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
    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
    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7页。
    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一、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①____________。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    )。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②____________,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③____________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节选自梁鸿《出梁庄记》)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C.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D.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5. 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材料信息,将下面“社会变迁”过程的流程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8个字。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本一:老来割麦蒲 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稞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搭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月)文本二: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C.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以朴实简洁的笔调展现了顺爷和六哥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劳动的热爱。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不孝儿孙的不满。8.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B.小说围绕“割麦”这一中心,串联起农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这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举措,凸显了乡土社会中老一辈人对土地的热爱。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与六哥之间在一次平常的割麦劳动时的闲话,表达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村变迁的思考和对农业改革的关注。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作者对农村未来的深深忧虑。9.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具体塑造顺爷和六哥“守护土地”式的农民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有人评价文本一“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4 研读“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12~14章)”1.(示例)①格格不入   ②众叛亲离(树倒猢狲散) ③世态炎凉2.暗换主语,应在“是‘街坊’”前加“这个圈子”。3.(示例)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4.B [B项和“人去楼空”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突出强调。]5.①乡土性(土气;乡下人离不了乡土)。②安土重迁(基层社会具有不流动性;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6.①不能应付新环境(新的环境发生) ②学习、输入 ③经过试验 ④被人接受7.B [A项“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寓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属于过度解读。文中提到星露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二是“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这两处描写只能读出星露和麦子之间的关系,不能上升到象征的含义。C项“又有较多的抒情和议论”错,文中主要是叙述顺爷和六哥割麦的事情,并对二人的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议论抒情极少。D项“不孝儿孙”错,进城务工是时代变迁下的合理选择,并非“不孝”。]8.D [“深深忧虑”错。由原文“大孙子回村创业”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可知,表现了作者相信农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9.①运用动作描写,描写年事已高的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使着劲割麦”的动作,塑造出顺爷和六哥热爱土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②运用语言描写,通过记叙顺爷和六哥的对话展现出二人眷恋土地、执着种地的农民形象。③运用对比,将留乡精心耕种的老农和远行不归的年轻人对比,衬托出二人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农民形象。④环境烘托,写麦子“长得厚实”和“麦茬留得整齐”,从侧面体现了二人是善于耕种的农民形象。10.(1)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③小说结尾处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2)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像顺爷、六哥这样孤独的老人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