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高三下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 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 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 “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 “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 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 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 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 辛弃疾《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4. 《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
    5. 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5. ①诗人笔下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内容的能力。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
    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
    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
    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根据原文“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
    根据原文“‘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等可知,实用态度或科学态度存在过于功利或抽象的问题,而“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因此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在王维的作品里,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明月”和“山鸟”,都不仅仅是诗人的客观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思想意志,能与“我”产生互动(如“明月来相照”)的生命主体。再结合原文“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因此,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王维诗中的竹林中的“明月”,春涧中的“山鸟”都不仅仅是“我”眼中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的情感活动,具备生命本然意义。而整个月下竹林、月下春涧即使没有“我”的存在,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而结合原文“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在王维的诗里,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
    在王维的这两首诗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明月照“我”、山鸟鸣叫的客观现实,而没有明确表现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因此,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时迁居长沙。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是苦苦等待时的一艘船。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抑或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进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终于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柳树乃是一种精神标志。
    B. 会试屡屡下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 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澍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收复广袤土地。
    D. 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的时节,生动地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 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 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 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8. 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 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或许,还会有某种精神寄托。”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6. C 7. D
    8. ①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9. ①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②均泽被后人。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说法错误,林则徐的临终推荐和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原文“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说是“巧合”,所以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在“详细”,文章写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详细。“介绍他博览群书……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说法错误,“博览群书”不能突出英雄形象,原文为“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可见是表明他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结合“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均泽被后人。“‘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余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
    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选自《资治通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B.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C.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解耳
    D.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11. 下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黥”的意思是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作刑罚,后来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B. “辎车”古代有帷盖的车子。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
    C. “折”即“折节”,意思是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折”意思相同。
    D. “步军”即步兵,指徒步行军作战的士兵。在冷兵器时代区别于车兵、骑兵等。
    12. 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回齐国,为齐国大将田忌所赏识。
    B.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 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 全文围绕孙膑的经历,精选几个典型事件充分展示其受辱不馁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叙议结合,有叙有议,结构自然,顺势顺理。作者鲜明的爱憎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深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
    (2)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14.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孙膑认为不宜过早出兵援救韩国的原因。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齐国使者偷偷地把孙膑装在车上带到了齐国。齐国的大臣田忌友好地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又把他引荐给齐威王。
    (2)于是下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一万名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约天黑后看见火把举起就一起发射。
    14. ①当韩魏士气正旺的时候出兵,等于是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②当韩国感觉将要亡国时出兵援助,会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③可以趁魏国的军队疲敝给以痛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排解双方的争斗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出手帮着一方打,只能因势利导,出其不意,紧张的形势受到禁锢,就自然会解除。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与“救斗者不搏撠”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排除BD;
    “势禁”与“形格”结构一致,故“势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C.屈服;折节。两句中的“折”意思不同。句意:如果不救,那么韩国将屈服并入魏国。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去侍奉权贵!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错误,由原文“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可知,只是孙膑设计让庞涓上当的假象,并不是事实。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窃”,偷偷地;“客”,像对待客人那样;“善”,友好地;“进”,引荐。
    (2)“夹道”,沿路;“期”,约定;“举”,举起;“发”,发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可知,当韩魏士气正旺的时候出兵,等于是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
    由原文“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可知,当韩国感觉将要亡国时出兵援助,会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并且可以趁魏国的军队疲敝给以痛击。
    参考译文:
    当初,孙膑和庞涓一起研习兵法。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自己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便召孙膑前来魏国。孙膑刚到魏国,庞涓便设计以法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他相见,说服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偷偷地把孙膑装在车上带到了齐国。齐国的大臣田忌友好地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又把他引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讨教兵法,于是请他当老师。这时齐威王打算出兵援救赵国,便任命孙膑担任大将。孙膑以自己是个残疾人坚决推辞不担任。齐威王便任命田忌担任大将,孙膑担任军师,让他坐在帘车里,为大战出谋划策。
    田忌将要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双方的争斗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出手帮着一方打,只能因势利导,出其不意,紧张的形势受到禁锢,就自然会解除。如今梁赵两国互相攻战,精锐部队一定倾巢而出,国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兵突袭魏国都城,占据有利地势,冲击魏国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援救。这样我们就能一举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以痛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谋划。
    同年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魏国。魏军回师援救都城,在桂陵和齐国军队激战,结果魏军大败。魏国的庞涓领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道:“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那么韩国将屈服并入魏国。不如早点救援。”
    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士气正旺,我们前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显得我们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攻破韩国的野心,韩国看到要灭亡了,必定会向东恳求齐国,( 那时我们再出兵),我们趁机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疲敝给以痛击,那么可以得到双重好处得到好名声。”齐威王说:“好! ”于是就暗中答应韩国使臣让他回去。韩国自恃有齐国援救,经过五次大战不胜利,只好向东把国家全部希望寄托在齐国身上。
    齐国于是发兵,派田忌、田婴、田盼率领军队,孙膑担任军师,前去救援韩国,直捣魏国的都城。庞涓听说后,离开韩国回兵援救国都。魏国大量出兵,任命太子申担任将军,来抵抗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一带的士兵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国士兵,不过齐国士兵的口碑确实胆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则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让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地界后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修造五万个灶,第三天修造两万个灶。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到如此情形,大喜,说:“我本来知道齐兵胆怯,进入我国境内三天时间,逃散的士兵超过了一半。”于是舍弃步兵,和精锐轻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魏军行程,晚上应当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 而旁边多险关隘口,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并在白白的树干上写“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下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一万名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约天黑后看见火把举起就一齐发射。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了那棵树下,看见白树干上的字,用火把照看,还未读完,万箭齐发,魏军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便拔剑自刎,说:“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齐军趁机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①这两首诗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画菊》为蘅芜君即薛宝钗所作,《菊梦》为潇湘妃子即林黛玉所作;②“东篱”,化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粘屏”,把画贴在屏风上;④“依依”,留恋不舍;⑤“故故”,常常,时时。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菊》首联一个“戏”字表明诗人作画是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表现了诗人的自得之意。
    B. 《画菊》颔联用国画中泼墨、晕染方法,借浓墨以烘托花姿,用宣纸化水的特点染出物象,更显生动逼真。
    C. 《菊梦》一诗颔联借庄周梦蝶和陶潜爱菊的典故,正面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D. 《菊梦》一诗以景结情,尾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秋景,表现了诗人梦醒之后悲凉失落的秋情。
    16. 《红楼梦》中人物的诗作往往暗含其性情与命运。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画菊》和《菊梦》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情和命运?
    【答案】15. C 16. 《画菊》表现薛宝钗豁达灵活的性情和寂寞的命运。“戏笔”“泼成”“染出”“跳脱”等潇洒的状态或动作,表现其豁达而灵活的性情;“粘屏聊以慰重阳”,以画菊为真菊安慰自己,暗示她与宝玉有婚姻之名而无爱情之实的寂寞命运。
    《菊梦》表现林黛玉多愁幽怨的性情和悲剧的命运。“恼”“幽怨”等词透露出哀怨忧伤的性情;“醒时幽怨同谁诉”暗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是一场空的悲剧命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正面表达”错误,颔联运用典故,从侧面、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追寻。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画菊》是小说人物薛宝钗创作的一首菊花诗。此诗不仅具体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表现薛宝钗豁达灵活的性情和寂寞的命运。首联点题。画菊并不难,只不过是依真菊而作罢了,而且是又“诗余”的“戏笔”而已。颔联写如何画菊:团团的菊叶是用墨水泼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而泼墨、染出是中国画的画技,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画菊之枝叶用墨泼出,借浓黑之色以衬托菊叶的多姿;画菊之花瓣不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萱纸化水的特点,染出要画的物象。如此画来,黑白分明互相映衬。颈联写画菊的结果:菊花与菊叶浓淡相宜,远近有别,显出了菊花。随风摇曳生动活泼的姿态,以及它散发出的芳香。这就是说,画的菊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装句。跳脱与腕连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菊花为女子所画,一指菊花画得很生动。“戏笔”“泼成”“染出”“跳脱”等潇洒的状态或动作,表现其豁达而灵活的性情。诗的末句“粘屏聊以慰重阳”中的“聊以慰”,却透露出她那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她与宝玉有婚姻之名而无爱情之实的寂寞命运。
    《菊梦》是小说人物林黛玉创作的一首菊花诗。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情。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迫寻的梦,又是如此的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到。她在“亿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以此表现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幽怨伤感。诗的后半首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醒之后,梦中追寻的美好均不复存在,只剩下衰草寒烟,让人感到无限凄冷。与梦中寻找到的希望、美好相较,现实实在太过孤独凄凉,黛玉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中描摹了洞庭月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怀抱,他“____________”的胸怀,与洞庭月下“____________”的气象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体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
    (2)姚鼐《登泰山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光辉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丰富错杂的特点,更赋予山峰以人的动态,形象生动。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肝肺皆冰雪 ②. 表里俱澄澈 ③. 绛皓驳色 ④. 而皆若偻 ⑤. 日月忽其不淹兮 ⑥. 春与秋其代序(荏苒冬春谢 寒暑忽流易/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送了春归又送秋 人间随处寄悠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肝、肺、俱、澄澈、绛、皓、驳、偻、荏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烟是雾,让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被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长的门洞,眼前便 ① 了,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 ② ,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没有停留, ③ ,直走壶天阁,登上了黄岘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示例:①豁然开朗;②隐隐约约;③一鼓作气
    19. 示例: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形容眼前变得宽阔明亮,可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第二空,语境形容在底下望见南天门时模糊不清的样子,可用“隐隐约约”。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第三空,语境强调“没有停留”,振作精神,一直前行,可用“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
    “是烟是雾”是我们辨识的对象,应删掉“让”;
    “被老大一座高山……”不合逻辑,应改为主动句,“把老大一座高山……”。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 ①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 ② ,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 ③ 。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0.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妈妈一边拍着孩子,一边唱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B. 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
    C. “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D. “可恶!然而……”四叔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答案】20. B 21. 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22. 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
    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不尽。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未尽。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说话中断。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物体并没有颜色,故此处可填“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第二空,后文“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的疑问,应是针对前面同一种颜色阳光为何能反射产生不同颜色的物体而产生的,故可填“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第三空,结合前文“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的关联词可知,此处应是引出另一种情况,再结合后文“对于辐射热来说”,可得出后一种情况应当是太阳产生辐射热,故可填“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原句与改句,可以发现原句中“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一一列举各种物体所拥有的不同色彩,使得读者更能形象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环境的五光十色、美丽动人。
    从句式上来看,改句仅有两个长句,而原句“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都是短句。因此原句长短句结合的表达,也使得语句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中有三句话。第一句提出问题,引出三个关键词“立身”“行道”“扬名”,强调这是古代读书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第二句分析问题,诠释立身、行道的含意。立身的含义有两层:先是自己的安身立命,然后才能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就算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能退而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此处的“安身”既有外在物质上的安定,也有内在精神上的安宁,既是一种“动”的进取,也是一种“静”的自守。行道的含义也有两层:一是在道德层面坚守道义,二是在行为层面正道直行。行事不仅要不负自己的良心,而且也要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第三句强调“扬名”应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即扬名不应是主动追求的,说明了扬名与立身行道的关系。强调扬名于后世,突出了立身行道的价值、作用,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立身行道,不应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与名利,而应是为了立身行道本身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得以扬名后世。
    第二段将古今进行对比。先是揭示无数历史名人被世代所铭记的原因,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且践行一生。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这就指出当今社会中的一种不良风气。其中隐含着做法:应该把立身行道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
    作文引导语中的“联想”指由某人某事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思考”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先联想后思考,先形象后抽象,先事例后说理。写作任务中规定了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即要写出三元思辨,关键在阐述关系。主题不是文章中心论点,而是文章主要内容。“结合现实”是主要结合材料说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写作时,可以“立身行道,传扬美名”为作文标题。先提出问题,写“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不但是古代历史名人的普遍恪守的价值观,也应该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接着分析问题。先诠释立身、行道、扬名三个概念内涵。然后提出观点,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回答三个做法的意义,阐述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接着解决问题,提出要深刻把握立身行道扬名的关系,并一生践行,进而批判当今有人把名利当作目的的现象。最后总结观点——扬名不是目的,立身行道才是目的。
    立意:
    1.安身立命,修心崇德。正道直行,立功为民。
    2.扬名不可耻,取之要有道。
    3.扬名后世,功成有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相关试卷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