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第1页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第2页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共110页。
    12.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在药品生产中,有些药品如干扰素(一种糖蛋白),白细胞介素,凝血因子等,以前主要是从生物体的组织、细胞或血液中提取的,由于受原料来源限制,价价十分昂贵,而且产量低,临床供应明显不足。自70年代遗传工程发展起来以后,人们逐步地在人体内发现了相应的目的基因,使之与质粒形成重组DNA,并以重组DNA引入大肠杆菌,最后利用这些工程菌,可以高效率地生产出上述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其中干扰素在过去就是从人的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提取,产量很低,我国的科研人员成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其产量,如图为其原理过程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过程叫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它之所以能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任两点);在将③导入细菌时,一般要用_____________处理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用②与③形成④过程中,一般要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切割③和②过程所需的酶一般是相同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过程中,供体细胞是________,受体细胞是________(填字母),重组DNA分子是________(填序号),在形成④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____。
    (5)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6)人的干扰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内表达,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获取(提取)目的基因
    (2) ①. 双链环状DNA分子(或DNA分子) ②. 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在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有特殊的标记基因等 ③. 氯化钙 ④. 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3) ①.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②. DNA连接酶 ③. 为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构建重组DNA分子)
    (4) ①. 人体细胞 ②. b ③. ④ ④. DNA连接酶
    (5)大肠杆菌结构简单、繁殖快,其内的遗传物质少
    (6)它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基因工程的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需要限制酶来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同时需要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以获取与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3、将目的基因导入原核细胞,常用CaCl2处理以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变成感受态细胞,能吸收周围的DNA分子。
    【小问1详解】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是:获取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图中①②为目的基因的提取过程,图中②为目的基因,采用的方法为酶切法。
    【小问2详解】
    图中③物质是来自于大肠杆菌的质粒,其化学本质是双链环状DNA,它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其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在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有特殊的标记基因等。图中③为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质粒,在将质粒导入细菌时,一般要用氯化钙处理细菌,可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小问3详解】
    ④表示重组DNA分子;在用②目的基因与③质粒形成④重组DNA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的工具酶是:基因的“剪刀”——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切割③和②过程所需的酶叫限制酶,为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构建重组DNA分子,所用的酶相同。
    【小问4详解】
    在该过程中,图中人的体细胞提供了目的基因,受体细胞是b,重组DNA分子是④,将③和②连接形成④的过程中需要DNA连接酶。
    【小问5详解】
    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其繁殖快、结构简单,其内的遗传物质少。
    小问6详解】
    由于人和大肠杆菌它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人的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以表达。
    【点睛】本题结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白细胞干扰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届高三2021年7月诊断性测试生物试题)下列描述中,能观察到所述现象或结果的是( )
    A. 花生子叶切薄片后用苏丹III染液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呈橘黄色
    B. 向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FeCl3溶液和煮熟的肝脏研磨液,后者产生的气泡多
    C. 用缺镁的植物叶片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得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
    D. 洋葱根尖分生区经解离、漂洗和染色后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实验步骤为制片、染色、洗去浮色、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2、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性失活。
    3、提取色素原理: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4、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详解】A、花生子叶切薄片后用苏丹III染液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错误;
    B、煮熟的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已失活,加入H2O2溶液后产生气泡量少,B错误;
    C、缺镁的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低,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两条色素带不明显,因此不能得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C错误;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经解离、漂洗和染色后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6. (湘豫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生物试题)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并分离洋葱鳞片叶中的色素,观察滤纸条有蓝绿色的色素带
    B. 可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作材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洋葱根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有丝分裂,视野中每个细胞都出现染色体
    D. 撕取洋葱绿色管状叶外表皮制作装片,观察到每个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呈绿色,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鳞片叶的外表皮呈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内表皮无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颜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易于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A、洋葱鳞片叶中色素存在于液泡中,呈紫色,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B正确;
    C、用洋葱根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有丝分裂,只有处于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
    D、撕取洋葱绿色管状叶外表皮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2. (2022届湖南省湘潭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主要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或技术
    实验结论
    A
    水绵和好氧细菌
    对照实验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
    酵母细胞
    差速离心法
    酵母细胞含有多种细胞器
    C
    果蝇
    类比推理法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大肠杆菌
    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
    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1、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说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需要光等。
    2、差速离心法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3、摩尔根以果蝇为杂交实验材料,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4、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提取DNA,再将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详解】A、水绵具有螺旋式带状叶绿体,恩格尔曼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用好氧细菌检测氧气释放部位,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
    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分离细胞器的差速离心法,B正确;
    C、摩尔根以果蝇为杂交实验材料,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错误;
    D、梅赛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验证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假说,D正确。
    故选C。

    4.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入学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临时装片中的藓类叶片要保持有水状态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将淀粉和淀粉酶置于不同温度处理后混合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1.观察叶绿体(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正确;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应该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处理酶和底物一段时间再混合,这样可以避免底物与酶混合过程中造成的温度变化,B正确;
    C、“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随着质壁分离程度的加深,细胞液失水增多,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中液泡中的颜色逐渐加深,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正确;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D错误。
    故选D。
    14.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入学考试生物试题,多选)研究者测量高产和低产棉花的主茎节间长度,结果如下图(1~12表示植株从低到高的节间)。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中上层节间长度短有利于植株结果
    B. 中上层节间长度长是生长发育过程中赤霉素孤立起作用所致,与乙烯、脱落酸等激素无关
    C. 中上层节间长度长便于透光,有利于提高下层叶片的光合速率
    D. 棉花节间长度是遗传性状,激素调节只是棉花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答案】A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节间序数、棉花的种类,因变量是节间长度,随着节间序数的增加,两种棉花的节间长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高产棉花变化较大。
    【详解】A、由实验结果曲线图推知,中上层节间长度长,可令棉花结果多、高产,A错误;
    B、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错误;
    C、产量高与光合作用有关,中上层节间长度长便于透光,有利于提高下层叶片的光合速率,C正确;
    D、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AB。
    3.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以下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取材或试剂选择及部分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名称
    材料或试剂
    实验操作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豆浆稀释液、双缩脲试剂
    先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均匀,再倒入待测液中

    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
    黑藻叶
    直接取黑藻叶片制片进行观察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菠菜叶、无水乙醇
    把菠菜叶剪碎放在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后直接研磨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70%的酒精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质的鉴定
    1、还原糖+斐林试剂(蓝色)→(50-65℃水浴)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甲液为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 g/mL的CuSO4溶液
    使用方法:现用现配,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水浴加热
    常见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蔗糖,多糖不是还原糖)。
    2、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显微镜观察)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双缩脲试剂:A液为0.1 g/mLNaOH溶液;B液为0.01 g/mL的CuSO4溶液。
    使用方法:加入A液1 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可以用豆浆稀释液与双缩腺试剂反应,但是实验室应该先向 待测液中加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再向其中滴入CuSO4溶液,A错误;
    B、“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可 以用黑藻为材料,黑藻细胞单层排列,含较多的叶绿体,且叶绿体较大易于观察,根据黑藻叶绿体靠近细胞壁 分布和流动的特点可以用它来观察叶绿体、细胞质流动(以叶绿体的流动为标志)以及液泡,B正确;
    C、在“叶绿 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将菠菜叶剪碎后加入无水乙醇,还要加入CaCO3和SO2,C错误;
    D、在“观察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是95%,用来配制解离液,不是70%的酒精,D错误。
    故选B。
    13.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多选)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罗伯特森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亚显微照片是物理模型
    B.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实物模型
    C. 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
    D.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答案】CD
    【解析】
    【分析】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包括数学表达式和曲线两种表现形式,数学表达式表示准确,曲线图表示较为直观。
    【详解】A、罗伯特森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亚显微照片是实物,而不是物理模型,A 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错误;
    C、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 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C正确;
    D、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是 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D正确。
    故选CD。
    13.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学附中高三月考(一)生物试题)一种生物材料可进行多种不同的实验,下列有关生物材料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有( )
    A. 可用大蒜根尖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可用玉米胚芽鞘研究植物向光性和背地性
    C. 可用菠菜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和进行细胞失水、吸水实验
    D. 可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DNA、RNA的分布和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BC
    【解析】
    【分析】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观察有丝分裂及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均可用洋葱根尖作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需要带颜色的实验材料,便于观察,比如可用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
    【详解】A、大蒜根尖细胞是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
    B、玉米胚芽鞘的生长能体现出向光性和背重力性,因此可用玉米胚芽鞘研究植物向光性和背地性,B正确;
    C、菠菜叶肉细胞含叶绿体,细胞失水、吸水的实验可借助叶绿体本身的颜色作为参照来观察质壁分离的现象,C正确;
    D、透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DNA、RNA的分布,呈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有颜色干扰,不能用于观察DNA、RNA的分布,D错误。
    故选BC。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4. 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小球藻和CO2验证卡尔文循环的实验中,自变量是CO2中C是否被标记
    B.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 利用淀粉、蛋白酶、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因变量可用是否产生还原糖表示
    D. 利用含酚酞的琼脂块和NaOH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浸泡在NaOH中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用小球藻和CO2验证卡尔文循环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时间,A错误;
    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多少判断过氧化氢的分解情况,故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B正确;
    C、利用淀粉酶、蔗糖、淀粉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还原糖,蔗糖无法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故因变量是是否产生还原糖,C正确;
    D、利用含酚酞的琼脂块和NaOH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浸泡在NaOH中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各组时间应控制为相同,D正确。
    故选A。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6. 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在适度补水条件下某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单位:mg/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条件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自然条件
    0.37
    0.45
    0.12


    适度补水
    1.14
    0.53
    0.12

    A. 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其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B.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C.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还可存在于其幼嫩的茎和果实的部分细胞
    D. 据表推测: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在适度补水条件下,植物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表分析:乙组中叶绿素a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说明补充水分使叶绿素的含量升高。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详解】A、由实验处理情况可知,甲组为自然条件下的结果,乙组进行了适度补水的处理,则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A正确;
    B、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B错误;
    C、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中,叶绿体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还可存在于其幼嫩的茎和果实的部分细胞,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补水下,叶绿素的含量增加,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D正确。
    故选B。
    【点睛】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8. 用富含过氧化氢酶的新鲜马铃薯悬液进行H2O2分解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1组是在pH=7.0,温度为25℃条件下,向5mL1%的H2O2溶液中加入0.3mL酶悬液的结果。与第1组相比,第2组实验只改变了一个条件,该条件是(  )

    A. 马铃薯悬液量增加为0.6mL B. 改用2%的H2O2溶液
    C. 调整反应体系的温度为40℃ D. 反应体系的pH设置为5.0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2、由图分析可知,第2组比第1组生成的氧气的总量多,则第2组的底物比第1组多。
    【详解】A、适当提高马铃薯悬液的量,提高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使化学反应提前到达平衡点,不改变最终产物的量,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分析,第2组比第1组产物的量增加,则反应物的量应该有所增加,故改用2%的H2O2溶液,可以使实验由第1组变为第2组,B符合题意;
    C、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增加产物的量,C不符合题意;
    D、改变反应体系的pH,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改变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点的时间,不改变最终产物的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10. 取生长旺盛绿叶,用打孔器获取直径大小相同的若干小圆叶片,用于“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该实验中最简便直观的检测指标是单位时间内(  )
    A. 小圆叶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B. 小圆叶片氧气的释放量
    C. 小圆叶片有机物的增加量 D. 小圆叶片浮起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主要是淀粉。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小圆形叶片经过处理,最后观察到会浮起,原因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故小圆叶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小圆叶片氧气的释放量及小圆叶片有机物的增加量都可以作为检测指标,但单位时间内小圆叶片浮起的数量可直接观察计数,是该实验中最简便直观的检测指标,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9. 如图4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磨时加入CaCO3和的目的都是保护叶绿素
    B. 此实验说明蓝藻缺少叶绿素和叶黄素
    C. 由此结果可推测蓝藻生活的环境中光照强度一定小于菠菜
    D. 菠菜叶四种色素中含量最低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 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A错误;
    B、蓝藻层析后对应的色素是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B错误;
    C、此实验结果蓝藻总色素少于菠菜,但因为生物材料用量不清楚以及藻蓝素的量没有显示,无法说明哪种生物需要的光少些,C错误;
    D、菠菜叶四种色素中含量最低的色素是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1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组实验:甲组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去侵染、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经一段时间保温、搅拌、离心后分析放射性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保温时间过长,则甲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B. 若搅拌不充分,则甲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减弱
    C. 若保温时间过长,则乙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减弱
    D. 若搅拌不充分,则乙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甲组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去侵染用、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正确;
    B、搅拌不充分使得没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一部分沉淀,上清液依然没有放射性,错误;
    C、乙组经过搅拌离心后,仅含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上清液有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含有子代噬菌体和含有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其放射性更强,错误;
    D、搅拌不充分使得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沉淀,上清液的放射性不及之前强,错误。
    故选A。
    (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22.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大豆和油菜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测定了大豆叶片和油菜叶片在一定的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如图甲所示。一般情况下,在相对较弱光照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比油菜高;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时,油菜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仍会继续提高。

    当光照强度为时,大豆每小时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油菜的______倍。假定一昼夜中白天光照时间为,当光照强度为时______(填“大豆”或“油菜”)植株的干重一定会减少,原因是______
    (2)该研究小组又利用油菜植株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乙表示实验装置,其中的缓冲液能够维持密闭小室中浓度的相对稳定,图丙表示实验结果。
    ①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红色液滴移动的速率______(能或不能)表示大豆或油菜植株的实际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光照强度为时,绿叶体内产生的氧气的去路是______
    (3)如果将图乙中的缓冲溶液改成清水并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后,观察到红色被商向左移动.在不考虑物理因素的影响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 有无氧呼吸存在 B. 呼吸底物中有脂肪
    C. 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 D. 植物呼吸使玻璃罩内温度升高
    【答案】(1) ①. 0.7 ②. 油菜 ③. 油菜白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仅能满足叶片自身夜晚的呼吸作用消耗,无法满足其他非光合作用部位生长对有机物的需求
    (2) ①. 不能 ②. 该装置只能测定净光合速率,欲测定实际光合速率,还需测定其呼吸速率 ③. 扩散到线粒体和释放到空气中 (3)B
    【解析】
    【分析】图甲:表示大豆和油菜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图乙:是用于测定净光合速率的装置,若要测定总光合作用还需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呼吸速率。图丙:表示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了植物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大小。
    【小问1详解】
    随着光照强度增加,首先达到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值的曲线代表大豆,在较强光照强度下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曲线代表油菜。大豆和油菜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叶片吸收的CO2量来表示。因此,当光照强度为Y时,大豆制造的有机物是油菜的(5+1)/(2+2)=1.5(倍);当光照强度为Z时,大豆制造的有机物是油菜的(6+1)/(8+2)=0.7(倍);一昼夜中白天光照时间为12h,当光照强度为Y时,大豆和油菜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分别为6×12=72(mg),4×12=48(mg);大豆和油菜每100cm2叶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分别为1×24=24(mg),2×24=48(mg)。由此可见,油菜在12h光照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无法满足一昼夜叶片自身及其他非光合作用部位生长对有机物的需求,因此不能正常生长。同时说明,油菜更适合在光照强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
    【小问2详解】
    ①该装置刻度玻璃管上单位时间内液滴移动的距离仅代表净光合速率,还需测定呼吸速率,才能计算出实际光合速率。应将该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测定单位时间内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②图丁中光照强度为80W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叶绿体内产生的氧气的去路是扩散到线粒体和释放到空气中。
    【小问3详解】
    如果将图乙中的CO2缓冲溶液改成清水并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后,观察到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在不考虑物理因素的影响下,最可能的原因是呼吸底物中有脂肪,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4. 紫色洋葱鳞片叶和菠菜叶片是常见的实验材料,下列髙中生物实验均可利用这两种材料完成的是(  )
    A. 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B.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C.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2、做提取和分离叶绿素要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详解】A、紫色的洋葱鳞片叶没有叶绿体,无法提取和分离叶绿素,A错误;
    B、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和黑藻叶片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B正确;.
    C、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和黑藻叶片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C错误;
    D、紫色的洋葱鳞片叶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8月质量检测)24. 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 ℃,适宜pH为3~7.5,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酵母菌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 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的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计__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 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的计算公式:1 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 ①. 盖玻片 ②.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③. 不被
    (3). 平均每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4)重复操作以上两个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绘图分析。
    【小问1详解】
    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否则会由于取样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小问2详解】
    ②在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滴加培养液,多余的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
    ③活的酵母菌不能被台盼蓝染液染色,故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小问3详解】
    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一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25=400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mL=1000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0.1/400mm3,因此酵母细胞个数/1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明确探究实验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8月质量检测)25. 某多年生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B分别控制红色素和蓝色素合成,B基因的表达受到A基因抑制,存在AA时开红花,存在Aa时开粉红花,将纯合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1全是粉红花,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花:粉红花:蓝花:白花=4:8:1:1。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2中红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分析F2的表现型和比例,推知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对该推论进行验证,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若用F1与某植株杂交进行验证,则可用于验证的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②若用F1与蓝花植株杂交进行验证,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则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
    (3)让F2中粉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4)请写出杂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AaBb ②. 3 ③. aaBb ④. 5 ⑤. 粉红花:蓝花=2:1 ⑥. 1/10 ⑦.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植物花色中红花的基因型为AA__,粉红花基因型为Aa__,蓝花基因型aaB_,白花基因型为aabb;将纯合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杂交,F₁全是粉红花,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四种花色,说明F₁粉红花基因型为AaBb,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二代理论上红花(AA__):粉红花(Aa__):蓝花(aaB_):白花(aabb)=4: 8: 3: 1,而实际上的比例为4: 8: 1: 1,说明蓝花中有2份杂合子aaBb不能成活。
    【详解】(1)据分析可知,F₁粉红花基因型为AaBb,F₂中红花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是AABB、AABb、AAbb。
    (2)以上分析可知,致死基因是aaBb。①若用F1与某植株杂交进行验证致死基因型是aaBb,只需选出的基因型与F1杂交的后代会出现aaBb即可,则这样的基因型有AaBB、AaBb、 Aabb、aaBB、aabb共5种。
    ②F1与蓝花植株(aaBB)杂交,理论上产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但是aaBb致死,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是粉红花:蓝花=2:1。
    (3)F₂中粉红花(1/4AaBB、1/2AaBb、1/4Aabb) 自交,后代中白花占(1/2×1/16+1/4×1/4) ÷(1-1/2×2/16) =1/10。
    (4)杂合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二者杂交图解如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再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判断子一代和亲本的基因型,并能根据子二代特殊性状分离比判断不能成活的基因型种类。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7月月考)22. 某生物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α-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Ⅰ.取6只试管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
    Ⅱ.在6只试管中依次加入等量的α-淀粉酶溶液。
    Ⅲ.迅速将6只试管分别放入0℃、20℃、40℃、60℃、80℃、100℃的水浴锅中保温5分钟。
    Ⅳ.取出试管,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将每支试管放在60℃的水浴锅中水浴1分钟,观察各试管的溶液中颜色变化。
    (1). 请指出上述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α-淀粉酶溶液是一种内切酶,以随机的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下图是β-淀粉酶在淀粉、Ca2+影响下的热稳定性测定结果绘制的曲线图。

    ①α-淀粉酶溶液和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作用部位不同,从两种酶结构上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解淀粉的产物主要是麦芽糖。
    ②以上条件最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热稳定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在没有设定温度前淀粉酶和淀粉已经发生反应将步骤Ⅱ与步骤Ⅲ颠倒或将淀粉和淀粉酶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②. 用斐林试剂鉴别还原糖,水浴加热干扰实验;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
    (2). ①. 成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 β-淀粉酶 ③. Ca2++2%淀粉
    【解析】
    【分析】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观测指标是:与碘液是否变蓝(淀粉的剩余量)。
    2、图中,加入淀粉和Ca2+均有助于提高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小问1详解】
    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应该在设定温度下发挥作用。该实验设计错在在没有设定温度前淀粉酶和淀粉已经混合且在室温下发生了反应。改正:将步骤Ⅱ与步骤Ⅲ颠倒或将淀粉和淀粉酶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②该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斐林试剂鉴别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干扰实验。改正: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
    【小问2详解】
    ①α-淀粉酶溶液和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作用部位不同,说明两种酶功能不同,而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所以两种酶结构不同,即组成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α-淀粉酶溶液是一种内切酶,以随机的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水解,水解淀粉的产物不一定含有几个单糖,而β-淀粉酶则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所以水解产物主要是麦芽糖。
    ③由图中曲线看出,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时,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机理,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淀粉在不同酶作用下的水解产物。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3.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规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鉴定黄豆组织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常先加入CuSO4溶液后加入NaOH溶液
    C. 验证天竺葵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实验前需先对植物叶片脱色处理
    D. 探究影响菠菜叶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实验时,须在黑暗中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需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进行染色,使用8%的HCl溶液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2、蛋白质的鉴定需要使用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有紫色产生;还原糖的鉴定需要使用斐林试剂,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详解】A、脂肪鉴定时染色后需用50%酒精洗去浮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不需要,A错误;
    B、鉴定黄豆组织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常先加入NaOH溶液,振荡均匀后再滴加CuSO4溶液,B错误;
    C、验证天竺葵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需先对植物叶片放置黑暗进行饥饿处理,避免原有有机物对实验结果进行干扰,C错误;
    D、探究影响菠菜叶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实验时,由于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干扰实验结果,所以须在黑暗中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19. 生物离不开实验,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对照”及“变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自变量是环境溶液,因变量是原生质层的位置
    B. 利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C. 利用麦芽糖、蔗糖、麦芽糖酶和斐林试剂来验证酶的专一性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澄清石灰水是否浑浊
    【答案】A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详解】A、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滴加清水都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A正确;
    B、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B错误;
    C、麦芽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均为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作用均有砖红色沉淀物生成,即用斐林试剂不能判断麦芽糖和葡萄糖是否被水解,故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有CO2产生,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观测指标不能是澄清的石灰水是否浑浊,D错误。
    故选A。
    【点睛】
    (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3. 研究人员从一种野生植物的贮藏根中提取出A酶和B酶2种化学物质,并对其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研究小组1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
    (2)据图1分析,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_________。若要研究pH对酶A、酶B活性的影响,应控制实验温度为_________左右。
    Ⅱ.研究小组2针对A酶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促使葡萄糖分解的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促使蔗糖分解的酶。对此,研究人员设计并做了一些相关实验。
    (3)要鉴定此酶的化学本质,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染液。
    (4)为确定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分解的酶,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可能的实验结果。在水浴加热后,若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两支试管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2) ①. A酶 ②. 50℃
    (3)双缩脲、吡罗红 (4) ①. 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 ②. 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解析】
    【分析】1、还原性糖(如葡萄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分析图1: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根据图1可知,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大于B酶。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1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故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探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据图1分析,在40℃至60℃范围内,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大于B酶,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A酶;如果要探究pH值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其中自变量是pH值,因变量为A酶和B酶的活性,温度为无关变量,要保证适宜,由于在温度为50℃时酶的活性最强,所以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
    【小问3详解】
    要鉴定此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还是RNA,可分别选用双缩脲试剂和吡罗红染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RNA与吡罗红发生颜色反应。
    【小问4详解】
    还原性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是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但蔗糖的分解产物为还原糖,两支试管都出现砖红色,表明该酶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而能催化蔗糖分解,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若两支试管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没有分解,而葡萄糖被分解,则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RNA、还原性糖的鉴定方法和生物实验设计的内容.实验设计中要准确设置变量梯度、控制好无关变量。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培养液中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菌落
    B.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子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C. 摩尔根的伴性遗传实验又一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
    D. 孟德尔单因子杂交实验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型菌落,只有固体培养基才能形成菌落,A正确;
    B、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B正确;
    C、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不仅用实验再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也为发展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作出卓越贡献,C正确;
    D、孟德尔单因子杂交实验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因为孟德尔当时没有提出同源染色体及基因的名词,D错误。
    故选D。
    (天津市静海区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关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小球藻类培养液中的水20%为H218O,则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中约20%的氧原子为18O
    B. 经胰蛋白质酶处理的S型肺炎双球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C. 用带不同颜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证明膜的流动性
    D. 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光反应反应式:H2O→2H++1/2O2(水的光解),NADP++2e-+H+→NADPH(递氢),ADP+Pi→ATP (递能)。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由H2O→2H++1/2O2(水的光解),可得若小球藻类培养液中的水20%为H218O,则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中约20%的氧原子为18O,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经胰蛋白质酶处理的S型肺炎双球菌提取物,破坏了蛋白质,不改变DNA,故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错误;
    C、用带不同颜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不能标记磷脂分子,C错误;
    D、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一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入学测试)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用纸层析法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 苏丹Ⅲ染色液可将花生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
    C.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可对DNA染色,不能对RNA染色
    D. 斐林试剂可以直接用来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绿叶中的色素常用纸层析法分离,而不是提取,A项错误;苏丹Ⅲ染色液可将花生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B项正确;吡罗红和甲基绿染色剂可对DNA和RNA染色,但对二者的亲和力不同,吡罗红对RNA亲和力较强,甲基绿对DNA亲和力较强,C项错误;斐林试剂中CuSO4浓度较高,不能直接用来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D项错误。

    (多选)(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生物试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时,黄豆研磨液中也能检测到脂肪
    B.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快速打开盖玻片滴加清水可继续观察其复原情况
    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 CO2的含量
    D.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实验步骤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在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有三次显微镜观察,一次是正常的细胞,一次是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因此首先制作装片,观察正常细胞;然后加30%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质壁分离;然后再加清水,观察细胞复原。检测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详解】A、黄豆中也含有脂肪,因此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时,黄豆研磨液中也能检测到脂肪,A正确;
    B、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应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继续观察其复原情况,B错误;
    C、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 CO2的含量,C错误;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错误。
    故选BCD。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为研究药物A对裸鼠(先天胸腺缺陷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以细胞周期中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裸鼠、人乳腺癌细胞、药物A溶液、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裸鼠日常饮食在实验设计中不做要求;药物每天提供一次,10天后测定。
    (1)实验思路:
    ①取生理状况相似的同性别健康裸鼠若干只,每只注射适量且等量的人乳腺癌细胞,一段时间后获得人乳腺癌移植瘤成功的裸鼠10只。
    ②将10只裸鼠随机分均为两组,各组裸鼠分别腹腔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只裸鼠给药频次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取出每组小鼠的移植瘤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数目,记录结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张药物A对移植瘤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细胞数影响的记录表。
    (3)分析与讨论:
    ①实验中选择裸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乳腺癌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可在其体内产生移植瘤,说明乳腺癌细胞系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
    ②如果实验结果绘成如图曲线图(实验组为用A药物组),则对检测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
    C.A药物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相同 D.b峰中的细胞不全是分裂期的细胞
    【答案】(1) ①. 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药物A溶液、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 ②. 每天注射一次(1次/天/只),连续注射10天 ③. 不同DNA含量 ④.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裸鼠移植瘤细胞不同时期细胞数目的结果记录表

    G1期
    S期
    G2+M期

    1
    2
    3
    4
    5
    均值
    1
    2
    3
    4
    5
    均值
    1
    2
    3
    4
    5
    均值
    对照组


















    实验组


















    (3) ①. 减少免疫排斥 ②. 异体致瘤性 ③. C【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药物A对裸鼠(先天胸腺缺陷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A的有无,因变量是细胞周期中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药物A对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A的有无,步骤②一组标记为对照组,每只鼠腹腔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另一组标记为实验组,每只鼠腹腔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药物A溶液。每只裸鼠给药频次均为每天注射一次(1次/天/只),连续注射10天;步骤③取出每组小鼠的移植瘤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目,记录结果;步骤④的操作是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记录表中要表示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个时期的细胞数量:
    裸鼠移植瘤细胞不同时期细胞数目的结果记录表

    G1期
    S期
    G2+M期

    1
    2
    3
    4
    5
    均值
    1
    2
    3
    4
    5
    均值
    1
    2
    3
    4
    5
    均值
    对照组


















    实验组


















    3、①实验中选择无胸腺裸鼠的原因是减少免疫排斥,人的乳腺癌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可在其体内产生移植瘤,说明乳腺癌细胞系具有异体致瘤性特点。②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b峰中,故选C。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返校考试生物试题)研究发现大鼠在23℃的水中会出现应激性胃溃疡。某实验小组利用恒温水槽探究不同浓度左金丸总生物碱(ZJPTA)对束缚-水浸(先束缚固定,后浸入水中)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的溃疡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以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作为观测指标。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ZJPTA溶液(低、中、高剂量)、奥美拉唑(预防胃溃疡的药物)、恒温水槽、灌胃器等。
    (要求与说明:奥美拉唑所用的剂量不做要求,实验结果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检测方法不做要求)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不同剂量左金丸总生物碱(ZJPTA)都可降低大鼠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且中等浓度效果最佳,并与奥美拉唑效果相当。请用柱形图表示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在实验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
    ②引起胃溃疡主要的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用奥美拉唑预防胃溃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5组,编号为A、B、C、D、E ②. 恰上述的各组大鼠分别用灌胃器灌胃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低剂量的ZJPTA溶液、中剂量的ZJPTA溶液、高剂量的ZJPTA溶液、奥美拉唑药物 ③. 将所有大鼠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过适宜的时间后,将各组大鼠束缚固定,然后将其浸入23℃的恒温水槽中处理一段时间;(体现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④. 测量各组大鼠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蛋(E)的含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现统计分析)
    (2) (3) ①. 参与了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参与胃溃疡的形成) ②. 奥美拉唑能减少(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胃酸分泌)
    【解析】
    【分析】本实验自变量是ZJPTA的浓度,因变量为是NE和E的浓度,实验步骤一般包括三大步:第一步分组编号,第二步是作出处理,第三步是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观察。据此作答。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分组编号,本实验自变量为ZJPTA的浓度,还有生理盐水,药物处理组,应分5组,即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5组,编号为A、B、C、D、E;第二步对每一组做出处理,即恰上述的各组大鼠分别用灌胃器灌胃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低剂量的ZJPTA溶液、中剂量的ZJPTA溶液、高剂量的ZJPTA溶液、奥美拉唑药物;第三步和第四步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观察,即将所有大鼠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过适宜的时间后,将各组大鼠束缚固定,然后将其浸入23℃的恒温水槽中处理一段时间;(体现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测量各组大鼠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蛋(E)的含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现统计分析)。
    小问2详解】
    由于不同剂量左金丸总生物碱(ZJPTA)都可降低大鼠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且中等浓度效果最佳,并与奥美拉唑效果相当,柱形图表示为:

    【小问3详解】
    从实验结果看出当ZJPTA浓度在中等浓度时,NE和E的含量最低,说明影响效果最明显;二者可能参与了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引起胃溃疡主要的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奥美拉唑能预防胃溃疡,说明奥美拉唑预防胃溃疡的原因可能是减少(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 

    2.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届高三年级第--次调研测试)生物实验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实验药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B. 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时,应向待测溶液中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
    C. 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实验中,需用苏丹IV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D.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用层析液作为色素的提取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中,HCl和酒精构成解离液,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便于观察,A正确;
    B、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时,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混合均匀后再向待测溶液中加入,B错误;
    C、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实验中,需用苏丹IV将脂肪染成红色,C错误;
    D、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用无水乙醇作为色素的提取剂,D错误。

    故选A。
    3.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下列用新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可防止破坏叶绿素
    B. 不加SiO2也可以提取出4种光合作用色素
    C. 加入大量无水乙醇会使色素条带数目变少
    D. 层析结果发现蓝绿色色素带高于橙黄色色素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CaCO3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所以可在研磨前加入少许CaCO3,A错误;
    B、即使研磨的不够充分,仍然能提取到4种光合作用色素,只是提取的色素含量减少,B正确;
    C、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时,若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会因溶剂过多而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但不改变条带的数目,C错误;
    D、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因此蓝绿色色素带低于橙黄色色素带,D错误。
    故选B。
    【点睛】
    8.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把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各15粒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A. 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温度和水分,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C. 该实验选用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D. 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只与光照和水分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与乙或丙与丁对比,自变量是水分;甲与丙或乙与丁对比,自变量是光照;因变量种子是否萌发。
    【详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的温度相同,故温度为无关变量。结合分析可知,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和水分,A、B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和水分,其他条件均为无关变量,因此选用胚具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C正确;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与水分有关,与光照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得出该实验的研究目的。
    9.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操作为(  )
    A.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B. 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
    C.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D.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对照实验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其它无关变量应均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是控制自变量,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A符合题意;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pH为自变量,温度等为无关变量,因此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属于控制无关变量,B不符合题意;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属于无关变量,实验时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是消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其余为无关变量,因此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属于控制无关变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10.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实验误差是高中生做实验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平均取样、多次取样并计算平均值等。
    【详解】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
    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因为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范围,可以先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为正式实验提供浓度范围,B错误;
    C、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即取样,C正确;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正确。
    故选B。
    【定位】本题考查教材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减少误差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1.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
    实验组




    处理
    种皮完整,25℃蒸馏水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25℃蒸馏水浸泡24h
    种皮完整,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
    下列组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B. 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C. 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D. 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所以只能探究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C错误
    故选C
    21.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高三年级月考)研究小组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进行水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发育的研究.测得温室中的氧气浓度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水稻种子的主要储能物质是_____,种子萌发时需要浸种的目的是_____.
    (2)温室中的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第10天~17天之间氧气浓度增加的原因是_____.种子萌发17天以后限制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
    (3)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蓝光处理比白光处理能显著抑制水稻幼苗株高的增长.若要通过实验验证该观点,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_.
    【答案】 ①. 淀粉 ②. 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 ③. 早于 ④. 幼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幼苗(和其它微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⑤. 二氧化碳浓度 ⑥.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等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幼苗进行蓝光和白光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幼苗的株高
    【解析】
    【详解】(1)淀粉是水稻种子的主要储能物质。种子萌发时需要浸种的目的是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
    (2)据图分析,第10天温室内氧气浓度最低,此点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早于第10天,第10天~17天之间幼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幼苗(和其它微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所以氧气浓度增加。在第17天左右温室内的光合速率又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3)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思路为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等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幼苗进行蓝光和白光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幼苗的株高,由于白光中有光合作用需要的红光和蓝紫光,所以蓝光处理比白光处理能显著抑制水稻幼苗株高的增长。
    8. (上杭一中2022高三暑期阶段性考试)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设计,其中最合理的是(  )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肝脏研磨液,用气球收集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鉴定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气泡产生速度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A、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较大影响,因此不能选择过氧化氢为底物的实验来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产生,需要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对酶的活性会有影响,因此不能选择斐林试剂,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不同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度来判断,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无法分解淀粉,D错误。
    故选C。
    【点睛】
    9. (上杭一中2022高三暑期阶段性考试)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可进行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
    B. 用洋葱管状绿芯叶提取叶绿素时需加入碳酸钙、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可看到细胞膜有暗-亮-暗三层结构
    D.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只能采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1、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常选用藓类或黑藻叶片,这是因为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若选用菠菜叶作为材料,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因为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是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且所含叶绿体数目少,但个体大,便于观察。叶绿体中有色素,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中无色素,必须先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才能用显微镜观察。
    2、叶绿素提取原理: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而不用水。
    3、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后又复原的现象。
    【详解】A、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不能用于进行叶绿体的观察,A错误;
    B、用洋葱管状绿芯叶提取叶绿素时需加入碳酸钙中和有机酸,避免形成去镁叶绿素,加入少许二氧化硅是为了磨碎细胞壁等,使色素溶解于酒精中、加入无水乙醇用于提取叶绿素,B正确;
    C、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是亚显微结构,无法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C错误;
    D、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采用选择植物的成熟细胞(具有大液泡的),一般会选择洋葱外表皮细胞(有颜色容易观察),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相同特点的结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是实验材料洋葱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根据选项设计的具体实验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12. (上杭一中2022高三暑期阶段性考试)某农科所通过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其饲养的某种经济动物肠道内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得到下图实验结果。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动物可能为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若三种消化酶进入该动物的胃中,它们的活力不会改变
    C. 与50℃相比,在20℃环境下保存提取到的各种消化酶效果更好
    D. 实验时应先将各种消化酶液和底物在对应温度环境中放置5min后再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和曲线图可知,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对其饲养的某种经济动物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力的影响,其自变量是温度和消化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的活力,pH、各种消化酶的量等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若淀粉酶活力降低,则淀粉分解量减少。
    【详解】A、该动物肠道内淀粉酶的活力很高,可能为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
    B、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若三种消化酶进入该动物的胃中,pH降低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C、酶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与50℃相比,在20℃环境下保存提取到的各种消化酶效果更好,C正确;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防止两者未达到预设温度就开始反应,D正确。
    故选B。
    13. (上杭一中2022高三暑期阶段性考试)某科研小组将新鲜的萝卜磨碎、过滤制得提取液,以等体积等浓度H2O2为底物,对提取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相关研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实验一可以看出,与加Fe3+相比,单位时间内加萝卜提取液产生的氧气多,其原因是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
    B. 若将实验一中的萝卜提取液换成等量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则O2产生总量明显增多
    C. 实验二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相同时间内H2O2的剩余量,引起A、B曲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含量不同
    D. 过氧化氢酶制剂的保存,一般应选择低温、pH为7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一种是萝卜提取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另一种是Fe3+,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量,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入萝卜提取液的实验先达到平衡点,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分析图2:该图是多因素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横轴表示pH,pH是一个自变量,剩余量越大,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小。
    【详解】A、实验一的两条曲线是比较萝卜提取液和Fe3+催化H2O2产生O2的量,主要目的是研究提取液中的H2O2酶和Fe3+的催化效率,H2O2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酶降低活化能更显著,A正确;
    B、氧气产生总量取决于底物过氧化氢的量,与酶无关,B错误;
    C、实验二中在相同的最适温度下,相同时间内过氧化氢的剩余量不同最可能是酶的量不同,C正确;
    D、低温和中性环境不会破坏过氧化氢酶分子的结构,有利于酶制剂的保存,D正确。
    故选B。
    17. (上杭一中2022高三暑期阶段性考试)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紫色洋葱等为材料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相关实验。
    (1)用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材料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你认为可行吗?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以紫色洋葱外表皮为材料,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想区分渗透压几乎相同的质量分数为15%葡萄糖溶液和30%蔗糖溶液两种溶液。该实验中能作为区分不同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其他5种植物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记录视野中的细胞数目,然后滴加蔗糖溶液,记录从滴加蔗糖溶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绘制成下图。据图分析可知,5种植物材料中_________细胞体积最小,_________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

    【答案】(1) ①. 不可以 ②. 因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中含有紫色色素,会干扰鉴定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2)(不加清水)能自动复原的一组所用溶液为葡萄糖溶液(不能自动复原的一组所用溶液为蔗糖溶液)
    (3) ①. 红花檀木 ②. 红花檀木
    【解析】
    【分析】1、还原糖的鉴定材料最好选择含糖量高、颜色浅的植物组织。
    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小问1详解】
    由于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中含有紫色色素,会干扰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的颜色反应,故用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不可以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小问2详解】
    由于葡萄糖可以被细胞吸收,而蔗糖不能,故不加清水能自动复原的一组所用溶液为葡萄糖溶液,不能自动复原的一组所用溶液为蔗糖溶液。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记录视野中细胞数目以红花檀木细胞最多,说明其细胞体积最小,且红花檀木滴加蔗糖溶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短,说明红花檀木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故5种植物材料中红花檀木细胞体积最小,红花檀木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要求考生掌握细胞质壁分离的条件,能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 (莆田24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有关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及对该实验创新改进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设计一个对照实验,一组在研磨前加CaCO3,另一组不加,然后按规定步骤研磨、层析、观察现象,可探究加与不加CaCO3对实验的影响
    B. 秋季使用黄色或红色叶片作实验材料可以证明叶片中不含叶绿素
    C. 把滤液细线画宽一点进行层析可以探究滤液细线的宽度对实验的影响
    D. 用不同量的绿叶做实验,可研究不同浓度的滤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常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详解】A、在探究加与不加CaCO3对实验的影响时,自变量为是否加CaCO3,因此一组在研磨前加CaCO3,另一组不加,然后按规定步骤研磨、层析、观察现象,A正确;
    B、植物细胞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而红色叶片的颜色是因为液泡中的花青素,与叶绿体中的色素无关,B错误;
    C、把滤液细线画宽一点进行层析,与正常宽度作对比,可以探究滤液细线的宽度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用不同量的绿叶做实验,得到的滤液浓度不同,可研究不同浓度的滤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6. (莆田24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pH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的相同试管,每支试管内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pH设置及各试管内蛋白块消失的时间如表所示: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 ,检测因变量的指标是____。 实验中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
    (3)请用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方法1:_____
    方法2:______
    (4)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酶溶液所处pH值的变化 ②. 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 ③. 2
    (2)酶活性越高,蛋白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 ①. 将温度由25℃提高至37℃左右,提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蛋白块的消失; ②. 把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增加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设置对照,另增加一支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小问1详解】
    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反应速率的变化,这里是以蛋白块消失的快慢来衡量,结合题中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溶液的pH值,因变量是酶活性的高低,是以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作为检测酶活性高低的指标,表格中下你是,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最快,说明实验中的该条件下酶活性最强。
    【小问2详解】
    酶活性越高,蛋白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因此,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表现为呈负相关,即酶活性越高,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小问3详解】
    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提高酶的活性;另一方面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也会影响反应速度,因此需要将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可以增加蛋白质与酶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
    【小问4详解】
    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该设置一组对照,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点睛】熟知酶的概念、本质以及相关的催化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掌握影响酶活性的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7. (莆田24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葡萄糖载体抑制剂与呼吸抑制剂对肌肉细胞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的影响,设计如下表实验: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试管6
    步骤一
    加入等量肌肉细胞悬浮液
    加入等量红细胞悬浮液2ml
    步骤二
    2ml葡萄糖载体抑制剂
    2ml呼吸抑制剂
    2ml生理盐水
    2ml葡萄糖载体抑制剂
    2ml呼吸抑制剂
    2ml生理盐水
    步骤三
    一段时间后,将等量5%的萄萄糖溶液分别加入6支试管,并震荡
    步骤四
    一段时间后,将试管中细胞全部取出并测量葡萄糖的浓度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6组试管中为对照组的是_______(是/否)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看完该实验步骤后认为可以将步骤二与步骤三颠倒,请问这样做对实验结果_____(有/没有)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1、2、3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4.9%.2.5%.试管4、5、6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3.5%.3.5%,综合6支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肌肉细胞与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试管3与试管6 ②. 因为试管3和试管1、2之间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形成对照;试管6和试管4、5之间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形成对照。
    (2) ①. 对结果有影响 ②. 若颠倒则在加入抑制剂之前,细跑就已经开始利用葡萄糖,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3)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1.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2.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
    题意分析,题中实验目是探究葡萄糖载体抑制剂与呼吸抑制剂对肌肉细胞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的影响。据此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葡萄糖载体抑制剂、呼吸抑制剂,以及细胞种类 ,因变量是底物减少的情况。
    【小问1详解】
    上述6组试管前三个试管探究的是葡萄糖载体抑制剂与呼吸抑制剂对肌肉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对照组是试管3,后三个试管探究的是葡萄糖载体抑制剂与呼吸抑制剂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氧呼吸的影响,对照组是试管6,因为试管1、2、3之间符合单一变量原则,而试管4、5、6之间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小问2详解】
    如果将步骤二与步骤三颠倒,这样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因为在加入抑制剂之前,细胞就可能已经开始利用葡萄糖,进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小问3详解】
    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1、2、3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4.9%、 2.5% ,试管1和2中的结果与试管3中的结果相比说明呼吸抑制剂和葡萄糖载体抑制剂均起到了抑制葡萄糖转运的作用,根据主动运输的特点可知,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运输;试管4、5、 6中葡萄糖的含量分别是5%、3.5%.3.5%可知,葡萄糖载体抑制剂起到了抑制葡萄糖转运的作用,而细胞呼吸抑制剂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据此可知红细胞转运葡萄糖的方式与载体有关,而与能量无关,因此为协助扩散方式。
    【点睛】熟知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思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物质转运方式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 (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19级高三第一学期9月月考)取10组相同的成熟植物组织,分别放置到甲、乙溶液中处理不同时间,测定细胞平均相对失水量,结果如图所示。假设细胞一直具有生物活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上述成熟组织可取自洋葱根尖分生区
    B. 上述甲、乙溶液的溶质相同,但浓度不同
    C. 处理时间越长,两组细胞内的细胞液浓度越大
    D. 该组织细胞分别在甲、乙溶液中处理8min时,均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处理时间和甲乙不同的溶液,因变量为细胞平均相对失水量,随着处理时间增加,甲组细胞由于失水量增加而细胞液浓度增大,然后保持稳定;乙组细胞液浓度先増大,后减小。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没有大液泡,不属于成熟植物组织细胞,A错误。
    B、由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甲溶液中失水,然后保持质壁分离的状态,说明甲溶液的溶质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比如蔗糖溶液;细胞在乙溶液中先失水后自动吸水,说明乙溶液的溶质可以被植物细胞吸收,比如尿素溶液、KNO3溶液,故二者的溶质不同,B错误。
    C、随着处理时间增加,甲组细胞由于失水量增加而细胞液浓度增大,然后保持稳定;乙组细胞液浓度先増大,后减小、C错误。
    D、处理8min时,细胞在甲溶液中失水而保持质壁分离,在乙溶液中正处于自动复原过程中,但仍保持质壁分离状态,D正确。
    故选D。
    10. (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19级高三第一学期9月月考)通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都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比实验的各个组都是实验组,需要再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
    B.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中加酶的组为实验组,其余均为对照组
    C. 鲁宾和卡门设计对比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D. 探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属于对比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都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
    【详解】A、对比实验都是实验组,符合对照实验中的相互对照,空白对照不是必需的,A错误。
    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加酶组、加无机催化剂、加热均为实验组,常温下反应组为对照组,B错误。
    C、鲁宾、卡门实验中两组均为实验组,是对比实验,鲁宾和卡门设计对比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C正确。
    D、探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属于自身前后对照,不是对比实验,D错误。
    故选C。
    16. (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19级高三第一学期9月月考)正常情况下线粒体内膜上[H]的氧化与ATP的合成相偶联,即在[H]氧化的同时合成ATP。某药物可阻断该过程中ATP的合成,研究人员利用离体培养的线粒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药物会使线粒体内膜上[H]的氧化与ATP的合成解除偶联
    B. 该药物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提高[H]与O2的结合速率
    C. 如给某人注射该药,会导致其体温有所上升
    D. 在该药物的使用下,细胞主动运输的能力会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乙组当ADP被消耗后,耗氧量不变,再加入ADP后,耗氧量又增加,说明正常情况下,线粒体的耗氧量受ADP浓度影响,而添加药物的甲组,线粒体耗氧量不受ADP浓度影响,而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说明该药物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但不抑制[H]与O2结合。
    【详解】A、添加药物的甲组线粒体耗氧量加快,且该药物可阻断该过程中ATP的合成,因此该药物会使线粒体内膜上[H]的氧化与ATP的合成解除偶联,A正确;
    B、添加药物的甲组,线粒体耗氧量加快,而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该药物作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提高[H]与O2的结合速率,B正确;
    C、给某人注射该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加快,能量释放更多,且药物可阻断该过程中ATP的合成,因此产生的热量会增多,会导致其体温有所上升,C正确;
    D、该药物可阻断ATP的合成,给某人注射该药,ATP合成量会减少,因此细胞主动运输的能力会减弱,D错误。
    故选D。

    (2022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2.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顺序是:搅拌→短暂保温→离心
    B. 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C. 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 可用健那绿染液直接给菠菜叶的下表皮染色,观察叶绿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选择透过性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所以该实验所利用的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在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先保温适宜时间(短时保温),再充分搅拌后离心,A错误;
    B、台盼蓝可给死细胞染色,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是活细胞,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B错误;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正确;
    D、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中含叶绿体,叶绿体为绿色,不需要染色即可用于观察叶绿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4. 下列有关物质检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花生子叶鉴定脂肪时,可用苏丹Ⅲ染液对子叶切片染色
    B. 番茄、西瓜等匀浆常作为鉴定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C.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煮熟的蛋白时,不可能出现紫色反应
    D. 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后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实验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使用花生子叶鉴定脂肪时,可用苏丹Ⅲ对子叶切片染色,会显示橘黄色,A正确;
    B、西瓜汁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不能作为鉴定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错误;
    C、煮熟的蛋白仍含有肽键,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煮熟的蛋白时,会出现紫色反应,C错误;
    D、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两种成分应分开使用,且双缩脲试剂B液与斐林试剂的乙液硫酸铜浓度不同,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不可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D错误。
    故选A。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17. 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的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各色素的含量不同而移动速度不同,所以能在滤纸上互相分离
    B. 提取的叶绿素溶液,若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可进行光合作用
    C. 提取叶绿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保护色素
    D. 将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装入试管,让一束白光穿过该滤液后再经三棱镜对光进行色散,光谱的颜色明显减弱蓝紫光和红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3、滤液划线:(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细而齐);(2)干燥后重复划3-4次。
    4、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5、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A、分离色素的原理是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A错误;
    B、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提取的叶绿素溶液,若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和CO2,由于缺少C5和叶绿体基质中的酶,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提取叶绿素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时更加充分,C错误;
    D、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将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装入试管,让一束白光穿过该滤液后再经三棱镜对光进行色散,光谱的颜色明显减弱的是红光区和蓝紫光区,D正确。
    故选D。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4. 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连续变化
    B. 解离的目的是用蒸馏水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C. 染色之后要进行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碱性染料
    D. 制片时压片的目的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详解】A、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进行连续分裂,因此不可通过同一细胞观察有丝分裂的全过程,A错误;
    B、解离的目的是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B错误;
    C、该实验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
    D、制片时压片的目的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来,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有利于观察,D正确。
    故选D。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3.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仪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装片时,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用高倍镜
    B. 若要观察的目标细胞位于低倍镜视野的左下方,则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使之位于视野中央
    C. 用显微镜观察花生子叶的切片时,发现细胞部分清楚、部分较模糊,这与切片厚薄不均有关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验中,能观察到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大液泡周围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显微镜的使用是先低倍镜,然后高倍镜,A正确;
    B、显微镜下看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虚像,若要观察的目标细胞位于低倍镜视野的左下方,应该同向移动,即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使之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用显微镜观察花生子叶的切片时,发现细胞部分清楚、部分较模糊,这与切片厚薄不均有关,C正确;
    D、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几乎占据整个细胞,叶绿体等细胞器分布在它的周围,D正确。
    故选B。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14.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材料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演绎内容
    B.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C. 摩尔根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实验验证,A错误;
    B、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小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B正确;
    C、摩尔根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30. 低温诱导植物(洋葱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B. 洋葱根尖在冰箱的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C. 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用甲基绿染液对染色体染色
    D. 低温处理洋葱根尖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低温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得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A正确;低温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B错误;实验中应该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者醋酸洋红溶液等对染色体染色,而甲基绿只能用于DNA的染色,C错误;低温处理洋葱根尖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入学考试)2. 下列实验中选用的试剂与其作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试剂
    作用
    A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蒸馏水
    使细胞吸水涨破
    B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盐酸
    洗去浮色
    C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卡诺氏液
    使染色体着色
    D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碳酸钙
    使研磨充分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制备细胞膜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通过吸水涨破获得,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的细胞器,A正确;
    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染色后需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
    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而卡诺氏固定液起到了固定染色体形态的作用,C错误;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色素,为了充分研磨通常在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入学考试)8. 请围绕高等植物洋葱来完成下表。
    细胞类型
    洋葱(1)_______细胞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洋葱管状叶的叶肉细胞
    合成ATP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__________
    不具有的细胞器
    (3)_________
    中心体和叶绿体
    中心体
    实验用途
    观察有丝分裂
    观察线粒体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实验试剂或原理
    需要(4)______染液
    需要(5)_______染液
    需要(6)_______作提取液

    【答案】 ①. 根尖分生区 ②.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③. 大液泡、中心体和叶绿体 ④.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⑤. 健那绿 ⑥. 无水乙醇
    【解析】
    【分析】1、利用洋葱根尖进行的有丝分裂实验现象,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心体和叶绿体,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或观察线粒体)。
    3、洋葱管状叶叶肉细胞含叶绿体,可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详解】(1)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通常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2)洋葱管状叶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3)高等植物所有细胞都没有中心体,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叶绿体;
    (4)观察有丝分裂时给染色体染色的试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等;
    (5)给DNA和RNA染色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
    (6)提取绿叶中的色素,使用无水乙醇作溶剂,分离色素使用的是层析液。
    【点睛】本题涉及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相关操作,题目比较基础,需要学生熟记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基础知识。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校际联考)5.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色素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色素带的位置不同
    B. 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相同
    C. 实验结果中得到的四条条带在滤纸条上自上而下依次变宽
    D. 与成熟叶相比,幼叶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
    【答案】D
    【解析】
    【分析】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3、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的原理来分离色素,从而使色素带的位置不同,A错误;
    B、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因此研磨绿叶时不加CaCO3,则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变窄的比例不相同,B错误;
    C、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C错误;
    D、与成熟叶相比,幼叶所含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少,做实验材料得到的叶绿素a、b的条带较窄,D正确。
    故选D。
    (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校际联考)15.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观察时,需在低倍镜下找出中期的细胞,再换高倍镜找其它时期的细胞
    C. 高倍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是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的细胞
    D. 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装片的制作流程是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A错误;
    B、制成的装片现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换成高倍镜观察,由于中期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故观察时,需在高倍镜下找出中期的细胞,再找其它时期的细胞,B错误;
    C、把中期的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高倍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间期的细胞,C错误;
    D、各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与其分裂周期所占时间成正相关,故已知细胞周期时间,根据各时期细胞数目所占比例可计算各时期的时间,D正确。
    故选D。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不定项)20. 在生物学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等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可选择颜色较浅的苹果或梨的匀浆
    B.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可选择洋葱鳞片叶的无色内表皮细胞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一般选择开花期的豌豆的花药
    D. 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用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1、还原糖检测:还原糖+斐林试剂,在水浴(50-65℃)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需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并借助显微镜观察。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材料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详解】A、还原糖+斐林试剂,在水浴(50-65℃)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选材不能颜色太深。故可选择颜色较浅的苹果或梨的匀浆,A正确;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需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所以选材颜色也不能太深,最好无色材料。故可选择洋葱鳞片叶的无色内表皮细胞,B正确;
    C、豌豆是雌雄同花、闭花受粉植物。开花期的花粉(配子)已经成熟,无法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因此不能利用开花期的豌豆花药做材料观察减数分裂过程,C 错误;
    D、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常用材料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D正确。
    故选C。

    (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一中高三第一次自主命题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2.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可直接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还可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用于配制解离液
    B. 用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
    C. 不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其在0.3g/mL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D. 达尔文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需要用无水乙醇,A项错误;
    B、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B项正确;
    C、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所以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内表皮细胞不含色素,所以不易观察,C项错误;
    D、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D项错误。
    故选B。

    (河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生物试题)4.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将A液、B液混匀之后再使用
    B.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温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C. 在研究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后,科学家构建了物理模型
    D. 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中有酒精时,要用到酸化的重铬酸钾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该先加A液创造一个碱性环境,再滴加B液,可观察到紫色反应。
    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能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该先加A液创造一个碱性环境,再滴加B液,A错误;
    B、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设置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B错误;
    C、在研究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后,科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C错误;
    D、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能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D。
    【点睛】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30. 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鉴定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四个实验中,只有一个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 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
    C. 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时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原理基本相同
    D. 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应先提取组织样液或增加膜的通透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鉴定利用碘液,产生蓝色。
    【详解】A. 在四个实验中,只有还原糖鉴定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正确;
    B. 由分析可知:四个实验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Ⅳ(或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B正确;
    C. 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前者先混合后使用,后者先加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滴加CuSO4溶液,所以原理不同,C错误;
    D. 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所以一般应先提取组织样液或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D正确。
    故选C。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30. 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鉴定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四个实验中,只有一个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 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
    C. 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时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原理基本相同
    D. 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应先提取组织样液或增加膜的通透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鉴定利用碘液,产生蓝色。
    【详解】A. 在四个实验中,只有还原糖鉴定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正确;
    B. 由分析可知:四个实验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Ⅳ(或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B正确;
    C. 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前者先混合后使用,后者先加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滴加CuSO4溶液,所以原理不同,C错误;
    D. 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所以一般应先提取组织样液或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D正确。
    故选C。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13. 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染成红色,A正确;
    B、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可以用苏丹Ⅳ检测,实验结果是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B错误;
    C、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C错误;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用的染色剂是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染剂,D错误。
    故选A。
    【点睛】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12.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
    B. 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时,可用肉眼直接观察
    C. 用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细胞膜流动性时,可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
    D. 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时,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1、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2、由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因此可以用红、绿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
    3、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用于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
    【详解】A、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A正确;
    B、红细胞体积微小,观察其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需要利用显微镜,B错误;
    C、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分子,经过细胞融合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用于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D正确。
    故选B。
    【点睛】
    20.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生物试题)很多实验必需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观察: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B. 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95%酒精去浮色→制片→观察
    C. 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D. 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0.3g/mL蔗糖溶液→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是: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A正确;
    B、脂肪的鉴定其步骤为: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
    C、因为叶绿体有颜色可直接观察,步骤是: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之后再用高倍镜观察),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步骤是: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0.3g/mL蔗糖溶液→观察,D正确。
    故选B。
    30. (安徽省合肥市九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验生物试题)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①分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②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都需要染色处理③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荧光染料标记 ④检测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⑤伞藻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伞帽的形状⑥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观察需先升高镜筒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③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DNA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由亲代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详解】①运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将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相互分离开来,①正确;
    ②叶绿体呈绿色,所以不需要染色既可以观察,②错误;
    ③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后,两种荧光可以均匀分布,③正确;
    ④斐林试剂可以和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检测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④正确;
    ⑤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帽的性状由假根决定,由于假根还有少量的蛋白质,所以不能说明细胞核控制伞帽的形状,⑤错误;
    ⑥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观察可直接转动转换器器,不需要升高镜筒,⑥错误。
    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13. 紫色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紫色洋葱的叶分为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能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色素,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B. 取新生根尖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大部分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C. 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D. 将洋葱管状叶制成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含有叶绿体;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外层表皮细胞含有紫色液泡,可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内表皮细胞无色素,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
    【详解】A、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色素,但不含光合色素,不能作为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材料,A错误;
    B、由于间期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细胞都处于间期,大部细胞时间是染色质,因此大部分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收水分,细胞液浓度变小,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变小,C正确;
    D、叶绿体中的基粒属于亚显微结构,在高倍镜下不能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D错误。
    故选C。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15. 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等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观察线粒体的嵴——电子显微镜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黑藻幼嫩的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模型构建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是提取并研究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
    【详解】A、线粒体的嵴属于亚显微结构,观察线粒体的嵴应该用电子显微镜,A正确;
    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为物理模型,B错误;
    C、公鸡的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等,不宜作为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C错误;
    D、黑藻幼嫩的根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细胞质颜色较浅,细胞质的流动不易观察,应该选用黑藻幼嫩的小叶来观察细胞质的流动,以小叶细胞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观察细胞质的流动,D错误。
    故选A。
    【点睛】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是考试重点,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学习中重点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等的选择。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17. 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若在5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个细胞,则换成10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5个
    B. 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应是逆时针的
    D. 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增强光照,用较大的光圈
    【答案】A
    【解析】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并且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
    【详解】A、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若在5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个细胞,则换用10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20÷22=5个,A正确;
    B、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B错误;
    C、若高倍镜下看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向还是逆时针的,C错误;
    D、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减弱光照,用较小的光圈,D错误。
    故选A。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3. 某课外兴趣小组以红色苋菜叶片为实验材料,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下图甲、乙两组分别是以有机溶剂和蒸馏水分离色素得到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叶绿素
    B. 甲组滤纸条从上往下第三条色素带的颜色是黄绿色
    C. 乙组滤液细线处的颜色是无色
    D. 苋菜叶肉细胞中紫红色的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1、提取色素:(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去除叶脉等部分;(2)加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研磨时加约5m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分解;丙酮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3)研钵研磨→漏斗过滤→将提取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2、制滤纸条。
    3、滤液划线:(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2)干燥后重复划3次。
    4、纸上层析:(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最宽:叶绿素a;最窄:胡萝卜素。
    【详解】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充分,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甲组滤纸条从上往下第三条色素带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a,颜色是蓝绿色,B错误;
    C、乙组是用蒸馏水分离色素,光合色素不溶于蒸馏水,故滤液细线处的颜色是深绿色,C错误;
    D、苋菜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中,而紫红色的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D正确。
    故选D。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11. 为确认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的核酸类型,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了可相互验证的甲、乙两组实验(假设细胞中碱基不发生相互转变)。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或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以含3H标记的U或T为唯一碱基的培养基中
    B. 将等量该病毒分别接种到含3H标记的U或T的培养基中
    C. 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3H标记的U或T的培养基中
    D. 病毒侵染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检测螨虫细胞中放射性情况,以确定病毒的核酸类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病毒,应该先标记细胞,再用被标记的细胞培养病毒,这样才能得到被标记的病毒。
    【详解】AC、B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故可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以含3H标记的U或T为唯一碱基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A正确,C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中培养,B错误;
    D、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D错误。
    故选A。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14. 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活动”中,错误的是( )
    A. 水中加适量冰块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可以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B. 调节100w聚光灯与相应植物之间的距离,可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 白光穿透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可以研究不同颜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D. 使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可以研究pH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等。
    【详解】A、水中加适量冰块,可以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以此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正确;
    B、调节100w聚光灯与相应植物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光照强度大小,从而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B正确;
    C、白光穿透不同颜色的玻璃纸,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研究不同颜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正确;
    D、使用精密pH试纸只能检测溶液pH,不能调节pH,故无法研究pH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探究实验的设计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15.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先后证明了基因的本质、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O2只来自CO2
    C. 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成为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D.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没有证明基因的本质,A不符合题意;
    B、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B不符合题意;
    C、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成为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C符合题意;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4. 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生理状态的洋葱表皮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记录如下表:
    分组





    步骤1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润的蔗糖溶液浓度如下
    0.1g/mL
    0.2g/mL
    0.3g/mL
    0.4g/mL
    0.5g/mL
    质壁分离现象

    ++
    +++
    ++++
    ++++
    步骤2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充分清洗3次
    质壁分离现象



    ++
    ++++
    注:“-”表示没有质壁分离 “+”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
    B. 据表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2~0.3g/mL之间
    C. 步骤2⑤中,质壁分离可以复原
    D. 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0.2g/mL的蔗糖溶液可以轻度引起质壁分离现象,而0.1g/mL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说明实验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
    【详解】A、根据分析,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说明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A错误;
    B、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②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但不如③④⑤中质壁分离明显,则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B错误;
    C、根据分析,步骤2⑤中,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C错误;
    D、③中细胞质壁分离(失水)程度大于②,因此失水后③中细胞液浓度大于②,故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D正确。
    故选D。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测)10.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样液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如有污物必须清洗
    B. 滴加样液后应将盖玻片先斜靠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
    C.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108个mL,该实验无对照实验
    D. 取样时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晃动菌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
    2、酵母菌个数计算:
    (1)16×25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细胞个数/1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100×10000×稀释倍数;
    (2)25×16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细胞个数/1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100×10000×稀释倍数。
    【详解】A、为了避免其他杂菌对酵母菌菌种数量计数的影响,加样液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如有污物必须清洗,A正确;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
    C、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4×100=4×108个/mL,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是存在相互对照,C错误;
    D、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D错误。
    故选A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3. 采用新鲜菠菜叶片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菠菜叶片液氮处理后再研磨有利于色素的充分释放
    B. 过滤时,使用滤纸比使用单层尼龙布提取的色素量少
    C 菠菜叶片中酸性物质少,不加或少加CaCO3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
    D. 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实验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很快随溶剂挥发消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A、菠菜叶片液氮处理后,因缺氧而导致细胞死亡,生物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作用,再研磨有利于色素的充分释放,A正确;
    B、滤纸能吸收含有色素的提取液,因此使用滤纸比使用单层尼龙布提取的色素量少,B正确;
    C、CaCO3能防止酸破坏叶绿素,菠菜叶片中酸性物质少,不加或少加CaCO3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C正确;
    D、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因色素分解而消失,但不会随层析液挥发而消失,D错误。
    故选D。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14. 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某兴趣小组同学取鸢尾叶片黑暗处理24 h,再用下图装置探究了鸢尾叶片细胞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将叶片进行黑暗处理24 h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糖类
    B. 实验过程中将装置放在纸箱的目的是排除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设置滤纸模拟叶、死叶的目的是排除实验自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 一段时间后,老黄叶组气球内陷程度大于成熟叶组说明细胞衰老过程呼吸速率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鸢尾叶片细胞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若细胞呼吸消耗糖类时,消耗的氧气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球不会发生变化;若细胞呼吸消耗脂肪时,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气体会减少,气球会内陷,因此该实验可以根据气球内陷程度来判断呼吸速率的大小,从而判断出叶片细胞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大小。
    【详解】A、实验前将叶片进行黑暗处理24 h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糖类,以保证实验过程中细胞呼吸的底物为脂肪,从而能判断出叶片细胞衰老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A正确;
    B、实验过程中将装置放在纸箱里,防止鸢尾叶片接受到光照,目的是排除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叶片衰老程度,即老黄叶和成熟叶,设置滤纸模拟叶、死叶对照组,目的是排除实验自变量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一段时间后,老黄叶组气球内陷程度大于成熟叶组,说明老黄叶组中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即消耗的脂肪更多,说明细胞衰老过程呼吸速率增强,D错误。
    故选D。
    (2022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3.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对比实验法: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
    B. 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C. 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
    D. 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史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课本中相关实验结果利用的研究方法,能够识记差速离心法所利用的原理。
    【详解】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和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法,A正确;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采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法,C正确;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而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研究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故选D。
    (2022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4. 某农场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下列关于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嫩小麦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碘液→观察被染成深蓝色的淀粉
    C. 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D. 嫩甜玉米籽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并加热→观察砖红色沉淀检测还原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还原糖鉴定结果为砖红色沉淀,鉴定材料需富含还原糖且无颜色干扰;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肽键即可呈现紫色反应。
    【详解】A、脂肪颗粒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生成橘黄色颗粒,A正确;
    B、嫩小麦籽粒含较多的还原糖,几乎不含淀粉,B错误;
    C、检测产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紫色,C正确;
    D、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两者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多选)19. 以下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不正确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或目的
    A
    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实验
    可用单层尼龙布来过滤研磨液
    B
    探究重金属Cu2+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
    可通过斐林试剂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成还原糖
    C
    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最适生长素浓度实验
    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和减少实验的误差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培养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A. A B. B C. C D. D
    【答案】BCD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2、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详解】A、研磨后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能更快的得到色素提取液,不能用滤纸,A正确;
    B、探究重金属Cu2+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来鉴定淀粉是否被分解成还原糖,因为斐林试剂中含有Cu2+,B错误;
    C、为避免使用的盲目性,减少损失,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需要先进行预实验,C错误;
    D、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BCD。
    (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多选)20.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鉴定还原糖实验中,先将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匀后再加入待测样液
    B. 在制作花生子叶切片观察脂肪颗粒过程中,用蒸馏水洗去切片表面的浮色
    C. 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
    D. 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答案】AD
    【解析】
    【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遵循先低后高原则。
    【详解】A、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检测还原糖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再加入待测样液中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
    B、在制作花生子叶切片观察脂肪颗粒过程中,用50%的酒精洗去切片表面的浮色,B错误;
    C、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C错误;
    D、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D正确。
    故选AD。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21. 洋葱是中学生物实验常用材料之一,下图是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①表示提取洋葱叶片色素时的研磨步骤,研钵中加___________作为溶剂。②表示符合要求的滤纸条,但该滤纸条层析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上无色素带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为了测定洋葱叶肉细胞色素含量,在步骤①研磨后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获得的滤液和上清液应用________(试剂)定容后测定并计算叶绿素含量。
    (2)③表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表示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的一个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洋葱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方移动。
    (3)若要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最好选择用洋葱紫色鳞片叶___________(填“内”或“外”)表皮为材料,使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用高倍镜观察时能看到中央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细胞发生___________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取自某个洋葱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两个成熟细胞,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
    B. 0-6min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和细胞液浓度都逐渐变大
    C. 2-6min内甲乙溶液的渗透压都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不一定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答案】(1) ①. 无水乙醇 ②. 层析液没过了滤液细线 ③. 充分提取色素 ④. 提取剂(无水乙醇或丙酮)
    (2) ①. 使细胞分散开 ②.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③. 右上
    (3) ①. 外 ②. 质壁分离 ③.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4)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 ①是提取绿叶中色素,需要加入无水乙醇、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②是画滤液细线。③④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小问1详解】
    ①提取光合色素需要用无水乙醇,故提取洋葱叶子色素时的研磨步骤中,研钵中加无水乙醇作为溶剂。②层析失败,滤纸条上无色素带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层析时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导致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步骤①研磨后需静置一段时间是能充分提取色素,获得的滤液和上清液应用提取剂(无水乙醇或丙酮)定容后测定并计算叶绿素含量。
    【小问2详解】
    ③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装片制作的压片步骤,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显微镜中成像与物体是完全倒置的,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先要找到中期细胞,而中期细胞图位于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小问3详解】
    洋葱紫色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的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有无色大液泡,若要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最好选择用洋葱紫色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失水,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小问4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比乙溶液浓度大,A错误;
    B、0-6min内乙溶液中的细胞失水速率减少,但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B错误;
    C、2〜6min内甲溶液中液泡的体积变大,说明细胞吸水,甲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乙溶液中液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乙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错误;
    D、10 min 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处于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没有变化,处于乙中的细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也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洋葱为素材,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24. 现有无标签的蛋清稀释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和材料将它们区分开来。
    资料: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提供材料:带有标签的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
    实验方法: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__________,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用__________ 试剂区分(1)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出现__________的是葡萄糖,另一种是__________。
    (3)区分(1)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是__________,写出鉴定方法及鉴定结果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双缩脲试剂 ②. 蛋清稀释液 ③. 淀粉酶溶液 ④. 葡萄糖溶液 ⑤. 淀粉溶液
    (2) ①. 斐林 ②. 砖红色沉淀 ③. 淀粉
    (3) ①. 蛋清稀释液和淀粉酶溶液 ②. 可以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检测上述两种混合液(50~65℃水浴加热约2min),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蛋清稀释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紫色反应;淀粉为非还原糖,淀粉酶能够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小问1详解】
    蛋清稀释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可以分为蛋白质组(蛋清稀释液和淀粉酶溶液)和糖类组(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两类,因此可以通过双缩脲试剂的显色反应把它们初步分开,发生显色的是稀蛋清和淀粉酶,不发生显色反应的是葡萄糖和淀粉。
    【小问2详解】
    (1)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为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可以利用斐林试剂区分开,水浴加热后,能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小问3详解】
    (1)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为蛋清稀释液和淀粉酶溶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所以加入淀粉后,用斐林试剂鉴定后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则为淀粉酶。所以可以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检测上述两种混合液(50~65℃水浴加热约2min),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蛋清稀释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和产生的颜色反应,进而选择合适的试剂检测题干中的四种溶液,并能够设计实验鉴定相应的化合物。

    (长春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一))3. 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是( )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等微观结构,显色反应一般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解答】
    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直接观察紫色反应即可,不需要使用显微镜,A错误;
    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需要利用显微镜观察,B正确;
    C、利用无水乙醇和纸层析法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不需要使用显微镜,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不需要使用显微镜,D错误。
    故选B。
    (长春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一))8. 下列实验材料及试剂的选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A
    酶具有催化作用
    蛋白块、蛋白酶、蒸馏水
    B
    酶具有专一性
    淀粉、蔗糖、淀粉酶、碘液
    C
    酶具有高效性
    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氯化铁
    D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淀粉、淀粉酶、碘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蛋白块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减小,所以用蛋白块、蛋白酶、蒸馏水可检验酶具有催化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进行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时,应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而不能使用碘液检测,因为无论蔗糖是否反映,其与碘液均不会发生反应,B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相比,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更快,能够体现酶具有高效性,C不符合题意;
    D、淀粉遇碘液会变蓝,可根据加入碘液后蓝色的程度来判断淀粉的分解量,从而确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长春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一))38. 玉米大豆相间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的玉米品种会为大豆带来不同的遮光效果。为研究最佳的相间种植组合,用黑色遮阳网模拟不同玉米的遮光效果,设CK (正常光照)、A1 (一层黑色遮阳网遮阴,模拟C品种玉米)、A2(两层黑色遮阳网遮阴, 模拟D品种玉米) 3个处理组,每组中均种植大豆若干株,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
    处理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气孔导度
    (μmol·m-2·s-1)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μmol·m-2·s-1)
    蒸腾速率
    (μmol·mol-1·s-1)
    CK
    18.074
    0.438
    260.999
    5.006
    A1
    17.505
    0.336
    274.026
    4.679
    A2
    12.053
    0.304
    327.818
    4.561

    (1)玉米和大豆进行相间种植,显著提高了农田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这是运用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原理。
    (2)在使用黑色遮阳网遮光的短时间内,大豆叶片叶绿体内___(填“C3”或“C5”)含量增加。
    (3)为尽可能提高相间种植时大豆的产量,应选择的玉米品种为_____。据表分析,请判断以下哪些结论成立___________。
    A.弱光环境下,大豆植株气孔导度下降,蒸腾速率降低,引起光合作用减弱
    B.弱光环境下,光照强度不足,限制了光反应,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
    C.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导致胞间CO2浓度增加
    (4)相间种植时,还需考虑不同农作物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已知玉米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50%左右,大豆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30%左右。现有多块长势相似的玉米大豆相间种植的农田。为了获得玉米和大豆产量的最大化,请设计实验探究相间种植时最佳的土壤含水量。实验设计思路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垂直(或空间)
    (2)C3 (3) ①. C(品种) ②. BC
    (4)选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的农田若干块,设置若干实验田的土壤含水量在30%~50%之间的一系列梯度。收获两种植物的种子晒干后,称量并记录每块农田玉米和大豆种子的总质量;总质量最高组的土壤含水量即为使产量最大化的最佳含水量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对照组中,净光合速率最大,气孔导度最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少,蒸腾速率最快;A2中,净光合速率最小,气孔导度最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高,蒸腾速率最慢;A1组处于对照组和A2组之间。
    【小问1详解】
    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时,充分利用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农田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2详解】
    使用黑色遮阳网遮光,降低光照强度,短时间内,光反应降低,ATP和[H]减少,导致暗反应中C3还原速率减慢,而CO2固定正常进行,导致叶绿体内C3含量增加。
    【小问3详解】
    大豆产量取决于净光合速率,故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与A2处理相比,A1处理条件下,大豆的净光合速率较大,故应选择玉米C品种与之相间种植,以尽可能提高相间种植时大豆的产量。由表格可知,弱光环境下,因光照强度不足,限制了光反应,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和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导致CO2消耗减少,从而使胞间CO2浓度增加,A错误,BC正确,故选BC。
    【小问4详解】
    为了探究相间种植时最佳的土壤含水量,根据玉米和大豆单独种植时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特点及相关题干信息,实验设计思路为选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的农田若干块,设置若干实验田的土壤含水量在30%~50%之间的一系列梯度。收获两种植物的种子晒干后,称量并记录每块农田玉米和大豆种子的总质量;总质量最高组的土壤含水量即为使产量最大化的最佳含水量。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探究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17. 农科所通过实验研究了温度对其饲养的某种经济动物肠道内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得到下图实验结果,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温度,但PH、消化酶量等均可影响实验结果
    B. 实验前应在相同温度下保存提取到的消化酶,其中50℃为最适宜温度
    C. 该动物的最佳饲养条件为:温度控制在40℃-55℃、多饲喂淀粉类饲料
    D. 实验中应先将各种消化酶液和底物混合,再置于对应组温度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和曲线图可知,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对其饲养的某种经济动物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力的影响,其自变量是温度和消化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的活力,pH、各种消化酶的量等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若淀粉酶活力降低,则淀粉分解量减少。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对动物肠道内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所以自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种类,A错误;
    B、从图中看出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50℃左右,但保存酶应该在低温下保存,B错误;
    C、从图中看出温度控制在40℃-55℃,各种酶的活性达到最大,且淀粉酶的活性最强,说明该动物对淀粉的分解能力最强,所以应该多饲喂淀粉类饲料,C正确;
    D、实验中应先将各种消化酶液和底物分别在设定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在将其混合,若先将各种消化酶液和底物混合,反应已经开始,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C。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29. 下图为人体下丘脑与部分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能够促进_______ (填图中字母)等激素的分泌,进而使人体产热增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
    (2)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人体的尿量将_____。
    (3)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发挥生理作用。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该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_____。
    (4)合成类固醇多数为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能够明显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是目前使用频度较高的一类兴奋剂。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该类物质会引起雄性激素分泌下降甚至不育。欲利用小鼠 验证长期服用该物质对雄性动物的性腺功能有抑制作用,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 的成年小鼠若干只,分别测定记录每只成年小鼠的雄性激素浓度。
    第二步:每只小鼠均正常进食、进水,同时______的合成类固醇制剂。
    第三步:
    ①连续给药两周后,测定记录每只小鼠的雄性激素浓度。
    ②预测实验结果:雄性激素浓度较实验前__________。
    ③分析与讨论:实验不另设对照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A、C、D ②. 神经—体液调节 ③. 增加 ④.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⑤. ①实验步骤:生理状况相似、雄性 ⑥. 喂饲适量且等量 ⑦. ②降低 ⑧. ③实验过程中已经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实验设计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肾上腺素的分泌,同时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二者分泌量增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促进身体产热,所以ACD的含量都会上升;在整个过程中有神经和体液参与调节,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2)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导致人的尿量将增加。
    (3)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发挥生理作用。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内该激素的受体异常,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4)本实验欲利用小鼠验证长期服用该物质对雄性动物的性腺功能有抑制作用,所以自变量是该物质,而因变量是性腺的功能,其他属于无关变量。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生理状况相似的雄性成年小鼠,
    第二步:给小鼠饲喂适量且等量的合成类固醇制剂
    第三步: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该类固醇制剂抑制性腺的功能,所以雄性激素含量比实验前低。
    ③本实验通过实验前后雄性激素的含量的测定形成了前后对照,所以不需要单独设立对照组。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内容,识记体温调节的过程,掌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3. 如图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1号与2号对照,说明加热能提高酶的活性
    B. 1号与4号对照,可以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C. 3号和4号装置应置于90℃水浴中进行
    D. 若只用3号和4号进行实验,则温度为无关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3、本实验中,分组对比,自变量可以是温度(1和2)、催化剂的种类(3和4),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酶的用量等。
    【详解】A、1号和2号试管中没有加酶,只能说明加热能使过氧化氢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A错误;
    B、1号没有催化剂,4号加过氧化氢酶作为催化剂,因此1号与4号对照,可以验证酶具有催化性,B错误;
    C、3号和4号装置应在常温条件下进行,C错误;
    D、3号与4号实验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类型,因此温度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D。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6. 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
    B. 该装置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其中乙组作为对照组
    C. 若向A瓶和B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B瓶内的溶液会变黄
    D. 若要检测酒精的产生,装置乙的瓶B中酵母菌的培养时间应适当延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组探究的是有氧呼吸,乙组探究的是无氧呼吸。该实验的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装置甲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A错误;
    B、该装置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甲组和乙组均为实验组,B错误;
    C、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A瓶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B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向A瓶和B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则B瓶内的溶液会变灰绿色,C错误;
    D、B瓶内含有一定的空气,开始可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若要检测酒精的产生,装置乙的瓶B中酵母菌的培养时间应适当延长,D正确。
    故选D。
    5. 下图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量一定不同
    B. 加入各组反应小室中浸过肝脏研磨液的圆形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一定要一致
    C 实验时,转动反应小室使H2O2溶液与滤纸片接触后迅速加入pH缓冲液
    D. 可根据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气体体积的总量来比较酶的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底物是H2O2,浸过肝脏研磨液的滤纸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水解,产生氧气和水,即乙图量筒中产生的气泡内是氧气,气泡产生的速率代表了酶促反应的速率,酶活性越强,气泡产生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量越多。
    【详解】A、由于酶存在最适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所以不同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可能相同,因此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量可能相同,A错误;
    B、实验自变量是pH,各组反应小室中浸过肝脏研磨液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正确;
    C、实验时,应先在反应小室中加入相应pH值的缓冲液和H2O2溶液,再转动反应小室使滤纸片接触瓶中溶液进行反应,C错误;
    D、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气体体积的总量相等,可根据反应过程中单位时间的气泡数量比较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B。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8.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同位素标记某个脱氧核苷酸可以确定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dA—Pα~Pβ~Pγ,d表示脱氧)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
    C. 分别用18O标记的水和未被18O标记的水培养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气分别为18O2和O2,可有力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D. 将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一半的DNA分子中含3H标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确定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采用的是荧光标记法,A错误;
    B、dATP(dA-Pα~Pβ~Pγ)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形成dA-Pα后才能成为合成DNA分子的原料,因此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B正确;
    C、分别用18O标记的水和被18O标记的CO2培养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气分别为18O2和O2,可有力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C错误;
    D、将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前,经过DNA复制后,每个DNA分子均为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内每个DNA分子也均为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进行第二次分裂前,DNA再次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个DNA分子为一条链有标记,一条链没有标记,而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均有标记,故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中都含3H标记,D错误。
    故选B。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7.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等会使蛋白质变性。现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等。
    (1)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_____,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分别向A、B两试管中再加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两支试管摇匀后,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5 min;
    ③_____
    ④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 mL斐林试剂摇匀,放入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_____,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②_____,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3)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_____,对照组是_____。
    【答案】(1) ①. 5滴蒸馏水 ②. 取质量浓度为0.1 g/mL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2) ①. 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 ②.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
    (3) ①. 无水乙醇的有无 ②. A试管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唾液淀粉酶)变性,由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推出实验原理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可以与菲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若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唾液淀粉酶活性丧失,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若乙醇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唾液淀粉酶具有活性,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有无,因变量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实验步骤是:
    ①实验的试剂的量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因此,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向A、B两试管再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③配制斐林试剂溶液,用于检测淀粉的分解情况,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小问2详解】
    本实验是探究实验,乙醇能可能使蛋白质变性,也可能乙醇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预期实验结果应有2种情况:
    ①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不能催化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②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水乙醇的有无。A试管是对照组,B试管是实验组。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对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变量的分析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适应性月考卷)7. 侧根是植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科研人员将某植物幼苗分别培养在有NH4+和无NH4+的土壤中,结果显示有NH4+的土壤能促进侧根的分支。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吸收氮元素后,氮元素能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___。(写出两种)
    (2)有研究表明,在有NH4+的土壤中,由于根细胞吸收NH4+;导致根周围土壤pH降低,进而促进侧根分支。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 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野生型植株幼苗(甲)、 缺失NH4+载体的变异株幼苗(乙)、 含适宜浓度NH4+的土壤(已知pH值)等。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核酸
    (2) ①. 将幼苗甲和幼苗乙栽种在含的土壤中,相同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侧根周围土壤的pH值,观察侧根分支情况 ②. 甲根周围土壤的pH降低,侧根分支明显,而乙根周围土壤的pH无显著变化(或pH未降低),侧根分支不明显
    【解析】
    【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C、H、O、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P、S等元素。组成核酸的元素有C、H、O、N、P。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小问1详解】
    生物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和多糖,其中蛋白质和核酸都含有N元素,故氮元素能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
    【小问2详解】
    实验思路:将幼苗甲和幼苗乙栽种在含NH4+的土壤中,相同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侧根周围土壤的pH值,观察侧根分支的数量。如果促进侧根分支的生长,则能证明结论。
    预期结果:因为甲含有NH4+载体,甲根周围土壤的pH降低,侧根分支明显,数量多,而乙缺失NH4+载体,根周围土壤的pH无显著变化(或pH未降低),侧根分支不明显。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掌握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情况,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022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4. 很多实验必需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观察: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B. 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95%酒精去浮色→制片→观察
    C. 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D. 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0.3g/mL蔗糖溶液→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是: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A正确;
    B、脂肪的鉴定其步骤为: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
    C、因为叶绿体有颜色可直接观察,步骤是: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之后再用高倍镜观察),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步骤是: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0.3g/mL蔗糖溶液→观察,D正确。
    故选B。
    (2022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7. 秸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 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成红色,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
    C. 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
    D. 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为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装置示意图。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乙醇和CO2。检测乙醇的方法是: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检测CO2的方法是: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详解】A、检测乙醇的生成,应取甲瓶中的滤液2mL注入到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A错误;
    B、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乙瓶的溶液不会变成红色,B错误;
    C、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因此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C错误;
    D、乙醇最大产量与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有关,因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是一定,因此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醇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D正确。
    故选D。
    (202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生物试题)9. 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利用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B.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可观察到染色体
    C.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立即呈现砖红色
    D. 在分离新鲜小麦绿叶中色素时,若各条色素带较窄,可能是研磨时未加SiO2
    【答案】D
    【解析】
    【分析】检测还原糖时,采用斐林试剂,但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现配现用,且需要水浴加热。观察有丝分裂实验应该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
    【详解】A、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错误;
    B、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观察不到染色体,B错误;
    C、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
    D、研磨时未加SiO2会使研磨不充分,色素释放的少,导致层析后各色素带均变窄,D正确。
    故选D。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13.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19. 为探究中国楤总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处理1:将60只健康的雄性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喂5d后,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50只)腹腔注射3%糖尿病诱导剂(ALX),获得糖尿病模型鼠,乙组(10只)不作处理。
    处理2: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处理及结果
    甲组(随机均分为5组)
    乙组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给大鼠分别灌胃等量的不同种溶液
    30mg/kg
    SAC
    60mg/kg
    SAC
    120mg/kg
    SAC
    25mg/kg
    甲双胍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4周后采血,测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的测量值(mmol/L)
    23.34
    20.32
    18.13
    17.52
    28.25
    6.40
    注:SAC为中国楤木总皂苷提取液;二甲双胍为临床上使用的降血糖药。
    根据以上所述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LX作为糖尿病诱导剂,可能是通过特异性识别并作用于小白鼠的胰岛B细胞,使该细胞损伤、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
    B. 本实验中对照组是D组、E组、乙组
    C. C组的实验结果与D组的相比,降血糖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一定浓度的SAC可作为有效的降血糖药代替二甲双胍
    D. S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负担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为降低血糖的激素,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SAC调节血糖浓度的效果,自变量应该是不同浓度的SAC,对照组是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因变量是血糖浓度的变化。
    【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身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ALX作为糖尿病诱导剂,可能是通过特异性识别并作用于小白鼠的胰岛B细胞,使该细胞损伤、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A正确;
    B、本实验中对照组是D组、E组和乙组,B正确;
    C、C组的实验结果与D组的相比,4周后小白鼠血糖的测量值最接近,降血糖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一定浓度的SAC可作为有效的降血糖药代替二甲双胍,C正确;
    D、S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负担,即达到更低浓度的胰岛素也能调节血糖平衡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并结合表格数据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20.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如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法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X
    生理盐水灌胃
    时间
    饲养14天
    Y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A. 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
    B. 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C. 按照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蒸馏水灌胃
    D. 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碘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表中信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和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甲、乙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因变量是耗氧量。在此基础上围绕“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即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A正确;
    B、甲组和乙组相比,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体现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原则,B正确;
    C、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按照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甲状腺激素灌胃,C错误;
    D、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服用具有放射性的碘,其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因此能够用来检测甲状腺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24. 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
    A. 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
    【详解】A. 本题需要设计实验排除溶剂的作用,故A错误;
    B.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不能本题实验形成对照,故B错误;
    C. 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故C正确;
    D. 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而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
    故选C。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2. 长春市西郊老李农场的技术员对作物种子发育过程中有机物积累及转化进行动态监测。下列有关检测方法及出现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嫩大豆种子切片→苏丹 III 染液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嫩小麦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甲基绿染液→观察被染成绿色的脱氧核糖核酸
    C. 嫩花生种子加水研磨→加双缩脲试剂→依据紫色反应检测蛋白质
    D. 嫩甜玉米籽粒加水研磨→离心取上清液→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观察砖红色检测还原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还原糖鉴定结果为砖红色沉淀,鉴定材料需富含还原糖且无颜色干扰;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肽键即可呈现紫色反应。
    【详解】A、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生成橘黄色颗粒,可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
    B、甲基绿可将细胞核内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可将细胞质中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试剂将细胞内DNA和RNA染色,用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核区域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区域被染成红色,核酸是分子结构,故不能直接观察到被染成绿色的脱氧核糖核酸,B错误;
    C、检测产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观察是否出现紫色,C正确;
    D、嫩甜玉米籽粒含较多的还原糖,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两者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B。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8. 科学家在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时,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雌性生殖器官;
    假说2:发育出雌性生殖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
    为验证假说的正确性,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1)睾丸和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属于________类物质,本研究可验证性激素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2)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__________。如另一个假说成立,关键性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__。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说的正确性,还应再设置一组对照: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出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剂量的__________刺激。则性染色体组成为 XY 的胚胎将发育为__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性染色体组成 XX 的胚胎将发育为__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
    【答案】 ①. 固醇 ②.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③. 1 ④. 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家兔胚胎,手术后发育为雄性 ⑤. 雄性激素 ⑥. 雄性 ⑦. 雄性
    【解析】
    【分析】1、性激素可根据雌雄不同,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能够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同理雌性激素能够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2、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1)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根据实验结果可知,XY型的做手术后会表现为雌性,说明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XY型的做手术后会表现为雌性,说明假说1正确;而XX型的做手术前后均表现为雌性,说明假说2不成立;若假说2成立,XX型的做手术后应该发育成雄性。根据假说1,XY型的需要睾丸提供的雄性激素的作用,才会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若缺乏雄性激素,则会发育出雌性生殖器官;即生殖器官发育的前提是有相应性激素的刺激,故为了验证上述假说,对照组应该在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剂量的雄性激素的刺激,预期的结果: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XY型和XX型的胚胎都将会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即都将发育成雄性。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照组的设计和结果的预测,需要考生根据两种假说做出合理的分析。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2. 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B.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
    C. 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等不被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内。
    2、染色质(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等)染成深色而得名。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4、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需要选择有颜色的成熟的植物细胞,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符合条件。
    【详解】A、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是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细胞内,故不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A错误;
    B、龙胆紫溶液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故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B正确;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使其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A。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7. 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植物(如植物甲)具有特殊的CO2固定方式。这类植物晚上气孔打开吸收CO2,吸收的CO2通过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储存的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白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于苹果酸脱羧和______________释放的CO2。
    (2)气孔白天关闭、晚上打开是这类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能防止______________,又能保证_____________正常进行。
    (3)若以pH作为检测指标,请设计实验来验证植物甲在干旱环境中存在这种特殊的CO2固定方式。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 ①.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③. 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水分散失过多 ④. 光合作用 ⑤. 实验思路: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植物甲若干株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湿度适宜的)正常环境中培养,B组在干旱环境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植株夜晚同一时间液泡中的pH,并求平均值。
    预期结果:A组pH平均值高于B组。
    【解析】
    【分析】据题可知,植物甲生活在干旱地区,为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白天关闭、晚上打开。白天气孔关闭时:液泡中储存的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和有机物可用于细胞呼吸,白天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而晚上虽然气孔打开,但由于无光照,叶肉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详解】(1)白天有光照,叶肉细胞能利用液泡中储存的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有氧呼吸三阶段都能产生能量合成ATP,因此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为有氧呼吸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反之,细胞呼吸(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故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可来源于苹果酸脱羧和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2)由于环境干旱,植物吸收的水分较少,为了维持机体的平衡适应这一环境,气孔白天关闭能防止白天因温度较高蒸腾作用较强导致植物体水分散失过多,晚上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储存固定以保证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该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甲所处的生存环境是否干旱,由于夜间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导致液泡pH降低,故可通过检测液泡的pH验证植物甲存在该特殊方式,即因变量检测指标是液泡中的pH值。实验思路:取生长状态相同的植物甲若干株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湿度适宜的)正常环境中培养,B组在干旱环境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植株夜晚同一时间液泡中的pH,并求平均值。
    预期结果:A组pH平均值高于B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材料选取的原则,以及因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处理原则。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10. 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双缩脲 ②. ①②③ ③. 碘液 ④.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⑤.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⑥. 发芽前玉米 ⑦. 蓝色→砖红色 ⑧.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试卷分项汇编专题20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试卷分项汇编专题20 实验与探究(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实验与探究-【新题速递】2023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全国卷区):

    这是一份专题16 实验与探究-【新题速递】2023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全国卷区),共85页。

    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专题18 实验与探究-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共1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