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展开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
【方法指导】
1. 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2.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渡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练习】
石漠化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岩溶地区,下左图是“岩溶地区不同时期石漠化面积变化速率图”,右图是“岩溶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比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我国岩溶地区近年来( )
A.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石漠化程度有所减轻
B.潜在石漠化面积减小,缩减速度加快
C.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但重度和极重度比例变化很小
D.石漠化发生率下降,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2.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天然植被得以快速恢复 B.人口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C.城市化发展大量占用石漠化土地 D.良好的自然条件利于林草植被的修复
【答案】1.A 2.B
【解析】
1.据“岩溶地区不同时期石漠化面积变化速率图”中的信息可知,石漠化面积变化速率减少,并在2011年后出现负值,说明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石漠化程度有所减轻,故A正确,并不是潜在石漠化面积减少,故B错,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但重度和极重度比例变化较大,比例减小,故C错,石漠化速率下降,面积减小,也不会使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故D错。故选A。
2.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原因是该区域多石质山地,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土壤疏松并且浅薄,加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减小,主要是人口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使水土流失减弱,故B正确,该区域土层薄不利于林草植被的修复和天然植被的快速恢复,也不是城市化发展对石漠化土地的占用,故ACD错。故选B。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湖,图甲)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考察研究发现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最有效的防沙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方式(图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植物难以存活 B.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
C.沙漠地区人口稀少,工程量大 D.投入大,成本高,收益差
4.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防沙方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挡沙墙可以减少外来风沙对路基的掩埋 B.石方格只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
C.挡沙墙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速 D.石方格可以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答案】3.B 4.D
【解析】
3.由图中材料可知,青藏铁路锡北段位于柴达木盆地,深居高原内陆,自然环境恶劣,降水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植被不易成活,A错误,B正确。与植物防沙措施相比,石方格的工程量也很大,投入成本也很高,CD项错误。故选B。
4.当地主要是就地起沙,挡沙墙主要减少就地风沙对路基的掩埋,A错误。石方格增加地面粗糙程度,既可以降低风速,也可以起到固定沙土的作用,B错误。挡沙墙为透风挡沙墙,对削减风速影响不大,C错误。石方格既可以降低风速,又可以固定表面沙土,防止就地起沙。D正确。故选D。
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下左图,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下右图),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
①西北风②湖陆风③地壳隆起④河流⑤地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6.推测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
A.气候干旱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5.C 6.B
【解析】
5.西北风无法使沙丘集聚在西岸,①错误。地壳隆起相对较为缓慢,无法体现较短时间尺度内的地形变化,③错误。青海湖西岸沙丘主要形成的原因是受湖陆风的影响,河流携带泥沙入湖,在旱季裸露受风力影响和地形阻挡,在迎风坡堆积,C正确。故选C。
6.该地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因此沙丘面积不断扩大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人口增加导致的牧场超载、过度放牧现象,B正确。故选B。
砒矽岩(如图),因其“毒害”如砒霜而得名,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集中分布于我国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成岩程度低;是一种松散的岩层;遇水如泥、遇风成沙;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沙棘是一种叶,果营养丰富的耐旱灌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造业等国民经济领域,是砒砂岩区和荒漠化区生态治理的先锋树种。当地人在裸露平缓的砒砂岩区种植沙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砒砂岩成岩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
A.风化作用强 B.成岩时间短
C.上覆岩层薄 D.砂砾磨圆度差
8.砒砂岩的“毒害”表现在
A.含有有毒矿物 B.植被不能生长
C.土壤质地黏重 D.易起沙、流失
9.当地人在裸露平缓的砒砂岩区种植沙棘,可以
①保持水土②增加生物多样性 ③加剧土壤侵蚀 ④放牧牛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7.C 8.D 9.A
【解析】
7.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岩层表层,而砒砂岩整体成岩程度都较低,说明与风化作用无关,A错误。材料显示其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成岩时间较早,B错误。砂砾磨圆度差不是砒砂岩成岩程度低的形成原因,D错误。由于上覆岩层较薄,压力小,因此固结成岩程度低,C正确。故选C。
8.根据材料可知,鄂尔多斯砒砂岩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之一,遇水如泥,易被流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且遇风成沙,易被风吹扬,形成沙尘天气,对人类危害大,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被形容为“毒害”如砒霜,并不是因为其含有有毒矿物,A错误,D正确。沙棘能在该地快速繁殖,可以快速恢复生物链,说明其上能生长一些植被。B错误。该地区土壤遇水如泥,遇风成沙,土壤质地并不黏重,且与“毒害”表现无关,C错误。故选D。
9.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当地人种植沙棘有利于快速恢复地表植被,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包括减少土壤侵蚀),③错误。可以恢复生物链,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沙棘果、叶营养丰富,牲畜喜食,属于灌木,植被恢复速度快,有利于放牧牛羊。①②④正确,A正确。故选A。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有专家这样评价:“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的短命植物迅速萌芽开花。这时,沙漠里一片草绿花鲜,繁花似锦,把沙漠装点得生机勃勃,景色充满诗情画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来源是
A.北冰洋的冷湿气流 B.西北季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12.对该地植物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叶片宽大,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B.植株较矮能充分吸收地表水分
C.根系不深,但侧向根系发达 D.气孔大多是晚上开放,白天关闭
【答案】10.A 11.C 12.D
【解析】
10.据材料可知沙漠里冬季有较多积雪,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土壤中含水量升高,因此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为春季,A正确。故选A。
11.据图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该地降水主要来自于西风带的海洋水汽,大西洋的微弱水汽在该地西部形成降水,因此其积雪来源主要来自于盛行西风,C正确,故选C。
12.该地地理环境干旱,植被叶片若宽大水分易散失,A错误。植株较矮且根系发达,易吸收地下水分,B错误。该地根系深深扎入土地内吸收水分,C错误。植被气孔夜间开放进行呼吸,白天关闭防止热量和水分的散失,D正确。故选D。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14.甲处物质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15.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风蚀坑不断加深 B.风蚀坑积水成湖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答案】13.B 14.A 15.D
【解析】
13.本小题考查风蚀坑的根本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A错误;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正确;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14.本小题考查风沙物质的来源,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甲处物质是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蚀或搬运,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故选A。
15.本小题考查外力作用对风蚀坑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在该区域植被不断破坏的情况下,单一风蚀坑受风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会导致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并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在风蚀坑发展过程中,重力、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相互作用,风蚀坑的深度、坡度会出现陡缓交替的现象,A、C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会积水成湖,B错误。故选D。
下图为“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6.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场退化严重
C.该植被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较干旱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16.B 17.C
【解析】
16.据图可知该种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且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正好是我国四大牧区,可知该植被为草原。这些地区降水偏少,气候较干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当地土地沙漠化严重,故B正确。土地次生盐碱化主要由于大水漫灌导致,草原植被区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分布少,故A错误。水土流失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就是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西北和青藏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少,故C错误。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并未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情况。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该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些地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高原山地气候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场退化严重,故AB说法不全面,是错误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较干旱,故C正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但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贵州省中部的安顺、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条件复杂,加之人为活动干扰,石漠化问题严重。下表为该地区石漠化不同阶段主要指标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阶 段 | 群落类型 | 基岩裸露率(%) | 土壤总量(米3) | 乔灌层盖度(%) | 植被高(米) |
原生阶段 | 顶级乔林 | 43.78 | 8.701 | 0.9 | 8.6 |
初期阶段 | 次生乔林(含乔灌) | 29.89 | 8.324 | 0.78 | 4.9 |
中期阶段 | 灌木灌丛 | 28.22 | 6.566 | 0.75 | 1.3 |
后期阶段 | 稀灌草坡 | 27.3 | 5.738 | 0.32 | 0.7 |
末期阶段 | 稀疏灌草丛或草坡 | 51.87 | 5.756 | 0.05 | 0.3 |
注: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土壤总量指100米2内土壤的体积。
18.该地区石漠化过程中,生物量(单位面积内生物有机体的质量)减少最大的时段是( )
A.原生阶段—初期阶段 B.初期阶段—中期阶段
C.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D.后期阶段—末期阶段
19.关于该地区石漠化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呈负相关 B.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
C.随着石漠化发展,区域小气候趋于旱化 D.草地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20.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研究表明,石生苔藓在石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中具有“先锋拓荒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抗旱作用强 B.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C.更好地水土保持功能 D.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
【答案】18.A 19.C 20.D
【解析】
18.生物量减少量要根据群落类型、盖度和植被高度综合考虑。由表格数据可知,乔木与灌木和草丛之间的生物量差别特别大,原生阶段一初期阶段植被高度下降幅度大且明显大于其他阶段,因此生物量减少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从表中数据可知,盖度较高的森林也可能基岩裸露率较高,A错。在这个特定区域植被类型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原因,B错。在整个过程中植被群落从乔木为主向草丛为主变化,草地覆盖率是上升的,D错。但是植被的覆盖率是下降的,由于植被和地表土层的变化,导致该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减少,区域小气候趋于旱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关键词是“先锋拓荒”作用,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首先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植被,改善初级自然环境。苔藓类生物可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可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故具有“先锋拓荒”作用。D对,ABC错。故选D。
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10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荒漠化(原卷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7页。
专题06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06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3页。
专题04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地质构造的判读(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04 地理事项判读类选择题之地质构造的判读(解析版)-备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