向距离大约为117×111 km×cos 35°=10 650 m,而从希腊抵达日本最短航线的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即球面上过这两地之间大圆的劣弧,应稍小于东西向距离,符合的是9 000 km。D正确,A、B、C错误。
8.奥运火炬从广岛传递到北海道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本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客车向北行驶,左侧靠窗可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下午时段,太阳从西侧照射,右侧靠窗可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A、B排除。从广岛市街景中可看到,日本行车靠左,故前进方向的右侧多车流,阻碍视线,C排除。选择左侧靠窗方便欣赏窗外风光,D正确,故选D。
位于河北西南部的涉县,西靠太行山,具有特有的石堰梯田景观,处于半湿润偏旱区,年蒸发量大于1 700 mm。2019年,该地的旱作梯田系统被列入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近年来,当地梯田景观缩减,石堰坍塌现象频发且十分集中。如图为当地村民在石堰局部坍塌的梯田内耕作,图中农民耕作的农作物为玉米。
9.材料中石堰梯田集中坍塌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为( )
A.植物根系深入,生物风化坍塌
B.人畜梯田耕作,石堰损坏坍塌
C.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坍塌
D.暴雨冲刷石堰,水流冲击坍塌
10.石堰集中坍塌的时间最有可能为( )
A.3~4月 B.5~6月
C.7~8月 D.11月~次年2月
11.若农民正对石堰时恰好面向西南方,则图中农民耕作的时间约为( )
A.4月中旬,16:00 B.4月中旬,9:00
C.9月中旬,15:00 D.9月中旬,10:00
【答案】9.D 10.C 11.B
【解析】9.结合材料信息,涉县西靠太行山,地势起伏较大,位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总量较少,但是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所以石堰集中坍塌的原因可能是夏季暴雨冲刷,D正确;石堰梯田主要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间有杂草,根系造成的生物风化坍塌可能性很小,A错误;当地修梯田的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方便耕作,减轻水土流失,所以梯田耕作需要经常对梯田进行维护,而不会损坏石堰,B错误;昼夜温差造成的物理风化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C错误。
10.结合上题分析,石堰集中坍塌是夏季暴雨冲刷造成的,石堰位于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选C。
11.此时农民正在种植玉米,再结合照片中的景观可以判断此时应为春季,C、D错误;根据农民正对石堰时恰好面向西南方,可判断此时农民的影子大致朝向西北,即太阳此时应在东南方天空,所以此时应是上午,不是下午,A错误、B正确。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棕色云团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下图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
12.棕色云团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主要原因有( )
①大气反射增强 ②大气逆辐射减弱 ③地面反射减弱 ④地面辐射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冬季风强
C.对流旺盛 D.工业发达
【答案】12.C 13.A
【解析】12.棕色云团使得大气反射增强,则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可能减少,气温可能降低,不会加剧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不会减弱,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③④符合题意。
13.南亚地区1月份,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降水稀少,空气中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颗粒物不易沉降,容易聚集,从而使得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A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冬季风强劲,空气中的颗粒物容易扩散,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B不符合题意;如果当地对流旺盛,容易形成对流雨,空气中颗粒物容易沉降,不易聚集形成棕色云团,C不符合题意;工业发达,排放的颗粒物等污染物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不是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爆发最显著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达里诺尔湖面积约189 km2,湖水pH约为9.6,该湖区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其年平均降水量约400 mm,年平均气温-2 ℃~2 ℃。植被以草地为主。下图为达里诺尔湖等水深线图(单位:米)。
14.达里诺尔湖区域气候近期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湖水水位下降3 m时湖岸线变化最小的是( )
A.亮子河河口 B.耗来河河口
C.贡格尔河河口 D.沙里河河口
15.随着近期湖泊面积的萎缩,该区域变化可信的是( )
A.流域面积会增加 B.湖水盐度会增加
C.入湖堆积物增多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6.研究达里诺尔湖沉积物显示水生植物的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6.72%)高于陆生植物(平均值为27.67%),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该地平均气温较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物质进入
②不同种类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
③该地寒暑变化剧烈,陆生植被稀疏,生物量较少
④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风力作用将主要陆源物质带离该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A 15.B 16.A
【解析】14.由图信息可知,当湖水水位持续下降3 m时,由当前3米等深线与湖岸线距离可知,亮子河河口湖岸线变化最小,A正确。B、C、D错误。
15.区域气候正在由暖湿向冷干转变,径流总体减少,入湖堆积物总体减少;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就近期来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下降;湖泊面积的萎缩不影响湖泊的流域面积(由分水岭决定),A、C、D错误。根据湖水pH约为9.6可知,该湖为咸水湖,随着湖泊面积萎缩,湖水减少,盐度会增加,B正确。
16.该地年平均气温-2 ℃~2 ℃,气温低结冰期长,阻碍陆源生物的生产和输入,①正确。不同种类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强,会导致水生生物来源丰富,②正确。该地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降水量约 400 mm,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生物量较大,风力作用带离的物质较少,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因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被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是中国最艰难的五大徒步线路之一,也是众多驴友向往的圣地。鳌太线穿越也成为国内死亡率最高的户外线路,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艰难。下图为“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石海”出现在针阔混交林
C.6月和9月徒步旅行最安全
D.气温降低引起植被的垂直变化
18.有关秦岭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②温带季风区与亚热带季风区的界线 ③畜牧业与种植业的界线 ④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7.C 18.A
【解析】17.甲处于针阔混交林下部,且右图表示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所以甲为落叶阔叶林,A错;“石海”出现在穿越鳌太线过程中,其海拔在3 475~3 767 m,对照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图,“石海”不可能出现在针阔混交林,B错;鳌太线所处路段海拔高,气温低,夏季气温相对较高,积雪量较少,因此6月和9月徒步旅行最安全(7、8月降水较多,线路所经路段天气多变,穿越危险系数高),C正确;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植被发生变化,D错。
18.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秦岭为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温带季风区与亚热带季风区的界线,①②正确;我国畜牧业与种植业的界线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重合,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大致以长城为界,③④错。
解题技法08 非选择题解题技法技法(一) 原因分析类-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这是一份解题技法08 非选择题解题技法技法(一) 原因分析类-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1世界地理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考点01世界地理学案含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气候分布规律考点01常见的天气系统学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气候分布规律考点01常见的天气系统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