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专题05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方法指导】 1.自然界三大物质循环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及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2.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要素的功能自然环境拥有的各个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稳定: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大气中氧气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3.水平地域分异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地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比较项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垂直地域分异(1)山麓自然地带的确定山地垂直自然地带是在水平自然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地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地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2)山地垂直带谱复杂程度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3)同一自然地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表所示:气温(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 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 貌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拓展练习】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4~11月不同坡向0~5m土层深度土壤贮水量变化图。完成下题。1.据图中信息,可推断( )A.阴坡温度低,植被稀疏 B.阳坡光热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C.阳坡降水量少,土壤水分少 D.阴坡蒸发量相对少,土壤水分较好2.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B.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C.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 D.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 索科特拉岛是地质时期剧烈的地壳运动下与非洲大陆分离而成,岛上生存的动植物很多是特有的,被称为“地球上的外星世界”。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最引人注目的植物,尽管岛上遍布干燥砾石,龙血树却长得枝繁叶茂。图1示意索科特拉岛位置,图2为龙血树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推测龙血树叶片的特征是( )A.扁平而宽阔 B.厚且表面有蜡质C.质地软而轻薄 D.呈细长针状4.索科特拉岛多特有物种的原因主要是( )A.山地面积广大 B.物种演化空间独立C.自然环境多样 D.地处热带地区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河面海拔相对更低的河流)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使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柴汶河与沂河袭夺前后的示意图,图中箭头示意河水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图中河流袭夺过程及其反映的主要地质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A.古柴汶河是低位河,袭夺了古沂河上游 侧向侵蚀B.古沂河是低位河,袭夺了古柴汶河上游 侧向侵蚀C.古柴汶河是低位河,袭夺了古沂河上游 溯源侵蚀D.古沂河是低位河,袭夺了古柴汶河上游 溯源侵蚀6.河流被袭夺后,会导致( )A.瀑布上游河段流速变缓慢 B.瀑布不断往东发展C.柴汶河下游段径流量减少 D.沂河段径流量减少 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物候季节是以一年中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为指标划分的季节,它长短的空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有学者依据各物候季节的长度将我国划分为5个物候季节类型区(如图)。已知重庆属于类型IV,上海属于类型Il,北京属于类型I,哈尔滨属于类型I。据此完成下题。
7.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 )A.地形、海陆 B.纬度、海陆C.地形、夏季风 D.夏季风、纬度8.对物候区的研究与划分有利于研究( )A.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 B.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C.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 D.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 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生长于高密度群落内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敏量会逐步减少,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我国某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该自然区山地南坡的乔木鲜落和灌木群落在树高和冠幅直径两项指标与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见下图,图甲1、图甲II为乔木群落的相关指标,图乙1、图乙II为灌木群落的相关指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研究区内( )A.乔木群落的林分密度大于灌木群落B.灌木群落的冠幅直径大于乔木群落C.乔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灌木群落D.灌木群落的树高对林分密度的影响小于冠幅直径10.该自然区内,乔木、灌木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引起林分密度出现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降水 C.土壤肥力 D.海拔高度11.研究区附近人工种植的杨梅林与天然乔木群落相比( )A.林分密度更高 B.树高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低C.冠幅直径更小 D.冠幅直径与林分密度的关联度更高 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13.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藏北高原 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图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岩体松散,土层厚 B.位于阴坡,光照少C.气候寒冷,多大风 D.地势陡峭,多落石15.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该现象表明( )A.针叶林带正在下移 B.岳桦林种群在萎缩C.植被演替正在停止 D.岳桦林带正在上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7页。
这是一份专题06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9页。
这是一份专题05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