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
展开二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课前展示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抓住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说地球上有海洋、陆地等,还有学生看到地球板贴卡上的白色想到了冰川,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图片上的颜色,后续学生在绘画时也给地球分块上色。
2.我把卡片交给组长,组长负责把卡片撕下来,这个过程有点花费时间,二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容易丢。有些小组把卡片叠成一沓看,有些小组按顺序铺在桌子上看,铺在桌子上的小组组内讨论并给八张卡片分类,还指出⑤号卡片是人造的公园,我觉得很意外。下次上课时可以在小组讨论环节进行设计,会有更多的收获。
3.开始绘画时,有同学询问我可以画火星吗?可以画奥特曼吗?我笑着问他这个是不是地球家园中的,他摇了摇头。当学生们绘画时,他们很高兴,老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
4.请学生上台汇报时,还是有部分同学沉浸在绘画中,需要时间整理画笔和课堂纪律。有的学生进度快,画的物品都已经上色了,还有些同学速度慢,我让他们下课后在完善。在汇报时,有同学画了太阳,马上就有学生说太阳不是地球家园的,我又询问还有什么不是地球家园里的?同学们回答还有月亮、星星是地球家园外的。
5.对于土壤,没有同学提及,我就简单讲解了一下,为第二课做铺垫。同学们认为地球家园中的任何物体都不能缺少,但是由于时间不够,自由表达的机会较少,后续可以增加讨论时间。
6.拓展部分就完全没有时间了,只能给学生布置一个观察记录单,让学生课后去观察。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1.本节课学生将走向校园,比较兴奋,老师要提前确定好观察的任务和要求,我采取的是组长带领组员模式,出发前请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工作。
2.学生本身就对校园中的动植物有一定了解,在探索环节,讲述的种类比较多,老师可以简单的进行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方便学生后续的记录。
3.观察活动时间我控制在15分钟以内,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学生回到教室还会对自己的记录进行完善。
4.学生对他们所熟知的狗尾巴草、三叶草、蚂蚁群特别激动。但我校总体动植物较少,学生观察时虽很有兴趣但热情度不高,比较遗憾。
5.学生会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老师要提前告知可以用绘画等形式进行记录;还会遇到很多数量的动植物,老师要提前告知计数的方法,可以用很多、数不清等词汇记录。
6.介绍几种土壤时,部分同学对黑土有简单的了解,知道黑土最肥沃。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1.导入:用谜语导入太阳,简单直接,当我拿出学具袋里的太阳气球时,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2.太阳对地球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趁热打铁,提问太阳有什么特点?太阳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同学们踊跃回答。
小结:太阳会发光发热,太阳会影响影响地球上的动植物,有好的作用也有坏的作用。感觉这么操作下来,除了整合课本首尾两部分,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下一节内容“思维热身”,效果也挺好。
3.东南西北方向的介绍
一年级的时候数学已经教过前后左右4个方位,为了更好的指示方向我们引入固定的4个方位“东南西北”,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发现:1.东西、南北是两两相反的;2.东南西北是顺时针变化的。方位顺时针变化这个规律对后面判断南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4.太阳的运动规律
首先我播放一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运动规律,方向:东→西,位置:低→高→低,生活经验提示学生一天中气温也是低→高→低。
有部分同学觉得中午太阳是在头顶上,是中间的位置,不属于东西南北的任何一个方向,这是一个难点。我采用了模拟实验的解决方法。让一个同学用铁杆举着太阳模型模拟太阳一天中的运动路线,到中午的时候特别停下强调:我们学校所在的这个地方太阳不会到我们的头顶上方,在最高点的时候是在“南”这个方向上的。
5.演示如何利用太阳位置判断方向
根据上学、放学时太阳的位置判断东西,在教室的前后黑板上用磁铁贴上学具箱里的东、西方向卡片,然后利用顺时针规则,判断出南北方向并板贴。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演示并讲解清晨、中午、傍晚面对太阳时自己前后左右的方位。强调:判断完后,将东南西北连起来,看是否符合顺时针变化规律。循序渐进,接着请一个小组上来展示利用太阳位置判断东南西北,6人一组,4个人举方位纸片并排成一个圆圈,一个人举太阳进行位置表变化,一个人站在中间判断方向。每做完一次就换一个人到中间,直到所有人都判断过。强调:判断完后,将东南西北连起来,看是否符合顺时针变化规律。然后,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开展上述活动。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活动,在体验中掌握方法。
6.到操场上,利用太阳判断校园四周的方向,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强调:判断完后,将东南西北连起来,看是否符合顺时针变化规律。上课的时候带学生外出需要强调纪律,尽量不要影响其他班级的上课。
从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到教师自己演示判断方法,学生上台演示判断方法,再到小组合作、到真实操场实景利用太阳判断方位,层层递进,学生在体验中慢慢掌握方法。
4.观察月相
(一)观察不同时间的月相图片,描述月相
材料中,还配备了不同时期的月相卡片,通过观察卡片发现,不同时间的月球亮面大小不同,产生亮面的位置也不同。(这里有心的学生会提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放学的时候也看到过月亮,遇到这个问题,可以做相应的补充)本卡片也可以在最后找到月相规律了以后,让学生尝试排排序。
(二)记录观察月相
为了节省上课时间,我提前布置了观察月相的作业,发现学生交上来的记录单出现以下问题:
1.亮面用阴影部分表示
2.遇到阴雨天无法观察,使得记录中断了
3.连续几天月相变化不明显
4.记录时间选择用公历而不是农历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采用了微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记录方法:
一种是直接记录法,一种是需要剪纸粘贴在黑色月面的方法(器材也配备了相应的记录月面),在实际操作中似乎选用第一种更方便。
将亮面形状剪下来贴在黑色月面上
对于问题2.遇到阴雨天无法观察,使得记录中断了,问题3.连续几天月相变化不明显则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月相查询网站:
https://www.help.bj.cn/weather/moon.htm或者Stellarium软件辅助观察。
(三)研讨月相的变化规律
展示一整月的月相图片,让学生寻找月相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其表达更顺畅,可以采用以下句式描述:
一开始,月相亮在____边,月相大小越来越______,直到______,月相最___;
之后,月相亮在____边,月相大小越来越______,直到______月相最___。
最后,我又增加了一个思考题,巩固月相变化规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来9月19日那天的月相亮面部分应该比18号那天小一点但是又比20号那天大:
5.各种各样的天气
聚焦: 用课本的雷电图片导入本课,询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天气?有什么特点?同学生很容易从不同角度描述,接下去顺势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热烈的发言一下子就聚焦到本课《各种各样的天气》。
01:11
活动1:把同学们刚才说的天气现象板书到黑板,然后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请同学们记住还有哪些刚才没有说到的天气现象,以及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同学们汇报讨论后,发现雨雪也有大小之分,一天中可以存在两种天气,例如“阴转小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也是不一样的。
活动2:区分不同的天气。
现在黑板上有这么多天气现象,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根据特点分成几大类:雨天,雪天。学生很容易找出大雨小雨是根据雨量来区分的,难点在晴、多云,阴三者的区别。我通过展示三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三种天气的云量不一样。
活动3: 讨论天气对动物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分类讨论,先是天气对植物、动物的影响,可以参考课本图片。然后是对人类的影响,这里我让学生们观察学具箱中的天气与生活的图片,然后把发现填写在气泡图里,体验用思维工具来有序表达自己的想法。
经过研讨,发现天气的影响及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后学以致用,完成活动手册的天气判断的训练。
课后拓展:了解我们浙江省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总之,本节课环节清晰,逻辑递进,是一节容易学习并掌握的新授课。
6.不同的季节
(一)地球家园的变化
教师提前收集四季变化的图片、视频,因为在杭州,所以提前搜集了西湖的四季景色。
西湖的春夏秋冬
学生从景物的生长变化(如小草、树叶的颜色、特定植物荷叶生长等)以及温度的变化来描述西湖四季的变化。最好能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家乡的四季变化,能让学生对不同地方的四季了解得更深入。(有些地方其实四季变化并不明显)
(二)不同季节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变化
通过三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植物、动物以及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季节的改变而有哪些变化。如果有学生思考的范围有限,可以借助器材中的四季变化图卡进行引导。
分别展示了植物,动物,人在不同季节中某一方面的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想到的方面就更多了,课外知识丰富的孩子还能说出如北极狐毛冬季长夏季短等内容,还有的孩子能从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夏季吃冰的食物,冬季吃暖的食物火锅、热汤等来关注生活。本环节充分让学生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回忆、留心身边的事物。
(三)拼贴一张四季变化图
本环节学生需要将活动手册上的词语剪下来贴在相应的位置,发现学生动手操作比较慢,器材中的词语卡片可以直接撕下来即可比较方便。
(四)说一说不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影响?
为了让活动更有意思,我利用了器材中的四季转盘,四人小组合作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转到哪一个季节就说一说这一季节带来的影响。(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都可以说,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多角度思考问题)
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认识季节的变化,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做一个“季节礼盒”。让学生观察秋季的景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比如秋季的叶和种子等,放入“季节礼盒”中,并与同学的“季节礼盒”进行交流,对比大家收集的礼盒事物是否相同
7.做大自然的孩子
(一)聚焦
本节课我采用复习导入,提问我们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同学们很顺利地说出动物、植物、人类、空气、土壤、水等重要事物,不仅能总结之前学习的知识,也能快速到过渡到本课——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大自然,动植物是我们在大自然中的同伴。
(二)寻找动植物和我们的联系
动植物和我们有什么联系呢?老师自己先举一个人类利用棉花来制作衣服例子,启迪孩子们的的思维,然后请几个孩子举例。接下去,小组集体观察学具中的《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卡片,之后独立填写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2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允许写拼音或者画图。
为了更有顺序的汇报,可以按照衣-食-住-行的顺序依次进行:
(三)制作小鸟餐厅
提前让孩子们准备材料。
制作的过程中,介绍完方法和步骤,要特别强调小心使用剪刀或刻刀。
介绍学具箱中的小鸟喂食器和小鸟喜爱的食物。强调平时不要喂食,只有在天气恶劣或者雪天投喂小鸟,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四)拓展
尽管这个单元上完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到植物园或野外,了解更多的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发现有趣的事物。
第二单元 材料
1.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生活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能清楚地分辨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明显区别,我在本课的一开始就给出了两者的区别与定义,为本节课的内容指明研究方向。
(一)按材料给几种常见的物体分类
在给物体分类的时候,先给物品编好号,方便分类。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说一说哪几种物体分为一类(授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会从功能上去分):如“我把4号和6号分为一类,因为都是木头做的”,引导孩子们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
为了让孩子们的分类更加准确,我利用了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直观观察,不过里面有些物品不齐全,如玻璃杯换成了玻璃珠,毛巾换成了布,陶瓷碗缺少等,但是我们可以跟第二课的材料互用,加入木勺、金属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还加入了剪刀(由两种材料制成)这种物品。
材料中提供的物品
(二)分享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
在分享交流时,我采用了希沃投屏的手段,选取了几位同学上台交流,在交流中边发现问题边进行研讨:
1.衣服和毛巾到底是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归为一类?
2.为什么会出现同一种物体被分在两类里的情况?
针对第一个问题,发现学生对纤维这种材料比较陌生,我利用服装上的标签引导学生“纤维”这种材料常被用来制成衣服、布等,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细丝组成的物质。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出示两种学生分类的特殊情况,让学生自主思考原因,学生能够发现原来剪刀是由两种材料制成的,刀柄部分是塑料,刀身部分是金属,所以两种材料类别里都有剪刀。
(三)说一说每种材料的特点
在分类中,学生发现同一种材料的物品都有相似的特点,比如气球和橡胶手套都有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每种材料的特点,尝试引导学生将材料的特点与功能建立联系。
2.不同材料的餐具
活动一:餐具对对碰
活动方法: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小组给餐具配对,全班交流配对的理由。
活动反思: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概念把餐具配对。开始我准备了蓝色的塑料碗和黄色的勺子,教学第一个班,发现这活动对他们太简单了。于是又把蓝色的塑料碗换成白色,增加难度。后面的班级就有学生被难住了,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成功配对。
活动二:观察不同材料餐具的特点
对材料特点的观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也是费时最多的环节。
活动方法:
1.全班交流观察实验方法,明白用眼、手、鼻、耳等方法观察四种材料的特点,知道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方法观察。
2.学生完成观察活动并在活动手册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
活动反思:
1.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独立设计观察实验方法,所以活动前我带领他们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孩子们大都能说出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听等方法以及要观察的内容。教学时,发现孩子们虽然能说出来,但在观察记录时多数孩子只用一种方法观察材料的一个特点。后面的班级在交流方法后我会强调不仅要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材料,还要一种方法去观察材料不同的特点。
2.巡视时发现有的孩子用同一种方法观察了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特点,但没有记录,需要提醒学生补上。
3.交流时发现,用手观察时,学生会说比较轻或者比较重。轻和重是要对比观察才能得出,要追问[学生]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活动三:神秘盒子的游戏
活动方法:
1.准备一个装有餐具的盒子,找一个学生上台先观察,知道是什么材料的餐具。
2.台下的学生只能描述物品或材料的特点进行提问,台上的学生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其余学生根据台上学生的回答猜出是什么材料的餐具。
活动反思:
1.教材准备的盒子是封闭的,我在准备材料时,在盒子的正面挖了一个圆孔,让台上的学生用手摸、掂的方式先猜出盒子里是什么材料的餐具,3轮没猜对就可以用看等其他方法观察,这样加大了游戏难度。
2.玩游戏时,第一轮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玩,后面找学生上台玩。学生特别喜欢这个游戏,下课了还兴趣盎然。
3.书的历史
(一)活动前导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书的发展历史其实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可以先让孩子们联系已知的课外知识,自己说一说。接着,我通过一个视频,让孩子们整体认识到书的变迁史。
通过观看“书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书的材料会发生变化?(如“不好写”、“携带不方便”、“不易保存”等)
(二)体验和书写不同材料的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利用了器材中提供的丰富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材料中提供的三种做书材料和对应的笔
通过体验学生有很多发现,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生发现陶泥的书有很多缺点,比如书写很慢,写上的字容易消失,如果陶泥变干了一碰就碎了……但是相比竹简,它可以修改,只要把泥土重新推翻就可以。竹简写起来很顺滑,但是相比于白纸它携带不方便,会很重(三)尝试给不同的书写材料装订成书
从“纸”到“书”,需要给不同的书写材料进行装订,我发现学生对于白纸和竹片的装订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陶泥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重叠的,有人认为只重叠一侧,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对于竹简,学生对其装订方法比较熟悉,电视里、课外书上都见过。竹简装订有点复杂,试了两个班都很难装订成功,所以我通过一个视频进行回顾。
最后,教师演示订书机装订白纸的过程,只需要2秒完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三种材料的装订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活动梳理
通过连一连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与认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在连线时,学生对“材料易得”不是很理解,需要稍作解释。
在本节课的结尾,我提出了“想一想,未来的书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畅想。学生从材料、使用情况、便捷程度等方面都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值得鼓励和肯定。
4.神奇的纸
聚焦:教师先出示一张白纸,请同学们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说的时候可能会提到纸的用处,比如在上面写字或者画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纸的特点使纸有了相应的功能。接着,提问教师再提问:“我们能让纸有更多的本领吗?”聚焦到本课学习的主题。
活动一:将白纸折成瓦楞状,观察比较它的特点。
1.先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对这张普通的白纸进行加工改造?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法,如折、卷、揉或者把几张纸黏贴在一起加厚变得更坚固等。
2.接着明确本节课采用将纸折叠成瓦楞状的方式来改造这张纸。折叠看似简单但是对部分学生来说也是有困难的,教师先进行示范指导,强调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每个条痕在1-2厘米左右。在学生折叠完成后,对白纸和瓦楞纸的侧面进行对比观察,将它们的形状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第一个表格上。
通过观察和画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折叠改变了纸的形状。
3.对比观察普通白纸和瓦楞状纸的不同。通过按一按、放一放、摸一摸3个步骤来感受它们在弹性,抗弯曲性和导热性上的区别。通过体验感受到和原来的白纸相比,瓦楞状纸具有了新的特点和本领。
4.观察与研讨:为什么纸板箱、一些杯子和被套要用瓦楞状纸?因为瓦楞纸和普通白纸相比,厚度增加了,从而比较坚固,不易变形,同时具有隔热防烫功能。让学生明确材料的特点决定材料功能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活动二(拓展):比较白纸和油纸的不同特点。
教师课前制作好油纸,沥干备用。这里要强调小组合作,先选两名同学把纸倾斜相同高度,然后让其他孩子用滴管在两张不同的纸的相同位置同时滴下一滴水,观察比较水的速度和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体验油纸具有水流过表面比白纸速度快、表面没有留下痕迹,不吸水反而防水的特点。
5.椅子不简单
(一)活动前导
其实,在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椅子,也熟悉不同场景椅子的形状不同,但是却很少考虑到将椅子的材料与其对应的功能对应起来,因此我用了一个视频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各种不同的椅子。
(二)观察椅子的组成
由视频中提示,现在的椅子多种多样,那么它们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我借助办公室的椅子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同时,让学生与教室里的椅子进行对比,记录椅子的组成部分。
本活动我还利用了材料中的椅子图卡,学生发现,有些椅子有靠背,有些椅子没有,有些有扶手有些没有等,让学生说一说理由。从授课过程来看,发现孩子们会从椅子的使用场景来解释:如果该椅子用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则会有靠背、扶手,如果用在公共场所人流量比较多则没有……通过讨论,学生能更加理解椅子的设计理念,为下一环节材料的使用做铺垫。
(三)鉴别椅子的不同材料及其作用
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学生发现椅子的材料也不同,针对同一把椅子来说,不同部位的材料也不同。本环节通过研讨、说说生活经验的方式,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表。在讨论中,学生能加深对椅子材料选用的认识。
(四)对比用同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的椅子有什么区别?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说一说:
(1)你一般在什么地方看到只用一种材料制作的椅子?
(2)你觉得用多种材料和一种材料制作椅子哪种更好,说一说你的看法?
研讨中,尽量提示学生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切忌笼统地说。比如医院、公交车站等地方的椅子常用一种材料,因为人流量大,要使用耐磨损的材料,还要便于打扫;而办公室、酒店的椅子就需要要考虑到温馨、舒适、美观等,常用金属、皮质、海绵等多种材料。
最后,通过“为你的课桌设计新模样”活动,说一说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分享给大家。
6.做一顶帽子
活动一、设计帽子
方法:出示各种各样的帽子,学生说说制作帽子的材料以及功能;接着追问:你想做一顶什么功能的帽子?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把自己想做的帽子设计草图画在活动手册上。
活动反思:设计之前,让学生观察各种帽子的制作材料及功能,很好的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说到自己想设计什么功能的帽子时,大开脑洞;有说要设计具有防弹功能的帽子、也有设计能飞的帽子……这一活动学生很轻松能完成。
活动二、制作帽子
材料:卡纸、剪刀、双面胶、扭扭棒、透明胶带、皱纹纸
方法:学生根据小组内的设计图,讨论决定设计款式,再根据小组确定的设计图找老师领取材料,完成帽子的制作。
活动反思:
1.制作过程我预计15分钟,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合作较好,能完成帽子的制作,有的小组完成不了,需要更多时间。巡视时需要提醒学生时间,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
2.之前讨论过帽子的大小,可在制作时还是有小组会忽略一些问题,需要老师提醒。
活动三、展示帽子
活动方法:各小组把做的帽子拿到台上展示,说说自己做的帽子有什么功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吗?帽子还有哪些不足,准备如何改进?
活动反思:
1.学生大都能根据设计完成作品,有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忘记注意事项,需要提醒。
2.因为材料的单一,帽子的款式以及作用也比较单一。如果提前布置任务,设计好草图,学生自己准备需要的材料,这样制作的帽子应该会呈现多样化。
3.要求学生再次改进帽子,期末开展帽子展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