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第2讲重点研究“基因工程操作中限制酶的选择和PCR技术”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3讲用模型构建法辨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第3讲分离定律的基本解题规律与方法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师用书
展开第 2 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返的。(×)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6.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8.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9.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系统学习(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
循环形式 |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
存在形式 | 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
2.碳循环途径
碳进入生物群落 | 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
碳返回非生物环境 |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
3.碳循环的过程
4.物质循环
物质 |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
范围 | 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
特点 | 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 |
应用 | 农业生产中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 |
(二)生物富集
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富集的过程
(1)途径:食物链(网)。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
3.特点
(1)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2)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 |
过程 |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
范围 |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 全球(生物圈) |
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全球性、循环性 |
2.联系
(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拓展训练)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2.(选择性必修2 P64有关生物富集的延伸思考)
(1)简述参与生物富集的物质及生物富集的途径。
提示:参与生物富集的物质有①重金属物质,如铅、镉、汞等;②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
生物富集的途径:①通过大气沉降到土壤、植被的表面,从而被植物吸收而富集。②通过降雨进入水体、土壤中,从而被动植物吸收而富集。③通过生物的迁移运动而富集。
(2)生物富集的特点是什么?它与能量流动有什么区别?
提示:特点是①逐级积累;②全球性。与能量流动的区别:①生物富集是某些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流动是能量沿食物链不断减少。②生物富集沿食物链(网)传递的是不易被分解的重金属物质、有机农药等,能量流动沿食物链(网)传递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分析)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能循环利用。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
提示: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考查碳循环过程、特点与生物富集
1.(2020·全国卷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解析:选A 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大气CO2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的趋势。如图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各自只占一个营养级,且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
B.乙为次级消费者,其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丙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以热能形式散失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甲
D.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解析:选D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乙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丙为三级消费者,C错误;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别的升高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步升高,因此通过对食物链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D正确。
3.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析:选C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大气中的CO2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考法(二) 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细菌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选D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细菌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B错误;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C错误。
5.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虚线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________kJ。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
解析:(1)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根据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点可知,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缺少a指向c的箭头和非生物环境指向d的箭头。(2)初级消费者(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d)同化量的一部分。b为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若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至少需要增加的同化量为1÷20%÷20%=25(kJ)。(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的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采取的措施可以从碳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CO2 图略(缺少ac及非生物环境d) (2)d 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25 (3)碳平衡(或碳循环的平衡) 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CO2的吸收等(合理即可)
系统学习(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种类、概念、传递形式及实例
种类 | 概念 | 传递形式 | 实例 |
物理信息 | 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传递的信息 | 物理过程 | 蝙蝠的“回声定位”、蜘蛛网的震动、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各种花的颜色 |
化学信息 |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 信息素 | 动物的性外激素、猎豹的尿液、植物体散发出的花香气味 |
行为信息 | 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 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 蜜蜂跳舞、孔雀开屏、豪猪竖刺 |
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信息源 | 信息产生的部位 |
信道 | 信息传播的媒介 |
信息受体 | 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 |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个体水平 |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
种群水平 |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
群落水平 |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归纳总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关系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信息传递 |
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全球性、循环性 | 往往是双向的 |
范围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 |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
途径 | 主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多种 | 多种 |
地位 | 物质循环的动力 | 能量流动的载体 | 决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状态 |
联系 |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2 P69正文挖掘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存在于同种动物之间?举例说明。
提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异种生物之间,如在非洲大陆上,犀牛与牛椋鸟之间有频繁的信息交流,鸟的鸣叫与跳跃可以提醒犀牛附近有危险情况。
2.(选择性必修2 P69旁栏思考拓展)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存在哪些差异?请详细说明。
提示:三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途径不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信息传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②特点不同。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全球性的特点,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③范围不同。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能量流动的范围是食物链(网)的各营养级,信息传递的范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考查信息传递的种类和功能
1.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由生物发出,也可由非生物环境发出,如光周期,B错误。
2.(2023·长沙二模)生态果园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包括果园、家禽、家畜等。果园中果农在果树开花时期,放置一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秋冬季节,部分家禽养殖户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的产蛋率。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电子仪器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B.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家禽养殖户延长光照时间这一举措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
D.果树体内的生长素对果树生长的调节体现了化学信息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解析:选D 电子仪器产生的振动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家禽养殖户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的产蛋率,有利于家禽的种群繁衍,C正确;果树体内的生长素对果树生长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D错误。
考法(二) 考查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
3.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的最佳产卵场所,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甲氧基苯乙烯),正是它导致了蝗虫聚群成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较高浓度的“群聚信息素”可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群聚信息素”监测田间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C.人工降雨可降低蝗灾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
D.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解析:选A “群聚信息素”可以使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A错误。
系统学习(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概念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
特征 | 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③收支平衡: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 |
调节机制 | 负反馈机制 |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 |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
原因 |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特点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目 | 抵抗力稳定性 | 恢复力稳定性 |
实质 |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
核心 |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
影响因素 | 一般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一般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 相关分析 |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 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
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 |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
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 |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
1.(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发掘)生态平衡的实质是什么?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哪三个特征?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2.(选择性必修2 P75正文拓展训练)下图表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y大小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是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x大小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3.(选择性必修2 P76正文拓展)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的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Ⅰ.喷洒高效农药;Ⅱ.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
提示: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长远角度看,方案Ⅱ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
考法(一) 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来体现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A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可通过生物种类的多少来体现,B错误;因草原的环境条件较沙漠优越,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沙漠强,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快,C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2.如图表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a和b表示两个不同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群落代表低多样性生物群落,b群落代表高多样性生物群落
B.a群落遭到生物入侵一定会使生态系统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b群落物种单一,容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a、b群落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解析:选D 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b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a群落遭到生物入侵可能会使生态系统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错误;图中无法判断b群落物种情况,C错误;群落a、b随着环境变化,群落出现波动,最终恢复原状,说明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D正确。
[规律方法]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判断
考法(二) 考查生态平衡与反馈调节
3.自然界的生物与周围的环境之间,与群落中的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是该动态平衡体系的首要成分
B.正反馈调节是该动态平衡体系维持相对稳定的主要调节方式
C.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包含食物链的含义
D.水体中沉降植物的分泌物可抑制藻类生长,说明生产者间也存在信息联系
解析:选B 生产者利用外界物质能量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首要成分,A正确。负反馈调节是该动态平衡体系维持相对稳定的主要调节方式,B错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包含了一条“泥巴中的藻类→虾米→小鱼→大鱼”的食物链,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植物分泌物抑制藻类生长,为种间关系间的调节,D正确。
4.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稳定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图示为庭院生态系统,则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全部依赖于A
B.通过对B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B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C.图中所示的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D.当生态系统处于“置位点”时,B的数量将保持在K值不变
解析:选B 若图示为庭院生态系统,则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除了依赖于A,还依赖于外界有机物的输入,A错误;通过对B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B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B正确;图中所示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C错误;当生态系统处于“置位点”时,B的数量将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归纳拓展] 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比较
项目 | 正反馈 | 负反馈 |
调节方式 |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
结果 |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
区分方法 | 调节后进一步偏离原有水平 | 调节后回归到原有水平 |
实例分析 | 已污染的湖泊污染加剧 | 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 |
考法(三) 考查生态缸的制作和分析
5.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选D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散射光下,而不能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A错误;生态缸应该是密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生态缸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解析:选A 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才能使生态瓶稳定性维持较长时间。
[课时验收评价]
1.关于碳的全球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有机物
B.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往复循环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
D.海洋含碳量高于大气,通过向大气补充CO2可维持大气CO2浓度稳定
解析:选C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O2和碳酸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A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传递,B错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C正确;人类因能源消费向大气中排放CO2,导致无法维持大气CO2浓度稳定,D错误。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过程⑦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
C.过程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解析:选D 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指向甲,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乙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过程⑦表示消费者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B正确;过程①将CO2输入到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丙中多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玉米的田中栽种大豆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雾霾天气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时间等,可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
D.丹顶鹤雌雄双双起舞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繁衍
解析:选C 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果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类型却能生存下来,C错误。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5.热带森林中的某种树木会吸引自身病原菌在周围土壤定居,这种树木的种子有的会被病原菌选择性杀死,有的会被鸟类带离并在新的区域存活下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原菌使这种树木无法在同一区域过度聚集
B.鸟类以该植物果实为食时属于初级消费者
C.病原菌体内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给树木
D.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强
解析:选D 热带森林物种丰富、营养关系复杂,一旦被破坏,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故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错误。
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到达B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项不符合题意;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项不符合题意;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C点右移,C项不符合题意;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项符合题意。
7.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周围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科学家通过对化感作用的研究,发现松与赤杨,锦鸡儿与杨树种在一起有良好的作用,而松与接骨木、榆树与栎树都具有相克现象不能种在一起。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感作用均表现为相互促进效果
B.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C.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地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D.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解析:选A 题干中说有“良好的作用”和“具有相克现象”,说明了化感作用不仅有相互促进的效果,也有相互抑制和克制的效果,A错误;化感作用有相互促进和克制效果,所以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B正确;可以利用化感作用合理的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如题中松和赤杨相间种植具有良好的效果,C正确;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8.(2022·湖南高考)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选B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9.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①~⑧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中的碳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图中序号________表示。
(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均填图中序号)
(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
(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自身体内的有机物,即图中的①过程。(2)碳由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非生物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并将碳返还大气中的CO2库的环节,即缺少Ⅱ→Ⅰ和Ⅲ→Ⅰ。(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① (2)①⑦⑧ ②③④⑤⑥ (3)Ⅱ→Ⅰ和Ⅲ→Ⅰ (4)全球性和循环性
10.图1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图2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D和E的信息传递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该信息传递的意义在于能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E是________级消费者,它用于捕食、飞翔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图中的________(用字母作答)。若E数量减少,则D的数量________,C的数量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3)图1中F是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2分析,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D和E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并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由图1可知,E是次级消费者。在图1所示的食物链中,E减少,则捕食D减少,即D增多,进而捕食C增多,则C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域后来出现恶臭气味,使水中鱼类大量死亡,污染加重,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3)F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因此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4)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
答案:(1)双 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次 A 增加(多) 减少 负反馈 正反馈 (3)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4)< 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