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解密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共33页。
解密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
核心考点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核心考点2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森林面积减少的成因。
3.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湿地的成因。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移民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荒漠化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荒漠化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荒漠化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生物群落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种植海草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河流生态环境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互花米草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湿地的生态功能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生物多样性
核心考点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 土地荒漠化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5.控制人口增长
二、 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的成因: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
1.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考法一 土地荒漠化(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2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2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资源少;青海省位于地势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到地形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产力低。
(2)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使地表岩石裸露,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
(3)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1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1.B 12.D
【分析】
该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试题难度较小,理解教材内容可做出回答。
11.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
12.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
【点睛】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概括来讲是“因地制宜”四个字。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区域的水分条件的差异,在水分条件充足的地方可以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而特别干旱的地区只能采取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再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内蒙古东部应减少水井数量,而一些河流沿岸地区更要注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此荒漠化的防治类问题不光要答出具体措施,更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措施。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漢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14.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A 14.C
【分析】
13.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主要有在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在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过度农垦;由于农业规模的扩大,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当,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故选A。
14.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①错误;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②正确;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③正确;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复垦不适宜,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项。
考法二 水土流失(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2. 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温 B. 土壤 C. 地形 D. 光照
【答案】1. B 2. C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考法三 生态环境脆弱区(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2. 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 人口密度 B. 交通运输 C. 环境承载力 D. 移民意愿
13. 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13.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2022年浙江高三专题练习)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过渡放牧、砍伐和垦殖
2.“板下修复”的主要益处是( )
A.大幅度削弱太阳辐射 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种植耐阴经济植物
【答案】1.D 2.D
【分析】
1.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导致沙漠化,B正确。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与题意不符,ABC错误。故选D。
2.光伏板可以大幅度削减太阳辐射,但没有板下修复作用,A错误;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不是板下修复益处,B错误;光伏板削弱光照,板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弱,但要起到生态修复是种植耐阴经济作物,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人口增长;2.过度放牧,过度垦荒,过度砍伐;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合理开矿。4.地理位置因素。5.气候因素的影响。
(2021年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于20世纪末因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而干涸,后经生态补水逐渐恢复生机。下图为运用水平衡原理构建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图,图中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单位:㎡3).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生态用水估算模型,为保持该尾闾湖湖面的基本稳定,年均人湖地表径流量至少需要约( )
A.1.03亿立方米 B.1.17亿立方米 C.77.14万立方米 D.59.68万立方米
4.该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使周边地区( )
A.气候趋于冷湿 B.聚落规模扩大 C.农业用水增加 D.盐尘暴频次减少
【答案】3.A 4.D
【分析】
3.该湖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湖,若湖面保持稳定,结合图示模型,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约=湖面年均蒸发量+湖泊年均下渗量-湖面年均降水量=1.04亿+8.73万-68.41万≈1.03亿,A正确。故选A。
4.沙漠地区的尾闾湖逐渐恢复,湖水位会逐渐增加,周边气候会湿润,对热量影响不大,A错误。尾闾湖应该是咸水湖,淡水增加量有限,不会导致聚落规模扩大,B错误。该湖为咸水湖湖水不适宜灌溉,C错误。尾闾湖应该是咸水湖,冬季湖床部分出露,盐分会被大风吹走形成盐尘暴,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水面变大,盐尘暴频次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 在内陆区域,河水不能外泄,常在河口低洼处停蓄起来成湖,属于内陆湖和非排水湖。又有停蓄湖之称。湖水靠蒸发排泄,盐分集中、多为咸水湖和盐湖。入湖水源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021年浙江高三开学考试)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清光绪末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而成为沙地。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毛乌素沙地的治理,使之成为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下图为毛乌素沙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毛乌素草原变成沙地的人类活动最可能是( )
A.修筑梯田 B.开荒种地 C.矿产开发 D.毁林开荒
6.沙地治理初期,有人建议从黄河调水压沙,但方案最终被否决。被否决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调水距离远,治沙成本高 B.沙地耕地多,容易盐碱化
C.黄河流量小,调水影响大 D.河水含沙多,河道易淤积
7.为了沙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宜在毛乌素发展的产业是( )
①探险旅游②良种培育③畜产加工④光伏发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B 6.C 7.D
【分析】
5.由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原来为草原,人类在草原的活动主要是对草原的过度开垦,B正确。修筑梯田应该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A错误。该沙地是草原退化而成,因此排除矿产开发和毁林开荒,CD错误。故选B。
6.从图上来看,毛乌素沙地距离黄河不算远,调水治沙成本高,A错误。毛乌素沙地很难进行耕作业生产,耕地很少,B错误。相对而言,黄河流量较小,调水会影响河流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影响范围较广,是可能原因,C正确。河水含沙量高低不是影响调水的原因,D错误。故选C。
7.由所学知识可知,适宜在毛乌素沙地发展的产业,由于缺水,良种培育难以进行,②错误,AB错误。由于是沙地治理,更应该注意对草类资源保护,不可能大量发展畜牧业,也不可能发展畜产加工,③错误,C错误。旅游被誉为无烟工业,沙地探险旅游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加快治沙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发展,①正确;沙地光照充足,发展光伏发电还可以减少该地水分蒸发,有利于沙地植被恢复,可以发展光伏发电,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8.(2021年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mm,年日照2629小时。五常大米产区内独特的地理条件,使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品质绝佳。下图为五常市在黑龙江省的位置和范围。
材料二: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在距今12600年的晚更新世以来部分适宜气候时期内,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2021年3月,正值东北春耕时节,黑龙江五常发生盗采黑土、破坏耕地事件,加剧了东北黑土的流失。
(1)影响黑龙江五常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主要气候条件为____、____。
(2)从气候角度分析黑土形成漫长的原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黑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
(1) 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 生长周期长
(2)夏季温暖,植被茂盛,秋季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冬季寒冷,土壤易冻结;抑制微生物活动,有机质残体分解缓慢;适宜黑土发育和形成的古气候时期有限。
(3)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冬季干燥风力强,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分析】
本题以五常大米和黑土为材料,主要涉及农业区位、土壤形成以及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影响黑龙江五常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主要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生长周期长;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热量较其他地区不足,病虫害少;东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黑土形成时间漫长,可以从影响黑土形成过程的因素考虑,东北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寒冷,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经演化所形成;东北气温低,微生物活性低,腐殖质形成速度慢,所以黑土形成速度慢;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分析,适合黑土发育和形成的古气候时期较短等。
(3)
外力作用导致黑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流水和风力作用的角度分析。流水作用: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作用: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地表植被较少,风力较大,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9.(2021年浙江高三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图1中白色区域),呈现出典型的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在该地区植树造林并在各级沟谷内修建了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打坝淤地工程。图2为大型淤地坝分布图,图3为打坝淤地景观图。
(1)列举图1中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之间流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打坝淤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说明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答案】
(1)位于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带;森林带至草原带过渡地带;位于我国畜牧业和耕作业过渡地带;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2)修坝降低河流流速,增加了下渗河流径流量减少;增加了地下径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
(3)水域面积增加,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打坝淤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打坝淤地增加了水域面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
【分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材料为背景,考查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性、打坝淤地的积极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黄土高原具有典型的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之间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局部地区,且位置靠北,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没有了地势的过渡性特征。龙门镇以北地区基本上就是到了内蒙古高原,因此该流域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半湿润和半干旱区;自然带:草原带和森林带;是耕作业和畜牧业等之间的过渡地带。
(2)水循环角度主要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入手。打坝淤地等于局部截流,也就是一个小型的水库,降低坝内水的流速,下渗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起到减少径流的作用。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径流,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打坝淤地拦水可以使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
(3)国家在该地区植树造林并在各级沟谷内修建了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打坝淤地工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打坝淤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提供灌溉水源等方面,还要考虑水域面积增加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这也是农业发展的一部分。打坝淤地使水域面积增加,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
核心考点二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3.亚马孙雨林开发及其影响
(1)开发的意义
(2)开发的不利影响
①破坏和污染热带雨林环境。
②外来人群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凸显等。
二、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举例如下:
湿地类型
主要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
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理顺关系、协调发展、综合治理。
1、湿地的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
本考点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方法。
2、森林与湿地生态环境效应图的判读
森林与湿地生态环境效应图主要考查森林湿地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既可结合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考查,又可结合区域特点、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进行考查。
考法一 湿地(题型预测:选择题)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6.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5.A 6.C
【分析】
5.独特可知,图中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海底形成很深的海沟。故选A。
6.海草被称为“海洋之肺”,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功能,①正确;提供农副产品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种植水草无法改变洋流性质,且改变洋流性质未必是有利影响,③错误;海草可以减缓海水流动,附着、沉淀水中营养物质,从而为鱼类提供栖息地,④正确。故选C。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
(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 、 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区。
(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
(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大气降水 冰雪(川)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
(2)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
(3)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对知识的运用和调用,难度一般。
【详解】
(1)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和区域差异。疏勒河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水源补给可能是祁连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该河中下游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本题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材料“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可知从地形和河床特征是切入口。该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季节变化大,易造成洪水泛滥;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河水溢出而改道;中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易出现洪水。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疏勒河中下游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从气候、水源、生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水量增加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生物多样性;减缓土地荒漠化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等。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197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并种植于河口海岸。完成问题。
17.我国引进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滩护岸 B.消除海滩污染 C.增加鱼饵 D.防止航道阻塞
18.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③海水质量下降④滩涂养殖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7.A 18.C
【解析】
17.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据材料分析,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污染,B错误。互花米草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繁殖快,会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鱼类饵料减少,C错误。互花米草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会导致航道阻塞,D错误。故选A。
18.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成为优势植物,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会导致植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互花米草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滩涂会大量增加,②错误。互花米草会影响到海水的交换能力,让周边的海水质量下降并引发赤潮,③正确。互花米草在沿海滩涂的蔓延扩张,侵占了贝类等水产的养殖地,为当地渔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④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互花米草滩涂地扩张,具有强大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占据大面积光滩,从而改变了淤泥质光滩的景观和本土物种的栖息环境,排挤和替代了一些本土物种,对我国沿海淤泥质滩涂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27.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单位:km²)。
年份
1975
1985
1995
2002
2007
2014
水域面积
3950
3840
3840
4050
4189
4492
(1)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甲是_________,该主体工程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
(2)影响图中乙段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制约因素是_________。
(3)南昌作为所在省的中心地,其服务范围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省内其他城市,便利的交通有利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的集散,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说出21世纪以来鄱阳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气东输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 地形
(3)大于 人流 商品(物资)
(4)原因:退田(耕)还湖。
影响: 提供蓄洪能力增强;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增强净化不中污染物能力。
【详解】
(1)甲线为南北走向,且经过南昌,据此推测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该主体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为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交通建设的主导因素,乙段高铁需穿越武夷山,地形是该段高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南昌等级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因此其服务范围大于其他城市。市场和交通是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口和物资的集散,从而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从表中数据可知,21世纪鄱阳湖面积有增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湖。湿地具有调蓄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湿地面积增大促使其蓄洪能力增强、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提高、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考法二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 某家具企业在甲地生产家具组件,在沿海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在消费地组装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图示地区冬季寒冷,主要因_____高,白昼时间_____(填“长”或“短”),且受冬季风影响大等。
(2)形成乙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作用,丙河流一年中有_______次汛期。
(3)该家具企业在甲地布局属于_______指向型。将研发中心设立在沿海大城市便于获得高素质劳动力和市场______,在消费地组装家具可降低______成本。
(4)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说明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答案】(1)纬度 ;短 (2)流水沉积;两(3)原料;信息;运输(4)降水较多,植物种类丰富;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人类活动破坏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河流的水文特征、工业区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等相关知识。
【详解】
(1)读图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昼长较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而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冬季温度较低。
(2)乙平原为东北平原,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丙地的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因此会形成夏汛和春汛两个汛期。
(3)该地山地众多,森林资源丰富,家具企业所需要的木材丰富,因此属于原料指向型;将研发中心设立在沿海大城市便于获得高素质劳动力和市场信息,在消费地组装家具,接近市场,可降低运输成本成本。
(4)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丁地位于长白山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丰富;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人类活动破坏小。
(2021·浙江·模拟预测)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滨海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强耐盐性,与珊瑚礁、盐沼、海草床等并列为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淡化与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祥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涨潮时,大片红树林会被海水淹没,成为鱼、虾蟹、贝类等生长繁殖的庇护所;等到海水退去,红树林又会成为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下图为红树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
A.加拿大、挪威、芬兰 B.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
C.俄罗斯、中美洲、赞比亚 D.美国、中国、东南亚各国
2.保护红树林可减轻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因为红树林具有( )
A.防风固沙,防御风灾的功能 B.光合作用,固碳储碳的功能
C.繁衍生命,提供生物的功能 D.依靠根系,保护海岸的功能
【答案】1.D 2.B
【分析】
1.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沿海地区,如美国、中国、东南亚各国都有分布,D正确;加拿大、挪威、芬兰、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纬度较高,不适合红树林的生长,A、B、C错误。故选D。
2.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因此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红树林具有光合作用,能够固碳储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B正确;A、C、D都是红树林具有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不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故选B。
【点睛】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1·浙江丽水·一模) 辽河口的海滩上生长了大量的红色碱蓬草,被称为红海滩。海滩上的潮沟类似于河流坡面冲沟,其形状如树,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叉朝向陆地,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潮汐树”。完成下面小题。
3.潮汐树的成因为( )
A.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B.海浪沉积流水侵蚀
C.海浪沉积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海浪侵蚀
4.红海滩的生态价值有( )
①调蓄洪水②净化水中污染物质③涵养水源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D 4.C
【分析】
3.落潮速度大于涨潮速度。所以我们可知海水涨潮时带来沉积物,在落潮时被侵蚀走,且侵蚀大于沉积,形成潮沟,而且旁边还有盐地碱蓬生长在边上,对潮汐树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帮助,河流沉积作用形成了三角洲滨海地带,潮汐树就在此处形成。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碱蓬保护与"潮汐树"的形成相关性较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辽河口的海滩上生长了大量的红色碱蓬草,被称为红海滩。红海滩大片碱蓬草生长于此,数以万计的水鸟翱翔其中。红色碱蓬草可以大量吸附盐分与重金属元素,红海滩的功能主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中污染物。②④正确。红海滩位于辽河口的海滩,不能调蓄洪水、涵养水源,①③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潮汐树是由潮汐往复冲刷而形成的水道被称为“潮沟”潮汐涨落,潮沟就像是伸展的动脉和静脉,肩负着潮滩湿地与外海间物质、营养和能量交换的重任,滋养和守护着滨海湿地上的生物多样性。
5.(2021·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三阶段练习)《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湿地哪些功能( )
①调蓄洪水②调节气候③航运④净化水中污染物质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B
【详解】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体现了调蓄洪水能力;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体现了调节气候的功能;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还具有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材料中没有体现航运。因此B正确;A、C、D错误。
【点睛】湿地的主要功能有:调蓄洪水、发展航运、旅游、发电、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等功能。
(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 红碱淖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原为低洼沼泽地,解放前面积极小,建国后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变成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红碱淖水域面积急剧萎缩到原来的1/2。下图为红碱淖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红碱淖由沼泽地变为淡水湖后,湖区( )
A.汇水面积减小 B.降水量减少 C.下渗量减少 D.蒸发量增多
7.下列应对红碱淖面积急剧萎缩的正确措施有( )
①植树造林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退耕还草④建坝蓄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6.D 7.C
【分析】
6.红碱淖由沼泽地变为淡水湖后,湖区汇水面积没有发生变化,水量增多,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增加,下渗量增加。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7.应对红碱淖面积急剧萎缩的正确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②③正确。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植树造林会加大用水量,①错误;建坝蓄水会加剧红碱淖面积萎缩,④错误。故C②③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点睛】红碱淖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是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8.(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伊朗乌鲁米耶湖流域内人口有500多万,该地区是伊朗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伊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开发程度的提高深刻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乌鲁米耶湖湖水盐度高,湖里的生物几乎难以生存,但适合一种咸水虾生存。近年来,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湖水盐度越来越高,咸水虾也难以适应咸化的环境,面临生存的挑战。乌鲁米耶湖的萎缩引起了伊朗政府和联合国的重视,他们已经着手恢复乌鲁米耶湖的生态环境。下图为伊朗乌鲁米耶湖周边流域图。
(1)比较①地与②地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
(2)指出现阶段咸水虾在湖泊中的分布区域并分析原因。
(3)简述挽救乌鲁米耶湖湿地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降水差异∶②地降水多于①地。原因∶地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西风经过湖泊增湿,增湿的西风在②地遇到地形阻挡,地形雨较多。
(2)分布区域∶咸水虾主要分布于湖泊的东部、东南部沿岸。原因∶湖泊东部、东南部沿岸淡水河流汇入多,盐度较低,有利于咸水虹虾的生存∶东部、东南部河流流域面积广,降水较多,流量较大,入湖口泥沙沉积多,营养盐多,饵料丰富。
(3)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消耗量;流域内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植树种草,恢复流域内植被;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生物、湿地问题。通过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的大气环流、湿地相关知识来解答。
【详解】
(1)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受到盛行西风带控制,①地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并且盛行西风经过湖泊,水汽较多,所以②地降水较多。
(2)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东部、东南部沿岸淡水河流汇入多,盐度较低,有利于咸水虾的生存;东部、东南部河流流域面积广,降水较多,流量较大,入湖口泥沙沉积多,营养盐多,饵料丰富。由此可知,咸水虾主要分布于湖泊的东部、东南部沿岸。
(3)湿地的保护措施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消耗量;植树种草,恢复流域内植被,利于涵养水源;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人工增雨,增加降水来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伊朗的地理特征。该地区主要受西风控制,受地形影响,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大。
9.(2021·浙江绍兴·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山东省各区市分布简图,图2是1990-2019年山东省渤海滨海湿地面积变化情况。
材料二:滨海湿地主要是指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山东省海岸线漫长,滨海湿地广布,近三十年山东省人口增长较快,其滨海湿地变化显著。2018年后,山东对滨海湿地开展整治工程,截至2020年11月底,完成整治修复滨海湿地3983.9公顷。
(1)山东省渤海滨海湿地主要分布在东营、潍坊、___、____市沿海。
(2)结合人口变化和农业生产活动,说明1990-2019年山东省渤海滨海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
(3)从生态环境的角度阐述开展滨海湿地修复工程的积极意义。
【答案】
(1) 滨州 烟台
(2)人口增长,占用自然湿地,使其面积减少;滩涂养殖、盐田等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自然湿地转化成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3)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强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净化水质;增加碳的吸收存储(固碳减排);成为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屏障(调节气候);实现国土安全的生态保障。
【分析】
本题以滨海湿地为材料,主要涉及山东省位置、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功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信息“滨海湿地主要是指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可知,滨海湿地应位于滨海地区,山东省位于渤海沿岸地区的市,主要有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等地。
(2)根据图2信息可知,1990~2019年人工湿地的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滨海养殖、滩涂养殖、盐田等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根据图2信息可知,1990~2019年自然湿地的面积较少,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开发利用天然湿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天然湿地面积减少。
(3)开展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可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主要有:恢复生物生存环境,扩大其栖息地,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物稳定性;湿地可以有效吸收水体的污染物,促进污染物的沉降,净化水质;湿地恢复,湿地植被会增加,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增加碳吸收,减缓温室效应;湿地能够调节区域的小气候;滨海湿地能够减轻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解密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原卷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黄河流域,该省区所在地是,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黄河流域,该省区所在地是,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解密10 工业生产(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