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03547/0-16938865777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03547/0-16938865777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803547/0-16938865778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沙坪坝区烛光教育培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a】”: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C.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D.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间有因果联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还是忙?”
“是的。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
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
“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
“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艰苦卓绝的精神。
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
C.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
D.小说选择的对象是历史题材,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加工,塑造了“好义”“非攻”的人物形象,并融入了对现实的思考。
7.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8.这篇小说在叙述技巧方面有哪些特色?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B.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C.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D.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韩傀”的“报”指“报复”,与《廉蔺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报”不同。
B.足下,敬辞,古代交际用语,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文中指后一种说法。
C.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和它同义的还有“服阕”。
D.季父,父亲的幼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排行最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和严遂都受韩哀侯器重,两人相互妒忌。严遂曾直言不讳指责韩傀,韩傀在朝廷上怒斥严遂,而严遂则拔剑相向,终因惧诛而逃往诸侯。
B.严遂暗中结交侠客聂政。严遂通过敬重聂母来获得聂政的好感,聂政对严遂的厚待感到奇怪,最终未接受馈赠,且聂政也不理解严遂的意图。
C.聂政在守孝期满后主动向严遂询问情况。严遂告诉他仇人的身份地位,并表示曾派人行刺,未能成功。聂政辞别严遂,前往韩国替严遂报仇。
D.聂政只身来到韩国,正赶上刺杀韩傀的好时机:韩国有东孟之会,韩哀侯和韩傀都在现场。聂政勇猛地冲上台阶刺杀韩傀,同时刺中韩哀侯。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
(2)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
13.聂政为严遂报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15.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当地官员频发政令,聚集百姓的句子是“ , ”。
(2)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 ”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3)“酒”能浇灌胸中块垒,使人获得短暂的快慰。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面对世路艰难,选择“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感慨知音难觅,在“ ”后才露喜色。
六、选择 简答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的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宋朝,是古代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度,夜间交易便①______地发展起来。在当时的夜市上,人员往来,叫卖声②______。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九陌游人起暗尘,一天灯雾锁彤云”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从绘画中,我们能领略到那时富足充实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胭脂水粉、西域货……③______。虽然此画没有直接描摹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而且夜市的“节目”只会比画中多。关键是,这些“节目”在延续至下半夜之后,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
不论哪个时代,美食定是市集的抢手货。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④_____。夏季人流最旺盛,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 )。美食是宋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17.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从“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B.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C.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D.人们认为这些令人垂涎的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都能做到表里如一
俗话说:“多运动,少生病。”还有人说:“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 如今,① ,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日前,一条“女生每天跳操2小时致肌肉溶解”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过度运动真的会让人体肌肉“溶解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溶解”②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分布于人体四肢、颈、肩、胸、腰、背、喉咽部、眼球外及面部等处。“横纹肌溶解”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坏死后,肌红蛋白等内容物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同时引起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运动后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是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前者③ ,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如未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很高。
所以,运动也不能一味“蛮干”,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身体实际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突然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成功摘金并打破世界纪录。在领奖台上,看到亚军和季军坐着轮椅,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卢冬的举动赢得大家的一致赞扬,有网友说:“这一蹲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生活里的卢冬虽然没有双臂,但化妆、弹琴、书法、做饭……都不在话下,而游泳让她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卢冬说:“我也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请大家把我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孩。”卢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蹲得下去”和“站得起来”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想成为一个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4.材料一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 5.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陆游本诗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快乐。但结合首联,诗人先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以推断,颈联隐藏的信息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首联抒情议论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原文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C.“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误。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错误。材料二提到的“美诺悖论”是从两个皆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两个看似一个东西的前提说的不是一个概念。“自相矛盾”是指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能一真一假。可见“美诺悖论”和“自相矛盾”不是一个推理过程。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C.“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这是程颢对“博闻强识”的一种看法。这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点明观点: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
第二三段通过举《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例子论证“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接着又列举《祝福》的事例论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然后,通过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议论提纲来论证“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
结尾“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阐明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意思是世态人情近年来淡薄如纱,自己为什么还客居在繁华的京城呢?这是诗人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世态人情淡薄的慨叹和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自己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细品清茗,这是陆游的行为动作。根据首联的议论可以推断出,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作草分茶消磨时光。悠闲的生活隐藏着陆游闲极无聊的心绪。
6.B 7.①闲人,漠不关心;②大家习以为常,逆来顺受,麻木,苟安;③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④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 8.①第三人称叙事,使小说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作品以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②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不断推进,人物形象不断丰满。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错误,墨子只是推测而不去求证,是因为他需要尽快赶到楚国阻止战争。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依据“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可见,闲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
依据“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可见,大家对被攻已经习以为常,变得逆来顺受,无动于衷。
依据“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见,鼓吹“民气”的空谈家,光喊口号,故弄玄虚,不做实事。
依据“‘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可见,墨子的学生积极计划与部署。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叙事人称方面分析,考生首先要指出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然后回答出小说使用的第三人称自身的作用是:使小说叙事更具客观性,又不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故事的和真实性。
其次从叙事视角方面分析,“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分析,小说以墨子为视角,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
再从叙事形式看,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可以使叙事更加集中,情节推进自然,而通过对话内容也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不断丰满。
最后从叙事手法上看,小说中的人物皆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墨子止楚攻宋”也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而且墨子“非攻”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新编,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作者借《非攻》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抨击和批评,虚实结合,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了观照。
9.C 10.B 11.B 12.(1)于是严遂就备办了酒席,在聂母面前敬酒,又奉上百镒黄金,上前为聂母祝寿。
(2)严仲子不远千里,屈驾(屈尊自己)前来与我结交,我用来对待他的礼节太微薄(太不周到)了。 13.①严遂礼贤下士,对聂政十分尊重与赏识;聂政认为严遂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②聂政在母亲去世后感到没有后顾之忧。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严遂坚决进献,聂政就推辞说:“我家有老母,生活贫寒,只得离乡背井,做个杀狗的屠夫,现在可以早晚买些甜美香软的食物来奉养母亲。我母亲的供养已经齐备了,道义上就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
“曰”,为“说”,此处引出后面的话,其后要断开,排除B。
“亲供养备”主谓结构,“亲供养”作“备”的主语,前面断开;“义”作“敢当仲子之赐”的状语,应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D。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及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报”为“回复”“回访”。句意: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两个“报”含义不同。
B.“晚辈对长辈”错。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从文本来看,严遂不能说是聂政的晚辈。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聂政最终也不明白严遂的意图”错,从后文“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来看,聂政明白严遂结交自己的意图。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殇”,敬酒;“奉”,奉上;“寿”,祝寿。
(2)“枉”,屈驾,屈尊;“所以”,用来; “浅鲜”,微薄。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可概括出,严遂礼贤下士,对聂政十分尊重与赏识;聂政认为严遂是知己,士当为知己者死。
结合“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可概括出,聂政在母亲去世后感到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译文:
韩傀作韩国的国相,严遂也受到韩哀侯的器重,两人相互忌恨。严遂公正地发表议论,直言不讳地指责韩傀的过失。韩傀因此在韩廷上怒斥他,严遂气得拔剑直奔韩傀,因为有人救助才解围。从那以后,严遂担心被韩傀杀害,就逃出韩国,游历诸侯国,寻找可以向韩傀报仇的人。严遂来到齐国,有人对他说:“轵地深井里的聂政,是个勇敢的侠士,因为躲避仇人隐藏在屠户中间。”严遂就和聂政暗中交往,以私交情义厚待他。聂政问严遂:“您想让我干什么呢?”严遂说:“我为您效劳的时间还不长,我们的交情还这样薄,怎么敢对您有所求呢?”于是严遂就备办了酒席,在聂母面前敬酒,又奉上百镒黄金,上前为聂母祝寿。聂政大为震惊,更加奇怪他何以厚礼相待,就坚决辞谢严遂的赠金。严遂坚决进献,聂政就推辞说:“我家有老母,生活贫寒,只得离乡背井,做个杀狗的屠夫,现在可以早晚买些甜美香软的食物来奉养母亲。我母亲的供养已经齐备了,道义上就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严遂避开周围的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要报,曾游访过很多诸侯国。我来到齐国,听说您义薄云天,所以径直送上百金,只是想作为老夫人粗茶淡饭的费用,并希望能与您交往,哪里敢有什么请求呢?”聂政说:“我降低志向,辱没身份隐居于市井之中的原因,只是希望奉养老母。只要老母还活着,我的生命就不敢轻易托付给别人。”聂政最终不肯接受。然而严遂最终尽了宾主之礼才离开。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守孝期满,安葬以后,脱去丧服。聂政说:“唉!我不过是市井平民,动刀杀狗的屠夫,而严遂却是诸侯的卿相,严仲子不远千里,屈驾(屈尊自己)前来与我结交,我用来对待他的礼节太微薄(太不周到)了。我没有可以被世人称道的大功劳,而他却拿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这表明他深深了解我聂政的人啊。贤德的人因为心中的激愤来亲近信任穷乡僻壤的人,我怎么能够默然不动呢?母亲如今已享尽天年,我将为赏设我的人效力(报仇)了。”于是聂政向西到濮阳,见到严遂时说:“以前没有答应您的原的。只是因为母亲还在。如今老母不幸谢世。请问您想报仇的人是谁?”严遂把情况全都告诉聂政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国相韩傀,他又是韩君的叔父。家族很大,守卫设置严密,我曾派人刺杀他,始终没能成功。”聂政辞别,只身一人持剑到了韩国。正好韩国在东盂举行盛会,韩王和相国都在那里,手持兵器守卫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子进去,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国君身边的人大乱。聂政大吼,被他杀死的人有几十个。
14.A 15.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
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错误。上片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冷清。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上阕写杭州元宵景致,下阕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的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出了词人对杭州元宵节繁华景象的怀念之情。
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结合注释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可知,词人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关键是密州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一心期盼能被朝廷再次重用的词人却被调到此地为官,失意落寞之感无以言表。“寂寞山城人老也”写出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流露出人生衰老失意、仕途不顺的感慨。
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根据词的下阕“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知词人在密州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密州上元冷清异常,词人好不容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这箫鼓却走近了农桑社,原来是农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再结合注释①“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可知,词人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所以此处的“寂寞”是因为词人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
16.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重湖叠?清嘉 尽荠麦青青 酌酒以自宽 青眼聊因美酒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嘉”“荠”“酌”“聊”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①顺理成章 ②绵延不绝 ③数不胜数 ④变换花样 18.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取消了夜禁制度,夜间交易便合乎情理地发展起来,所以应该用成语“顺理成章”。意思是:原指写文章顺着条理就能自成章法。后比喻写文章、说话、办事顺着条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顺利地做好。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叫卖声延续不断,所以应该用成语“绵延不绝”。意思是:延续不断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清明上河图》中的内容多得难以计算,所以应该用成语“数不胜数”。意思是: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第四空,此处语境是指夜市的美味种类很多,一直变换不重复,所以应该用词语“变换花样”。意思是:种类很多,一直变换不重复。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句子前半部分主语是“节目”,后半部分主语又换成了“城市”,在“城市”前加“令”;
二是结构混乱,“城市成为不夜城很壮观”杂糅,“壮观”修饰“不夜城”,放在“不夜城”前,在“壮观”后加“的”,去掉“很”,改为“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
三是不合逻辑,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的是“这些‘节目’”,而不是“在……后”,去掉“在……后”,在“节目”后加上“还会”。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这比单纯地叙述更有力度,据此排除A,且A项先说“内容”,后说“名号”,不符合选项中词语“表里如一”对应的先“名号”后“内容”的表述顺序。
“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这些美食应是先“表里如一”,后“令人垂涎”,根据逻辑顺序可排除选项B。
括号前列举了美食,括号中应继续以之为主语,而以“人们”为主语与前文衔接不够紧密,据此排除选项D。
故选C。
20.①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
②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
③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1.A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下文写后来“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表明大家认可运动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加,然后就有运动的损伤风险,因此应该补写表示大家参与健身的句子“人们(为了健康)开始重视运动”。
②处根据下文出现冒号以及“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填写的句子应表示肌肉的分类,据此可填充“人体肌肉分为三大类”。
③处根据上文“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度不同”下文“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临床经典三联征”,能够看出前种状态可通过休整调节,应该填写“通过休息就能恢复正常”。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比喻,把“运动”“健身”比作“滋润剂”和“美容师”。
A.比喻,“白银盘”比喻洞庭湖。“青螺”比喻洞庭山。句意: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B.借代,“丝竹”是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此处借代奏乐的声音,“案牍”是公文,文书,借代繁忙的公务。句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C.对偶,句式结构词性相同。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D. 拟人,“殷勤”把鸟人格化。句意:蓬莱仙山离这儿大概路途不远,但愿青鸟能为我殷勤探望我的恋人。
故选A。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
首先要在材料的限定中理解“蹲下去”“站起来”两个概念,“蹲下去”对应的内容是“卢冬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中国人骨子里的温儒良善”,可以引申为放低身段、体贴他人、谦卑低调、平等待人等品格;而“站起来”对应的内容是“虽然没有双臂”却生活自立、“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开玩笑”,可以引申为自立自强、战胜软弱、阳光开朗、乐观自信等品格。准确理解概念,既要有内涵的把握,即“蹲”与“站”两个不同的姿态所代表的谦卑与自立(自强);又要有外延的界定,即谦卑与自立(自强)具体表现。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建立可靠而清晰的相似关系,是审题的关键。
其次,要注意题目的写作提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双概念的写作,不但要分别阐释概念,还要把两个概念的关系说清楚,因此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材料进行细化分析。身为世界冠军(站),卢冬却能单腿下蹲与人合影(蹲);明明身残志坚,自立自强,十分了不起(站),卢冬却表示自己只是“爱吃、爱玩、爱闹”的普通女孩(蹲)。由此可以归纳:“站”是“蹲”的重要基础,自立自强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更有底气、更有胸怀去放低姿态,谦卑待人;反过来,“蹲”也能为“站”提供助力,卢冬的谦卑、低调, 当然能让她更有人缘、更受欢迎,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也更能避免自高自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2.“想成为一个既能‘蹲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并不容易”。
在认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 生要思考如何付诸行动,特别是解决两者无法统一的难题。
3.“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青年既‘蹲不下去’,又‘站不起来’”。
考生在正面立论的同时, 可以从反面批驳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群体存在的一些不良之风。这些写作提示,要求考生结合现实来思考、分析问题,并在写作的深度、广度上有所优化。 总之,“读题如读文”,要把作文材料及要求当作一篇小短文一样进行文本细读,梳理文脉、提取要点,认清要求,才能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行文时要紧扣材料和提示语,可以论述“蹲下去”和“站起来”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到“蹲下去”和“站起来”。写作时还要注意联系现实,对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的做法进行批判,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
立意:
1.“蹲”是“站”的重要基础,自立自强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更应有胸怀去放低姿态,谦卑待人。
2.“蹲”也能为“站”提供助力,从而使事业更上一层楼。
3.既要能“蹲得下去”,又要能“站得起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