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课件-文学类阅读专题(1)小说阅读
展开感 知 高 考
2023新课标Ⅰ卷(总分16分):两道选择题各占3分,分别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与鉴赏文中的画线句子,均设置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分值为(4+6),设问指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其中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此为新题型,需要重点关注。
2023新课标Ⅱ卷(总分16分):两道选择题各占3分,分别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均设置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分值为(4+6),设问指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2023全国乙卷(总分15分):一道选择题占3分,从理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设置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各占6分,设问指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必 备 知 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1)军事小说军事小说又称战争小说。以军事生活为题材,以部队生活为表现对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军官和士兵的个人遭遇、悲欢离合、集训作战等矛盾纠葛,描绘不同国度、不同政治倾向和军事集团的斗争及和平时期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心理情绪。如2016 年新课标Ⅱ卷(美)迈尔尼 的《战争》。
(2)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通常与军事小说不分家,严格来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以史实记录为蓝本,重新记述、刻画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说。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历史小说分类: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同上)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如2022新高考I冯至的《江上》,2019全国I鲁迅的《理水》(节选)。
(3)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小说。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雨果奖。其中“2018年全国Ⅲ卷”节选了刘慈欣的《微纪元》。
(4)乡土写实小说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延续到30年代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农民身上。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如2016全国卷Ⅰ李锐的《锄》、废名(冯文炳)的《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桥》等。
(5)革命小说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题材的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政权后占有最大的分量和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指“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黄子平)。其中长篇主要有《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考试中选用的革命小说:如2022全国甲卷王愿坚的《支队政委(节选)》,2021新高考I卷卞之琳的《石门阵》,2018全国I卷阿成的《赵一曼女士》。
考 点 分 析
客观题(选择题)的设置,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
“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
“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圈画出评价赏析类选项中有关思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核心词、关键词。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与之对应的内容。筛选信息类应注意选项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评价赏析类应特别关注选项中的术语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排除判断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是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小说内容的试题。通常从情节梳理、情节作用两方面设题考查。
考点1:概括分析小说情节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1.注意情节的线索:要依照情节发展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针对性地概括。2.注意时间、地点变化:要分析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根据时空的变化划分出情节结构并加以概括。3.注意关键语句:要注意寻找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发展的关键性语句进行概括,如果找不到现成的语句还需要考生进行提炼加工。
4.注意语言要简洁:在明确主人公的前提下,尽可能用动宾短语梳理情节;“一波三折”式情节分析也要注意抓住事件核心,不可啰唆地复述原文,也不可前后交叉。5.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一篇小说无论怎样安排故事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梳理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过程。
类型一:完整叙述的答题要点。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类型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要点。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涉及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①……;②……;③……;④……。)
分析情节作用的两个角度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对环境氛围营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作用对读者感受激发的作用
1.指向情节结构:使情节波澜起伏;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3.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4.指向主题: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5.指向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1)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2)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3)通过描写××的自然环境,暗示了××的社会环境。(4)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5)通过××的手法、描写,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激发读者兴趣。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极高。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主题。高考命题要求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对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考点2: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关注的一点。3.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5.从人物关系入手。许多小说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6.从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往往担当着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叙事功用,起到线索作用。2.侧面衬托,凸显主要: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1.×××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2.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的性格特点是:①……②……③……3.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①概括一分析式:先给出一个总的评价,即用几个关键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进行分析。②分析一概括式: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后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对环境这一考点的考查,常有两种题型:概括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作用。两种题型往往不单一出现,而是以“特点+作用”的综合形式出现。
考点3:概括分析小说环境
1.从“时”的角度思考:“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3.从“人”的角度思考:“人”指人物,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
4.从“事”的角度思考:“事”指事件、情节,主要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类型,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
找描写句段,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重新组合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等,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意境。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气氛(或喜庆或冷清,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情感,促使人物思想情感转变。
交代故事背景、暗示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等。
表达(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考试的角度看,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更突出叙事(记叙)技巧、描写技巧等几个方面。
考点4:赏析小说艺术技巧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交代人物突出特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赏析人物描写技巧——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
表现手法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点面结合、铺垫、衬托等。
修辞角度——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写景角度——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等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角度: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真 题 示 例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
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
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
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②你会爱的。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
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1984.8.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故选B。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故选C。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本题考查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 小说(整体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 小说(整体阅读)(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常见主题,小说种类,高考常考小说,善良淳朴公正无私,乐于助人,充满理想,抗日战争,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总结·三分析三把握,鉴赏方法,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具体题型,如何解答,常见题型,④渲染气氛,可能出现的题型,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1 小说(整体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1 小说(整体阅读)(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常见主题,小说种类,高考常考小说,善良淳朴公正无私,乐于助人,充满理想,抗日战争,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