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分式的加减法同步练习题
展开初二数学分式的加减法同步练习题
数学分式的加减法同步练习题如下
分式的加减法(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下列各式计算 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化简 +1等于( )
A. B. C. D.
3. 若a-b=2ab,则 的值为( )
A. B.- C.2 D.-2
4. 若 ,则M、N的值 分别为( )
A.M= - 1,N = -2 B.M = -2,N = - 1 C.M=1, N=2 D.M=2,N=1
5.若x2+x-2=0,则x2+x- 的值为( )
A. B. C.2 D.-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 计算: =________.
2. 已知x≠0, =________.
3. 化简:x+ =________.
4. 如果m+n=2,mn =-4,那么 的值为________.
5. 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按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行驶,可按时 到达;若每小时多行驶a千米,则可提前________小 时到达(保留最简结果).
三、解答题:(共50分)
1 . (4×5=20)计算:(1)a+b+ (2)
( 3) (4 )(x+1- )÷
2. (10分) 化简求值:(2+ )÷(a- )其中a=2.
3. (10分)已知 ,求 的值.
4 . (10分)一项工程,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m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比甲队单独 完成多需要n天时间,那么甲、乙工程队合做需要多 少天能够完成此项工程?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以上是数学分式的加减法同步练习题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初二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精选: 这是一份初二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精选,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一个角与它的补角的比是1,如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二上册数学频数和频率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二上册数学频数和频率同步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各数中可以用来表示频率的是,1 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二数学命题的证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二数学命题的证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命题与证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