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3人口容量-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03人口容量-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丁城市是,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特点是,青藏高原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人口
考点03 人口容量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随着大型城市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力供应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图为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长预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丁城市是( )
A.深圳 B.广州 C.上海 D.北京
4.图示四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B.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C.人口迁入政策收紧 D.受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
5.四城市缓解用电紧张的共同有效途径有( )
①淘汰所有高能耗企业 ②加快发展新能源 ③实施北煤南运工程 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A 4.D 5.D
【解析】3.在图中可以看到丁城2018年人口规模较小。2020年到2024年间增长速度较快,说明丁城是一个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当中,只有深圳城市满足此条件,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A正确。
4.图示四个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的原因是由于受当地生态环境的限制,导致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口,其根本原因是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D正确。无法判断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A错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完善,B错误。人口迁入政策收紧不是规模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C错误。故D正确。
5.城市缓解用电紧张的共同有效途径是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②④正确。而淘汰所有高能耗企业不可行,①错误。实施北煤南运工程不属于四个城市缓解用电紧张的共同的有效途径,③错误。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D正确。
21世纪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青藏高原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下图是青藏高原逐日人口流动数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青藏高原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国庆流动人口少 B.流入量小于流出量
C.元旦流动人口多 D.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青藏高原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 )
A.经商活动 B.旅游观光 C.务工务农 D.科学考察
8.青藏高原人口流动日总量很少突破200万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缓慢 B.交通通达度低 C.全球气候异常 D.环境承载力小
【答案】6.D 7.B 8.D
【解析】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人口流动在每年的7、8、9月流动量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D正确;国庆流动人口较多,A错误;流入量与流出量大致相同,B错误;元旦流动人口少,C错误,所以选D。
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人口流动在每年的7、8、9月流动量大,受高寒气候影响,主要在每年夏季进出青藏高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说明青藏高原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旅游观光,B正确;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经商活动的人口也较少,AC错误;科学考察的流动人口规模小,D错误,所以选B。
8.根据上题分析,青藏高原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旅游观光,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所以人口流动规模较小,D正确;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通达度有所提高,不是影响人口流动规模的主要原因,B错误;全球气候异常对青藏高原人口流动日总量影响小,C错误;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经济发展较快,A错误,所以选D。
各地高考人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我国人口的变动。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和第七全国人口普查。下图示意与2011年相比2021年各省份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增减变化和各省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比重增减变化。(注:港澳台数据暂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2011年相比,2021年高考报考人数占比增减幅度最大的是( )
A.黔 B.粤 C.苏 D.豫
10.与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相关性最强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2003年前后人口迁移数
C.2020年人口总数 D.2003年前后出生人口数
【答案】9.C 10.D
【解析】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2011年相比2021年,贵州高考报考人数占比增长1.5%,广东的高考报考人数占比增长0.3%,江苏高考报考人数占比减少2.5%,河南高考报考人数占比增长2%,所以增减幅度最大的是江苏,简称苏,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0.高考报名人数一般为应届高三毕业人数以及复读考生人数,2021年时,2003年前后出生的人口正好应届高三毕业,所以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受2003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影响较大,D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总人口数、人口迁移数对于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较小,ABC错误。所以选D。
下表为2020年天津市部分区人口统计数据,读表回答下题。
2020年末
常住人口(万人)
2020年末
常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20年初
户籍人口(万人)
和平区
35.5
35000
44.31
南开区
89.04
22821
88.83
河北区
64.77
23704
63.75
西青区
119.51
2183
44.73
11. 表中四区( )
A.和平区商业、服务业发达,导致常住人口密度最大
B.南开区户籍人口数最多,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河北区和南开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差不大,恰好达到人口合理容量
D.西青区外来人口数量多,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异大
12.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A.气候、地形 B.经济、历史 C.水资源、宗教 D.政策、交通
【答案】11.D 12.B
【解析】11.根据表格,和平区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表明该区经济落后,人口迁出为主,商业、服务业欠发达,A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人口的多少无关,不是说人口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就大,B错误。材料中没有给出河北区和南开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数值,无法判断是否达到人口合理容量,C错误。西青区户籍人口远远少于常住人口,表明外来人口数量多,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异大,D正确。故选D。
12.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均平坦开阔,气候差异不大,A错误。四区人口密度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开发的历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等存在差异,人口发生迁移,形成了四区人口密度的差异,B正确。四区均属于天津市,水资源、宗教差别不大,不是影响表中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C错误。城市内部交通状况均较便利,差异不大,不是导致四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图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答案】1.B 2.C
【解析】1.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人口和城镇主要沿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河流下游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石羊河自西南向东北流,故而东北方向为河流下游,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愈发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会有所减少,读图可知Ⅱ图例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2.根据所学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会加大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A选项错误;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B选项错误;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C选项正确;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快流域内资源的消耗速度,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承载力降低,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D选项错误。
秦巴山区是指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区。读“秦巴山区人口密度与地形分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较多,图中关联性最小的是( )
A.海拔高度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4.人口的分布与地形区的土地生产力水平有关,图中①②③④地中土地生产力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 )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海拔高度的变化,纬度位置的差异,人口密度发生明显变化,关联性大,AB错误;地形起伏大的地方,一般人口密度较小,地形起伏小的地方,一般人口密度较大,说明地形起伏与人口空间分布关联性大,D错误;图示都是内陆地区,因此海陆位置对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关联性最小,C正确,所以选C。
4.由图中信息可知,②海拔最低,热量条件最好,人口密度最大,说明当地土地生产力水平最高,可供养的人口最多;④地海拔最高,热量条件最差,人口密度最小,说明当地土地生产力水平最低,可供养的人口最少;①③海拔相差不大,但人口密度③地明显大于①地,说明③地的土地生产力水平更高,可供养更多的人口。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江苏省是全国人ロ大省。下图为“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出生率、死亡率与占全国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江苏省人口增长特点是( )
A.机械增长为主,总人口波动增加 B.死亡率低,总人口先减后增
C.自然增长率低,总人口持续增长 D.出生率高,总人口先增后减
6.导致江苏省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快,吸纳劳力多 B.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
C.生育观念的转变,新增人口少 D.人口政策的调整,二孩出生多
7.本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 )
A.老龄化缓变 B.承载力倍增 C.合理容量恒定 D.抚养比上升
【答案】5.C 6.A 7.D
【解析】5.由题中图可以看出,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出生率在9‰-9.8‰之间,前期有所上升后又下降,人口出生率低,D错误;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死亡率6.5‰-7‰,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基本不变,人口死亡率低,计算得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是2‰-3‰,江苏省2000~2020年占全国人口比重从5.8‰持续上升至6‰,我国人口总数也是持续的缓慢上升,所以江苏省2000~2020年人口总数是持续上升的,C正确,AB错误。故选C。
6.2000~2020年占全国人口比重从5.8‰持续上升至6‰,人口总数是持续上升的,并且有较大的提升,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出生率在9‰-9.8‰之间,人ロ死亡率6.5‰-7‰,计算得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是2‰-3‰,自然增长的速度慢,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江苏省人口总数是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吸纳劳力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江苏省在2000~2020年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年轻的劳动力迁入,A正确;看图可知,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死亡率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基本不变,B错误;江苏省人口总数是持续上升的,生育观念的转变,新增人口少不会导致这一结果,C错误;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出生率在9‰-9.8‰之间,前期有所上升后又下降,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总数是持续上升并不是二孩出生多导致的,D错误。故选A。
7.看图可知,江苏省出生率、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A错误;江苏省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人口承载力并不能成倍增长,B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是是会受到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会恒定不变,C错误;由于江苏省2000~2020年人ロ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所以抚养比上升,D正确。故选D。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人口净流出省(区)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河南省
安徽省
四川省
江西省
陕西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2020年常住人口(人)
99365519
61027171
83674866
45188635
39528999
47209277
24049155
净流出人口(万人)
1549
1017
733
520
99
71
37
8. 表中人口净流出的省(区)( )
A.以西部省(区)为主 B.交通通达度较低
C.人口的密度较大 D.就业岗位相对少
9.表中人口大省(区)人口流出后( )
A.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提高了本地的环境容量
C.增加了本地的就业岗位 D.增加了本地老年人口数量
【答案】8.D 9.A
【分析】8.由表中数据可知,人口净流出的省(区)中,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属于中部地区,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地区,中西部省(区)数量相差不大,A错误;而中部省(区)流出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出的省(区)中,河南省、陕西省的交通通达度均较高,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较小,C错误;由于这些省(区)就业岗位少,促进了人口大量流出,D正确,故选D。
9.人口流出省(区)多为人地矛盾突出地区,人口流出后有利于缓解本地人地矛盾,促进本地协调发展,A正确;人口净流出后,可以减缓本地的就业压力,但没有增加本地的就业岗位,C错误;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由资源、科技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在一定时段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因为人口流出而提高,B错误;流出人口以年轻人为主,会增加人口流出地老年人口的比重,但不会增加流出地老年人口的数量,D错误,故选A。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一2020年)里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这“1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0.天津提出的“1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350万”是指( )
A.环境承载力 B.土地承载力 C.环境人口容量 D.人口合理容量
11.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C.鼓励无限制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答案】10.D 11.B
【分析】10.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由材料可知,1350万人口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这表明是指当地的合理人口容量,故D正确;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都是最大的人口数量,不是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排除ABC。故选D。
11.天津经济发达,面临产业升级改造,不应该积极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故A错,天津应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鼓励生二孩,来缓解老龄化问题,故C错,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是保证人们活得舒服的前提,故B正确,天津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较多,劳动力不缺,鼓励移民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故D错。故选B。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下图为1990~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表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根据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答案】1.B 2.C
【分析】1.据图可知,生态超载日逐年提前,原因主要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的速度加快,B项正确;资源更新周期变短,会使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提高,该日期应推迟,排除A项;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也会使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提高,该日期应推迟,排除C项;经济下滑,使资源的需求减少,地球承载的压力减小,该日期应推迟,排除D项。故选B。
2.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使生态超载日更加提前,A项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主要由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决定,不能主观调整,B项错误;为遏制生态超载日提前,人类应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项正确;地球能产出的资源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增加,D项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市各区县2000和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 B.房价大幅上涨 C.严格落户政策 D.市中心空洞化
4.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环境人口容量 B.加速城市规模扩大 C.加剧市区交通拥堵 D.增加社会养老负担
【答案】3.A 4.B
【分析】3.读图可知,中心城区的外来常住人口减小増长幅度为负值,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迁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而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无法满足中心城区的需求,所以A正确。房价大幅上涨并不是中心外来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因为外来人口多来此地工作,而不是购房,B错误。严格的落户政策并不能使得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多,区域内落户政策差异不大,C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如上海,市中心经济发达,并不会出现市中心空洞化的现象,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知,外来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可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加快城市化进程,B正确。外来人口增加,对于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当地经济、资源等因素的影响,A 错误。郊区外来人口增加,对市区交通影响较小,C 错误。郊区外来人口增加属于人口的机械增加,会减轻人口老龄化,不会加重养老负担,D错误。故选B。
某媒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新生儿人数约84.8万人,降至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日本少子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导致经济陷入困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日本近年来新生儿人数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承载力低 B.人口政策调整
C.育儿成本增加 D.老年人口增加
6.少子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①自动化水平提高②研发投入降低③对外投资减少④国内市场缩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5.C 6.B
【解析】5.儿童抚养费用和教育成本増加导致人们不愿意生育,这是日本近年来新生儿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环境承载力主要受资源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承载力较高,且环境承载力高低不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A错误。日本出生人口减少已持续多年,生育政策是鼓励生育的,B错误。老年人口数量与新生儿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C。
6.少子老龄化持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企业必然会采取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动化水平等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①正确,②错误,CD错误。人口规模下降,消费需求下降,国内市场缩小,不利于经济发展,故而会增加海外投资,以获取更多利益,③错误,④正确,A错误。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8.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答案】7.C 8.A
【解析】7.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是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图示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很小,但人均粮食消费量大为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略微减少,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误。
8.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正确;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误;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误,故选A。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在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0.影响美国人口潜力指数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状况 B.纬度 C.资源丰富程度 D.距海远近
11.和我国相比,美国的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资源丰富 B.对外开放程度低 C.科技水平高 D.人们的消费水平高
【答案】9.C 10.A 11.C
【解析】9.由图可知,①人口潜力指数大于450,②约为450,③小于150,④在150和200之间,故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①和③。故选C。
10.美国人口潜力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均为其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人口潜力较小,由此可以判断影响其人口潜力指数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故选A。
11.对外开放程度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会导致人口潜力指数低,BD错误;和我国相比,美国的资源优势不明显,A错误。科技水平比我国高,C正确。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3防灾减灾-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此次山体崩塌导致南桠河,对交通安全仍然构成直接威胁的是,根据材料判断,该河段大致流向是,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 2,开垦M地区首先应该,符合图中信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3 河流地貌的发育-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图中悬崖形成的先后次序是,流水侵蚀导致该区域,本次洪水过程中,该河流流向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