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 共60分)
1.人体进食后,小肠微绒毛外侧葡萄糖由于二糖的水解而浓度局部高于细胞内,这部分葡萄糖能通过GLUT2转运;大部分葡萄糖利用Na+顺浓度进入细胞所提供的能量,通过SGLT1转运,过程如图1所示。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肠腔中葡萄糖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的IM代表小肠绒毛细胞膜上的麦芽糖酶
B.葡萄糖通过SGLT1进入小肠细胞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的方式
C.由图2可知,葡萄糖浓度高时主要以协助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D.同一细胞可以不同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结构基础是载体的种类不同
2.科研人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连续测得某植物O2释放速率,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应该是光照和突然黑暗
B.t时刻前,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
C.t时刻前,该植物生成O2的速率为·m-2·s-1
D.该植物呼吸作用释放O2的速率都是·m-2·s-1
3.研究表明线粒体上的PT孔和细胞凋亡直接相关,促凋亡因素能通过诱导线粒体上PT孔的开放,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促使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进入细胞质基质中,诱导凋亡基因的表达,促使细胞凋亡,据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上的PT孔是某些离子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B.癌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凋亡的原因可能是凋亡基因没有表达
C.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凋亡过程和线粒体无关
D.烧伤的皮肤细胞不通过诱导形成PT孔使细胞死亡
4.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化能自养型细菌,前者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后者将亚硝酸氧化为硝酸,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氨和亚硝酸的过程都能释放出化学能,这两种细菌都能利用相应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B.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可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含量,有利于植物渗透吸水
C.亚硝酸细菌化能合成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发生场所均相同
D.由图可知,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属于分解者
5.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内脂肪通常由脂滴膜包裹,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机理如图1所示。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其线粒体内膜含有UCP2蛋白,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a2+进入内质网腔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且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B.Ca2+在线粒体基质中调控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
C.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推测包裹脂肪的应该是双层磷脂分子围成的单层膜结构
D.抑制H+通过F0F1ATP合成酶的运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
6.如图表示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植物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图示中,CE段是增大了光照强度后测得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体鲜重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指标
B.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曲线有可能为EG段
C.叶绿体内A点时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大于B点
D.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温度
7.如图表示人体红细胞成熟经历的几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细胞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均具有细胞周期
B.网织红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白血病
C.过程③在脱去细胞核的同时还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
D.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其凋亡基因在④之前已表达
8.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研究发现,皮肤破损后,抑素释放量减少,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时,抑素释放量增加,细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推断
A.伤口处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但G2期长短不同
B.伤口愈合过程中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逐渐减少
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其细胞周期缩短
D.抑素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
9.研究发现一类称做“分子伴侣”的蛋白质可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内“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
B.“分子伴侣”介导加工的环状八肽化合物中至少含有8个氧原子和8个氮原子
C.蛋白质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则一定不可逆转
D.“分子伴侣”折叠蛋白质的过程中可能涉及氢键的形成
10.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速率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1.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1个精原细胞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①~⑥代表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为含4套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
B.细胞②中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或1:1
C.细胞③中最多有2条染色体含有32P
D.细胞④与⑥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等
12.下列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则细胞中不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数加倍的同时可发生着丝点分裂或同源染色体分离
C.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均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D.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3.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 的色盲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表现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中?
A.精子、卵细胞 B.精子、不确定
C.卵细胞、精子 D.卵细胞、不确定
14.下图为二倍体雄性田鼠(2n=54)体内某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该图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a=2
时,Ⅱ中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
a=54时,Ⅰ时期着丝粒数目是54
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分子数目,a=1时,Ⅱ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则Ⅱ时期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15.下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第一阶段 D.丁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16.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和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乙曲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CD和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
的分离
D.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
的基因变化
17.某昆虫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雄性有灰身和黑身,而雌性均为黑身(与基因型无关)。现有一对亲本杂交:灰身♂×黑身♀→F1中灰身♂:黑身♂:黑身♀=3:1: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亲本均为杂合子 B.该昆虫体色的表现受体内环境影响
C.F1中黑身雌性昆虫的基因型有3种
D.F1中黑身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全为黑身
18.某植物可自交或自由交配,在不考虑生物变异和致死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交配3次后所得子三代中Aa所占比例为2/9
A.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交3次,且每代子代中不去除aa个体
B.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交3次,且每代子代中均去除aa个体
C.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由交配3次,且每代子代中不去除aa个体
D.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由交配3次,且每代子代中均去除aa个体
19.果蝇的X、Y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1
P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
杂交组合2
P截毛(♀)×刚毛(♂)→F1刚毛(♀)∶截毛(♂)=1∶1
杂交组合3
P截毛(♀)×刚毛(♂)→F1截毛(♀)∶刚毛(♂)=1∶1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
B.通过杂交组合1可判断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C.通过杂交组合3,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D.通过杂交组合2,无法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20.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
C.孟德尔通过演绎推理过程,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
D.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21.从性遗传是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若人类的某遗传病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从性遗传病,且在男性中该病为显性,在女性中该病为隐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原因都是相同基因在雌雄个体内表达水平不同
B.两正常人婚配,后代男孩可能患病,女孩一定正常
C.两患者婚配,后代男孩可能正常,女孩可能忠患病
D.正常男性与患病女性婚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
22.下列关于等位基因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B.伴性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并不是总和性别相关联
C.性反转而来的公鸡与母鸡交配(WW 不可存活),子代中公鸡∶母鸡=1∶2
D.基因分离定律只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3.若某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若某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显∶隐=1∶1,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B.若某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显∶隐=3∶1,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C.若某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雌雄个体中显∶隐均为1∶1,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D.若某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雌雄个体中显∶隐均为3∶1,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24.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初步研究发现,该昆虫的黑色翅和灰色翅由基因A/a控制,让黑组(♀)与灰翅(♂)个体交配,得到子代(黑翅♀:灰翅♀:黑翅♂:灰翅♂=1:1:1:1),再选择子代中灰翅雌雄虫交配得到后代均为灰翅(♀、♂)。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种昆虫的灰翅有深灰色和浅灰色两种,且受基因B/b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两只黑翅雌雄昆虫交配F1如下表所示。(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亲本
F1
黑翅(♀)×黑翅(♂)
雄性中黑翅:深灰翅=3:1
雌性中黑翅:深灰翅:浅灰翅=6:1:1
A.根据杂交实验可知黑翅对灰翅为显性
B.进一步实验中黑翅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W和AaZBZb
C.进一步实验中F1深灰翅与浅灰翅个体杂交的后代中深灰翅占3/4
D.若让表中F1的黑翅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黑色雄性个体占8/9
25.豌豆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的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独立遗传。以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豌豆为亲本,杂交得到F1,其自交得到的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若让F1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绿色皱粒的豌豆所占的比例是
A.1/16 B.9/64 C.3/64 D.25/144
2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质基因与核基因都平均分配
C.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D.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时发生
27.下列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B.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验证其假说是否正确
C.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D.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28.流式细胞仪是一种可以测定细胞中核DNA含量的仪器,用该仪器对体外培养的连续分裂的小鼠细胞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阻断纺锤体的形成可使核DNA含量为2c的细胞
比例增加
B.若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可使核DNA含量为4c的细
胞比例增加
C.核DNA含量为2c—4c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周期的物
质准备阶段
D.核DNA含量为4c的细胞中着丝粒数是2c细胞中的2倍
29.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CD、GH、MN段含有染色单体
B.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在DE、NO段
C.MN段和AB段相比,核DNA含量相等
D.GH段和OP段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后者是前者数量的2倍
30.孟德尔用两对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F2 ,F2性状分离比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有关的是
A.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和比例相等
B.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
C.F1受粉完成后是否有套袋处理
D.黄色对绿色,圆粒对皱粒都为完全显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本题10分)下图1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雌性动物体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体内发生的三个生理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体内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既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核DMA数:染色体数=1:1的细胞图像有___________。
(2)图2中甲、乙、丙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为___________,图1中乙、戊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_阶段(填序号)。
(3)图1中染色体组数与甲相同的有___________。
(4)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主要与图2中时期___________(填序号)所发生的变异有关。
32.(本题10分)某兴趣小组对某家系中两种遗传病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则由B、b基内控制,Ⅱ-6个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及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11含有的乙病基因来自Ⅰ代的___________号个体。Ⅱ-5、Ⅱ-6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率高,如Ⅲ-10与Ⅲ-12婚配,则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本题10分)基因控制豌豆花色形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1)用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 。
(2)上图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某科研小组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豌豆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
①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若F2中紫花:白花=________,则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F2中紫花:白花=________,则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假设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一株白花植株(甲)与F1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花:白花的分离比为3:5,则植株(甲)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4.(本题10分)某多年生植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XY决定的,现有一对相对性状高茎(A)与矮茎(a)。但不知道其基因在常染色体是还是在性染色体上,于是进行探究实验。可供选择的杂交实验材料有:纯合雌性高茎、雌性矮茎、纯合雄性高茎、雄性矮茎。
(1)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Ⅰ片段上,应选择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
(2)若选择雌性矮茎与纯合雄性高茎杂交,子代雌性、雄性都表现为高茎,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其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是在Ⅱ片段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最简便的办法是选择F1的雄性高茎个体与________(基因型)雌性,再进行杂交。
(3)从题干所给的材料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________(填“会”或“不会”)位于Ⅲ片段上。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0分
1-5
6-10
11-15
BDCAC
BDBCC
DBDDD
16-20
21-25
26-30
CDBCD
CCDDB
DCCDD
1.B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后,大部分葡萄糖利用Na+顺浓度进入细胞所提供的能量,通过SGLT1转运,该运输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由题意可知,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图2中,根据曲线图分析: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图中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GLUT2转运葡萄糖速率迅速提高,此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详解】
A、由图1可知,麦芽糖在IM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故IM代表小肠绒毛细胞膜上的麦芽糖酶,A正确;
B、葡萄糖通过SGLT1,利用Na﹢转运所提供的能量转运,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由图2可知,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GLUT2转运葡萄糖速率迅速提高,此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因此主要以协助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C正确;
D、膜上运输作用的蛋白质有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同一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吸收葡萄糖,其结构基础是载体的种类不同,D正确。
故选B。
2.D
【分析】
分析曲线图,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t时间点之前,曲线中的5μmol•m-2•s-1表示净光合速率,说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而t时刻后植物迅速由释放O2转变为吸收O2的状态,说明转换为黑暗条件,此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
A、根据氧气由释放转变为氧气吸收,可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应该是光照和突然黑暗,A正确;
B、t时刻之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进行,则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B正确;
CD、t时刻后植物迅速由释放氧气转变为吸收氧气的状态,短时间内氧气吸收速率达到7μmol ·m-2·s-1,随后趋于稳定,可以推测该植物可能存在一个与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由图可知,光照下,植物呼吸速率为7μmol ·m-2·s-1,黑暗条件下植物呼吸速率为3μmol ·m-2·s-1,该植物t时刻前生成氧气的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5+7=12μmol ·m-2·s-1,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3.C
【分析】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的一种死亡过程。
【详解】
A、促凋亡因素能通过诱导线粒体上PT孔的开放,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而膜电位与离子的进出有关,因此线粒体上的PT孔是某些离子进出线粒体的通道,A正确;
B、癌细胞也具有凋亡基因,癌细胞不发生细胞凋亡的原因是凋亡基因没有表达,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才没有线粒体,其凋亡过程和线粒体无关,C错误;
D、PT孔和细胞凋亡直接相关,而烧伤的皮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不通过诱导形成PT孔使细胞死亡,D正确。
故选C。
4.A
【分析】
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气氧化为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
【详解】
A、题述氧化氨和亚硝酸的过程都能释放出化学能,这两种细菌都能利用相应的能量合成有机物,A正确;
B、细菌化能合成作用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对植物吸收氮素营养有重要意义,B错误;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其场所在叶绿体,而亚硝酸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的化能合成作用是利用化学能来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因此亚硝酸细菌化能合成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和场所都不同,C错误;
D、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A。
5.C
【分析】
1、由题图可知,脂肪的合成过程:钙离子进入内质网,由内质网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形成柠檬酸,柠檬酸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在细胞中基质中形成脂肪。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形成丙酮酸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结合生产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
【详解】
A、由图可知,Ca2+进入内质网腔的方式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还需要ATP提供能量,是主动运输方式,A正确;
B、由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因此Ca2+在线粒体基质发挥作用,进而影响脂肪的合成,B正确;
C、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包裹脂肪的应该是尾部朝向内侧的单层磷脂分子围成的膜结构,C错误;
D、抑制H+通过F0F1ATP合成酶的运输,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C。
6.B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AB段随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增加;在C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说明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BC段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不变,C点和B点三碳化合物维持动态平衡。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转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详解】
A、植物鲜重量增加的主要是水分,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指标是植物干重的增加量,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可能会增加,曲线有可能为EG,B正确;
C、从A点开始,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加,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含量不断增加,B点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此时三碳化合物含量大于A点,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B。
【点睛】
7.D
【分析】
图示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的形成过程,过程①②③④均为细胞分化过程,原红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幼红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合成蛋白质最旺盛,说明网织红细胞仍含有核糖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在合成蛋白质。
【详解】
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网织红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白血病,网织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③在脱去细胞核后,形成的网织红细胞,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说明过程③没有排出核糖体等细胞器,C错误;
D、成熟红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其凋亡基因在④之前已表达,D正确。
故选D。
8.B
【分析】
1、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2、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详解】
A、不同种类细胞,一般细胞周期有所不同,G2期时间长短也不同,A错误;
B、伤口愈合时,抑素释放量增加,抑制细胞分裂且作用于G2期,所以分裂前期的细胞数目减少,B正确;
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细胞停滞在分裂间期,不能完成细胞周期,C错误;
D、抑素抑制的是G2期的活动,而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G1期,与抑素作用无关,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
蛋白质变性是指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蛋白质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即由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不发生改变。
【详解】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分子伴侣”发挥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内质网,A正确;
B、每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环状八肽化合物由 8 个氨基酸脱去8个水形成,其中 8 个氨基酸中至少的氧原子数为 8×2=16,至少的氮原子数为 8×1=8,8分子水(H2O)包含的氧原子数 8,氮原子数为 0,则环链八肽化合物至少有氧原子 8×2-8=8,氮原子 8×1=8,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分子伴侣在发挥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空间结构,并可循环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分子伴侣”的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以逆转的,C错误;
D、“分子伴侣”折叠蛋白质的过程中,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形成,其过程中可能涉及二硫键、氢键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点睛】
10.C
【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卵细胞比较大有利于储存营养物质,红细胞的圆饼状有利于红细胞与外界的气体进行交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提供能量,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详解】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是里面贮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卵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比相对较小,不利于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①错误;
②成熟红细胞形状是两面凹陷的圆饼状增大了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但气体交换速率不变,②错误;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及无机盐离子都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多,所以线粒体多,③正确;
④精子头部主要是细胞核,细胞质集中在尾部而且较少,便于精子运动,④正确。
故选C。
【点睛】
生物个体与细胞是极其讲究经济有效的原则,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应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学习,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D
【分析】
图中①是精原细胞复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由于最终形成ABb的精细胞,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B和b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②中只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③中含有ABb的3条染色体,因此④和⑤只含有一条染色,⑥含有3条染色体。
【详解】
A、细胞①是由精原细胞复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开,所以此时仍然只有2套染色体,A错误;
B、细胞②是次级精母细胞,如果是前期和中期,则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如果是后期,则核DNA和染色体数之比为1∶1,但由于细胞还存在细胞质DNA,所以细胞②中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不为2∶1或1∶1,B错误;
C、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全部被32P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形成精原细胞,由于分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所以该精原细胞中最多有4条染色体被32P标记,且每条染色体中都有1条链含32P,1条链是31P,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含有ABb的染色体分到一极,该细胞含有3条染色体,因此最多有3条染色体被32P标记,C错误;
D、由于题干中指出“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如果时间足够长,则形成的这个精原细胞染色体都不含有32P,因此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④与⑥都可能不含32P,D正确。
故选D。
【点睛】
12.B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未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有丝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若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则该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其中初级卵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染色体数加倍的同时可发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两个时期都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均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否则染色体:核DNA=1:2,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相等,D正确。
故选B。
13.D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分析题意可知,若母亲为色盲,其色盲基因型XbXb,父亲正常基因型是XBY;若父亲是色盲,其基因型为XbY,母亲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XBXB,但儿子患色盲,所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孩子患色盲,其基因型为XbXbY。由分析可知,若母亲患色盲,父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卵细胞中,母亲产生了XbXb的卵细胞,父亲产生了Y的精子。若父亲患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可能发生在精子中,父亲产生了XbY的精子,母亲产生了Xb的卵细胞;也可能发生在卵细胞中,母亲产生了XbXb的卵细胞,父亲产生Y的精子。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14.D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由于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经过细胞分裂导致DNA数目减半,最终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经过细胞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最终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由于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导致DNA数目减半,与体细胞中染色体中DNA数目相等;减数第二次分裂导致DNA数目再减半,最终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中DNA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减数第一次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为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此时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导致染色体数目再减半,最终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分析题图可知,二倍体雄性田鼠(2n=54),说明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详解】
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
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54条时,Ⅱ为有丝分裂末期,Ⅰ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与着丝粒数相等为2a=108,B错误;
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因1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复制前)或2个DNA分子(复制后),因此当a=1时,数量为2a时Ⅰ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C错误;
D、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数量为a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
15.D
【分析】
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甲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乙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且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
【详解】
A、甲图已经完成DNA复制,还未发生分裂,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乙图相较甲图,整体数据减半,可表示减数第一分裂已完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正确;
C、丙图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和DNA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NA还未复制时(G1期),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均为体细胞的2倍,而丁图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均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无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分裂完成后的子细胞,D错误。
故选D。
16.C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A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D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
A、CD段染色体数没有减半,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这两个阶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D点染色体数减半,说明由减数第一次分裂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由含有2个DNA分子变为只含1个DNA分子,而不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错误;
D、B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中间期DNA复制时可发生基因突变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均可导致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D正确。
故选C。
【点睛】
17.D
【分析】
分析题干,亲本灰身和黑身杂交后代雄性灰身和黑身比是3:1,雌性全部是黑身,推测亲本基因型是杂合子,灰身是显性。
【详解】
A、由分析知,亲本知杂合子,A正确;
B、由题知,雌性全部是黑身(与基因型无关),该昆虫体色的表现受体内环境影响,B正确;
C、雌性全部是黑身(与基因型无关),亲本基因型是杂合子,如Aa、Aa,则F1中黑身雌性昆虫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AA、Aa和aa),C正确;
D、F1中黑身个体随机交配,父本是aa、母本可能是AA、Aa、aa,后代雄性中存在灰色和黑色,后代雌性全为黑色,D错误。
故选D。
18.B
【分析】
1、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杂合体连续自交时,在无选择因素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杂合体Aa连续自交n代,杂合体的比例为(1/2)n,纯合体的比例是1-(1/2)n。
2、随机交配──指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自由交配,个体之间交配机会均等。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无选择因素时,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逐代保持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详解】
A、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交3次,且每代子代中不去除aa个体,则子三代中Aa所占比例利用公式Aa=(1/2)n=(1/2)3=1/8,A错误;
B、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交3次,且每代子代中均去除aa个体,子一代中AA占1/3,Aa占2/3;子二代中AA占3/5,Aa占2/5,则子三代中Aa所占比例为(2/5×1/2)÷(1-2/5×1/4)=2/9,B正确;
C、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由交配3次,且每代子代中不去除aa个体,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则子三代中Aa所占比例为1/2×1/2×2=1/2,C错误;
D、基因型为Aa的该植物连续自由交配3次,且每代子代中均去除aa个体,子一代中AA占1/3,aa占2/3,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子二代中AA占4/9,Aa占4/9,aa占1/9,去除aa个体后,AA占1/2,Aa占1/2,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则则子三代中Aa所所占比例为:(3/4×1/4×2)÷(1-1/4×1/4)=2/5,D错误。
故选B。
【点睛】
19.C
【分析】
1、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
2、非同源区段中的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3、非同源区段的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
A、X、Y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例如雌性隐性纯合子与雄性显性性状杂合子(显性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的显性性状只有雌性个体,A正确;
B、杂交组合1中,刚毛(♀)×截毛(♂)→F1全部刚毛,这说明刚毛相对于截毛为显性性状,B正确;
C、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故通过杂交组合3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错误;
D、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基因位于非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若基因位于同源区段上,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由此可见,根据杂交组合二不能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D正确。
故选C。
【点睛】
20.D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了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了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A错误;
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提出问题的环节,B错误;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C错误;
D、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正确。
故选D。
21.C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该从性遗传病在男性中为显性,在女性中为隐性,以A、a表示该等位基因,则基因控制该病的情况如下所示:
男:AA患病,Aa患病,aa正常;女:AA正常,Aa正常,aa患病。
【详解】
A、从性遗传的原因是相同基因在雌雄个体内表达水平不同,伴性遗传的原因是雌雄个体中性染色体组成及携带基因不同,A错误;
B、两正常人婚配,若aa(男)×Aa(女)所得的aa(女)则为患病,B错误;
C、两患者婚配,aa(女)×Aa(男)所得的aa(女)患病,aa(男)正常,C正确;
D、aa(男)×aa(女)子代全为aa则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0,D错误。
故选C。
22.C
【分析】
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
A、性染色体能控制性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所以伴性遗传一般都和性别相关联,B错误;
C、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即母鸡的染色体组合是ZW,公鸡的染色体组合是ZZ;母鸡发生性反转后,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由母鸡经性反转形成的公鸡的染色体组合为ZW,与母鸡(ZW)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中染色体组合理论上是ZZ:ZW:WW=1:2:1,但WW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是不能存活的,所以,后代性别比例公鸡:母鸡=1:2,C正确;
D、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23.D
【分析】
一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以下几种:
(1)在一对常染色体上 ;
(2)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3)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4)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详解】
A、若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杂交组合为XAXa×XaY,后代显:隐也可以是1:1,A错误;
B、若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杂交组合为XAXa×XAY,后代中显∶隐也可以是3∶1,B错误;
C、若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杂交组合为XAXa×XaY,后代雌雄个体中显:隐也是1:1,C错误;
D、若某杂交组合的后代中,雌雄个体中显∶隐均为3∶1,性状与性别无关,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D正确。
故选D。
【点睛】
24.D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由亲本黑翅(♀)与灰翅(♂)杂交得的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1:1:1,而且与性别无关,故A/a基因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黑翅(♀)与灰翅(♂)杂交相当于测交,子代中灰翅(♀)与灰翅(♂)杂交,后代为灰翅,说明黑翅为显性性状,灰翅为隐性性状。
【详解】
A、由亲本黑翅(♀)与灰翅(♂)杂交得的子代的表型比例为1:1:1:1,相当于测交,子代中灰翅(♀)与灰翅(♂)杂交,后代为灰翅,说明黑翅为显性性状,灰翅为隐性性状。由子代表现型可知A/a基因遗传与性别无关,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
B、进一步实验中灰翅有深灰色和浅灰色两种,且受基因B/b影响。两只黑翅雌雄昆虫交配,雄性中黑翅:深灰翅=3:1,雌性中黑翅:深灰翅:浅灰翅=6:1:1,雌雄表现型不同,说明B/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由于两只黑翅雌雄昆虫交配,子代雄性中黑翅:深灰翅=3:1,说明两亲本的常染色体基因组成都是Aa,而雌性中黑翅:深灰翅:浅灰翅=6:1:1,说明亲本雄性在Z染色体上的基因型是杂合子,故确定两个黑翅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ZBW、AaZBZb。B正确;
C、由前面分析可知,基因型A-ZBZ-和A-ZbZb为黑翅,aaZBZ-为深灰翅,aaZbZb为浅灰翅,A-Z-W为黑翅,aaZBW为深灰翅,aaZbW为浅灰翅。亲本AaZBW与AaZBZb杂交的灰色子代为aaZBZB(深灰翅♂):aaZBZb(深灰翅的♂):aaZBW(深灰翅♀):aaZbW(浅灰翅♀)=1:1:1:1。故选择子代中的深灰翅与浅灰翅个体进行杂交,则可能的杂交组合为1/2aaZBZB与aaZbW、1/2aaZBZb与aaZbW。计算得出后代深灰翅aa(1/4ZBZb+1/4ZBW+1/8ZBZb+1/8ZBW):浅灰翅aa(1/8ZbW+1/8ZbZb)=3:1,即后代雌雄虫中深灰翅占3/4。C正确;
D、由前面分析可知,A-ZBZ-和A-ZbZb为黑翅雄性,A-Z-W为黑翅雌性,若让的黑翅雌雄个体自由交配,ZBZ-和ZbZb与Z-W产生雄性比例为1/2,A-与A-产生A-比例为(1-1/3×1/3)=8/9则后代中黑色雄性个体为8/9×1/2=4/9,D错误。
故选D。
25.B
【分析】
根据题文分析可知:亲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所以黄色:绿色=(9+3):(15+5)=3:5,圆粒:皱粒=(9+15):(3+5)=3:1。
【详解】
据题意可知,亲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所以黄色:绿色=(9+3):(15+5)=3:5,圆粒:皱粒=(9+15):(3+5)=3:1,以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为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或Yy,绿色的基因型为yy,若为YY×yy,则F1为Yy,自交子代中黄色:绿色=3:1(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1/2Yy,1/2yy,自交子代Y_为1/2×3/4=3/8,即黄:绿=3:5,(符合),又由于F2圆粒:皱粒=3:1,所以F1为Rr,则双亲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F1的基因型为1/2YyRr,1/2yyRr,其自由交配的后代中,产生配子的比例为:Y是1/4,y是3/4,R是1/2,r是1/2,绿色皱粒的豌豆所占的比例为3/4×3/4(绿色)×1/2×1/2(皱粒)=9/64,B正确。
故选B。
26.D
【分析】
1、减数分裂的概念: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2、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
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
【详解】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
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基因平均分配,细胞质基因随机分配,B错误;
C、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
D、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可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时发生,D正确。
故选D。
27.C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
A、孟德尔在用假说—演绎法揭示遗传定律的过程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推断测交后代的情况,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实验验证,A错误;
B、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交实验不能推测F1产生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A:a=1:1,雄配子A:a=2: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C正确;
D、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作出解释时,人们还未发现减数分裂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28.C
【分析】
图示表示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和DNA含量,其中DNA含量为2c的细胞应处于G1期;DNA含量为2c~4c的细胞应处于S期;DNA含量为4c的细胞应处于G2期和M期。
【详解】
A、若阻断纺锤体的形成细胞周期将停留在S期前,可使DNA含量为2c的细胞比例减少,A错误;
B、若加入DNA复制抑制剂阻止了DNA的复制,可使DNA含量为4c的细胞比例减少,B错误;
C、DNA含量为2c-4c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所以均处于细胞周期的物质准备阶段,C正确;
D、核DNA含量为4c的细胞中包含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着丝粒数可能是2c细胞中的2倍,也可能相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
29.D
【分析】
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LM表示受精作用;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详解】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A错误;
B、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O过程中,B错误;
C、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C错误;
D、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后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
30.D
【分析】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说明F1是双杂合子AaBb,则亲本可能是AABB、aabb或者AAbb、aaBB。
【详解】
A、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雄配子的数量往往多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亲本既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也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B错误;
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株,F1属于自交,授粉完成后不需要套袋处理,C错误;
D、每对相对性状分析,黄色:绿色和圆粒:皱粒都要满足3:1,必须要满足黄色对绿色,圆粒对皱粒都为完全显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二 填空题 每空两分 共40分
31.
(1)丙
(2)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③①
(3)乙戊
(4)戊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第一极体,其分开的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a,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戊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2中甲表示减数分裂,乙表示受精作用,丙表示有丝分裂。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
据分析可知,图1中既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核DMA数:染色体数=1:1的细胞图像有丙。
(2)
根据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图2中甲、乙、丙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图1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分别对应于图3中的③、①。
(3)
图1中染色体组数与甲相同的有乙和戊,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
(4)
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故主要与图2中时期戊所发生的变异有关。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染色体的行为等判断各个细胞的名称和所处的时期以及各个线段代表的时期。
32.
(1)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
(2) Ⅰ-1 AaXBXb AaXBY
(3)1/6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女”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都不患乙病,但他们生了一个患乙病的儿子,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Ⅱ-6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1)
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因为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8,所以甲病只能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
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Ⅲ-11为儿子,含有的乙病基因只能来自Ⅱ-5号,又因Ⅱ-5号为女性,且Ⅱ-5的父亲Ⅰ-2不患病,所以Ⅱ-5号的乙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1,所以Ⅲ-11含有的乙病基因来自Ⅰ代的1号(或Ⅰ-1)个体。因为Ⅱ-5、Ⅱ-6均不患甲、乙两种病,所以基因型分别为A-XBX- 、A-XBY。又因为Ⅱ-5和Ⅱ-6生了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的儿子(aaXbY),所以Ⅱ-5、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 、AaXBY。
(3)
因为Ⅱ-3号不患甲病,Ⅱ-4号患甲病,但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9,所以Ⅱ-3和Ⅱ-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Ⅲ-10基因型为Aa。由(2)可知Ⅱ-5、Ⅱ-6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Ⅲ-12基因型为1/3AA、2/3Aa。若Ⅲ-10与Ⅲ-12婚配,要想其孩子患甲病,则Ⅲ-12基因型只能为2/3Aa,所以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 1/6。
【点睛】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能根据系谱图及题中信息准确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3.
(1)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3) 9:7 1:1 aaBb或Aabb
【分析】
1、两性花植物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雌花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
豌豆是两性花,用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
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根据题意可知,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
①若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豌豆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AaBb),F1自交得到F2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表现型为紫花:白花=9:7;若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AaBb)只能产生两种配子aB:Ab=1:1,F2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表现型为紫花:白花=1:1。
②假设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用一株白花植株(甲)与(AaBb)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花:白花的分离比为3:5,即紫花(A_B_)占3/8。可将3/8拆成3/4×1/2,利用乘法原理,子代显性性状占3/4,亲本是杂合子自交,子代显性性状占1/2,亲本是杂合子测交,因此可推出与F1(AaBb)杂交的白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难度一般。
34.
(1)矮茎雌性和纯合高茎雄性
(2) 不能 位于常染色体和XY同源区段Ⅱ上子代雌雄都表现为显性 XaXa或aa
(3) 不会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植物的性别决定是XY型,图中,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如果基因位于Ⅰ、Ⅱ、Ⅲ区段上,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位于 Ⅲ区段上,表现为限雄性遗传,即该基因不存在于雌性个体中。
(1)
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植物的株高在性别之间没有差别,矮茎雌株的基因型是aa,纯合高茎雄株的基因型是AA,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不论雌株还是雄株,都表现为高茎;如果基因位于Ⅰ区段,Ⅰ区段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植物株高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矮茎雌株的基因型是XaXa,高茎雄株的基因型XAY,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AXa、XaY,前者表现为高茎雌株,后者表现为矮茎雄株。即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Ⅰ片段上,应选择的杂交组合是矮茎雌性和纯合高茎雄性。
(2)
若选择雌性矮茎与纯合雄性高茎杂交,子代雌性、雄性都表现为高茎,则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是AA、aa,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子一代高茎雄性Aa与亲代矮茎雌性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不论雌株还是雄株,测交后代的高茎与矮茎之比是1∶1;如果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基因型是XaXa、XAYA,杂交后的基因型是XAXa、XaYA,F1的雄性高茎个体的基因型是XaYA,与亲本XaXa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aYA、XaXa,前者是雄株高茎,后者是雌株矮茎,因此若选择雌性矮茎与纯合雄性高茎杂交,子代雌性、雄性都表现为高茎,由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和XY同源区段 Ⅱ上,子代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所以不能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是在Ⅱ片段上,若要进一步探究,最简便的办法是选择F1的雄性高茎个体与基因型为XaXa或aa的雌性再进行杂交。
(3)
若在Ⅲ片段上,雌性个体不可能有该性状的表现,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会位于Ⅲ片段上。
【点睛】
本题考查了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类型和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特点的区别,能够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基因存在的位置,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答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5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5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