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展开11 短文二篇
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晓雾将歇(停歇)
C.沉鳞竞跃(争相跳) D.月色入户(窗户)
2.下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A.山川之美 B.春冬之时 C.何陋之有 D.恻隐之心
3.下列各项解说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4.《答谢中书书》和《三峡》中都写了“猿鸣”,请说说写法和所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4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夕日欲颓 颓:坠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和
C.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相互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高峰/入云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3)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流见底”,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水底。峰高水清,形成山水相映之美。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人。
C.“念无与为乐者”写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去找了正好也睡不着的张怀民。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月”。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勿谓仆谪居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轼在黄州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
(1)就《记承天寺夜游》来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不少于3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创作一副对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B 歇,消散。
2.C A、B、D三项中的“之”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的”的意思,C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A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4.答案 《答谢中书书》直接写,“猿鸟乱鸣”传达的是一种生命气息,体现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三峡》引用歌谣间接写,猿鸣凄异,听者泪沾裳,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
解析 找到描写“猿鸣”的句子,然后分析写法和所传达的情感。
能力提升
5.答案 (1)A
(2)B
(3)C
(4)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甲]文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 (1)B.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C.相与:共同,一起。D.但:只是。
(2)正确停顿应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3)“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内心的孤寂。“迫不得已去找了正好也睡不着的张怀民”理解有误。
(4)①关键词: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②关键词:但(只是)。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译时调整语序。
(5)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分析概括即可。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流露出愉悦、得意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含有贬谪之悲、赏月之喜、人生之慨等复杂情感。
6.答案 (1)①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 ②贬谪,流放
(2)B
(3)①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被贬官的张怀民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 (1)①句意: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②句意:不要说我被贬谪到外地居住之后。谪:贬谪,流放。
(2)明确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句意:这头牛得的是豆斑疮,治疗的方法应当是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句中的虚词“也”是停顿的标志。故断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3)①重点词: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②重点词:蚕(养蚕)、聊(姑且)。两句都是省略句,翻译时,还应分别补上所缺成分“我们”“我”。
(4)抓住文中有关情节,紧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由[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可知,处在贬官境遇中的苏轼也能与张怀民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由[乙]文中“仆居东坡……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以过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由此得出评价: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参考译文]
[乙]章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开垦梯田种植稻子。(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要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得的是豆斑疮,治疗的方法应当是用青蒿熬粥喂给它
吃。”采用她说的方法果然见效。不要说我被贬谪到外地居住之后,一直就像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黑牡丹”(的疾病)呢。
说到这里希望引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7.答案 (1)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2)(示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解析 (1)①“解衣欲睡”,说明苏轼在黄州无人打扰。②“念无与为乐者”,苏轼被贬黄州,“为乐者”很少,没有应酬,故而“闲”。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
步于中庭”,承天寺是一座寺庙,远离尘嚣,与苏轼内心的闲适相协。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晚上不睡觉而去欣赏月色,说明其是个“闲官”,白天没有俗事缠身,佐证其闲。
(2)结合《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抓住月等意象并挖掘其所揭示的思想感情,先写出上联,然后再写出下联。